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红烛》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红烛》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3:0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变化、轻重音处理,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基调。
以诵读为依托,梳理诗歌的抒情脉络,明确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同时掌握本文运用的抒情方式。
尝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还原诗歌意境,进而精准把握诗人在诗中传递的深层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梳理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人情感的发展过程;掌握本文的抒情方式;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感受红烛这一核心形象,领悟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结合诗歌创作背景与文本细节,深刻理解诗人借红烛所寄托的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深厚爱国精神。
教学方法
通过个人朗读、小组齐读、范读赏析等形式,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感知诗歌韵律与情感;
聚焦诗歌中的意象、语言与手法,引导学生逐句赏析,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设置小组讨论任务,围绕抒情脉络、情感主旨等问题展开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分析与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说 —— 知作者体裁
说诗人:老师先带来四句小诗,大家不妨试着猜一猜,诗中所描述的诗人是谁?
诗句如下: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说作者,你了解闻一多哪些情况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后曾改名 “多”,字友三,最终定名 “一多”,1899 年 11 月 24 日生于湖北浠水。他是中国现代史上集爱国诗人、学者与民主战士于一身的重要人物,自幼便对古典诗歌、绘画及戏曲抱有浓厚兴趣。五四运动后,他开始发表新诗,曾赴美国留学,归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深耕学术与教育事业。1946 年 7 月 15 日,他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最后的一次演讲》,痛斥反动势力,当日下午便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用生命践行了爱国理想。
在文学创作与理论领域,闻一多早年加入新月社,是新格律体诗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歌兼具强烈的民族意识与鲜明的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以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表达形式,在现代诗坛影响深远。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 “新诗格律化” 主张,明确倡导诗歌创作需遵循 “三美” 原则,具体内涵如下:
音乐美:聚焦诗歌的音节与旋律,追求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感的表达效果;
绘画美:注重词藻的运用,要求文字能唤起读者的形象感、色彩感与画面感,展现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魅力;
建筑美:强调诗歌结构的对称与诗句的整齐,让作品在形式上呈现出规整和谐的美感。
说背景:有谁知道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写作这首诗歌?
1922 年,闻一多远赴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他因遭受种族歧视而深感屈辱,曾写下多篇饱含爱国情怀的诗篇。1926 年,他学成归国,然而眼前所见并非理想中的光明景象 —— 北洋军阀统治下,百姓生活困苦、政治腐朽不堪、经济衰败凋敝,这般黑暗的现实让他倍感失望。正是这份对祖国的赤诚之爱,与被现实冷却的期望相互交织,成为他创作这首诗的深层情感根基。
《红烛》一诗收录于同名诗集,该诗集汇集了诗人在清华求学与美国留学两个时期的作品。这部诗集不仅以浓烈鲜明的情感色彩在当时诗坛独树一帜,更凭借丰富奇特的想象、凝练精当的语言,以及兼具东方韵味的风格,塑造出鲜明的艺术个性。而《红烛》这首诗,正是这部同名诗集的序诗,承载着统领全诗集情感与主旨的重要作用。
4. 说体裁:《红烛》属于什么体裁的诗歌?
《红烛》诞生于新诗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新月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既体现了新诗 “自由表达” 的核心特质,又融入了对诗歌形式美与韵律美的探索,是理解中国新诗早期发展的典型范例。
二、读——理内容结构
请同学们自主朗读诗歌,共读两遍,初步感受诗歌氛围。
邀请几位同学单独朗读,其他同学在聆听时思考。
结合朗读感受与思考,师生共同梳理诗歌的内容层次。
① 提问:什么是红烛?
红烛即红色的蜡烛,在传统场景中多用于喜庆场合,比如摆放于寿星画像前烘托祝福氛围,或是置于洞房之内增添喜庆气息。
② 提问:从诗歌题材特点来看,《红烛》属于什么题材的诗?这类诗歌有哪些典型特点?
《红烛》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的核心是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对特定事物的吟咏与描摹,间接传递人文思想与内心情志。这类诗歌中,所咏的 “物” 往往与诗人的自我形象深度融合,成为诗人的 “自况”—— 作者在细致刻画事物特征的同时,会将个人情感、人生态度寄托其中,或是寄寓对未来的美好愿望,或是蕴含对生活的深刻哲理,亦或是展现自身的生活情趣,实现 “物” 与 “情”“志” 的统一。
③ 提问:李商隐 “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诗句置于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 是整首诗的 “引子”,它为诗歌内容定下核心线索 —— 诗的主体部分正是紧扣诗句中的 “灰” 与 “泪”(对应红烛的 “自焚” 与 “流泪”),分两个层次展开抒情,让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指向性。
④ 提问:诗歌以问答形式展开抒情,文中共有几处设问?分别在问什么?
诗中共有三处设问:
第 1 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何如此鲜红?
第 2 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何要燃烧自身(自焚)?
第 6 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何会滴落烛泪(流泪)?
整首诗以诗人与 “红烛” 的 “心迹交流” 为脉络,借问答形式逐步铺展诗意、抒发情感,既展现了诗人对红烛特质的追问,也暗含了他对人生真谛、诗歌创作宗旨的探索过程与感悟。
小结:
《红烛》全诗共九节,结构清晰且情感层层递进:
开头一节聚焦红烛的 “颜色”,将红烛精神凝练于 “红” 字之上,既凸显出红烛的鲜明整体形象,又借红烛即刻关联到诗人自身,实现了 “物” 与 “我” 的深度交融,为后续抒情奠定 “托物言志” 的基调。
结尾一节则升华主旨,落脚于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的哲理,将红烛燃烧自我、奉献光明的精神,提炼为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明确道出了诗人自身的人生宗旨。
整首诗以唐代诗人李商隐 “蜡炬成灰泪始干” 的诗句为引子,主体部分紧扣 “灰”(对应红烛自焚)与 “泪”(对应红烛流泪)两大核心意象,分两层逐步铺展抒情。同时,全诗以诗人与 “红烛” 的 “心迹交流” 为线索,通过问答形式推进诗意、抒发情感,既完整呈现了诗人对红烛特质的追问,也清晰展现了他对人生真谛、诗歌创作宗旨的探索过程与最终感悟。
三、探——析形象语言
分组探究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聚焦诗歌文本展开深入研读,可重点选择1-2个方向深入分析,核心探究问题如下:
① 这几节诗歌,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②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③ 诗人流露出哪些困惑?又产生了哪些感悟?这些感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 语言表达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语的运用尤为精妙,值得品味?
全班分为 5 个小组,分组研读范围如下:
第 1 组:探究第 1 节
第 2 组:探究第 2-3 节
第 3 组:探究第 4 节
第 4 组:探究第 5-7 节
第 5 组:探究第 8-9 节
各小组需明确分工、协同合作,围绕探究问题展开讨论交流。研读过程中,可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标注(如划出关键句、标注手法或情感),梳理探究思路;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 1 名代表,在班级内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
分享交流探究成果
每组派1-2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收获。
讨论探究的主要要点
①第一小节:诗人以敬慕的心境,对荧荧燃烧的红烛发出由衷赞叹。
在诗人眼中,“红” 是赤诚的象征,而红烛则是理想人格的化身。面对这样的红烛,诗人向自己提出了明确要求:“诗人啊 /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这一追问暗含着诗人的自我期许 —— 作为诗人,内心应当与红烛同样鲜红赤诚,否则便不配承载 “诗人” 的使命。从这句追问中,我们能清晰感受到诗人那颗纯粹的赤子之心:纯洁率真、晶明透亮,还带着滚烫的温度。在这一节里,红烛与诗人的形象深度交融,真正实现了 “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红烛即是诗人精神的投射,诗人亦是红烛品格的化身。 一个“吐”字;逼真的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②第二、三节: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这两节诗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③第四节: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更是自我勉励。
“既制了,便烧着”,意为红烛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诗人借此暗喻人生的天职在于奉献 —— 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燃烧,让智慧与才能绽放光芒,以此传递自身的信念与心愿。
“烧罢!烧罢!…… 监狱!” 一句,指向当时的社会现实:民众受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思想毒害,麻木如沉睡,似陷精神囹圄。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便是唤醒世人、救治灵魂,让民众觉悟奋起、走向光明,从精神禁锢中解放。从中可见,诗人的爱国赤诚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④第五至第七节: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五节先点出矛盾现象 ——“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以同情又惊疑的呼唤,引出对烛泪的疑问;
第六节诗人亲切追问红烛 “何苦伤心流泪”,既流露自身在现实中的矛盾痛苦,又借 “残风侵光芒” 找到答案:红烛流泪非因畏惧牺牲,而是急于为世人多献光明却受邪恶势力阻挠;这恰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 心怀拯救祖国的意愿,却遭黑暗势力干扰,壮志难酬而悲痛;
第七节托物言志,将烛泪比作带泪诗行,诗中藏着诗人的爱国忧国之情,既能慰藉世人,又能唤起民众爱国心,助力祖国走向光明。
⑤第八、九节:深情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四、听——悟情感主旨
诗人以问答形式层层抒发诗情,在一次次追问与解答中,他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
伴随朗诵,体会诗句节奏与情感的交融,捕捉诗人心绪的变化轨迹。
全诗情感共经历七次变化,呈现 “四扬三抑” 的起伏脉络 —— 诗人面对红烛,时而惊叹赞美,时而惊疑发问,时而自寻答案,诗情在起伏中形成波澜,让诗篇节奏抑扬顿挫,既塑造出鲜明的红烛形象,又蕴含深刻哲理。
主旨小结:这首诗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正是献身祖国的精神:它燃尽自身成灰,为创造光明彻底牺牲;它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忍受摧残;它以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为信念,一心只为世人带来光明。
五、吟——得要领技法
吟咏诵读:在诗歌鉴赏中,通过吟咏诵读找到能准确传递作品情感、契合个人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是深化理解的关键。如今我们已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旨,不妨思考:吟诵这首《红烛》,需要注意哪些核心要领?
吟咏提示:注意情感的表达、节奏停顿、重音轻音、抑扬顿挫、语气语调等
吟诵比拼:① 各小组先内部讨论,在课本上标记出停顿、重音等吟诵要点,随后组员间互相听读、调整完善;② 每组推选代表上台展示吟诵成果,其他同学从情感表达、节奏把控等角度进行评议,共同提升吟诵水平。
板书设计:
引子-------蜡炬成灰泪始干
主体 赞颂---困惑---明白---感伤---再困惑---再明白以及安慰(四扬三抑)
结尾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