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2025-2026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7 12:4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路边垃圾桶的铝制外壳可保持它原本的银白色,而固定垃圾桶的铁制螺丝却锈迹斑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金属都呈银白色
B.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C.铝制外壳不与空气成分反应
D.给铁制螺丝涂油能防止生锈
2.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物质的性质。下列试剂中,不能验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是(  )
A.稀硫酸 B.硫酸钾溶液
C.硫酸铜溶液 D.硫酸亚铁溶液
3.下列劳动实践与化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的是(  )
选项 劳动实践 化学知识
A 给铁制车棚刷油漆 防止铁制品生锈
B 给鱼缸中通入氧气 氧气能溶于水
C 用明矾处理浑浊的天然水 明矾能加速水中悬浮物的沉降
D 用铅笔芯制作电极 石墨具有导电性
A.A B.B C.C D.D
4.铜仁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环境治理。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为增添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B.减少使用燃油车可降低CO2、NO2等污染物排放
C.为了生活方便又快捷,可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
D.铜仁市推广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
5.以下生活垃圾应该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的是(  )
A.厨余垃圾 B.废书本
C.宠物粪便 D.用过的餐巾纸
6.下列关于“化学之最”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B.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铜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铁
D.导电性最好的是金
7.新能源汽车机身不仅外表流畅美观,本身安全性能也强,彰显中国制造的魅力。下列生产原料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高强度钢 B.铝合金 C.塑料 D.铜导线
8.关于铝、铁、铜三种金属,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三种金属均能与氧气反应
B.三种金属均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C.铝、铜、硫酸亚铁溶液可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D.等量的三种金属与足量且等量的稀盐酸混合后溶液的质量相等
9.央视发布《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吉祥物——“已升升”,“已升升”的眉眼取自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蛇形器的歧羽纹、臣字目。青铜是铜锡合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青铜是混合物
B.青铜加入稀盐酸中没有气泡产生
C.青铜比锡的硬度大
D.青铜属于金属材料
10.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梦溪笔谈》—石油:“燃之如麻,但烟甚浓”——石油的不完全燃烧
B.《天工开物》:“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金的延展性强
C.《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结为“霜”属于物理变化
D.《吕氏春秋》:“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铜锡合金的熔点比铜、锡小
11.以如下思维模型进行“垃圾的分类与回收利用”跨学科实践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废旧塑料不能作为思维模型中的原料
B.废旧书刊和报纸的预处理方式是焚烧
C.用废铁炼钢过程中的核心反应是除锈
D.厨余垃圾处理的目标产物可以是肥料
12.向一定质量的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反应过程中溶质Cu(NO3)2的质量随加入锌粉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时,溶液的总质量与反应前总质量相等
B.b点时,溶液为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
C.c点时,溶液呈无色
D.d点时,过滤所得滤渣为Zn、Cu、Ag的混合物
13.为探究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实验:第四支试管中的试剂组合合理的是(  )
A.锌粉、稀H2SO4溶液 B.铜粉、稀H2SO4溶液
C.铜粉、FeSO4溶液 D.锌粉、CuSO4溶液
14.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下列项目所涉化学知识不正确是(  )
选项 劳动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石墨粉润滑生锈的门锁 石墨有导电性
B 制作水果沙拉,切开的苹果表面变色 切开的苹果表面发生了缓慢氧化反应
C 擦干被雨淋湿了的自行车 防止金属部件生锈
D 清理家里的鱼缸后往鱼缸里通入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A.A B.B C.C D.D
15.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人造卫星天线,在低温下被折叠,进入太空后,经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重新展开(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镍钛合金属于纯净物 B.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
C.形状恢复与环境无关 D.该卫星天线方便携带
16.《采铜炼铜记》记载:“……炭八九千斤(约4800kg),不过得铜五六百斤(约320kg)“,照记载配比,开展如图所示的模拟古代竖炉炼铜实验,经高温煅烧,冷却后观察到石英方舟上下方均出现红色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有毒气体
B.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C.记裁配比中煤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约为12:1
D.石英方舟上下方均发生了置换反应
17.Mg2Cu是一种潜在的贮氢材料,它是由一定质量比的Mg、Cu单质,在氩气氛围中高温熔炼而成的合金。贮氢时发生的反应为2Mg2Cu+3H23MgH2+MgCu2。释氢过程中,开始时化学反应速率较快,然后反应速率迅速减小,最终停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备Mg2Cu时,氩气做催化剂
B.Mg2Cu属于金属材料
C.熔点:Mg2Cu<Mg<Cu
D.Mg2Cu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18.国产“手撕钢”的厚度仅0.015毫米,被誉为“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其利用了金属的(  )
A.硬度大 B.导热性 C.导电性 D.延展性
19.向盛有一定量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不断加入铁粉,烧杯中有关量变化下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20.向盛有10g49%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5.6g的铁粉,充分反应后有固体残留,t1时迅速倒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整个过程烧杯中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错误的是(  )
A.m=12.7g
B.c点时,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C.d点固体,加入盐酸一定没有气泡产生
D.a→b点,溶液中溶质的总质量逐渐增大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天工开物》记载有关炼铁过程:“凡铁一炉载土二千余斤,或用煤炭,煽炉风箱必四人……即时炒成熟铁”。
(1)鼓风操作需要不断拉动风箱鼓入空气,其目的是    。
(2)“即时炒成熟铁”的过程中,生铁中的含碳量    (填“增大”或“减小”)。
(3)炼出的铁可锻打成薄片是利用了铁的    性。
(4)我国的非遗项目“打铁花”用生铁而不用纯铁,其原因是生铁的熔点比纯铁的    (填“高”或“低”)。
22.2021年4月,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电站含氚废水排入大海,引来国际社会对于海洋资源安全的广泛关注。氚是一种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的原子,它属于     (填元素符号);陆地上也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其主要成分Cu2(OH)2CO3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     ,该金属锈蚀的条件是     。
23.金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1)航母建造需使用纯铜、钢铁、钛合金等。航母电缆用纯铜制作,主要利用铜的延展性和    性。钛可由二氧化钛(TiO2)制得,TiO2中Ti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制造高铁列车需要用到铝合金。铝不易生锈是因为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氧化膜是    (填化学式)。
(3)过氧化钠(Na2O2)可用作舰载机飞行员供氧面罩的供氧剂。供氧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X═2Na2CO3+O2,则X的化学式为    。
24.高铁是“中国制造”的一张耀眼名片。请结合如图回答问题。
(1)石墨作电刷通过电网为动车供电,说明石墨有良好的     性。
(2)动车车身使用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填材料名称)。
(3)动车表面烤漆不仅美观,还能防锈,其原理是隔绝了     (填名称)。
(4)制造铁轨的锰钢与纯铁相比,锰钢的硬度更     (填“大”或“小”)。
(5)高铁建设需要大量的铁,工业炼铁采用CO还原Fe2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5.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古代冶金技术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战国《韩非子 内储说上》提到,早期采金技术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填“单质”或“化合物”)。
(2)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万毕术》中记载了“湿法炼铜”的方法:“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即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铁,则可得到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下图所示,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
①在反应区中,炉甘石(ZnCO3)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锌和另一种氧化物,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②必须“冷定”后才能“毁罐”取锌。请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解释其原因     。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6.利用下图装置做CO还原Fe2O3的实验,并检验该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已知由A装置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2。
(1)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高温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A→    (装置不能重复使用),实验结尾处要加装尾气处理装置。
27.化学实验对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实验依据是    。
(2)实验二中,通过A、C试管中的现象,能说明铁生锈需要    。
(3)实验三中,向装置甲中通入足量的空气,观察到甲、乙中的实验现象是    ,由此说明燃烧需要    。通过该实验,推测白磷在实验室里的保存方法是    。
四.综合应用题(共1小题)
28.金属的发现与使用历史体现了人们对其性质的认识和科技发展的水平。
(1)《天工开物》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结晶。书中记载“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体现了黄金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2)将生铁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的物质主要是     ;铁质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
(3)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炼铁。
①该实验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什么     。
②写出V形管中观察到的现象     。
(4)取一定量含有AgNO3、Cu(NO3)2和Mg(NO3)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Zn,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与滤渣。
①写出一定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若反应后所得的滤液为无色,请分析反应后滤渣的成分     。
(5)将10g黄铜(铜锌合金)放入烧杯,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质量为59.9g,计算该合金中锌的质量。
金属和金属材料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B B D B A C D B D D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A D D A D B C
1.解:A、并非所有金属都是银白色,例如铜呈紫红色,故说法不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铝位于铁之前,说明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说法不正确;
C、铝制外壳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这层膜阻止了内部铝进一步被腐蚀,故说法不正确;
D、铁生锈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给铁制螺丝涂油可以隔绝铁与空气、水分的接触,从而防止生锈,故说法正确。
故选:D。
2.解:A、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铁能与稀硫酸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不符合题意;
B、铁和铜的活动性都排在钾的后面,不能与硫酸钾反应,不能证明铁和铜的活动性,符合题意;
C、铁能与硫酸铜反应,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强,不符合题意;
D、铜的活动性排在铁后面,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解:A、刷油漆能隔绝氧气和水,从而防止铁制品生锈,故该选项正确;
B、向鱼缸中通入空气,以补充水中的氧气,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氧气能溶于水的说法错误,故该选项不正确;
C、明矾溶于水会形成胶状物,能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使其沉降,故该选项正确;
D、可用铅笔芯制作电极,因为石墨具有导电性,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B。
4.解:A.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有害气体等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不利于环境治理,故A选项不合理;
B.减少使用燃油车可降低NO2等污染物排放,但CO2不属于污染物,它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虽然过多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但从严格意义的污染物角度来说,表述不准确,故B选项不合理;
C.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这些一次性物品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不利于环境保护,故C选项不合理;
D.废旧电池中含有汞、镉等重金属,若随意丢弃会对土壤、水源等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铜仁市推广垃圾分类,将废旧电池归为有害垃圾,这种做法是合理的,故D选项合理;
故选:D。
5.解:A、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如丢弃不用的菜叶、剩菜、剩饭、果皮等,这类垃圾属于易腐垃圾,不可回收,应投入厨余垃圾桶,故A错误;
B、废书本是由纸张制成,纸张属于可回收物,所以废书本应该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故B正确;
C、宠物粪便属于其他垃圾,既不属于可回收物,也不属于有害垃圾或厨余垃圾,不能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故C错误;
D、用过的餐巾纸由于沾染了污渍等,难以回收再利用,属于其他垃圾,不应投入可回收物垃圾桶,故D错误。
故选:B。
6.解:A、金刚石是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故A选项正确;
B、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而不是铜,铁在工业生产、建筑等领域有极其广泛的应用,故B选项错误;
C、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氧、硅、铝、铁等,其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不是铁,故C选项错误;
D、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而不是金,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7.解: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A、钢属于铁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A不符合题意;
B、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不符合题意;
C、塑料属于合成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故C符合题意;
D、铜属于金属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解:A、铝在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铁在潮湿空气中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铜在加热或潮湿环境中与氧气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铜绿),因此,三种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故A说法正确;
B、三种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均被广泛应用,故B说法正确;
C、铝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铝,说明铝比铁活泼;铜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说明了铁比铜活泼,因此,此方法可验证活动性顺序铝>铁>铜,故C说法正确;
D、由金属的性质可知,铜不与盐酸反应(活动性在氢后),溶液质量不变;
根据铝、铁与稀盐酸的反应关系:
2Al+6HCl═2AlCl3+3H2↑
54 219 6
Fe+2HCl=FeCl2+H2↑
56 73 2
等量的铝、铁足量且等量的稀盐酸反应后,溶液的质量都增加,但增加的质量不相同,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不相等,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解:A、青铜是铜锡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青铜加入稀盐酸中,锡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青铜比锡的硬度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青铜属于铜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0.解:A.“燃之如麻,但烟甚浓”,烟是石油不完全燃烧产生的碳等物质,故A正确;
B.“每金七厘,造方寸金一千片”,能够将金制成很薄的金片,体现了金具有很强的延展性,故B正确;
C.“白露”结为“霜”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金(指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这里说的是铜锡合金的硬度比铜、锡大,而合金的熔点一般比其成分金属的熔点低,该选项说的是熔点,与题干描述不符,故D错误;
故选:D。
11.解:A、废旧塑料,能回收再利用,能作为思维模型中的原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B、废旧书刊和报纸的预处理方式不是焚烧,是回收再利用,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废铁炼钢过程中的核心反应不是除锈,是通过化学反应降低含碳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D、厨余垃圾经处理后可以转化为肥料,厨余垃圾处理的目标产物可以是肥料,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解:金属活动性:Zn>Cu>Ag,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A、a点时,锌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了硝酸锌和银,即Zn+2AgNO3=Zn(NO3)2+2Ag,65份质量的锌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小,故与反应前相比,a点时溶液的总质量减小,故不符合题意;
B、b点时,锌与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锌,硝酸铜还未参与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锌和硝酸铜,故符合题意;
C、c点时,硝酸铜部分参与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锌、硝酸铜,此时溶液呈蓝色,故不符合题意;
D、d点时,锌与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铜和银,不含锌,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解:第一支试管中,铁不能和硫酸锌反应,说明锌比铁活泼;第二支试管中,铁能和硫酸反应,说明铁位于氢元素前,第三支试管中,铁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铁比铜活泼,通过上述三支试管对比可知,锌>铁>铜,铁>氢,则还需比较铜和氢元素的位置,第四支试管中,应将铜放入稀硫酸中,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了氢>铜,由此可得出锌、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及它们和氢元素的位置是:锌>铁>氢>铜。
故选:B。
14.解:A、石墨具有滑腻感,可作润滑剂,可用石墨粉润滑生锈的门锁,故选项说法错误。
B、物质和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切开的苹果表面变色,是因为发生了缓慢氧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铁和氧气、水共同接触时会生锈,擦干被雨淋湿了的自行车,可防止其生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氧气能供给呼吸,可向鱼缸中通入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5.解:A、镍钛合金是由金属镍和金属钛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物,故A错误;
B、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人造卫星天线,在温度变化时,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的人造卫星天线,在低温下被折叠,进入太空后,经阳光照射温度升高可重新展开,所以形状恢复与温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故C错误;
D、人造卫星天线在进入太空前能折叠,占用空间小,方便携带,故D正确。
故选:D。
16.解:A、冷却后观察到石英方舟上方出现了红色物质,是因为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氧化碳(有毒),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煤炭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题目可知,铜的质量约为320kg,则氧化铜的质量约为320kg÷(100%)=400kg,则煤炭粉与氧化铜的质量比应约为4800kg:400kg=12:1,故选项说法正确。
D、石英方舟上方出现了红色物质,是因为实验过程中产生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7.解:A、氩气是一种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很难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制备Mg2Cu时,氩气用作保护气,以防止在高温条件下镁被氧化,故A错误;
B、Mg2Cu是Mg、Cu单质在氩气氛围中高温熔炼而成的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B正确;
C、合金的熔点一般低于纯金属,熔点:Mg2Cu<Mg<Cu,故C正确;
D、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镁排在之前,Mg2Cu是合金,其中的镁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故D正确。
故选:A。
18.解:国产“手撕钢”的厚度仅0.015毫米,被誉为“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意思是说柔韧的可以绕手指头,主要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19.解:A、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随着铁粉加入,硫酸铜不断反应,其质量应逐渐减小至0,而不是减小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B、由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可知,每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固体质量增大,则溶液质量减小,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加铁粉,溶液质量不再变化,故选项正确。
C、反应开始前固体质量为0,随着铁与硫酸铜反应,每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会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生成铜附着在铁表面,固体质量增加,但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加铁粉,固体质量增加幅度会减小(之前是因为有置换反应,之后只是单纯加铁粉),故选项错误。
D、在反应过程中,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溶液中铁元素质量不断增加,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继续加铁粉,溶液中铁元素质量不再增加(因为铁粉难溶于水),而不是一直增加,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0.解:A、由方程式:Fe+H2SO4═FeSO4+H2↑
98 152
10g×49% 7.6g,溶液增加的质量为7.6g﹣4.9g=2.7g,所以m=10g+2.7g=12.7g,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由图像可知,c点时溶液的质量还在减小,硫酸铜没有完全反应,溶液中溶质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铜两种,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于硫酸铜的量不能确定,可能有剩余的铁,d点时,烧杯中固体一定是有铜,可能有铁,加入盐酸不一定有气泡产生,该选项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a→b点,溶液质量逐渐增加,溶剂质量不变,故溶质的总质量逐渐增大,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1)炼铁时需要高温,鼓风操作需要不断拉动风箱鼓入空气,是为了使煤炭充分燃烧,提供炼铁所需的高温条件。
(2)生铁是含碳量为2%~4.3%的铁合金,钢是含碳量为0.03%~2%的铁合金,“即时炒成熟铁”是将生铁中过量的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除去,该过程生铁中的含碳量减小。
(3)炼出的铁可锻打成薄片是利用了铁的延展性。
(4)一般合金的熔点比其组分的纯金属的熔点低,生铁为铁的合金,我国的非遗项目“打铁花”用生铁而不用纯铁,其原因是生铁的熔点比纯铁的低。
故答案为:
(1)使煤炭充分燃烧,提供炼铁所需的高温条件;
(2)减小;
(3)延展;
(4)低。
22.解:由题意可知,氚是一种质子数为1的原子,则它属于氢元素,其元素符号为H;Cu2(OH)2CO3中氢氧根显﹣1价,碳酸根显﹣2价,设铜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1)×2+(﹣2)=0,则x=+2价。铜在空气中锈蚀,生成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金属锈蚀的条件是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充分接触。
故答案为:
H;+2;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充分接触。
23.解:(1)航母电缆用纯铜制作,主要利用铜的延展性和导电性;二氧化钛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2)铝不易生锈是因为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致密的氧化铝薄膜,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2O3。
(3)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出现了4个钠原子和4个氧原子,反应后出现了4个钠原子、2个碳原子和8个氧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反应前尚缺的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存在于2X中,则X的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
(1)导电;+4;
(2)Al2O3;
(3)CO2。
24.解:(1)石墨作电刷通过电网给动车供电,说明它有良好的导电性;
(2)玻璃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锰钢、铝合金属于金属材料,石墨是一种固态非金属单质;故动车车身使用的材料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铝合金;
(3)铁在与氧气和水共存时会发生锈蚀,因此动车表面烤漆不仅美观,还能防锈,其原理是隔绝了水和氧气;
(4)一般合金的硬度大于其组成中纯金属的硬度,因此锰钢与纯铁相比,其硬度更大;
(5)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导电;
(2)铝合金;
(3)氧气、水;
(4)大;
(5)。
25.解:(1)金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因此早期采金技术采用“沙里淘金”的物理方法直接获取金单质。
(2)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3)①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炉甘石的化学式ZnCO3可知,炉甘石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锌和另一种氧化物,该氧化物中一定含有碳。碳酸盐分解过程中,一般碳元素的化合价不变,ZnCO3、ZnO中锌和氧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分别是:+2、﹣2,设碳酸锌中碳的化合价为x,则(+2)+x+(﹣2)×3=0,x=+4,故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CO2。
②锌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较高温度下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因此必须“冷定”后才能“毁罐”取锌的目的是:防止锌和空气中的氧气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锌。
故答案为:(1)单质;
(2)Fe+CuSO4=FeSO4+Cu;
(3)①CO2;
②防止锌和氧气在温度较高时反应生成氧化锌。
三.实验题(共2小题)
26.解:(1)在高温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已知由A装置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少量的CO2,为了防止制取的CO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2影响产物的检验,需要先将气体通过浓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混合气体中的少量CO2,然后CO气体进入装置D中与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检验二氧化碳使用的是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高温气体通过装置的顺序是A→C→D→B,实验结尾处要加装尾气处理装置,以防造成空气污染。
故答案为:(1);
(2)C→D→B。
27.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所以可得出水由氢、氧元素组成;
(2)A 试管中铁钉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生锈,C试管中铁钉只与氧气接触不生锈,对比可知铁生锈需要水;
(3)通入空气前,甲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空气接触,不燃烧,乙中白磷与空气接触,但温度没达到着火点,不燃烧;通入空气后,甲中的热水压入到乙中,甲中的白磷接触空气,燃烧起来,热水提供热量使乙中白磷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乙中白磷也燃烧起来,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甲中的热水压入到乙中,甲、乙中的白磷均燃烧;通过甲、乙对比,可知燃烧需要氧气以及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根据该实验可知,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保存在冷水中可隔绝空气,同时降低温度,防止其自燃。
故答案为:(1)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水;
(3)甲中的热水压入到乙中,甲、乙中的白磷均燃烧;氧气和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保存在冷水中。
四.综合应用题(共1小题)
28.解:(1)每七厘黄金可以加工成方寸金箔一千片,说明黄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2)生铁是含碳量在2% 4.3%的铁合金,除铁外还含有碳等杂质。铁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而碳不与稀盐酸反应,所以将生铁投入足量的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滤纸上的物质主要是碳;铁质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发生化学反应;
(3)①CO具有毒性,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可先收集再处理,该实验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
②V型管中发生的反应是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观察到的现象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4)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镁的活动性强于锌,锌的活动性强于铜,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取一定量含有AgNO3、Cu(NO3)2和Mg(NO3)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Zn,锌不能与Mg(NO3)2反应,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①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2AgNO3=Zn(NO3)2+2Ag;
②若反应后所得的滤液为无色,则硝酸铜完全反应,反应后滤渣的成分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
(5)反应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g+50g=59.9g=0.1g;设该合金中锌的质量为x
x=3.25g
故答案为:(1)延展性;
(2)碳;氧气与水;
(3)收集尾气,防止空气污染;红棕色固体逐渐变为黑色;
(4)Zn+2AgNO3=Zn(NO3)2+2Ag;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锌;
(5)3.25g。
第17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