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电场和电场强度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 电场和电场强度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7 14:03: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3《 电场和电场强度》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九章第三节,是静电场部分的核心概念之一。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场引入电场的概念,强调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特殊物质,具有力和能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教材系统阐述了电场强度的定义、公式、方向及矢量叠加原理,并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建立定量分析电场的能力。本节内容承前启后,既是对库仑定律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电势、电容器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掌握了库仑定律和矢量运算的基本方法,但对“场”这一非实体性物理概念仍存在认知障碍。学生容易将电场误解为仅是数学工具,缺乏对其物质性的理解。此外,电场强度的矢量性、叠加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仍存在困难。针对这些特点,教学中应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和实验演示增强直观感知,利用类比法降低理解门槛,并通过分层探究任务促进深度学习。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场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的一种特殊物质,能够传递电场力。
2. 掌握电场强度的定义式E=F/q及其矢量性,理解其作为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的意义。
科学思维
1. 能通过类比重力场建立电场的物理图景,运用比值法定义电场强度,体会物理建模的思想方法。
2. 能运用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解决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问题,提升矢量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单实验方案验证电场的存在,并通过试探电荷的受力情况探究电场强度的测量方法。
2. 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建立模型、进行推理和得出结论,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探究电场本质的过程中,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认识到电场理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将物理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场强度的定义及其矢量性理解。
2. 运用电场强度公式E=F/q进行计算和分析。
难点
1. 理解电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而非仅是数学辅助工具。
2. 掌握多个点电荷产生的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方法。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静电演示仪、验电器、点电荷模型、电场线演示软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感知“场”的存在
【5分钟】 一、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闪电划破夜空,树梢间跳跃着蓝色电光。
教师引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闪电现象令人震撼。我们知道,这是云层间剧烈放电的结果。那么问题来了:两个相隔数百米的云团,没有直接接触,却能产生如此强大的相互作用——电火花瞬间击穿空气。这与我们熟悉的接触力完全不同。牛顿曾说:“自然不做徒劳之事。”既然电荷之间有力的作用,就必然存在某种媒介。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媒介”,正是我们今天要深入探索的——电场。
(二)、演示实验:静电感应现象。
教师操作: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使其带电,缓慢靠近悬挂的金属小球(不接触)。学生观察到小球先被吸引,接触后又被排斥。提问:玻璃棒并未触碰小球,为何能对其施加力?这个力是如何“跨越空间”传递的?
引导语:就像风吹动风车,我们看不见风,却能通过风车的转动感知它的存在。同样,我们虽看不见电场,但可以通过它对其他电荷的作用来认识它。这就是物理学中“场”的思想——一种弥漫在空间中的特殊物质。 1. 观看视频,感受自然现象的震撼。
2. 观察实验现象,产生认知好奇。
3. 思考非接触力的传递机制。
4. 初步感知“场”的存在必要性。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问题提出:☆☆☆
初步猜想:☆☆☆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以“力如何跨越空间传递”为核心问题,引出电场概念的必要性,帮助学生从“超距作用”转向“近距作用”的现代物理观念。
建构概念,理解电场本质
【12分钟】 一、类比重力场,建立电场模型 (一)、回顾重力场概念。
教师提问:地球周围存在重力场,任何质量物体进入其中都会受到引力作用。重力场强度g=F/m,表示单位质量所受的重力。这个场是否依赖于试探物体的存在?学生回答:不依赖,即使没有物体,重力场依然存在。
教师总结:很好!这说明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立性。那么,类比重力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电荷周围也存在一种场——电场?只要空间某处有电荷,其周围就存在电场,它会对放入其中的其他电荷施加电场力。
(二)、定义电场强度E。
教师引导:为了定量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我们需要一个物理量。类比g=F/m,我们引入电场强度E=F/q。其中F是试探电荷q在电场中某点所受的电场力。注意:q必须足够小,以免影响原电场分布。
板书:电场强度 E = F / q (定义式)
强调:E是矢量,方向与正电荷受力方向相同;E由电场本身决定,与试探电荷q无关,正如g由地球决定,与m无关。
(三)、辨析常见误区。
教师设问:有人说“E与F成正比,与q成反比”,这种说法正确吗?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纠正:这是典型的误解。E是电场本身的属性,就像密度ρ=m/V一样,不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E的大小和方向只取决于场源电荷及其分布,与是否放入试探电荷无关。公式E=F/q只是测量手段,不是决定因素。 1. 回忆重力场知识,进行类比迁移。
2. 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逻辑。
3. 辨析E与F、q的关系,澄清误区。
4. 参与讨论,表达个人观点。
评价任务 类比迁移:☆☆☆
概念理解:☆☆☆
误区辨析:☆☆☆
设计意图 通过与重力场的深度类比,降低学生对抽象“场”概念的理解难度。强调电场的物质性和独立性,破除“电场依赖于试探电荷”的错误观念。通过对定义式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掌握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科学思维方法,提升逻辑推理能力。
实验探究,验证电场性质
【10分钟】 一、小组合作模拟电场测量 (一)、布置探究任务。
教师分发任务卡:假设在空间某点P放置一个+2×10 C的试探电荷,测得其受力为6×10 N,方向水平向右。请计算P点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和方向。若将试探电荷换为-3×10 C,受力变为9×10 N,方向水平向左,再计算E。比较两次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计算,讨论E是否发生变化。
(二)、巡视指导,反馈纠正。
教师巡视各小组,关注学生计算过程和讨论焦点。针对典型错误(如方向判断错误、公式误用)进行个别指导。邀请一组代表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第一次:E = F/q = (6×10 ) / (2×10 ) = 3×10 N/C,方向与正电荷受力一致,向右。
第二次:E = F/q = (9×10 ) / (-3×10 ) = -3×10 N/C,负号表示方向与正电荷受力相反,即向左?不对!教师引导:E的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受力方向。负电荷受力向左,说明正电荷受力向右,故E方向仍向右,大小为3×10 N/C。
(三)、总结规律。
教师强调:无论试探电荷正负、大小如何变化,只要场源不变,P点的E就不变。这再次证明E是电场本身的属性,与试探电荷无关。这正是“比值法”定义的优势——排除个体差异,反映本质特征。 1. 分组计算电场强度。
2. 讨论E的方向判定方法。
3. 比较两次结果,得出结论。
4. 上台展示,接受质疑。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方向判断:☆☆☆
规律归纳:☆☆☆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数值的探究任务,让学生亲历电场强度的测量过程,强化对E=F/q的理解。设置正负电荷对比情境,突出E方向的规定性,突破方向判断的难点。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提升合作学习能力与表达交流能力。
深化理解,掌握叠加原理
【10分钟】 一、多电荷系统中的电场分析 (一)、提出问题情境。
教师展示图示:在真空中,A、B两点分别固定+Q和-Q两个等量异种点电荷,相距L。求AB连线中点O处的电场强度。
引导语:O点同时受到A、B两个电荷产生的电场影响。能否直接用E=F/q测量?可以。但我们更希望从场源出发进行预测。这时就需要用到——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
(二)、讲解叠加原理。
教师板书:电场强度是矢量,空间某点的总电场强度等于各个场源电荷单独存在时在该点产生电场强度的矢量和。即 E_total = E + E + ... + E 。
演示计算:设O到A、B距离均为L/2。
E_A = kQ/(L/2) = 4kQ/L ,方向由A指向O(因A带正电)。
E_B = kQ/(L/2) = 4kQ/L ,方向由O指向B(因B带负电,电场指向自身)。
在O点,E_A向右,E_B也向右,故E_total = E_A + E_B = 8kQ/L ,方向向右。
(三)、变式训练。
教师提问:若A、B均为+Q,O点E又如何?学生思考后回答:E_A向右,E_B向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E_total = 0。
教师追问:这是否意味着O点没有电场?提醒学生:电场依然存在,只是合场强为零。就像两个人从两边拉绳子,力平衡了,但拉力依然存在。 1. 分析多电荷系统的电场分布。
2. 应用叠加原理进行矢量合成。
3. 计算不同情形下的合场强。
4. 理解“场存在”与“场强为零”的区别。
评价任务 矢量合成:☆☆☆
方向判断:☆☆☆
合场强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对称电荷系统的分析,引入电场强度的矢量叠加原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借助图示与分步计算,强化空间想象与矢量运算能力。变式训练加深理解,避免“场强为零即无场”的错误认识,培养辩证思维。
应用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6分钟】 一、联系科技生活,拓展认知边界 (一)、介绍电场的应用实例。
教师展示图片:示波器内部电场偏转电子束、静电除尘器利用强电场吸附粉尘、医学中的电场治疗仪等。
引导语:电场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现代科技的重要基础。示波器中,精确控制的电场使电子束按信号规律偏转,从而“看见”电信号的变化。正如法拉第所说:“电场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无形力量之一。”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正是打开这些高科技之门的钥匙。
(二)、布置微型项目任务。
教师提出挑战:请课后查阅资料,设计一个简易“静电除尘模型”,说明其工作原理中电场的作用。下节课将进行展示交流。
激励语:科学始于好奇,成于实践。希望你们像麦克斯韦一样,用数学语言描绘场的图景,用实验精神验证理论的光辉。 1. 了解电场在科技中的应用。
2. 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3. 接受项目任务,激发探究兴趣。
4. 规划课后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应用理解:☆☆☆
兴趣激发:☆☆☆
任务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真实科技应用案例,展现电场理论的现实意义,增强学习动机。布置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延伸至课外,培养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课堂总结,升华科学精神
【2分钟】 一、结构化与升华式总结 (一)、回顾知识主线。
今天我们从“闪电为何跨越空间”出发,认识了电场这一特殊物质;通过类比重力场,定义了电场强度E=F/q;通过实验探究,确认了E的客观性;最后掌握了多电荷系统的电场叠加原理。电场,这个看不见的“力之网”,终于在我们的思维中清晰呈现。
(二)、升华科学哲理。
物理学家惠勒曾说:“万物源于比特。”而我们可以说:万物亦源于场。电场不仅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介,更是一种充满能量与信息的物理实在。它无声无息,却支配着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它无形无相,却构筑了现代文明的技术基石。学习电场,不只是掌握公式,更是学会用“场”的视角观察世界——那些看似空无的空间,或许正涌动着看不见的力量。愿你们保持这份对未知的敬畏与探索的热情,在科学的星空中,点亮属于自己的光芒。 1. 回顾本节核心知识点。
2. 领悟“场”的哲学意义。
3. 感受科学探索的魅力。
4. 树立持续学习的信念。
评价任务 知识梳理:☆☆☆
哲理感悟:☆☆☆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回顾,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引用科学家名言,将电场概念上升至科学哲学层面,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不仅是知识体系,更是一种世界观。以富有诗意的语言收尾,激发学生的科学情怀与探索精神。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关于电场强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E = F/q可知,电场强度E与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F成正比
B. 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方向相同
C. 公式E = F/q适用于任何电场
D. 若电场中某点没有试探电荷,则该点电场强度为零
2. 真空中有一电荷量为+4×10 C的点电荷,在距离它30 cm处的A点放置一试探电荷+2×10 C,求:
(1)试探电荷所受电场力大小;
(2)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已知k = 9×10 N·m /C )
二、能力提升
3. 如图所示,真空中A、B两点固定两个等量同种正点电荷,相距为L。求AB连线中垂线上距中点O为L/2的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要求画出电场强度矢量分解图)
三、实践拓展
4. 查阅资料,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电场在生活或科技中的一个应用实例”,并说明其中电场的作用原理。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B、C
解析:A错,E由电场本身决定;B正确,方向规定;C正确,定义式普适;D错,E与试探电荷无关。
2. 解:(1)F = kQq/r = 9×10 × 4×10 × 2×10 / (0.3) = 8×10 N
(2)E = F/q = 8×10 / 2×10 = 4×10 N/C,方向沿A指向外(远离+Q)
二、能力提升
3. 解:每个电荷在P点产生的场强大小为 E = kQ / ( (L/2) + (L/2) ) = kQ / (L /2) = 2kQ/L
两场强夹角为θ,cos(θ/2) = (L/2)/√( (L/2) + (L/2) ) = 1/√2,故θ=90°
合场强E_total = 2E cos45° = 2 × (2kQ/L ) × (√2/2) = (4√2 kQ)/L ,方向垂直AB向上。
板书设计
9.3 电场和电场强度
一、电场的存在
现象:非接触力 → 电场(特殊物质)
类比:重力场 g = F/m → 电场?
二、电场强度 E
定义:E = F/q (矢量)
方向:正电荷受力方向
性质:由场源决定,与q无关
三、叠加原理
E_total = E + E + ... (矢量和)
示例:等量异种电荷中点 → E = 8kQ/L
等量同种电荷中点 → E = 0
四、应用:示波器、除尘、医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闪电和静电实验导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迅速聚焦核心问题。
2. 通过重力场类比,成功帮助学生建立电场的物理图景,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3. 探究任务设计层次分明,既有基础计算,又有方向辨析,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不足之处
1. 电场线的空间分布演示时间不足,部分学生对三维场强叠加仍感困惑。
2. 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合作学习的深度有待加强。
3. 课堂节奏前松后紧,应用迁移环节略显仓促,未能充分展开科技案例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