《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梳理郭沫若的生平履历与创作历程,建立对诗人及其文学风格的基础认知。
深入品读诗歌语言特色,准确把握诗歌核心内容,逐步领悟诗中意象与情感的象征意义。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五四” 时期自我意识觉醒的时代特征,以及当时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内涵。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聚焦诗歌语言的品读,精准把握诗歌内容层次,深度挖掘并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结合诗歌文本与时代背景,准确认知 “五四” 时期自我意识觉醒的本质,以及这一时期追求个性解放社会思潮的价值与影响。
学法指导
查阅资料,提前搜集诗人创作本诗时的个人处境与时代背景,运用 “知人论世” 的阅读方法,为理解诗歌主旨奠定基础。
通过多次朗读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含义,感受诗歌中对 “力” 的赞美之情,体会诗歌的情感张力。
在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提炼诗歌传递的精神内核,进而引导自身树立独立的自我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山海关有一副流传了数百年的 “奇趣对联”,它曾让无数人驻足思索,却鲜少有人能立刻读通。这副对联就是:
上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浮云涨长长长长长长消
大家发现了吗?上联里重复出现了六个 “朝” 字,下联里则有六个 “长” 字,而这两个字都有两种不同的读音。单看文字,我们很难一下子弄清它在描绘什么,更别说准确读出它的韵律了。大家不妨试着猜一猜,这副对联该怎么读呢?
其实,这副难住众人的对联,却没难住一位诗人。他只需稍作思索,便能清晰读出:“海水朝(hǎi shuǐ cháo ),朝朝朝(zhāo zhāo cháo),朝朝朝落(zhāo cháo zhāo luò);浮云长(fú yún zhǎng),长长长(cháng cháng zhǎng),长长长消(cháng zhǎng cháng xiāo)。” 短短片刻就破解了对联的奥秘,这位才思敏捷的诗人,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作者 —— 郭沫若。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诗歌,感受他文字里的独特力量。
二、走进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是中国现代文学与学术领域的重要人物,集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等身份于一身。他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秀美的自然风光,自幼便在他心中播下了浪漫主义的种子,深刻影响了其日后的创作风格。
他早年入新式学堂、赴日学医,后受惠特曼思想启发弃医从文;1921 年与他人创立 “创造社”,同年出版新诗集《女神》—— 这部作品突破传统诗歌束缚,以浪漫主义风格彰显 “五四” 精神,成为现代诗歌里程碑。
主要作品:诗歌《天狗》《风凰涅架》《地球,我的母亲!》《炉史煤》《天上的街市》等,历史剧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等。
三、解读标题
问题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该怎么读?如何理解?
“放号”中的“号”应读为hào。从句子结构来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是一个祈使句:“立” 是动作动词,“在地球边上” 明确了地点,“放号” 即 “吹响号角”。因此,标题的表面意思是 “站在地球的边缘吹响号角”,直接传递出鲜明的呼唤感。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经历紧密相关:1919 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至日本横滨海面时,他面对眼前波涛汹涌的大海,内心激情奔涌,遂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四、鉴赏文本,把握意象
(一)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通过自由朗读诗歌,熟悉诗句节奏,确保读准诗中重点字词的读音,为后续理解诗歌内容奠定基础。
(二)分析意象
问题 2:全诗共7节,提及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备怎样的整体特点?
参考:诗中涉及的意象有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这些意象整体呈现出宏大、阔远、雄奇的风格,充满气势磅礴的力量感。
问题 3:诗中的这些意象均为写实吗?
参考:并非完全写实。诗歌一方面通过客观描写自然景观,展现出大自然本身蕴含的力量与壮丽特质;另一方面,又借这些景观抒发诗人 “毁坏”“创造”“努力” 的主观情感,以及对 “力” 的热烈赞美。整体以实景描写为依托,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想象,实现了写景与抒情、写实与想象的结合。
板书:景: 白云怒涌 洪涛滚滚
情:毁坏 创造 努力--------- 赞美
问题 4:你认为本诗的主体形象是谁?请说明理由。
参考: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位横跨两大洋的巨人,而这一形象的本质,正是诗人的自我化身。这位 “巨人” 站立在地球边上,处于能 “全方位” 俯瞰地球的位置,不断吹响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中,既有对怒涌白云、壮丽北冰洋晴景的欢呼,也有对仿佛要推倒地球的太平洋、从各方奔涌而来的滚滚洪涛的赞颂。这些排山倒海的洪涛,既带着摧毁旧事物的巨大破坏力,又蕴含着孕育新事物的磅礴创造力。整首诗围绕这一主体形象,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 “力” 的画卷,谱写了一曲激昂的 “力” 的颂歌。
问题 5:诗中描绘的 “滚滚洪涛” 景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请结合诗意与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这首诗创作时,郭沫若正旅居日本。彼时,五四运动掀起的伟大时代浪潮跨越太平洋,深深触动了始终紧跟时代脉搏的郭沫若,为他提供了自由挥洒创作灵感的契机。从这一背景与诗意来看,诗中 “滚滚洪涛” 的景象,既是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声势浩大的象征,也暗喻了当时世界潮流中,大工业生产所展现出的蓬勃发展的规模与力量。
问题 6:如何理解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参考:这句话是诗人对 “力” 的深情歌颂与热烈赞美。诗人从多个维度描绘 “力” 的丰富内涵:以 “绘画” 强调力的色彩感,以 “舞蹈” 突出力的动态形态,以 “音乐”“诗歌”“律吕”体现力的神韵与节奏,从视觉、听觉等多层面让读者感知 “力” 的存在与美感。而诗人这般尽情赞颂的 “力”,正是五四时期那种追求革新、充满激情与突破精神的时代特征的生动写照。
问题 7:这首诗更侧重于写景,还是抒情?
(一)侧重写景,着力展现大自然的宏伟壮丽。郭沫若本就满怀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他的认知里,“无限的大自然”“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出自其作品《光海》)。而在本诗中,无论是对北冰洋白云的刻画,还是对太平洋洪涛的描绘,都充分展现出大自然雄奇、瑰丽、博大的特质,营造出气势磅礴的氛围,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侧重抒情,热情歌颂 “五四” 精神。诗歌中,诗人鲜明地传递出 “破旧立新” 的主张:“不断的毁坏”,指向对旧世界、旧文化的破除;“不断的创造”,则是对新世界、新文化的构建。诗中对 “力” 的热烈赞颂,更集中体现出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昂扬精神,以及对理想热烈向往、执着追求的进取姿态。诗人以自身全部的生命热忱为时代精神发声,这份歌颂饱含激情、汹涌澎湃,难以抑制,尽显抒情的张力。
五、分析文本特色
问题 8:你认为作者在诗中的情感浓烈吗?这种浓烈情感是如何实现的?(提示:可从修辞、句式、标点角度思考)
参考:
(1)排比句式强化情感力度:诗中运用排比手法,热烈赞颂 “不断的毁坏” 与 “不断的创造” 所蕴含的力量,精准传递出 “五四” 时期民众奋起直追、彰显个性、渴望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形成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让情感表达更具冲击力。
(2)叠词与反复直抒胸臆:通过 “啊啊” 这类叠词,以及 “力哟!力哟!” 的反复咏叹,直接抒发对 “力” 的由衷赞叹,打破含蓄表达的界限,让情感毫无遮掩地迸发,显著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自由句式营造鲜明节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典型的自由体新诗,采用不受格律束缚的自由句式,却拥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仅两字,最长的则超过 20 字,长短句式随情感起伏灵活变化,看似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实则暗合 “情绪的自然消涨”,其内在节奏如时代鼓点般急促、紧凑、有力,让浓烈情感随节奏自然流淌。
(4)多样修辞丰富形象感:诗歌还巧妙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以 “洪涛” 象征时代力量,让抽象的情感与精神具象化,使全诗更生动形象、打动人心,间接烘托出情感的浓烈。
(5)叹号强化情感语气:诗中多次使用叹号,精准放大每一次呼唤与赞颂的语气,让 “赞美力”“歌颂时代” 的情感更强烈、更鲜明,避免情感表达趋于平淡。
六、朗诵展示
聆听范读:播放诗歌范读音频或视频,感受专业朗诵中诗句的节奏、情感与韵律,为后续自主朗诵奠定基础。
小组共读: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诵,成员间相互配合,调整语速与语气,共同体会诗歌中 “力” 的激情与时代精神。
推荐展示读:各小组推荐优秀朗读者进行班级展示,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独特理解,展现个性化朗诵风格。
全班齐读:全体同学共同朗诵全诗,在整齐有力的诵读中,集体感受诗歌的磅礴气势与澎湃情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结束语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堪称郭沫若早期 “火山爆发式” 诗歌的经典代表作,从这首诗中,我们最能直观触摸到 “五四” 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脉搏。品读这样的作品,仿佛能看见作者伫立在眼前 —— 他那颗火热赤诚的心、那份澎湃激扬的情怀,无需过多铺垫,便能瞬间将读者包裹,让我们完全沉浸在诗歌传递的时代激情中。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阅读郭沫若的《天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