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电势能和电势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1 电势能和电势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7 14:4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1 《电势能和电势》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一节,是静电场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电势能和电势是描述电场能量属性的重要物理量,承接前面对电场强度的学习,从“力”的视角转向“能”的视角,构建完整的电场认知结构。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场中的重力势能,引导学生理解电场中电荷的势能变化规律,并引入电势这一标量物理量,为后续学习电势差、电容器、电路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力学基础,熟悉重力势能、功与能的关系,具备初步的能量观念和守恒意识。但对抽象的场概念仍存在理解困难,尤其是将“力”与“能”两个视角进行类比迁移时容易混淆。学生在数学上已掌握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但对电势作为标量的物理意义理解不深。此外,学生习惯于直观的力学模型,对非接触作用的电场能量变化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需借助生活实例和可视化情境,强化类比思维,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静电力做功的特点,掌握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性质,建立电势能的概念,并能判断电势能的增减。
2. 理解电势的定义,掌握电势的计算公式φ = Ep/q,知道电势是描述电场能量属性的标量,了解电势的相对性与电势零点的选择。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建构电场中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2. 能运用功能关系分析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提升模型建构与逻辑推理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单情境分析电场力做功情况,探究电势能变化规律,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问题解决。
2. 能结合电场线分布图,分析不同位置电势高低,提升信息提取与分析能力。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与逻辑推理。
2. 认识电势概念在科技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高压输电、静电除尘等,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及电势能的概念。
2. 电势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
1. 理解电势是描述电场本身的属性,与试探电荷无关。
2. 区分电势能与电势,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Ep = qφ。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类比推理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场线与等势面动态演示动画、静电场模拟软件、板书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导入,激发思考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无人机在高压线附近飞行被电击坠落
教师播放一段新闻视频:一架无人机在靠近高压输电线时突然失控坠落,画面显示空中有电火花闪现。提问:“为什么无人机没有直接接触电线也会被电击?它在空中‘触电’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物理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电场不仅有力的作用,是否还有能量的作用?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构建学习任务主线
教师讲述:“今天,我们化身‘电场侦探’,任务是破解‘空中触电’之谜。要破案,我们必须掌握两个关键线索——电势能和电势。它们就像电场中的‘海拔’和‘重力势能’,决定了电荷在电场中的‘能量状态’。我们的破案之旅从一个熟悉的场景开始。”
二、回顾旧知,搭建类比桥梁 (一)、复习重力场中的能量关系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山坡示意图,标出A、B两点,提问:“一个物体从A点沿不同路径滑到B点,重力做功是否相同?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重力做功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与路径无关。进而提问:“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WG = -ΔEp = -(E{pB} - E{pA}),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二)、设问过渡,激发迁移思维
教师追问:“在电场中,电荷是否也具有类似的‘势能’?电场力做功是否也与路径无关?如果有关,那这个能量叫什么?它又如何描述?”通过这一系列问题,自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势能和电势。 1.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2. 回忆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
3. 思考电场中是否存在类似能量。
4. 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评价任务 观察能力:☆☆☆
问题意识:☆☆☆
知识迁移:☆☆☆
设计意图 以真实新闻事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电场侦探”任务主线贯穿全课,增强学习的代入感与目标感。利用重力场与电场的类比,激活学生已有认知,为新概念的建构提供思维支架,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探究新知,建构概念
【15分钟】 一、探究电场力做功特点,建立电势能概念 (一)、分析匀强电场中电荷移动的做功情况
教师出示教材图10.1-1: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E,正电荷q从A点沿直线移动到B点,位移为l,与电场方向夹角为θ。引导学生运用公式W = F·l·cosθ = qE·l·cosθ计算电场力做功。接着提问:“如果电荷从A到B沿折线路径A→C→B移动,总功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分段计算:A→C段,位移垂直电场,不做功;C→B段,沿电场方向移动,做功为qE·d(d为沿电场方向的距离)。比较两种路径做功,发现结果相同。教师总结:“在匀强电场中,电场力做功只与电荷的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二)、推广到非匀强电场,形成普遍结论
教师说明:“虽然我们只在匀强电场中推导,但理论和实验证明,只要电场是由静止电荷产生的(即静电场),电场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这一特性类似于重力场,意味着静电场是“保守场”。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引入一个与位置有关的能量——电势能。
(三)、定义电势能,类比重力势能
教师板书: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具有的电势能,等于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电场力所做的功。类比重力势能E_p = mgh,强调电势能也是相对的,需选定零势能点。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零势能点。教师举例:在匀强电场中,正电荷靠近正极板时电势能大,靠近负极板时小。并引导学生思考:电场力做正功时,电势能如何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W_电 = -ΔE_p,即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这与重力做功规律完全一致。 1. 参与计算不同路径的做功。
2. 理解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 建立电势能概念。
4. 掌握电势能变化规律。
评价任务 计算能力:☆☆☆
归纳能力:☆☆☆
类比思维:☆☆☆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情境下的定量计算,让学生亲历“路径无关”的验证过程,增强结论的可信度。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理解该性质的普遍性,培养科学推理能力。借助与重力势能的深度类比,帮助学生将陌生的电势能概念纳入已有认知结构,降低理解难度。通过功能关系的分析,强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核心物理思想。
深化理解,引入电势
【12分钟】 一、提出问题:电势能的局限性 (一)、设疑:电势能是否反映电场本身的性质?
教师提问:“电势能Ep属于谁?是属于电荷q,还是属于电场?”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电势能是电荷与电场共有的,其大小不仅与位置有关,还与电荷量q有关。举例:同一位置,+2q的电荷电势能是+q的两倍。因此,电势能不能单独描述电场的能量属性,就像不能用“某人站在某处的重力势能”来描述山坡的陡峭程度一样。
二、引入电势,定义电场能量属性 (一)、类比定义:寻找“电场的高度”
教师引导:“在重力场中,我们用高度h来描述位置的能量属性,h = Ep / (mg),与物体无关。那么,在电场中,是否存在一个类似的高度量,只与电场本身有关?”学生思考后,教师引出电势φ的定义:电场中某点的电势等于单位正电荷在该点具有的电势能,即φ = Ep / q。强调电势是标量,单位为伏特(V)。
(二)、分析电势的物理意义与相对性
教师说明:电势描述的是电场本身的能量特性,与试探电荷q无关。就像海拔高度与登山者体重无关。电势也具有相对性,需选定零电势点。通常取无穷远或大地为零电势。举例:在正点电荷Q的电场中,越靠近Q,电势越高;在负点电荷电场中,越靠近Q,电势越低(为负值)。教师结合电场线图示讲解: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逐渐降低。这是判断电势高低的重要依据。
(三)、辨析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
教师板书关系式:Ep = qφ,并强调:电势能由电荷与电场共同决定,而电势只由电场决定。通过表格对比:电势是“场量”,电势能是“系统量”。提问:“正电荷在高电势处电势能一定大吗?负电荷呢?”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正电荷在高电势处电势能大,负电荷在高电势处电势能小(可能为负)。 1. 思考电势能的归属问题。
2. 理解电势的定义与意义。
3. 掌握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4. 辨析电势能与电势的区别。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逻辑推理:☆☆☆
辨析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暴露电势能概念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寻求更本质物理量的需求,体现概念发展的逻辑性。借助“电场的高度”这一形象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势的抽象性。通过与重力场的持续类比,强化概念的可迁移性。重点辨析电势与电势能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严谨的物理思维。
应用迁移,解决问题
【10分钟】 一、案例分析:破解“空中触电”之谜 (一)、回归导入情境,进行科学解释
教师再次展示无人机靠近高压线的画面,提问:“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无人机在空中会被电击吗?”引导学生分析:高压线周围存在强电场,电势很高。当无人机(导体)靠近时,其不同部位处于不同电势,形成电势差,导致内部电荷剧烈移动,产生强电流,从而被“电击”。这说明即使不接触,高电势环境也可能带来危险。
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一)、任务发布:绘制等势面,分析能量变化
教师发放任务卡:已知一对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请小组合作:
1. 根据“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在图中标出A、B、C三点电势的高低关系。
2. 若将正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电势能如何变化?
3. 若将负电荷从B移到C,情况又如何?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用φ = Ep/q和Ep = qφ进行推理。
(二)、展示交流,教师点评
邀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析过程与结论。教师适时追问:“为什么正电荷从高电势移向低电势电场力做正功?”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角度解释:电势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对学生的逻辑表达给予肯定,并纠正思维误区。 1. 运用所学解释生活现象。
2.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卡问题。
3. 分析电荷移动中的能量变化。
4. 上台展示并参与交流。
评价任务 应用能力:☆☆☆
合作能力:☆☆☆
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首尾呼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导入时的“悬案”,增强学习成就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提升合作学习与问题解决能力。在分析过程中强化电势、电势能、电场力做功三者关系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3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核心知识 (一)、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我们从“空中触电”现象出发,通过类比重力场,发现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从而引入电势能;又因电势能不能独立描述电场,进而定义了电势φ = Ep/q。电势是标量,沿电场线方向降低。电势能Ep = qφ,由电荷与电场共同决定。
二、升华情感与价值观 (一)、引用名言,激励成长
教师深情总结:“物理学家费曼曾说:‘我不能创造的东西,我就不理解。’今天我们不仅理解了电势与电势能,更学会了用类比的思维去创造知识。电场虽无形,却蕴含巨大能量;正如我们每个人,虽平凡,却可积蓄力量,照亮前路。愿你们像正电荷奔赴低电势一样,永远朝着光明与真理前行。” 1. 跟随教师回顾知识框架。
2. 理解电势与电势能关系。
3. 感悟科学思维的重要性。
4. 接受情感价值观的熏陶。
评价任务 知识整合:☆☆☆
思维提升:☆☆☆
情感共鸣:☆☆☆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引用费曼名言,提升课堂格调,激发学生对科学创造的向往。以“电荷奔赴光明”作喻,将物理规律升华为人生哲理,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统一,完成育人目标。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概念辨析与计算
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误的请说明理由:
(1)电场中某点的电势越高,放入该点的电荷的电势能一定越大。
(2)电场力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减少。
(3)电势为零的地方,电场强度一定为零。
2. 在匀强电场中,将一个电荷量为+2.0×10 C的点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功为6.0×10 J。已知B点电势为200 V,求:
(1)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
(2)A点的电势φA。
二、能力提升:情境分析与探究
3. 如图所示为某电场的电场线分布,A、B为电场中两点。
(1)试比较A、B两点电场强度E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试比较A、B两点电势φ的高低,并说明判断依据。
(3)若将一负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正功还是负功?电势能如何变化?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1)错误。电势能Ep = qφ,还与电荷性质有关。负电荷在高电势处电势能小。
(2)正确。根据W电 = -ΔEp,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少。
(3)错误。电势为零是人为选取的参考点,电场强度不一定为零。
2.(1)UAB = W/q = (6.0×10 )/(2.0×10 ) = 300 V
(2)UAB = φA - φB φA = UAB + φB = 300 + 200 = 500 V
二、能力提升
3.(1)A点电场线密集,B点稀疏,故EA > EB。
(2)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A点电势高于B点,φA > φB。
(3)负电荷从高电势移向低电势,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板书设计
电势能和电势
——“电场侦探”破案笔记
【左侧】类比桥梁
重力场:WG = -ΔEp, Ep = mgh,h —— 高度
↓ 类比 ←→
电场:W电 = -ΔEp, Ep = qφ
【中间】核心概念
一、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 保守场
二、电势能 Ep
定义:Ep = W {电→0}
变化:W电 = -ΔEp
三、电势 φ
定义:φ = Ep / q (标量,V)
特点:沿电场线方向降低
关系:Ep = qφ
【右侧】破案线索
“空中触电” → 高电势差 → 强电场 → 危险!
安全警示:远离高压线!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电场侦探”为主线贯穿全课,情境真实,任务驱动明确,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2. 充分运用类比法,将电势能与重力势能、电势与高度进行深度类比,有效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学生反馈良好。
3. 教学环节层层递进,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逻辑清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效。
不足之处
1. 小组合作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讨论,今后需优化任务难度与时间分配。
2. 对电势零点选择的多样性讲解不够深入,部分学生仍存在“电势为零即无电场”的误解。
3. 板书设计虽有创意,但右侧“破案线索”部分可进一步图文结合,增强视觉记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