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一)
第一单元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内容索引
<一>
网络构建 体系概览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
返回
<二>
线索整合 纵跨横联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
(1)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2)东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趋向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日益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正在形成。
2.秦汉到明清: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1)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强化
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直到明清废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体现出皇权不断强化的总体趋势。
(2)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发展完善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再到明清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古代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地方行政制度,对地方控制呈加强态势。
3.民国时期:近代政治制度的实践
(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实行“训政”,其实质是一党专政。
(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
1.古代
古希腊、罗马主要实行了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与共和制等政治制度,因国情不同,每种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其产生与发展与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2.中古时期
政治制度的特征表现为: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尖锐的政教冲突、新兴城市中等阶级与专制王权的斗争、封建议会制和君主制。特别是英国的议会制度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作用很大,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3.近代
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但是英、美、法等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共性,又各有特色。
三、中国古代变法、改革内容的共同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与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如实行俸禄制、三长制等,其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但也涉及官僚机构改革;张居正改革则根据时代背景需要,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等。
2.从经济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与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废井田、奖励耕织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达到改变积贫局面的目的;张居正改革通过赋税制度改革、减少开支、清丈土地、开源节流等多项措施并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和改革多涉及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的改革。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易服装、改汉姓等措施是封建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返回
<三>
易错易混 链接经典
易错点1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调整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独裁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
(2024·1月浙江选考,4)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
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
东汉光武帝将尚书台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
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
易错点2 中古时期英国的有限王权理论
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
(2023·广东卷,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
据材料可知,加冕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于光荣革命之后,排除A项;
加冕宪章实际上对国王、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
材料未提及市民阶层利益,排除D项。
易错点3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地位、性质和作用
地位: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性质:是国民政府承认的合法的地方政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对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23·天津卷,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
此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
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
易错点4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中共九大于1969年召开,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中共十二大于1982年召开,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
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23·湖南卷,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买了拖拉机,这是对他本人及其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充分肯定,从而释放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延续实行的信号,故选C项;
当时农村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没有发生
变革,排除A项;
当时我国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
返回
本课结束单元总结提升(一)
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先秦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
(1)夏、商、西周是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从内外服制度到分封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2)东周时期,宗法血缘关系趋向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日益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正在形成。
2.秦汉到明清:封建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1)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强化
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代二府三司制,直到明清废丞相,设立内阁和军机处,体现出皇权不断强化的总体趋势。
(2)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发展完善
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再到明清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古代中国政府适时调整地方行政制度,对地方控制呈加强态势。
3.民国时期:近代政治制度的实践
(1)辛亥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实行“训政”,其实质是一党专政。
(3)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建立人民政权,奠定了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4.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并逐步发展完善,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二、西方政治制度发展的阶段特征
1.古代
古希腊、罗马主要实行了贵族制、君主制、民主制与共和制等政治制度,因国情不同,每种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其产生与发展与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2.中古时期
政治制度的特征表现为: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尖锐的政教冲突、新兴城市中等阶级与专制王权的斗争、封建议会制和君主制。特别是英国的议会制度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作用很大,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3.近代
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但是英、美、法等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既有共性,又各有特色。
三、中国古代变法、改革内容的共同特点
1.从政治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与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如实行俸禄制、三长制等,其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但也涉及官僚机构改革;张居正改革则根据时代背景需要,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等。
2.从经济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与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废井田、奖励耕织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实行均田制,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以达到改变积贫局面的目的;张居正改革通过赋税制度改革、减少开支、清丈土地、开源节流等多项措施并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改革的本质是为了强兵,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改革措施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角度看:古代中国变法和改革多涉及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的改革。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实行的易服装、改汉姓等措施是封建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
易错点1 中国古代的中枢机构调整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独裁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西汉时期,官僚政治制度继续发展。
(2024·1月浙江选考,4)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由此可知( )
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
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
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
易错点2 中古时期英国的有限王权理论
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
(2023·广东卷,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文件(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易错点3 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地位、性质和作用
地位:中共中央所在地和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性质:是国民政府承认的合法的地方政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作用: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对于巩固和扩大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2023·天津卷,8)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 )
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
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易错点4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中共九大于1969年召开,受“左”倾错误思想影响。 中共十二大于1982年召开,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斗纲领。 中共十四大于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023·湖南卷,10)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答案精析
易错易混链接经典
易错点1 C [根据材料可知,五曹分别负责具体政务,反映了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C项正确;东汉光武帝将尚书台确立为新行政中枢,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以削弱相权,排除B项;材料表明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但未体现对皇权的影响,排除D项。]
易错点2 B [据材料可知,加冕宪章对国王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于光荣革命之后,排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国王、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市民阶层利益,排除D项。]
易错点3 A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此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排除C项;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
易错点4 C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就买了拖拉机,这是对他本人及其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充分肯定,从而释放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延续实行的信号,故选C项;当时农村土地所有权依然属于国家,没有发生变革,排除A项;当时我国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
单元时空
单元概要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外历史上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状况。
1.中国官员选拔和管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监察制度本质上是服务于皇权的,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了封建统治。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制度都是在参考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上制定的,它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2.西方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起源于英国,并为很多国家所借鉴。文官制度具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政治中立、职务常任等特点,对促进社会发展、稳定社会秩序、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等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