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3:34: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主题的重要篇目(人物通讯),节选自沈英甲的报告文学。文章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诗意标题切入,通过真实典型的事件、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聚焦农学家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选育“超级稻”的科研历程,展现了他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精神,以及“让饥饿的威胁在退却”的劳动价值。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人物通讯的阅读与分析),同时落实“劳动光荣”的人文主题,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劳动的社会意义与精神高度。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袁隆平”有基本认知(如“杂交水稻”“解决粮食问题”),但对他的具体科研突破(如“天然杂交稻的发现”“挑战经典遗传学理论”)、科研过程中的艰辛与坚持,以及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缺乏深入了解。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如对“粮食”“农业”的感性认知),通过文本细读与任务探究,帮助学生从“知道袁隆平”到“理解袁隆平”,从“感受事迹”到“领悟精神”。
三、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梳理袁隆平科研历程的关键事件(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选育超级稻),概括其突破性贡献;
思维能力:分析人物通讯“用事实说话”的特点,学习通过典型事件、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审美鉴赏:品味文中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描写(如“烈日下寻找雄性不育株”“稻浪翻滚的丰收图”)和个性化语言(如袁隆平的直接引语),感受科学家的形象美与精神美;
文化自信:理解袁隆平“勇立潮头、引领创新”的科学精神与“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家国情怀,感悟劳动的价值与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典型事件与细节描写,分析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与精神品质;把握人物通讯“真实性与文学性统一”的特点。
难点:理解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学理论束缚的勇气,体会“劳动”在推动人类进步中的深层意义。
五、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设计“科研历程梳理”“关键事件探究”“精神品质概括”等任务)、文本细读法(聚焦细节与引语)、小组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模拟“记者访谈”)。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情境导入
【投影】两幅对比图:
左图:1960年代中国农村饥荒场景(瘦弱儿童、枯黄的农田);
右图:现代中国稻田丰收图(金色稻浪、机械化收割,袁隆平在田间微笑)。
教师提问:“从‘饥饿威胁’到‘粮食满仓’,是谁让这样的改变发生?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科学家——袁隆平。”(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作者简介:沈英甲(科普作家,擅长以生动笔触书写科学家故事);
基础字词:籼(xiān)型(水稻品种类型)、雄性不育株(不能产生正常花粉的水稻植株)、大相径庭(相差很远)、矢志不移(发誓立志,决不改变)、冷嘲热讽(用尖刻的话讥笑讽刺)、亦步亦趋(比喻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
(学生齐读字词,教师强调“籼”“不育”等易错读音。)
(三)整体感知:袁隆平的科研历程
任务1:速读全文,用“时间+事件”的形式概括袁隆平的主要科研经历。
(学生默读勾画,小组讨论后展示,教师板书梳理——)
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偶然看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穗,结实多、颗粒饱满,质疑“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理论);
1964-1965年:寻找“雄性不育株”(顶烈日、下稻田,逐穗检查14万株稻穗,终于在第640株中发现第一代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研究奠定材料基础);
1970年代:培育“三系法”杂交稻(突破经典遗传学理论束缚,成功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配套的杂交组合,实现杂交水稻产量飞跃);
1990年代至今:选育“超级稻”(向更高产量目标进军,亩产不断刷新纪录,如“汕优63”“Y两优2号”等品种推广至全国乃至全球);
贯穿始终:用杂交水稻技术解决全球饥饿问题(推广至印度、越南等国,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任务2:结合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说说你对袁隆平科研意义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稻菽千重浪”是丰收的象征,标题既描绘了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田的壮阔景象,又暗喻他的科研成果如层层稻浪,为中国人乃至世界带来“摆脱饥饿”的希望。)
(四)人物初印象
问题: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袁隆平“与众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
(示例引导,学生勾画原文——)
发现天然杂交稻时:“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他对“异常稻穗”的珍视与直觉判断);
寻找雄性不育株时:“每天天刚亮就下田,中午太阳最毒时还在田里,直到傍晚才收工……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像大海捞针一样艰难。”(细节描写,突出科研的艰辛与坚持);
面对质疑时:“外国人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不成功!”“有人嘲笑‘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他回应:‘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语言描写,体现打破偏见、自信创新的勇气)。
小结:袁隆平是一位扎根田野、尊重事实、敢于挑战、心怀天下的科学家。
第二课时
(一)任务驱动:袁隆平的“成功密码”
核心问题:袁隆平为什么能取得杂交水稻研究的突破?他的哪些品质支撑了他的成功?
活动1:分组探究“关键事件中的精神品质”(每组选择一个事件,结合文本分析)
第一组(发现天然杂交稻):从“与权威理论相悖却坚持观察”切入,分析袁隆平尊重事实、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他相信自己的眼睛,坚信水稻存在杂交优势”);
第二组(寻找雄性不育株):从“逐穗检查14万株”“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切入,分析其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他像侦探一样在稻田里排查,不放过任何一株异常稻穗”);
第三组(突破理论争议):从“国际权威断言‘杂交水稻是死胡同’”“国内学者嘲笑”切入,对比袁隆平“矢志不移”的选择,分析其创新勇气与实践信念(“他不盲从书本,只相信田间的证据”);
第四组(超级稻研究):从“不断设定更高产量目标”切入,分析其永不止步、引领创新的科学家精神(“他的目标从‘吃饱饭’到‘吃好饭’,永远瞄准更高的山峰”)。
(每组代表分享,教师补充总结:袁隆平的成功源于“三颗心”——对科学的好奇心(发现异常稻穗的敏锐)、对目标的执着心(数万次排查的坚持)、对人类的责任心(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使命)。)
活动2:赏析人物通讯的写作特色
问题:本文如何让“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可感?(学生讨论后总结——)
典型事件:选取“发现杂交稻”“寻找不育株”“突破争议”“推广超级稻”等关键节点,展现科研全过程;
细节描写:动作(“弯腰驼背”“抚摸稻穗”)、环境(“烈日下的稻田”“淤泥中的脚印”)、语言(直接引语“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增强真实感与感染力
对比衬托:将袁隆平与“迷信权威的学者”“嘲笑创新的同行”对比,突出其独立思考与勇气;
引用手法:袁隆平的原话(如“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农民的评价(“我们吃饱饭靠袁隆平”)、国际赞誉(“第二次绿色革命”),多角度塑造立体形象。
(二)深度思考:劳动的意义与青年的责任
情境任务:假设你是校刊记者,要为袁隆平撰写一段“致敬词”。请结合文本与以下问题,小组合作完成150-200字的文字。
袁隆平的“劳动”与传统农民或普通科研工作者有何不同?他的科研劳动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哪些具体改变?新时代青年可以从袁隆平身上学到怎样的“劳动精神”?
(学生讨论后展示,教师点评并总结——)
袁隆平的“劳动”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是智慧与汗水交织的创造,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他不是在实验室里空想,而是在稻田里一株一株排查;他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用杂交水稻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如越南、印度等国因推广杂交稻增产20%-30%)。正如文中所述:“他的劳动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这种劳动精神,是脚踏实地的坚守、敢为人先的创新、心怀苍生的大爱,更是新时代青年需要的“强国之志”——无论未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用专注与热爱,在自己的领域里创造价值。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整理文中重要事件与袁隆平的经典语言(如“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制作“袁隆平科研关键词卡片”(10个左右);
拓展作业:阅读《袁隆平口述自传》选段(或观看纪录片《袁隆平》片段),以“一粒种子的重量”为题,写一篇300字随笔(要求:结合文本,谈谈对“劳动价值”的理解);
实践作业:观察身边的“劳动者”(如农民、环卫工、科研工作者),记录他们的一天,思考“平凡劳动与伟大贡献”的关系,课堂分享。
板书设计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袁隆平
沈英甲
一、科研历程:发现天然杂交稻→培育杂交稻→选育超级稻
二、人物精神:
扎根田野(实践者)
尊重事实(求真者)
敢于挑战(创新者)
心怀天下(担当者)
让饥饿退却→引领绿色革命→诠释劳动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