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朝代 演变情况
两汉 (1)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________________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集权,设立________,削弱丞相权力 (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时期:刘秀将____________确立为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确立________________,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______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朝 实行________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朝 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________,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清朝 雍正帝设立____________,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2.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演变情况
两汉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渐演变为郡、县二级制 (2)东汉晚期:监察区“________”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2)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监察机构。后来,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朝 为州、县二级制;后又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______,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明朝 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
清朝 形成省、府、县三级制。巡抚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军政大权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点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来愈紧,中央集权愈来愈加强的客观事实。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实行地方监察制度;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材料一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图一 秦代诸郡分布图 图二 隋后期诸?郡分布图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思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以来“国家权力运作”的政治基础。并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中枢变革的角度说明汉唐两代在“政务运行”方面的创新。
试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代和隋后期诸郡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试答:
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及影响
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明清八股取士和推行文字狱。 (3)变革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设御史大夫;汉设刺史;宋设通判等
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1.[教材内容改编]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南北朝时期门下省正式定名,且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这一现象( )
A.使中枢决策机构发生异变
B.体现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C.表明行政中枢稳定性增强
D.是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2.[教材内容改编]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布政使司掌理民政,按察使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指挥使司则掌管卫所军政。三司之间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这一制度设计( )
A.实现了地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
D.改变了元朝行中书省的格局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是分散权力、转移权力。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家国情怀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治理体系
在儒家理念中,“大”意味着重视、尊重;“一统”并不仅指领土统一,更重要的是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蕴含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没有这三点,就不是完整理想的大一统。
中央集权是两千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要在中央”是其基本形式,文书律令与官僚行政是其基本手段。
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下,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直到县一级。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卜宪群《“大一统”和“民惟邦本”》
[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家国高度一体化的伦理政治。从先秦开始,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秦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演变成家族式的政治结构。
答案精析
自主梳理
1.三公九卿制 中朝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2.州 行中书省
核心探究
(1)政治基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亦可)。
说明: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2)秦代诸郡分布的特点:北方郡分布较多,南方郡分布相对较少,整体数量不多,分布相对集中。隋后期诸郡分布的特点:南方郡数量增多,与北方的差距缩小。总体数量明显增加,分布更为广泛。
成因:秦代:政治方面:秦朝兴起于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在北方,对北方的控制和管理更为重视。经济方面:当时北方是经济重心,农业发达,人口密集,需要更严密的行政管理。军事方面:北方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需要加强军事防御。隋后期:政治方面:隋朝实现大一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和管理。经济方面: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人口增多,需要增设郡以加强管理。文化方面: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管理方式趋同,为增设郡提供了条件。
针对训练
1.B [这一现象是指汉朝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不断演变,结合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东汉时期设立尚书台和南北朝时期门下省的官员均是“皇帝的侍从”可知,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收归皇帝,这体现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加强,B项正确。]
2.C [结合所学可知,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其权力被分割说明明朝逐渐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C项正确。](共65张PPT)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第1课
课时2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梳理
1.中央行政制度
朝代 演变情况
两汉 (1)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是____________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集权,设立_____,削弱丞相权力
(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时期:刘秀将_______确立为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确立____________,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三公九卿制
中朝
尚书台
三省六部制
朝代 演变情况
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__________行使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朝 实行___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朝 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_____,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清朝 雍正帝设立________,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中书门下
中书省
内阁
军机处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图解历史
2.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演变情况
两汉 (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渐演变为郡、县二级制
(2)东汉晚期:监察区“____”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2)唐朝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监察机构。后来,形成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州
朝代 演变情况
宋朝 为州、县二级制;后又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在地方设置__________,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明朝 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
清朝 形成省、府、县三级制。巡抚为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军政大权
行中书省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主要包括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点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愈来愈紧,中央集权愈来愈加强的客观事实。
思维点拨
中国古代统治者加强地方管理的方式
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划;实行地方监察制度;中央直接掌控地方权力或设置专门机构直接管理;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等。
拓展延伸
核心探究
材料一 学者认为,汉唐政治制度研究领域中一些经典著作的出现为“政务运行”概念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汉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国家权力的运作具有了一整套可依赖的行政运作的规章与流程,皇帝制敕的起草颁布、三省的运作、部司与寺监及州县之间的政务关系等都支持着汉唐社会的发展繁荣。
——摘编自卜宪群《不断深化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材料二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图一 秦代诸 图二 隋后期诸
郡分布图 郡分布图
提示 政治基础:官僚制和皇权体制的建立与巩固(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亦可)。
说明: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唐朝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以来“国家权力运作”的政治基础。并结合所学,从中央行政中枢变革的角度说明汉唐两代在“政务运行”方面的创新。
思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代和隋后期诸郡分布的特点及成因。
思考
提示 秦代诸郡分布的特点:北方郡分布较多,南方郡分布相对较少,整体数量不多,分布相对集中。隋后期诸郡分布的特点:南方郡数量增多,与北方的差距缩小。总体数量明显增加,分布更为广泛。
成因:秦代:政治方面:秦朝兴起于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在北方,对北方的控制和管理更为重视。经济方面:当时北方是经济重心,农业发达,人口密集,需要更严密的行政管理。军事方面:北方面临游牧民族的威胁,需要加强军事防御。隋后期:政治方面:隋朝实现大一统,政治统治相对稳定,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和管理。经济方面:南方经济逐渐发展,人口增多,需要增设郡以加强管理。文化方面: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南北文化差异逐渐缩小,管理方式趋同,为增设郡提供了条件。
中国古代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及影响
深化拓展
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明清八股取士和推行文字狱。
(3)变革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4)注重选拔官吏:自秦朝废除分封制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秦设御史大夫;汉设刺史;宋设通判等
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文化的延续和传播。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针对训练
1.[教材内容改编]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东汉时期“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南北朝时期门下省正式定名,且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侍从。这一现象
A.使中枢决策机构发生异变 B.体现皇权专制不断强化
C.表明行政中枢稳定性增强 D.是中央集权发展的结果
√
这一现象是指汉朝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央行政制度不断演变,结合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东汉时期设立尚书台和南北朝时期门下省的官员均是“皇帝的侍从”可知,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收归皇帝,这体现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加强,B项正确。
2.[教材内容改编]明初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布政使司掌理民政,按察使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指挥使司则掌管卫所军政。三司之间互不统属,都直接向朝廷负责。这一制度设计
A.实现了地方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
D.改变了元朝行中书省的格局
√
结合所学可知,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其权力被分割说明明朝逐渐分化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控制,C项正确。
知识体系
1.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是分散权力、转移权力。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学科术语
中国古代大一统的治理体系
在儒家理念中,“大”意味着重视、尊重;“一统”并不仅指领土统一,更重要的是国家秩序与社会秩序的构建,蕴含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没有这三点,就不是完整理想的大一统。
中央集权是两千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理念和制度要素,“要在中央”是其基本形式,文书律令与官僚行政是其基本手段。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下,各行政区划的主要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命,直到县一级。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要在中央”、国家统一、郡县体制是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三大要素。
——卜宪群《“大一统”和“民惟邦本”》
家国情怀
[解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家国高度一体化的伦理政治。从先秦开始,中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秦统一后,宗族式的政治结构演变成家族式的政治结构。
课时精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C D C D C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D A C B D D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观点:传统制度影响社会发展。
阐述:西周在吸取夏商制度经验基础上实施宗法分封制,是早期国家治理的进步,造就了周朝几百年强盛,但随着血缘关系疏远,地方诸侯逐渐壮大,形成了春秋战国长期的乱局。秦国商鞅变法,变革旧制,实行军功爵制,突破旧制度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促进了社会转型,最终奠定秦统一六国的制度优势。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汉初仍受先秦传统制度影响,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西晋、明代也曾出现分封。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历时两千年的秦制,在此后历朝历代虽有多种演变,但始终影响中国社会。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下学习西方技术,未敢触及传统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照搬西方制度脱离本国国情,而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在吸取传统制度和国外制度经验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引领着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传统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应依凭对传统制度过往历程的再认知,在扬弃中进行创新,方能促进社会发展。
16.
1.(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汉初“三公”地位崇高,但东汉“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袁绍曾受封太尉,“(袁)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这反映了东汉
A.行政中枢转移 B.地方豪强崛起
C.君权持续削弱 D.政治秩序崩坏
√
基础巩固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三公”地位崇高,但东汉时机要事务均由尚书负责,袁绍因居于大将军之下而拒受太尉也表明东汉时行政中枢转移,三公地位下降,故选A项;
材料涉及的是行政中枢的变化,而不是地方势力的变化,排除B项;
三公地位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君权,排除C项;
材料只涉及中枢权力的调整,没有提及这些调整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2025·杭州四校联考月考)“大抵刺史之制时有演变,元封五年始制,容或本无治所,然巡案与奏事各有定时,倘无定居,殊为不便,因时制宜,渐有定治,此亦理所必然也。”该观点认为
A.州刺史的出现符合大一统的潮流
B.州有固定治所适应地方治理的需要
C.州实现了监察区与行政区紧密结合
D.因地制宜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然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州刺史原本没有固定治所,但出于实际需要,逐渐设立了固定治所,这一变化是为了满足地方治理的便利性和效率,故选B项;
材料未强调“州刺史的出现”的背景,排除A项;
“紧密结合”不合史实,汉武帝时的刺史只是监察官,到了东汉,刺史常年在州办公,掌握一州之人事权、司法权、军事权等,逐渐演变为行政官,排除C项;
“因地制宜”与材料“因时制宜,渐有定治”相悖,排除D项。
3.(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
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
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分权,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故选C项;
统治阶层倾轧主要体现在权力的争夺和内部矛盾的激化,材料未体现,且“避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的内容,适应了君主专
制的要求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
“保障”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2025·吕梁部分学校高二质检)唐高祖至玄宗初年,用宰相名号来赏功和变相赏功都是不允许的。玄宗中叶后,逐渐出现了“使相”,主要给予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身住地方、遥兼宰相。德宗时,自下而上的功勋型、强镇威胁型和安抚型使相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变化
A.折射出宰相权力急剧扩大
B.说明藩镇割据导致使相的出现
C.促进了监察体制不断完善
D.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玄宗中叶后出现“使相”,且主要授予地方节度使,到德宗时功勋型、强镇威胁型和安抚型使相占据绝对优势,可以看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故选D项;
“使相”并非真正的宰相,且宰相权力在唐朝并非急剧扩大,而是有所削弱,排除A项;
使相的出现更多是一种政治手段,而非藩镇割据的直接结果,排除B项;
题干中并未提及监察体制的变化,且使相的出现与监察体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A.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实践了崇文抑武的策略
C.折射出君主专制加强 D.表明冗官现象非常严重
任期时间 20年以上 15年以上 10年以上 5年以上 1年以上 不及1年 合计
北宋人数 0人 0人 6人 19人 37人 10人 72人
南宋人数 1人 2人 0人 5人 38人 17人 63人
合计 1人 2人 6人 24人 75人 27人 135人
5.(2025·玉溪调研)下面是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这一状况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到北宋和南宋时期宰相的任期普遍较短,大多数宰相的任期在5年以下,甚至有不少宰相的任期不及1年。宰相作为朝廷重臣,其频繁更换意味着君主对宰相的信任度不高,或者君主希望通过频繁更换宰相来加强自己的控制权,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C项;
“有效预防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
表格数据主要反映的是宰相任期的长短,与崇文抑武的策略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
表格数据主要关注的是宰相的任期,而非官员的总数或冗余情况,D项与材料内容不直接相关,排除。
6.(2025·玉溪调研)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A.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缓和了蒙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C.与宋代相比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的背景相关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提到行省中主要长官掌握军权且通常不授予汉人,以及通过民族防范和控制来弥补地方权重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与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民族征服和统治的背景密切相关,故选D项;
题目强调的是行省制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的关系,而非单纯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排除A项;
通过不授予汉人主要长官职务来实行民族防范和控制,反而可能加剧民族矛盾,排除B项;
虽然行省制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题目强调的是行省制与元朝特定历史背景(民族征服)的关系,而非与宋代的比较,排除C项。
7.(2025·广东百师联盟高二阶段考试)有学者说:“这一权力结构变化,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以维护朱明皇朝统治的个人的主观意志,也反映了明初统治阶级在经历了一场严酷的权力斗争、总结了历代治乱经验之后……维护长远利益的阶级政治意向。”由此可知,该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A.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B.组建内阁,授其票拟权
C.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这一举措清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故选C项;
“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
组建内阁是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意在缓解皇帝行政负担,排除B项;
“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是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排除D项。
8.(2024·德州高二月考)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制敕需要经过正常的程序发布,到明清时期,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逐渐制度化,这表明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公文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选B项。
9.(2025·亳州高二月考)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巡按制度和督抚制度是明朝中央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而设立的制度,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选A项;
题干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
明朝巡抚、总督、巡按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员,并不意味着郡县长官的行政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
A.边疆与内地的治理趋于一体化 B.西南土司制度已经逐渐崩溃
C.明朝与藩属国的朝贡贸易衰落 D.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控减弱
10.(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如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西南土司朝贡次数。据此推知,当时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年号 正统 景泰 天顺 成化 弘治 正德 嘉靖
次数 38次 19次 20次 8次 8次 5次 3次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从正统到嘉靖年间,西南土司朝贡的次数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反映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D项正确;
仅从朝贡次数减少不能得出“边疆与内地的治理趋于一体化”的结论,排除A项;
朝贡次数减少不能直接说明土司制度崩溃,只是表明其与中央的联系减弱,排除B项;
材料说的是西南土司,并非藩属国,排除C项。
11.(2025·亳州高二月考)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诸侯国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尽管诸侯国高级官员由中央派遣,却形同虚设,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这表明汉初
A.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 B.基本继承先秦政治制度
C.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
能力提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题干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不仅可自用纪年,还可以对中央所派的官员任意杀害,由此可知地方诸侯国的权力极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说明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故选A项;
汉初继承秦朝制度,又有所损益,排除B项;
汉初仍存在分封制,分封对象仍以同姓为核心,这说明宗法观念仍然浓厚,排除C项;
郡国并行为地方管理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据材料无法推出地方选官制度不完善,排除D项。
12.(2025·濮阳期末)唐初,政事堂由门下省迁至中书省后,皇帝的意旨能够直接通过中书令很快地向下传达,中书省及中书令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明显。而侍中则由于减少了对诏敕的事先预闻,监督作用也相应削弱。由此可知,当时
A.监察职能受到相权侵夺 B.中书省开始总理全国政务
C.三省制衡态势受到冲击 D.尚书省的职能逐渐被削弱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之下,中书省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而侍中作为门下省的长官,监督作用削弱,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中央政权结构的调整,体现了政治权力中心向皇帝和中书省集中,冲击了三省制衡态势,故选C项;
侍中作为门下省的长官,本身就是宰相,故“受到相权侵夺”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强调中书省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但门下省、尚书省仍然承担重要职能,三省共同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尚书省的职能变化,排除D项。
13.(2025·岳阳高三上阶段练习)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措施。“官”用于定品级与俸禄,如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丞簿、台谏官等;“职”用于定声望,如三馆秘阁官、诸殿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等;“差遣”用于定职掌,指临时委任的职事,如知杭州、知益州等。这一措施的推行
A.提升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君主集权
C.有利于官员考核 D.消除了地方割据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官、职、差遣的分离,适应了君主集权的要求,B项正确;
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官、职、差遣的分离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排除A项;
这一措施使官僚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官员考核的难度,排除C项;
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4.(2025·广东百师联盟高二阶段考试)元朝在行省区域划定上,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
A.扩大了统治疆域 B.妨碍了商品长途贩运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促进了中央集权加强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元朝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由中央直接管辖,这种跨越自然地理界限的行省设置,有助于打破地方势力的割据,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力,故选D项;
行省的设置是元朝在其已控制的疆域内进行的行政划分,并不直接扩大其统治疆域,排除A项;
题干并未提及行省设置对商品贩运的具体影响,排除B项;
行省的设置与贫富差距的缩小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5.(2025·海南农垦中学月考)洪武九年(1376),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明初设立“三司”体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地方权力被有效分散和制衡,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在处理如“民变”等紧急事务时需向中央申报,可能导致应对不及时,显示出该体制对地方行政具有双重影响,故选D项;
材料中提到遇到大事需要申报中央并得到批准,这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A项;
明朝的“三司”体制是对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排除B项;
“三司”体制在地方上并未形成纵横交错的治理网络,排除C项。
16.(2025·四川巴中“零诊”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制度滋养着今人今制,又约束着今人今制。一方面,传统制度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另一方面,传统制度又源源不竭地提供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源,是人们赖以前行的地基。
——摘编自冯天瑜《周制与秦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统制度与历史演进”为主题,自拟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观点:传统制度影响社会发展。
阐述:西周在吸取夏商制度经验基础上实施宗法分封制,是早期国家治理的进步,造就了周朝几百年强盛,但随着血缘关系疏远,地方诸侯逐渐壮大,形成了春秋战国长期的乱局。秦国商鞅变法,变革旧制,实行军功爵制,突破旧制度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促进了社会转型,最终奠定秦统一六国的制度优势。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汉初仍受先秦传统制度影响,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西晋、明代也曾出现分封。历时两千年的秦制,在此后历朝历代虽有多种演变,但始终影响中国社会。近代以来,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为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下学习西方技术,未敢触及传统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照搬西方制度脱离本国国情,而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在吸取传统制度和国外制度经验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引领着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传统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应依凭对传统制度过往历程的再认知,在扬弃中进行创新,方能促进社会发展。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本课结束第1课 训练2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分值:57分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汉初“三公”地位崇高,但东汉“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袁绍曾受封太尉,“(袁)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这反映了东汉
A.行政中枢转移 B.地方豪强崛起
C.君权持续削弱 D.政治秩序崩坏
2.(2025·杭州四校联考月考)“大抵刺史之制时有演变,元封五年始制,容或本无治所,然巡案与奏事各有定时,倘无定居,殊为不便,因时制宜,渐有定治,此亦理所必然也。”该观点认为
A.州刺史的出现符合大一统的潮流
B.州有固定治所适应地方治理的需要
C.州实现了监察区与行政区紧密结合
D.因地制宜是大一统国家治理的必然
3.(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如图为确立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这主要在于该制度
A.避免了统治阶层倾轧 B.适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C.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 D.保障了决策的合理性
4.(2025·吕梁部分学校高二质检)唐高祖至玄宗初年,用宰相名号来赏功和变相赏功都是不允许的。玄宗中叶后,逐渐出现了“使相”,主要给予地方的节度使,这些节度使身住地方、遥兼宰相。德宗时,自下而上的功勋型、强镇威胁型和安抚型使相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变化
A.折射出宰相权力急剧扩大
B.说明藩镇割据导致使相的出现
C.促进了监察体制不断完善
D.反映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
5.(2025·玉溪调研)下面是宋代宰相任期时间表(任期一律以实足年数计算)。这一状况
任期时间 20年以上 15年以上 10年以上 5年以上 1年以上 不及1年 合计
北宋人数 0人 0人 6人 19人 37人 10人 72人
南宋人数 1人 2人 0人 5人 38人 17人 63人
合计 1人 2人 6人 24人 75人 27人 135人
A.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实践了崇文抑武的策略
C.折射出君主专制加强
D.表明冗官现象非常严重
6.(2025·玉溪调研)元朝行省制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材料反映了行省制的设置
A.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缓和了蒙汉民族之间的矛盾
C.与宋代相比更有利于中央集权
D.与元朝民族征服的背景相关
7.(2025·广东百师联盟高二阶段考试)有学者说:“这一权力结构变化,既反映了明初统治者力图在政治体制上扫除一切危及皇权的因素,以维护朱明皇朝统治的个人的主观意志,也反映了明初统治阶级在经历了一场严酷的权力斗争、总结了历代治乱经验之后……维护长远利益的阶级政治意向。”由此可知,该权力结构变化是指
A.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B.组建内阁,授其票拟权
C.废除宰相,权分六部
D.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
8.(2024·德州高二月考)有学者指出,皇帝亲自下发公文的情况历代均有,唐宋时期,不经中书、门下程序的制敕(称为墨敕或中旨)是不合法的;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在明代开始较多使用,但是到了清代才开始制度化。这说明
A.三省体制有利于公文正规化
B.权力集中促进公文制度演化
C.明代公文体系缺乏制度建设
D.中央集权加强改变公文发布
9.(2025·亳州高二月考)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
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10.(2025·重庆南开中学质量检测)如表所示为明代中后期西南土司朝贡次数。据此推知,当时
年号 正统 景泰 天顺 成化 弘治 正德 嘉靖
次数 38次 19次 20次 8次 8次 5次 3次
A.边疆与内地的治理趋于一体化
B.西南土司制度已经逐渐崩溃
C.明朝与藩属国的朝贡贸易衰落
D.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管控减弱
[选择题每小题3分]
11.(2025·亳州高二月考)刘邦认为“天下同姓一家”,将全国大部分领土分封给了诸侯王。诸侯国还延续西周分封可自用纪年,可以自辟官署,尽管诸侯国高级官员由中央派遣,却形同虚设,诸侯王甚至可以任意杀之。这表明汉初
A.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
B.基本继承先秦政治制度
C.宗法血缘观念逐渐淡化
D.地方选官制度不够完善
12.(2025·濮阳期末)唐初,政事堂由门下省迁至中书省后,皇帝的意旨能够直接通过中书令很快地向下传达,中书省及中书令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明显。而侍中则由于减少了对诏敕的事先预闻,监督作用也相应削弱。由此可知,当时
A.监察职能受到相权侵夺
B.中书省开始总理全国政务
C.三省制衡态势受到冲击
D.尚书省的职能逐渐被削弱
13.(2025·岳阳高三上阶段练习)宋初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措施。“官”用于定品级与俸禄,如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丞簿、台谏官等;“职”用于定声望,如三馆秘阁官、诸殿学士、诸阁学士、直学士等;“差遣”用于定职掌,指临时委任的职事,如知杭州、知益州等。这一措施的推行
A.提升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君主集权
C.有利于官员考核 D.消除了地方割据
14.(2025·广东百师联盟高二阶段考试)元朝在行省区域划定上,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
A.扩大了统治疆域 B.妨碍了商品长途贩运
C.缩小了贫富差距 D.促进了中央集权加强
15.(2025·海南农垦中学月考)洪武九年(1376),明朝宣布改革行省领导体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号称“三司”。“三司”各司其职,每遇“大事”,布政使须“会都、按议”,再申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特别是遇到地方“民变”或动乱,布、按二司无权调动军队,须向朝廷申报,再由都司出兵。据此可知,明初“三司”体制
A.提高了中央与地方机构的行政效率
B.颠覆了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C.形成纵横交错的地方治理网络体系
D.对地方行政运作带来双重影响
16.(2025·四川巴中“零诊”考试)(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传统制度滋养着今人今制,又约束着今人今制。一方面,传统制度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另一方面,传统制度又源源不竭地提供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资源,是人们赖以前行的地基。——摘编自冯天瑜《周制与秦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传统制度与历史演进”为主题,自拟观点,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精析
1.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三公”地位崇高,但东汉时机要事务均由尚书负责,袁绍因居于大将军之下而拒受太尉也表明东汉时行政中枢转移,三公地位下降,故选A项;材料涉及的是行政中枢的变化,而不是地方势力的变化,排除B项;三公地位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强化君权,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枢权力的调整,没有提及这些调整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州刺史原本没有固定治所,但出于实际需要,逐渐设立了固定治所,这一变化是为了满足地方治理的便利性和效率,故选B项;材料未强调“州刺史的出现”的背景,排除A项;“紧密结合”不合史实,汉武帝时的刺史只是监察官,到了东汉,刺史常年在州办公,掌握一州之人事权、司法权、军事权等,逐渐演变为行政官,排除C项;“因地制宜”与材料“因时制宜,渐有定治”相悖,排除D项。]
3.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善,三省分权,顺应了皇权加强需要,故选C项;统治阶层倾轧主要体现在权力的争夺和内部矛盾的激化,材料未体现,且“避免”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的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的要求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
4.D [从玄宗中叶后出现“使相”,且主要授予地方节度使,到德宗时功勋型、强镇威胁型和安抚型使相占据绝对优势,可以看出地方割据势力逐渐加强,故选D项;“使相”并非真正的宰相,且宰相权力在唐朝并非急剧扩大,而是有所削弱,排除A项;使相的出现更多是一种政治手段,而非藩镇割据的直接结果,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提及监察体制的变化,且使相的出现与监察体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
5.C
6.D [材料提到行省中主要长官掌握军权且通常不授予汉人,以及通过民族防范和控制来弥补地方权重的问题。结合所学可知,这些都与元朝作为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其民族征服和统治的背景密切相关,故选D项;题目强调的是行省制与元朝民族征服背景的关系,而非单纯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排除A项;通过不授予汉人主要长官职务来实行民族防范和控制,反而可能加剧民族矛盾,排除B项;虽然行省制确实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题目强调的是行省制与元朝特定历史背景(民族征服)的关系,而非与宋代的比较,排除C项。]
7.C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明初“废除宰相,权分六部”是当时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这一举措清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故选C项;“废除行省,设立三司”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革,旨在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组建内阁是在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意在缓解皇帝行政负担,排除B项;“置军机处,行密折制度”是清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排除D项。]
8.B [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制敕需要经过正常的程序发布,到明清时期,皇帝的秘密谕旨不经正常程序发布逐渐制度化,这表明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公文制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选B项。]
9.A
10.D [从正统到嘉靖年间,西南土司朝贡的次数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反映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在逐渐减弱,D项正确;仅从朝贡次数减少不能得出“边疆与内地的治理趋于一体化”的结论,排除A项;朝贡次数减少不能直接说明土司制度崩溃,只是表明其与中央的联系减弱,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西南土司,并非藩属国,排除C项。]
11.A [据题干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不仅可自用纪年,还可以对中央所派的官员任意杀害,由此可知地方诸侯国的权力极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说明郡国并行制度存在隐患,故选A项;汉初继承秦朝制度,又有所损益,排除B项;汉初仍存在分封制,分封对象仍以同姓为核心,这说明宗法观念仍然浓厚,排除C项;郡国并行为地方管理制度,并非选官制度,据材料无法推出地方选官制度不完善,排除D项。]
12.C
13.B [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官、职、差遣的分离,适应了君主集权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官、职、差遣的分离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排除A项;这一措施使官僚制度变得更加复杂,加大了官员考核的难度,排除C项;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14.D [元朝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由中央直接管辖,这种跨越自然地理界限的行省设置,有助于打破地方势力的割据,增强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治力,故选D项;行省的设置是元朝在其已控制的疆域内进行的行政划分,并不直接扩大其统治疆域,排除A项;题干并未提及行省设置对商品贩运的具体影响,排除B项;行省的设置与贫富差距的缩小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
15.D [明初设立“三司”体制,一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地方权力被有效分散和制衡,另一方面,由于地方在处理如“民变”等紧急事务时需向中央申报,可能导致应对不及时,显示出该体制对地方行政具有双重影响,故选D项;材料中提到遇到大事需要申报中央并得到批准,这可能会降低行政效率,排除A项;明朝的“三司”体制是对传统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继承和发展,而非颠覆,排除B项;“三司”体制在地方上并未形成纵横交错的治理网络,排除C项。]
16.观点:传统制度影响社会发展。
阐述:西周在吸取夏商制度经验基础上实施宗法分封制,是早期国家治理的进步,造就了周朝几百年强盛,但随着血缘关系疏远,地方诸侯逐渐壮大,形成了春秋战国长期的乱局。秦国商鞅变法,变革旧制,实行军功爵制,突破旧制度既得利益者的阻碍,促进了社会转型,最终奠定秦统一六国的制度优势。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和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汉初仍受先秦传统制度影响,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西晋、明代也曾出现分封。历时两千年的秦制,在此后历朝历代虽有多种演变,但始终影响中国社会。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体西用”指导思想下学习西方技术,未敢触及传统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因照搬西方制度脱离本国国情,而未能成功。中国共产党在吸取传统制度和国外制度经验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制度,引领着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总之,传统制度对社会发展具有双重作用,应依凭对传统制度过往历程的再认知,在扬弃中进行创新,方能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