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三节,是静电场知识体系中的核心衔接点。教材通过类比重力场中高度差与重力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电势差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内容包括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公式推导U = Ed,方向关系的判断,以及该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本节不仅是对前两节“电势能”“电势”概念的深化,也为后续学习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掌握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等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矢量与标量分析能力,且熟悉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但对抽象的场概念仍存在理解障碍,尤其在将电势差这一标量与电场强度这一矢量建立联系时易产生混淆。学生的数学工具运用能力尚在发展中,对公式U = Ed中各物理量的方向性理解不足。此外,学生习惯于记忆公式而忽视物理意义的建构。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情境、实验模拟和逻辑推导,帮助学生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定量关系U = Ed,掌握其适用条件与物理意义。
2. 能正确判断电场强度方向与电势降低最快方向的一致性,并应用于简单电场问题的分析。
科学思维
1. 通过类比重力场中高度差与重力做功的关系,构建电势差与电场力做功的逻辑链条,发展类比推理能力。
2. 运用数学工具(如矢量投影、几何关系)推导U = Ed,提升模型建构与逻辑演绎能力。
科学探究
1. 通过设计“等势面与电场线关系”的模拟实验,观察并归纳电场强度方向与电势变化的关系。
2. 在问题解决中主动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合作探究中尊重证据、严谨求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 认识电场知识在示波器、电容器等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与科技报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式U = Ed的理解与应用。
2. 电场强度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这一物理内涵的建立。
难点
1. 理解公式U = Ed中d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而非任意两点间距。
2. 从电场力做功的角度推导U = Ed,建立功—能—场强的逻辑闭环。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场线与等势面模拟软件、示波器实物或模型、激光笔、白板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激发认知冲突
【5分钟】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发思考 (一)、播放视频:闪电划破夜空,随后雷声滚滚。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常说‘电闪雷鸣’,闪电是电荷剧烈运动的结果。那么,是什么‘推动’电荷在空气中发生如此剧烈的定向移动呢?是电压?还是电场?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但高中阶段我们更深入地用“电场”来描述这种作用。那么,电势差(电压)与电场强度这两个描述电场不同性质的物理量,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二)、展示示波器内部结构图(局部)。
教师手持示波器模型或投影其内部结构:“大家看,示波器的核心部件是偏转电极,它通过施加电压产生电场,使电子束发生偏转。工程师在设计时,必须精确计算电压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才能准确控制电子轨迹。今天,我们就来揭开‘电势差’与‘电场强度’之间的神秘面纱,探究它们的定量关系。”
(三)、提出驱动性问题。
“如果在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越大,是否意味着电场强度一定越强?反之呢?电势差的大小与电场强度的大小究竟如何定量关联?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攻克的核心问题。” 1. 观看视频,联系生活经验,思考电荷运动的驱动力来源。
2. 观察示波器结构,感知电场与电压在实际科技中的应用。
3. 明确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产生探究欲望。
4. 在教师引导下初步形成问题意识:电势差与电场强度是否存在定量关系?
评价任务 提出问题:☆☆☆
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 以震撼的自然现象“闪电”和高科技仪器“示波器”为切入点,创设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迅速抓住学生注意力。通过提出“电压与电场谁是驱动力”的认知冲突,激活已有知识,明确学习目标。将抽象的物理关系与现代科技应用紧密结合,体现物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的探究内驱力。
类比迁移,构建逻辑桥梁
【10分钟】 一、回顾重力场,建立类比模型 (一)、投影展示:斜坡上物体下滑示意图。
图中显示一个物体从高度h 下滑到h ,竖直高度差为Δh,斜面长度为L,倾角为θ。教师引导:“在重力场中,物体下落的高度差Δh决定了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WG = mgΔh。注意,这里做功只与竖直方向的高度差有关,与路径无关。那么,在电场中,电场力做功是否也与路径无关?它又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忆并回答:“是的,静电场是保守力场,电场力做功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WE = qU。”
(二)、建立类比对应关系。
教师在白板上列出类比表格:
重力场:重力G 电场中:电场力F = qE
重力场:高度差Δh 电场中:电势差U
重力场:重力做功WG = mgΔh 电场中:电场力做功WE = qU
教师强调:“类比是物理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我们发现,‘高度差’之于重力场,正如‘电势差’之于电场。那么,重力G = mg中的g(重力加速度)描述了重力场的强弱,它与高度差Δh有何关系?在匀强重力场中,g = Δh / t 不,那不是直接关系。”
(三)、引导发现:g描述的是单位质量所受的力,而高度差Δh与g的关系体现在做功中。
教师进一步引导:“在斜面上,物体沿斜面下滑L距离,重力做功WG = mgLcosθ。而Lcosθ恰好是竖直方向的高度差Δh。所以WG = mgΔh。这说明,重力场强度g(即mg/m)与高度差Δh通过‘沿力方向的距离’联系起来。”
“同理,在匀强电场中,电荷q从A点沿电场线方向移动到B点,距离为d,电场力做功WE = Fd = qEd。而根据电势能定义,WE = qUAB。两式联立,得到qUAB = qEd,即UAB = Ed。”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推导的核心公式!它表明,在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电场强度与这两点沿电场线方向距离的乘积。” 1. 回忆重力场中重力做功与高度差的关系。
2. 参与类比表格的填写,建立重力场与电场的对应关系。
3. 理解电场力做功W_E = qU与W_E = qEd的等价性。
4. 初步接受U = Ed的推导思路,理解d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评价任务 类比正确:☆☆☆
逻辑清晰:☆☆☆
公式初建:☆☆☆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重力场模型进行类比,降低认知难度,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将抽象的电场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力学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场强”与“势差”之间的联系本质是“力做功”的体现。通过逐步推导,让学生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过程,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避免公式机械记忆。
实验探究,验证方向关系
【12分钟】 一、模拟实验:观察等势面与电场线 (一)、启动电场模拟软件,设置一对平行金属板,形成匀强电场。
教师操作软件,显示电场线(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从正极指向负极)和等势面(用虚线表示,与电场线垂直)。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等势面上的任意两点电势是否相等?电场线的方向与等势面的关系如何?”学生观察后回答:“等势面上电势处处相等,电场线与等势面垂直。”
(二)、设计探究任务:电势如何变化?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从正极板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移动到负极板,电势是如何变化的?哪种路径电势下降最快?”
将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配一个移动方向:
第一组:沿电场线方向(垂直于极板)
第二组:与电场线成45°角斜向移动
第三组:平行于极板移动(沿等势面)
第四组:任意斜向移动
要求各组利用软件测量起点与终点的电势差U,并记录移动距离d。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测量的是沿路径的电势变化。
二、数据分析,归纳结论 (一)、组织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第一组:沿电场线移动距离d ,测得电势差U ,计算U /d = E(已知)
第二组:斜向移动距离d > d ,测得电势差U = U (因为起点终点相同),计算U /d < E
第三组:沿等势面移动,电势差U = 0,无论移动多远
第四组:结果介于第一组与第二组之间
教师引导:“大家发现了吗?虽然四条路径的终点电势相同,但‘电势下降的速率’却不同。只有沿电场线方向移动时,单位距离的电势差最大,恰好等于电场强度E。”
(二)、引出物理内涵。
“这说明,电场强度E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它的方向就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这也是为什么电场线总是从高电势指向低电势,且垂直于等势面。”
“这就像爬山,从山顶到山脚,沿最陡峭的路径下降最快。电场强度的方向就是电场中的‘最陡峭方向’。” 1. 观察模拟实验,识别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
2. 分组合作,沿指定方向测量电势差与距离。
3. 记录数据,计算单位距离的电势变化量。
4. 参与讨论,归纳出电场强度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评价任务 操作规范:☆☆☆
数据准确:☆☆☆
结论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数字化模拟实验,将不可见的电场可视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设计多路径对比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方向”对电势变化率的影响,突破“d为沿电场线方向距离”的理解难点。通过小组合作与数据分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升华。
公式深化,辨析物理内涵
【10分钟】 一、剖析公式U = Ed的物理意义 (一)、强调适用条件。
教师板书:“U = Ed”并标注:“仅适用于匀强电场”。提问:“为什么非匀强电场不能直接使用这个公式?”引导学生思考:“因为在非匀强电场中,E的大小和方向都可能变化,无法用一个恒定的E来表示整个区域的场强。我们必须用微积分的思想,将路径分割成无数小段,每段视为匀强,再积分求和。”
(二)、辨析d的物理含义。
教师投影一道典型错题:“在匀强电场中,A、B两点距离为L,与电场线夹角为θ,求UAB。”
展示错误解法:U = EL
正确解法:U = E·(Lcosθ) = Ed,其中d = Lcosθ为A、B两点在电场线方向上的投影距离。
教师用激光笔照射白板上的电场线图,演示“投影”概念:“d不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而是沿电场强度方向的‘有效距离’。就像阳光斜射地面,加热效果取决于垂直于地面的分量。”
二、单位统一与物理量理解 (一)、推导电场强度的另一单位。
由U = Ed可得E = U/d。若U单位为伏特(V),d单位为米(m),则E的单位为V/m。教师强调:“1 V/m = 1 N/C。这两个单位是等价的,分别从‘势’和‘力’的角度描述电场强弱,体现了电场的双重属性。”
(二)、解释“电势梯度”概念(拓展)。
“电场强度E的大小等于电势在空间变化率的最大值,即E = -dV/ds_max。负号表示方向指向电势降低方向。这就像山坡的坡度,坡度越大,高度下降越快。” 1. 理解U = Ed的适用条件为匀强电场。
2. 掌握d为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能进行投影计算。
3. 理解E的单位V/m与N/C的等价性。
4. 初步接触电势梯度概念,深化对E方向的理解。
评价任务 条件明确:☆☆☆
投影正确:☆☆☆
单位换算:☆☆☆
设计意图 通过辨析典型错误,强化对公式中“d”含义的准确理解,避免机械套用。通过单位推导,打通“力”与“能”两个物理图景的联系,深化对电场强度本质的认识。适度引入“电势梯度”概念,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思维拓展空间,体现教学的层次性。
应用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6分钟】 一、典型例题:平行板电容器 (一)、出示例题。
“两平行金属板间距离为2 cm,电势差为100 V,求板间电场强度大小。若一个电子(q = -1.6×10-19 C)从负极板由静止释放,求它到达正极板时的动能。”
教师引导分析:
1. 板间为匀强电场,适用U = Ed。
2. E = U/d = 100 V / 0.02 m = 5000 V/m。
3. 电场力做功W = qU = (-1.6×10-19) × (-100) = 1.6×10-17 J(注意电势差为负极到正极,U = +100 V,电子带负电,做功为正)。
4. 根据动能定理,W = ΔEk,初动能为0,故末动能Ek = 1.6×10-17 J。
(二)、联系科技应用。
“这正是示波器、质谱仪等仪器中加速电子的基本原理。通过控制电压,就能精确控制电子的能量。” 1. 阅读题目,提取已知条件。
2. 应用U = Ed计算电场强度。
3. 结合电场力做功与动能定理求解动能。
4. 理解公式在科技中的实际应用。
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
计算准确:☆☆☆
联系实际:☆☆☆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检验学生对公式的掌握与应用能力。将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价值,增强学习成就感。通过动能计算,复习功能关系,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课堂总结,升华物理思想
【2分钟】 一、结构化与升华式总结 (一)、回顾知识主线。
“今天我们从‘闪电的驱动力’出发,通过类比重力场,推导出匀强电场中U = Ed的定量关系;通过模拟实验,明确了电场强度方向就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并通过例题,将其应用于电子加速的科技场景。”
(二)、升华物理思想。
“物理世界中,‘力’与‘能’是描述相互作用的两种视角。电场强度E从‘力’的角度描述电场,而电势差U则从‘能’的角度刻画电场。U = Ed 就是连接这两个世界的桥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今天我们用类比的想象力,搭建了这座桥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公式,更能理解其背后的物理图景,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世界,用创新的思维去改变未来。”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脉络。
2. 理解“力”与“能”两种物理图景的统一。
3. 感受物理思想的深刻与科学探索的魅力。
4. 树立用物理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思想领悟:☆☆☆
情感升华:☆☆☆
设计意图 采用“结构化+升华式”总结,既梳理了知识主线,又提升了物理思想境界。通过引用爱因斯坦名言,激励学生超越公式记忆,追求科学本质的理解。将物理学习与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相联系,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然升华,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在匀强电场中,两点间距离为0.1 m,电势差为20 V,则电场强度大小为______ V/m,方向由______指向______。
2. 两平行金属板相距0.05 m,若要产生2.0×10 V/m的匀强电场,则两板间应加______ V的电压。
3. 关于公式U = Ed,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公式适用于任何电场
B. d是两点间的直线距离
C. E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D. 在非匀强电场中,E = U/d仍成立
二、能力提升
4. 如图所示,匀强电场方向水平向右,A、B两点在同一竖直线上,相距h = 0.2 m,B点在A点正下方。已知UAB = 100 V,求:
(1)电场强度E的大小;
(2)若将一电荷量为+2×10 C的点电荷从A移到B,电场力做功多少?
(提示:注意d的方向与电场方向的关系)
三、拓展探究
5. 查阅资料,了解“电场力显微镜(EFM)”的工作原理,简要说明它是如何利用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来探测材料表面电学性质的。(不少于100字)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200;高电势;低电势(或正极;负极)
解析:E = U/d = 20 / 0.1 = 200 V/m,方向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
2. 100
解析:U = Ed = 2.0×10 × 0.05 = 100 V。
3. C
解析:A错,仅适用于匀强电场;B错,d为沿电场线方向距离;D错,非匀强电场需积分。
二、能力提升
4. (1)由于A、B连线与电场方向垂直,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d = 0,故UAB = E×0 = 0,与已知矛盾。题设UAB = 100 V ≠ 0,说明A、B不可能在同一等势面上。若电场水平向右,A、B竖直排列,则UAB应为0。题设可能存在矛盾,或需重新理解情境。若假设电场有竖直分量,但题设为匀强且方向水平,故此情境不成立。建议修正为:A、B沿电场方向相距d,或电场有竖直分量。若按常规理解,此题意在考查d的投影,但情境设计有误。教学中可改为斜向排列点。
(2)若UAB = 100 V,则W = qUAB = 2×10 × 100 = 2×10 J。
板书设计
《10.3 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
主标题:U = Ed —— 连接“力”与“能”的桥梁
左侧:类比重力场
重力:WG = mgΔh
电场:WE = qU = qEd U = Ed
中间:核心公式
U = Ed (匀强电场)
d:沿电场线方向的距离
E: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右侧:应用与思想
单位:1 V/m = 1 N/C
科技:示波器、电子加速
思想:力 能,类比,模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情境创设真实有效,以“闪电”和“示波器”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自然过渡。
2. 类比法运用得当,通过重力场模型帮助学生顺利构建电场中的物理关系,降低了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
3. 数字化模拟实验直观呈现电场线与等势面关系,学生通过多路径探究,深刻理解了“方向”对电势变化率的影响,突破了教学难点。
不足之处
1. 在公式深化环节,对非匀强电场的说明略显简略,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公式普适”的误解,需在后续课程中进一步强化。
2. 例题设计中出现情境矛盾(竖直点在水平场中电势差非零),虽可作为辨析点,但易造成混淆,应提前修正或明确说明。
3. 课堂时间分配稍显紧张,最后的拓展探究未能充分展开,可考虑将部分内容移至课后作业或下节课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