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电荷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 电荷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7 13:5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1《 电荷》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的起始课,是整个静电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引入,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存在,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并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电荷守恒定律。内容由浅入深,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为后续学习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等概念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初中阶段已初步接触过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的概念,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对电荷的本质、电荷转移的微观机制以及电荷守恒的普适性理解尚浅。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存在不规范现象,对“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这一守恒思想的建立需要通过具体实验和逻辑推理逐步构建。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实验引导、类比迁移和思维深化,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能准确描述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基本规律。
2. 理解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并能用其解释常见的静电现象。
科学思维
1.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发展归纳推理能力。
2. 运用类比法(如质量守恒)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提升抽象思维与模型建构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并完成简单的静电实验(如摩擦起电、验电器检验带电情况),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 认识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静电复印、除尘)及潜在危害(如加油站静电起火),增强安全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2.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
1. 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电子的转移。
2. 电荷守恒定律的普适性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验电器、泡沫小球、支架、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趣启思
【5分钟】 一、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提出问题。
教师播放一段生活短视频:冬天脱毛衣时发出“噼啪”声,甚至看到小火花;用塑料梳子梳头后能吸引碎纸屑;小孩滑滑梯后头发“炸起来”。
提问:“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秘密?为什么这些物体突然有了‘吸引力’?”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物体在某种情况下获得了某种‘看不见的东西’?
(二)、回顾旧知,建立联系。
教师引导:“其实我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这类现象,比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我们说它‘带了电’。那么,什么是电?物体为什么会带电?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通过连续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主题——电荷。
(三)、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9.1 电荷》,并简要说明:“今天我们将从更深入的视角,揭开静电的神秘面纱,理解电荷的本质、种类、作用规律以及一个极为重要的守恒定律。” 1. 观看视频,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回忆初中所学摩擦起电知识。
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探究兴趣。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和目标。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提出:☆☆☆
兴趣激发:☆☆☆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直观的视听刺激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利用已有知识作为“锚点”,自然过渡到新课内容,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
实验探究,建构概念
【15分钟】 一、探究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一)、演示实验:摩擦起电与电荷检验。
教师分别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靠近悬挂的泡沫小球(不接触),观察小球被吸引的现象。接着,让带电玻璃棒与小球接触后,再靠近另一带电玻璃棒,观察排斥现象。
提问:“为什么一开始是吸引?接触后却变成排斥?这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与“电的种类”有关。
(二)、分组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发放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支架和细线。
任务一: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分别悬挂起来。
任务二:将两根带电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将两根带电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将带电玻璃棒与带电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表格(吸引/排斥)。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保持实验环境干燥,避免手直接接触摩擦部位。
(三)、归纳总结,形成规律。
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同种材料摩擦后带电的物体相互排斥,不同材料摩擦后带电的物体相互吸引。这说明自然界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电荷。”
结合教材内容,明确: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称为负电荷。并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认识验电器及其工作原理 (一)、展示验电器,讲解结构。
教师出示验电器,介绍其主要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片(通常为金箔或铝箔),并强调其密封玻璃罩的作用。
(二)、演示验电器检验带电情况。
用带电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开;再用另一带电玻璃棒靠近(不接触),箔片张角变大;最后用带电橡胶棒靠近,箔片张角变小甚至闭合。
提问:“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张角大小说明了什么?靠近不同电荷时张角变化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箔片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张角大小反映带电量多少,靠近异种电荷时发生电荷中和导致张角减小。 1.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记录现象。
2. 分组动手实验,探究电荷间作用规律。
3. 填写实验记录表,分析数据。
4. 汇报实验结果,参与规律总结。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现象记录:☆☆☆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演示+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在动手操作中观察现象、收集证据,通过合作交流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验电器的引入不仅拓展了检测手段,也为后续理解电荷转移和守恒提供工具支持。
微观探析,深化理解
【12分钟】 一、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教师提问:“为什么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就带正电?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却带负电?电荷是从哪里来的?是摩擦‘创造’了电荷吗?”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电荷可以被‘创造’,那岂不是违背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进而引出“电荷守恒”的思想萌芽。
(二)、类比迁移,构建模型。
教师引导:“我们学过质量守恒定律——在封闭系统中,物质的总质量不会凭空增加或减少。那么,电荷是否也有类似的守恒规律?”
结合原子结构知识(复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电子带负电,原子核带正电),讲解摩擦起电的微观机制:
当两种不同材料相互摩擦时,由于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束缚能力弱的物质会失去电子,从而带正电;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则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
以玻璃棒与丝绸为例:玻璃棒的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较弱,丝绸对其束缚较强,摩擦时玻璃棒失去电子,电子转移到丝绸上,因此玻璃棒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强调:摩擦过程中并没有“创造”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二、电荷守恒定律的提出与理解 (一)、归纳定律,精确定义。
教师总结:“刚才的分析表明,电荷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板书电荷守恒定律的表述,并强调其是自然界普遍适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不仅适用于摩擦起电,也适用于接触起电、感应起电乃至核反应等所有物理过程。
(二)、实例分析,巩固理解。
出示问题:将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与一个不带电的金属球B接触后分开,两球各带什么电?电荷总量如何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A球缺少电子,B球电中性。接触时,B球的部分电子会转移到A球,使A球正电荷减少,B球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最终两球均带正电,但总电荷量仍等于A球原来的电荷量。
通过此例强化“转移”而非“创生”的核心思想。 1. 思考摩擦起电的本质问题。
2. 理解电子转移的微观机制。
3.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涵。
4. 运用定律分析简单实例。
评价任务 微观解释:☆☆☆
定律理解:☆☆☆
实例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设问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本质。借助原子结构模型和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电子转移是摩擦起电的本质,突破“电荷被创造”的常见误区。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电荷守恒定律,并通过实例分析强化其普适性和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8分钟】 一、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一)、介绍静电的积极应用。
教师通过PPT展示图片或短视频,介绍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1. 静电复印:利用静电吸附墨粉,实现快速打印;
2. 静电除尘:工厂烟囱中利用高压静电场吸附烟尘颗粒,减少空气污染;
3. 静电喷涂:使油漆微粒带电,均匀吸附在工件表面,提高喷涂效率和质量。
强调:“静电并非总是‘麻烦制造者’,合理利用可以服务社会。”
(二)、讲解静电的危害与防护。
举例说明静电可能带来的危险:
1. 加油站禁止使用手机、拍打化纤衣物,防止静电火花引燃汽油蒸气;
2. 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积累静电,着陆时通过接地线释放;
3. 电子工厂工人佩戴防静电手环,防止静电击穿精密芯片。
提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避免静电带来的不便或危险?”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保持空气湿度、穿棉质衣物、触摸金属前先“放电”等。
二、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一)、结构化回顾知识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从生活现象出发,认识了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知道了它们‘同斥异吸’的作用规律;通过实验和微观分析,理解了摩擦起电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最终得出了一个深刻的物理定律——电荷守恒定律,即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转移,总量不变。”
(二)、升华情感与价值观。
“物理学家法拉第曾说:‘一旦科学插上幻想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我们今天所学的电荷知识,正是无数科学家从一片纸屑的飘动中,用严谨的实验和深邃的思维,一步步揭开自然奥秘的缩影。电荷虽小,却承载着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希望同学们不仅能掌握这些知识,更能像科学家一样,保持好奇,勇于探究,在生活中发现物理之美,在思考中领悟自然之律。” 1. 了解静电的常见应用实例。
2. 认识静电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3. 参与课堂总结,梳理知识脉络。
4. 感悟科学精神与物理之美。
评价任务 应用识别:☆☆☆
安全意识:☆☆☆
情感认同:☆☆☆
设计意图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学生认识到静电既有“利”也有“弊”,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安全意识。通过总结回顾,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结构。最后以科学家名言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升华主题,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对科学精神的敬仰,实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育人目标。
随堂检测,巩固提升
【5分钟】 一、基础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轻小物体,物体被吸引,则该物体( )
A. 一定带正电 B. 一定带负电 C. 一定不带电 D. 可能带负电或不带电
2. 关于电荷守恒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荷可以凭空产生
B. 电荷可以凭空消失
C. 电荷只能转移,总量不变
D.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二)、简答题。
3. 解释为什么用塑料梳子梳头后,梳子能吸引碎纸屑?
教师巡视,及时反馈,对典型错误进行点评。 1. 独立完成选择题。
2. 思考并回答简答题。
3. 听取教师点评,纠正错误。
4. 反思学习效果。
评价任务 知识掌握:☆☆☆
应用能力:☆☆☆
思维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精选的随堂练习,即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教师了解学情,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估的机会。题目设计涵盖概念辨析与实际解释,注重知识迁移与应用,实现“堂堂清”的教学目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
1. 自然界中只存在______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电,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__电。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
3.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______,而不是创造了电荷。在这个过程中,电荷的总量______,这就是电荷守恒定律。
二、能力提升题
4. 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A和B,A球带+3q的电荷,B球带-q的电荷。让它们接触后再分开,则A球带电为______,B球带电为______。
5. 解释下列现象:
(1)冬天用手触摸金属门把手时,有时会有“触电”的感觉;
(2)油罐车尾部拖着一条铁链,一直拖到地面。
三、实践拓展题
6. 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家庭实验,验证“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写出实验器材、步骤和预期现象。(可附简图)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题
1. 两;正;负
2. 排斥;吸引
3. 转移;保持不变
二、能力提升题
4. +q;+q (解析:接触后总电荷为+3q + (-q) = +2q,两球相同,平分后各带+q)
5. (1)人体在干燥环境中活动积累静电,接触导体时瞬间放电;(2)导走油罐车运输过程中因摩擦产生的静电,防止静电火花引发爆炸。
板书设计
9.1 电 荷
一、两种电荷
正电荷:丝绸摩擦玻璃棒 → +
负电荷:毛皮摩擦橡胶棒 → -
相互作用:同斥异吸
二、摩擦起电本质
电子转移:束缚弱 → 失电子 → 带正电
     束缚强 → 得电子 → 带负电
三、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总量不变
只能转移,不能创生或消灭
四、应用与防护
应用:复印、除尘、喷涂
防护:防爆、防静电损伤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生活情境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氛围活跃。
2. 实验探究环节设计合理,学生动手操作充分,通过亲身体验得出了电荷作用规律,增强了感性认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3. 通过类比质量守恒和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帮助学生理解了摩擦起电的微观本质和电荷守恒定律,突破了教学难点。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不够规范,如摩擦力度不均、手触碰带电部位等,影响实验效果,今后需加强实验前的示范与强调。
2. 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普适性讲解略显简略,未能充分拓展到感应起电等其他起电方式,部分学生理解仍停留在摩擦起电层面。
3. 课堂时间分配稍显紧张,随堂检测环节略显仓促,个别学生未能充分表达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