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电势差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 电势差 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7 14:4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2 《电势差》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二节,是静电场知识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电势差作为描述电场能量特性的物理量,是连接电场力与能量转化的桥梁。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场中高度差与重力势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电势差的概念,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电路中的电压、电容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电磁感应等知识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掌握了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线等基础知识,理解了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但对“能量视角”分析电场问题尚不熟练,容易将电势差与电场强度混淆。学生在初中接触过电压概念,但缺乏定量理解。其身心发展正处于逻辑思维迅速提升阶段,对探究性学习兴趣浓厚,但面对抽象概念仍需具体情境支撑。教学中应通过实验演示和类比迁移降低认知难度,强化概念辨析,帮助学生构建电势差的物理图景。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电势差的概念,掌握其定义式UAB = WAB/q,并能正确解释其物理意义。
2. 能类比高度差理解电势差,建立电场中能量变化与位置差异之间的联系,形成电势差是描述电场能量属性的基本物理量的观念。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高度差的关系,迁移构建电势差概念,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2.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电荷量之间的关系,提升逻辑分析与数学表达能力。
科学探究
1. 能设计简单方案验证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体会实验在概念建构中的作用。
2. 在教师引导下,参与推导电势差定义式的过程,体验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探究路径。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探究过程中保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事实,勇于提出质疑。
2. 认识电势差在现代科技(如示波器、电子显微镜)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势差的概念及其定义式UAB = WAB/q的理解与应用。
2. 电势差是描述电场能量特性的物理量,与电场强度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1. 理解电势差的绝对性与电场力做功的相对性之间的关系。
2. 建立电势差与高度差的类比模型,实现从力的视角到能量视角的思维转换。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类比迁移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具准备
静电场模拟实验装置、数字电压表、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一)、播放视频:瀑布与水轮机发电
教师播放一段水流从高处落下驱动水轮机发电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水从高处流下就能发电?这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物理原理?
追问:水的“高度差”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没有高度差,还能发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正是因为存在高度差,水才具有重力势能,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做功,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高度差是能量转化的驱动力。
(二)、提出驱动性问题,建立类比桥梁
教师设问:在电场中,电荷也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移动。那么,是否也存在某种“差”能够驱动电荷运动并实现能量转化呢?比如,在电路中,是什么让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又是什么让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电压”概念,指出“电压”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的“电势差”。我们能否像理解高度差一样,来理解这个“电的差”?
(三)、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10.2 电势差》,并说明:“今天我们将以‘能量’为线索,揭开电势差的神秘面纱,理解它如何像高度差驱动水流一样,驱动电荷运动并实现能量转化。” 1. 观看视频,思考水流发电的物理本质。
2. 回答教师提问,理解高度差与能量转化的关系。
3. 联系旧知,思考电场中是否存在类似“差”的物理量。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和目标。
评价任务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建立类比:☆☆☆
设计意图 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已有知识经验。以“高度差—重力势能—重力做功”为认知锚点,提出“电势差—电势能—电场力做功”的类比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探究欲望。明确以“能量”为主线的学习方向,为新概念的建构提供思维支架。
新知探究一
【12分钟】 一、回顾电场力做功特点,铺垫能量视角 (一)、演示实验:不同路径移动电荷
教师利用静电场模拟装置,在匀强电场中选取两点A、B,用绝缘细线悬挂一带电小球,分别沿直线路径和曲线路径将小球从A点缓慢移动到B点,连接数字电压表测量两点间电势差(暂不解释读数),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电场力是否做功及做功情况。
提问:在这两种路径中,电场力是否都做了功?做功的大小是否相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这一特性与重力场相似,说明电场也是一种保守力场,可以引入“电势能”的概念。
(二)、复习电势能变化与电场力做功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电荷在电场中从A点移动到B点,电场力做的功WAB等于电荷电势能的减少量,即WAB = EpA - EpB。
强调:这个功的大小只取决于A、B两点的位置,与路径无关,这正是我们能够定义“电势差”的前提。
提出问题:既然功与路径无关,那它由什么决定?能否找到一个与电荷本身无关的、仅由电场决定的物理量来描述这种“能量差异”? 二、构建电势差概念,实现类比迁移 (一)、类比高度差,提出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回顾重力场:物体下落的高度差Δh决定了重力做功的多少,WG = mgΔh。其中mg是物体的属性,Δh是位置的属性。
类比提问:在电场中,电场力做功WAB = × 。我们是否也能分离出一个与电荷q无关的、仅由电场和位置决定的“差”?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尝试类比写出表达式。
(二)、推导定义式,形成概念
教师选取一组学生的猜想进行展示:WAB ∝ q,且WAB 应与A、B两点在电场中的相对位置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若将WAB除以q,得到的量WAB/q是否就与q无关,仅由电场和A、B位置决定?
通过具体数值示例验证:假设在某电场中,将+1C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6J;将+2C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12J。计算W/q分别为6J/C和6J/C,结果相同。
得出结论:WAB/q是一个与试探电荷q无关的量,它反映了电场中A、B两点之间的能量特性差异。我们把这个量定义为A、B两点间的电势差,记作UAB,即UAB = WAB/q。
强调:电势差是标量,单位是伏特(V),1V = 1J/C。 1. 观察实验现象,思考电场力做功的特点。
2. 回忆并复述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3. 参与小组讨论,尝试类比重力场提出电势差的猜想。
4. 理解并掌握电势差的定义式及其物理意义。
评价任务 实验观察:☆☆☆
概念迁移:☆☆☆
公式推导:☆☆☆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直观呈现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事实,强化学生对电场保守性的认识,为引入电势能和电势差做好铺垫。采用“类比—猜想—验证—定义”的科学探究路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概念建构过程。通过具体数值计算,使抽象的比值W/q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理解电势差的“绝对性”和“与试探电荷无关”的本质特征,突破教学难点。
新知探究二
【13分钟】 一、深化概念理解,辨析易混要点 (一)、解析定义式,明确物理意义
教师强调:UAB = WAB/q中的WAB是指电场力做的功,不是外力做的功。若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则WAB为负值,UAB也为负值,表示A点电势低于B点。
举例说明:在匀强电场中,正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场力做正功,WAB > 0,UAB > 0,说明A点电势高于B点;若逆电场线方向移动,电场力做负功,UAB < 0。
引导学生理解:电势差UAB的正负反映了A、B两点电势的相对高低,其大小表示单位正电荷从A移到B时电场力做功的多少,即电势能变化的快慢。
(二)、辨析电势差与电场强度
教师设问:电势差和电场强度都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它们有何区别与联系?
组织学生讨论并填写对比表格:
比较项电场强度E 电势差U物理意义描述电场力的性质 描述电场能量的性质矢量性矢量 标量 决定因素电场本身电场本身及两点位置与试探电荷关系无关 无关(但通过W体现)单位 N/C 或 V/mV方向性有方向(电场线切线)无方向,但有正负(相对高低)
(三)、建立空间图景,理解方向性
教师指出:虽然电势差是标量,但其正负隐含了方向信息。类比高度差,+5m表示从A到B上升5m,-5m表示下降5m。同理,UAB = +10V表示A点比B点高10V,UAB = -10V表示A点比B点低10V。
强调:UAB = -UBA,即A到B的电势差等于B到A电势差的负值。这与ΔhAB = -ΔhBA完全一致。 二、应用概念解题,巩固知识迁移 (一)、典型例题示范
教师出示例题:在某电场中,把2.0×10-9C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1.5×10-7J。求:(1)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2)若将-4.0×10-9C的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是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问直接代入公式UAB = WAB/q计算;第二问先明确UAB由电场决定,与q无关,故UAB不变,再由WAB = qUAB求功。
规范解题步骤,强调单位换算和正负号处理。
(二)、学生变式练习
发放导学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变式题:已知UAB = -6V,将3×10-8C的电荷从A移到B,求电场力做功,并判断电势能如何变化。
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典型错误进行点评。 1. 理解电势差正负的物理意义。
2. 参与讨论,完成电场强度与电势差的对比。
3. 建立电势差正负与电势高低的空间想象。
4. 完成例题与变式练习,巩固公式应用。
评价任务 意义理解:☆☆☆
对比辨析:☆☆☆
公式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正负号的深入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电势差的方向含义,避免与电场强度方向混淆。设置对比表格,系统梳理两个核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结合典型例题和变式训练,强化公式的双向应用(由功求差、由差求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巡视和点评,及时发现并纠正思维误区,确保概念理解的准确性。
拓展应用
【8分钟】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科技应用 (一)、介绍电势差的测量与应用
教师展示数字电压表,说明其测量的是两点间的电势差(电压)。举例说明:家庭电路电压220V,干电池1.5V,手机电池3.7V等。
播放短视频:介绍示波器如何利用电势差使电子束偏转,从而显示电信号波形;或电子显微镜中电势差对电子加速的原理。
强调:这些高科技设备的核心原理就是精确控制和测量电势差,实现对微观粒子的操控。
二、回归主线任务,完成情境闭环 (一)、解答导入问题,升华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导入时的问题:电势差如何像高度差驱动水流一样驱动电荷?
总结:在电路中,电源的作用就是建立并维持电路两端的电势差(电压),就像水泵建立水压一样。正是这个“电的坡度”使得自由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能得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如光能、热能、机械能)。
引用爱迪生名言:“我不曾失败,我只是找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强调每一次对电势差的精确测量与应用,都是人类智慧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
(二)、布置开放性思考
提问:如果宇宙中存在“电势海平面”吗?我们能否像定义海拔一样,定义某点的“电势高度”?这个问题留待下节课“电势”概念的学习中揭晓。 1. 认识电势差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2. 了解电势差在现代科技中的关键作用。
3. 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核心功能。
4. 思考电势的绝对性问题,激发后续学习兴趣。
评价任务 联系生活:☆☆☆
理解功能:☆☆☆
展望未来:☆☆☆
设计意图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日常生活和前沿科技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价值感和使命感。通过解答导入时的驱动性问题,实现教学情境的完整闭环,使学生获得认知上的满足感。提出开放性问题,为下一节课“电势”概念的学习埋下伏笔,保持探究的连续性。引用科学家名言,渗透科学精神教育,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
课堂总结
【5分钟】 一、结构化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一)、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主线:从“高度差驱动水流”类比提出“电势差驱动电荷”→通过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类比推导出UAB = WAB/q→明确其物理意义是描述电场能量特性的标量→辨析其与电场强度的区别→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板书核心公式与要点,形成知识结构图。
二、升华式总结,启迪科学思维 (一)、感悟物理思想方法
总结:“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计算电势差,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种思维方式——从‘力’到‘能量’的视角转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不能用制造问题时的同一水平思维来解决问题。’当我们从牛顿的‘力’的世界,走进了能量的‘场’的世界,我们就获得了更强大的工具来理解自然。电势差,这个看似简单的‘差’,实则是连接宏观现象与微观机制的桥梁,是人类驾驭电力文明的钥匙。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拓展思维维度,用能量的眼光去审视世界,或许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灵感,就藏在你对‘差’的深刻理解之中。” 1. 参与知识回顾,构建思维导图。
2. 理解能量视角的科学价值。
3. 感悟物理思想方法的魅力。
4. 树立探索自然的远大志向。
评价任务 知识梳理:☆☆☆
方法领悟:☆☆☆
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双重总结策略。先通过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系统梳理,强化记忆;再以富有哲理的语言升华主题,强调“能量视角”这一核心科学思维方法的价值,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提升思想高度。将电势差的学习上升到人类文明进步的层面,激发学生的科学情怀和责任感,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融合。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关于电势差UAB和电场力做功WAB,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UAB与WAB成正比,与q成反比
B. UAB由电场本身决定,与WAB、q无关
C. 若WAB = 0,则UAB一定为零
D. 若UAB = 0,则WAB一定为零
2. 在电场中,把电量为4×10-9C的正电荷从A点移到B点,克服电场力做功6×10-8J。则:(1)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是多少?(2)若将另一电量为-2×10-9C的电荷从A点移到B点,电场力做功是多少?
二、能力提升
3. 如图所示,在匀强电场中,A、B两点相距0.2m,电场强度E=300N/C,方向水平向右。求:(1)A、B两点间的电势差UAB;(2)若将q=+5×10-9C的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多少?(提示:在匀强电场中,U = Ed,d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三、拓展探究
4. 查阅资料,了解“等势面”的概念,思考:等势面与电场线有何关系?为什么电工在高压线上作业时是安全的?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答案:B、D
解析:A错,UAB是比值定义,与W、q无关;B对,U由电场和位置决定;C错,W=0只能说明UAB·q=0,若q≠0则UAB=0,但若q=0则UAB可不为零;D对,UAB=0则WAB=q×0=0。
2. 解:(1)克服电场力做功,故WAB = -6×10-8J,q=4×10-9C
UAB = WAB/q = (-6×10-8)/(4×10-9) = -15V
(2)UAB不变,q' = -2×10-9C
W'AB = q'UAB = (-2×10-9)×(-15) = 3×10-8J
二、能力提升
3. 解:(1)UAB = Ed = 300 × 0.2 = 60V(A点电势高)
(2)WAB = qUAB = (5×10-9)×60 = 3×10-7J
板书设计
10.2 电势差
能量视角:电场力做功 → 电势能变化 → 电势差
定义式:UAB = WAB/q
单位:伏特(V)= 焦耳/库仑(J/C)
物理意义:
→ 描述电场能量特性的标量
→ 数值等于单位正电荷从A到B电场力做的功
→ 正负表示A、B两点电势的相对高低
与E的区别:
E:力的性质,矢量,N/C
U:能量性质,标量,V
应用:UAB = Ed(匀强电场)
思想方法:类比(高度差)、能量转化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高度差—电势差”为主线的类比教学有效降低了概念的抽象性,学生普遍反映易于理解。
2. 实验演示与数值验证相结合,增强了概念的直观性和可信度,突破了“与试探电荷无关”这一难点。
3. 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后续学习“电势”埋下良好伏笔。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计算功的正负时仍易出错,需在后续练习中加强符号意识训练。
2. 对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的探讨略显不足,可增加一个匀强电场中U与E关系的探究活动。
3. 小组讨论时间控制不够精准,个别小组未能充分展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