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试卷(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单元检测试卷(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19:52:27

文档简介

单元检测试卷(一)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清华简《系年》言及卫国分封云:“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实现了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 B.起源于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C.确立周天子对地方直接管控 D.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目的
2.(2025·皖南八校高三开学摸底)商鞅认为“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粟爵粟任,则国富”“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些观点都在商鞅改革中得到体现。这反映了商鞅改革
A.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B.旨在增加国家的财富
C.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D.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3.(2024·内江高二下期末)在秦代,郡县间的文书,主要包括上级的要求和下级的请示与回复文书。下级在未得到回复的情况下不会擅自处理事件,若上级一直没有回复,则下级会一直追报,而郡一级机构会按期检查下级的文书情况,以避免遗漏。这一处理方式体现了
A.秦朝政治的制度核心 B.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C.中央地方的平衡制约 D.上计制度的考核办法
4.(2025·玉溪高二月考)唐太宗时期设置政事堂,三省长官在此办公;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徙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A.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B.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C.推动了相权再次集中 D.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5.(2024·大理高二联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州(府、军、监)和县两级制,清朝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6.(2025·重庆高二阶段练习)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贵州铜仁县历任知县共五十余人,平均任期不到四年。下表为部分知县任职情况。据此可知,清代前中期
姓名 籍贯 出身 任职时间
郭万国 河南许州人 不详 顺治十五年
冯修来 江南武进人 例监 康熙四年
王谨微 湖广襄阳人 进士 康熙四十七年
张太垌 湖北江陵人 进士 乾隆十四年
王光显 江南无锡人 荫生 乾隆四十三年
朱辅臣 江西高安人 监生 嘉庆九年
A.边疆开发取得突出进展 B.官员频繁更替阻碍地方发展
C.中央集权得到一定维护 D.知识分子践行经世致用理念
7.(2025·茂名高三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究竟什么样的制度和什么样的思潮造就了西方社会的繁荣富强,维新派显然并不清楚。维新派提出的改变政治体制的方案呈现出一种对西方的简单模仿的特点,而未真正理解政治体制同富强之间的内在联系。最能解释维新派这一状况的是
A.摇摆不定的阶级立场 B.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
C.对顽固派的妥协退让 D.救亡图存的急切心理
8.(2025·铜川高三月考)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共和民主制度下,虽然时时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但违法、违规者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警告和反击。这种警告和反击,可能来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机构,可能来自反对党;可能来自社会舆论,甚至可能来自统治阶级内部或直接来自民众运动。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A.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B.五权分立模式不断完善
C.政治转型的趋势日益凸显 D.军阀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9.(2025·合肥高二月考)毛泽东指出,抗日根据地推行的“三三制”政权,“其组织形式应该是民主集中制”,要在协商民主的实践中落实这一制度,关键在于实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这一论述体现了“三三制”原则的目标是
A.开始建立民主集中制的方式 B.实现抗日政权运转的民主化
C.逐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地位
10.(2025·沧州高三月考)1947年7月,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主要任务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其成立
序号 任务
1 制定华北各解放区经济建设方针
2 审查、管理、调剂华北各解放区生产、贸易、金融计划和财政预算
3 领导对敌经济斗争
4 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
5 审定各解放区人民负担和脱离生产人数
A.加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进民主革命的胜利
C.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D.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
11.(2025·玉溪高二月考)下图是画家王角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作品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A.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
B.新型政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C.人民民主原则的贯彻实施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2.(2025·南昌外国语高三月考)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又相继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新的伟大革命”等观点。这反映出“改革开放”
A.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 B.呈现持续渐进发展特征
C.历史地位进一步凸显 D.仍面临计划经济的束缚
13.(2025·洛阳高二月考)希腊古典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比如打猎、绘画、作诗、听音乐等活动,但也存在更多的公共生活,如在市政广场上参加集会、宴饮、庆典,或者观看戏剧和体育比赛等。这
A.对行政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B.使公民参政途径多元化
C.激发了居民的参政积极性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
14.中古西欧有一种政权结构,在国王之下设立由国王召集,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代表会议是君主的立法咨询机构,是君主、贵族、市民上层分子的政治联盟形式。这种结构
A.以等级代表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
B.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缺乏实权
C.影响了后世西欧社会的政治走向
D.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15.(2025·大连高二月考)恩格斯指出:“在英国,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被继续应用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地保存下来这方面。”但是要“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名称加上资产阶级的含义”。这说明英国近代政治制度
A.在保留传统基础上创新 B.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C.在除旧布新中实现突变 D.具有暴力革命的特征
16.(2024·温州高二上期中)从美国法律来看,作为政府首脑的总统拥有领导文官系统的权力,但无权干涉许多行政部门行政项目的设计和拨款的使用。相反,各个官僚机构的资金和项目计划是通过国会获得的,且国会每年都要重新审查和监督这些资金和项目的使用与执行情况。这反映了美国
A.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分权与制衡的机制
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削弱   D.联邦政府权力较小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
如图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分别说明形成的原因。
 
 
 
 
 
 
 
 
18.(2025·深圳高三一模)(14分)“历史周期率”特指中国历史上政权治乱兴衰、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重视封建王朝兴衰循环现象,不断寻找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出路。其中,代表性的主张有汉宣帝所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唐太宗所指“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宋代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等。——摘编自班固《汉书》等
材料二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提出:“……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摘编自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
材料三 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民主+法制”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思路。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陈建兵、郭小铭《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
(1)概括材料一中的“代表性”主张。(3分)
 
 
 
 
 
 
 
 
(2)分析指出材料二中“新路”体现的思想,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新路”的实践探索。(5分)
 
 
 
 
 
 
 
 
 
 
(3)分析材料三中“新思路”的历史背景,概述其现实意义。(6分)
 
 
 
 
 
 
 
 
19.(2025·济南摸底考试)(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025·张家口高二阶段练习)(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座学校:议会中的投票者聆听雅典最精明机智的人的演说,法院中的陪审员因听取及辨别证词而变得更敏锐,公务员因行政责任的磨炼与经验而更成熟,更具理解与判断力。因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说,“这个城邦,是人之师”。基于这些原因,雅典才能产生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剧院中的观众已在议会及法院中形成……这种贵族式的民主政治体制绝非放任的自由主义,也不仅仅是财产与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它资助希腊的戏剧,建造帕特农神庙;它负责人民的福利与发展,为人民提供“不仅生活,而且要生活得很好”的机会。
材料二 诗人兼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宣扬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缺点:一个不负责任的议会,不援先例或修正,可能今天凭一时冲动投下票,第二天又懊悔不已。受惩罚的不是议会本身,而是执行其错误的那些人。立法权仅限于有资格参加议会的人;鼓励煽动并滥用贝壳投票,放逐贤能之士;以拈阄儿与轮流方式决定公职人选,年年换人,造成政府的混乱;党派相互倾轧,永远使政府的领导与治理骚扰不宁——这些都是雅典民主政治上的弊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的共通之处。(6分)
 
 
 
 
 
 
 
 
答案精析
1.D
2.B [题干中的观点主要聚焦于经济和国家财富,而非社会转型,排除A项;题干中未明确提及对贵族势力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富国强兵是商鞅改革的总目标,但题干中的观点更侧重于“富国”而非“强兵”,排除D项。]
3.B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郡县之间的文书,下级一定要得到上级的回复后再进行处理,而上级也会定期检查下级的文书,避免遗漏的情况,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绝对领导,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管理模式,故选B项;秦朝政治的制度核心是皇帝制度,不是郡县制度,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不对等,故“平衡制约”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考核制度,排除D项。]
4.D
5.A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多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C [材料反映的是流官政治,官员变动较为频繁,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清代贵州不属于边疆地区,材料也体现不出边疆开发取得突出进展,排除A项;平均任期不到四年,说明官员流动频繁,不利于地方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B项;进士、监生等出身表明县令多为知识分子,但材料无法体现其践行经世致用理念,排除D项。]
7.D [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立场并没有摇摆不定,排除A项;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核心内容是君主立宪制,提倡新文化,并非固守传统观念,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对顽固派的态度,排除C项。]
8.C
9.B [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关键在于实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也就是实现抗日政权运转的民主化,故选B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基本推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开始”表述有误,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于1937年9月全面建立,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B [据材料“主要任务”内容可知,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后,能够有效地整合和调配解放区的经济资源,为解放战争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从而推进民主革命的胜利,故选B项;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排除A项;1947年,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实现全国的解放,还不具备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的条件,排除C项;华北财经办事处的主要任务与民族工业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1.C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的年画《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反映了新中国在推进人民民主方面的情况。这幅年画强调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故选C项;爱国统一战线与年画内容不符,排除A项;年画强调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不是新型政党合作制度,排除B项;年画的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B
13.D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古典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且多参加集体活动,希腊公共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故选D项;材料是对古代希腊公民日常生活的描述,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公民参政途径多元化与材料中提及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对象是公民,而非居民,排除C项。]
14.C [题干描述的是等级代表会议的设立,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政治,这种政治联盟和协商的形式对后世西欧社会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项;等级代表会议并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最高权力仍然集中在国王手中,排除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君主是否缺乏实权,且从“由国王召集”等描述来看,君主并非象征性元首,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
15.A
16.B [材料体现的是国会对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的制约,强调的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机制,故选B项;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心,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看出民主政治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项;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7.示例一
趋势:二级制到三级制到多级制。
原因: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避免地方割据和分裂的考虑;疆域的扩大。
示例二
趋势:县级制的稳定。
原因:县的设计比较合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
示例三
趋势: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改进。
原因:历代王朝面临大体相同的环境与条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8.(1)主张:①“治腐说”:治理官吏腐败;②“监督说”:监督君主;③“爱民说”:爱护百姓。
(2)思想: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探索:建立苏维埃政权;“三三制”;《论联合政府》。
(3)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经济体制改革对民主法制提出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建设的需要等。
现实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等。
19.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或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朝鲜战争的爆发);国家领导人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增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推动思想不断解放,受经济体制改革影响,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主张借鉴新经济政策搞活经济。
20世纪90年代,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苏联解体推动人们审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时期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更加深入。
“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根据国情的变化逐步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20.(1)利:培养了大量具备参政素质和能力的人,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弊:法律缺乏稳定性,影响政策的连续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导致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导致政治腐败。
(2)共通之处: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即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都采用了直接或间接民主的方式,通过选举、代表等方式实现人民的政治参与;都重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意识,强调公民应该具备参与政治的能力和意识。(共56张PPT)
单元检测试卷(一)
第一单元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B B D A C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C B D C A B
对一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示例一
趋势:二级制到三级制到多级制。
原因: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避免地方割据和分裂的考虑;疆域的扩大。
示例二
趋势:县级制的稳定。
原因:县的设计比较合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
17.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示例三
趋势: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改进。
原因:历代王朝面临大体相同的环境与条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17.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主张:①“治腐说”:治理官吏腐败;②“监督说”:监督君主;③“爱民说”:爱护百姓。
(2)思想: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探索:建立苏维埃政权;“三三制”;《论联合政府》。
(3)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经济体制改革对民主法制提出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建设的需要等。
现实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等。
18.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或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朝鲜战争的爆发);国家领导人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增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推动思想不断解放,受经济体制改革影响,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主张借鉴新经济政策搞活经济。
19.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世纪90年代,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苏联解体推动人们审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时期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更加深入。
“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根据国情的变化逐步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19.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利:培养了大量具备参政素质和能力的人,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弊:法律缺乏稳定性,影响政策的连续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导致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导致政治腐败。
(2)共通之处: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即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都采用了直接或间接民主的方式,通过选举、代表等方式实现人民的政治参与;都重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意识,强调公民应该具备参与政治的能力和意识。
20.
17
18
19
20
一、选择题
1.(2025·浙江强基联盟高二联考)清华简《系年》言及卫国分封云:“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乃追念夏商之亡由,旁设出宗子,以作周厚屏,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以侯殷之余民。”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实现了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
B.起源于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
C.确立周天子对地方直接管控
D.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目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可知,周天子迁徙商朝遗民到洛邑,还将夏商的后代分封,让其帮助镇守疆土,这既是对其拉拢又是对其监视,体现了分封制带有强烈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故选D项;
材料只涉及将夏商的后代进行分封,“实现了中原文化的广泛传播”夸大了分封制的作用,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的起源,排除B项;
分封制下周王对地方实行间接管理,排除C项。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2025·皖南八校高三开学摸底)商鞅认为“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粟爵粟任,则国富”“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些观点都在商鞅改革中得到体现。这反映了商鞅改革
A.推动了社会的转型 B.旨在增加国家的财富
C.打击了贵族的势力 D.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干中的观点主要聚焦于经济和国家财富,而非社会转型,排除A项;
题干中未明确提及对贵族势力的打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富国强兵是商鞅改革的总目标,但题干中的观点更侧重于“富国”而非“强兵”,排除D项。
3.(2024·内江高二下期末)在秦代,郡县间的文书,主要包括上级的要求和下级的请示与回复文书。下级在未得到回复的情况下不会擅自处理事件,若上级一直没有回复,则下级会一直追报,而郡一级机构会按期检查下级的文书情况,以避免遗漏。这一处理方式体现了
A.秦朝政治的制度核心 B.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
C.中央地方的平衡制约 D.上计制度的考核办法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郡县之间的文书,下级一定要得到上级的回复后再进行处理,而上级也会定期检查下级的文书,避免遗漏的情况,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上级对下级的绝对领导,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管理模式,故选B项;
秦朝政治的制度核心是皇帝制度,不是郡县制度,排除A项;
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不对等,故“平衡制约”表述错误,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的考核制度,排除D项。
17
18
19
20
4.(2025·玉溪高二月考)唐太宗时期设置政事堂,三省长官在此办公;玄宗将政事堂改名为中书门下,设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其具体的行政机构,将尚书省管辖的六部迁徙到了政事堂。这一调整
A.造成了官员冗余现象 B.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C.推动了相权再次集中 D.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2024·大理高二联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经历了秦汉时期郡县两级制,魏晋时期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州(府、军、监)和县两级制,清朝省府县三级制的演变调整。这种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在不同朝代多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2025·重庆高二阶段练习)清代顺治十五年(1658)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贵州铜仁县历任知县共五十余人,平均任期不到四年。下表为部分知县任职情况。据此可知,清代前中期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姓名 籍贯 出身 任职时间
郭万国 河南许州人 不详 顺治十五年
冯修来 江南武进人 例监 康熙四年
王谨微 湖广襄阳人 进士 康熙四十七年
张太垌 湖北江陵人 进士 乾隆十四年
王光显 江南无锡人 荫生 乾隆四十三年
朱辅臣 江西高安人 监生 嘉庆九年
A.边疆开发取得突出进展 B.官员频繁更替阻碍地方发展
C.中央集权得到一定维护 D.知识分子践行经世致用理念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姓名 籍贯 出身 任职时间
郭万国 河南许州人 不详 顺治十五年
冯修来 江南武进人 例监 康熙四年
王谨微 湖广襄阳人 进士 康熙四十七年
张太垌 湖北江陵人 进士 乾隆十四年
王光显 江南无锡人 荫生 乾隆四十三年
朱辅臣 江西高安人 监生 嘉庆九年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材料反映的是流官政治,官员变动较为频繁,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
清代贵州不属于边疆地区,材料也体现不出边疆开发取得突出进展,排除A项;
平均任期不到四年,说明官员流动频繁,不利于地方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B项;
进士、监生等出身表明县令多为知识分子,但材料无法体现其践行经世致用理念,排除D项。
17
18
19
20
7.(2025·茂名高三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究竟什么样的制度和什么样的思潮造就了西方社会的繁荣富强,维新派显然并不清楚。维新派提出的改变政治体制的方案呈现出一种对西方的简单模仿的特点,而未真正理解政治体制同富强之间的内在联系。最能解释维新派这一状况的是
A.摇摆不定的阶级立场 B.根深蒂固的正统观念
C.对顽固派的妥协退让 D.救亡图存的急切心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维新派作为资产阶级,其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立场并没有摇摆不定,排除A项;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核心内容是君主立宪制,提倡新文化,并非固守传统观念,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对顽固派的态度,排除C项。
17
18
19
20
8.(2025·铜川高三月考)在辛亥革命中建立的共和民主制度下,虽然时时有违法、违规现象的发生,但违法、违规者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警告和反击。这种警告和反击,可能来自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权力机构,可能来自反对党;可能来自社会舆论,甚至可能来自统治阶级内部或直接来自民众运动。这反映出民国初年
A.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 B.五权分立模式不断完善
C.政治转型的趋势日益凸显 D.军阀权力斗争日趋激烈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可知,民国初年的共和民主制度下,违法、违规者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警告和反击,这凸显了政治体制由专制向民主转型的趋势,各种力量都在尝试维护这一新制度,故选C项;
尽管材料提到警告和反击可能来自民众运动,但这并不等同于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排除A项;
“五权分立”是孙中山的政治构想,在民国初年并未得到完善,排除B项;
军阀间的权力斗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7
18
19
20
9.(2025·合肥高二月考)毛泽东指出,抗日根据地推行的“三三制”政权,“其组织形式应该是民主集中制”,要在协商民主的实践中落实这一制度,关键在于实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这一论述体现了“三三制”原则的目标是
A.开始建立民主集中制的方式
B.实现抗日政权运转的民主化
C.逐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地位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政权,关键在于实现“民主与集中的统一”,也就是实现抗日政权运转的民主化,故选B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基本推行民主集中制的决策方式,“开始”表述有误,排除A项;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于1937年9月全面建立,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7
18
19
20
A.加快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进民主革命的胜利
C.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 D.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
10.(2025·沧州高三月考)1947年7月,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主要任务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其成立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序号 任务
1 制定华北各解放区经济建设方针
2 审查、管理、调剂华北各解放区生产、贸易、金融计划和财政预算
3 领导对敌经济斗争
4 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
5 审定各解放区人民负担和脱离生产人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主要任务”内容可知,华北财经办事处成立后,能够有效地整合和调配解放区的经济资源,为解放战争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从而推进民主革命的胜利,故选B项;
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以后,排除A项;
1947年,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尚未实现全国的解放,还不具备统一管理全国财政经济的条件,排除C项;
华北财经办事处的主要任务与民族工业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
17
18
19
20
11.(2025·玉溪高二月考)下图是画家王角创作于1955年的年画《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作品可用于说明新中国
A.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
B.新型政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C.人民民主原则的贯彻实施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的年画《我们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反映了新中国在推进人民民主方面的情况。这幅年画强调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是人民民主原则的重要体现,故选C项;
爱国统一战线与年画内容不符,排除A项;
年画强调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不是新型政党合作制度,排除B项;
年画的内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2025·南昌外国语高三月考)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又相继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新的伟大革命”等观点。这反映出“改革开放”
A.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
B.呈现持续渐进发展特征
C.历史地位进一步凸显
D.仍面临计划经济的束缚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可知,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21世纪又相继提出有关改革开放更新的观点,这说明改革开放呈现持续渐进的特点,故选B项;
材料中并无有关“全社会”的信息,反映的是我党的看法,无法得出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结论,排除A项;
材料主旨是我国持续推进改革开放,并没有对改革开放进行评价,排除C项;
我国目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排除D项。
17
18
19
20
13.(2025·洛阳高二月考)希腊古典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比如打猎、绘画、作诗、听音乐等活动,但也存在更多的公共生活,如在市政广场上参加集会、宴饮、庆典,或者观看戏剧和体育比赛等。这
A.对行政效率产生一定影响 B.使公民参政途径多元化
C.激发了居民的参政积极性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希腊古典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且多参加集体活动,希腊公共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故选D项;
材料是对古代希腊公民日常生活的描述,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
公民参政途径多元化与材料中提及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对象是公民,而非居民,排除C项。
17
18
19
20
14.中古西欧有一种政权结构,在国王之下设立由国王召集,有贵族、僧侣和市民代表参加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代表会议是君主的立法咨询机构,是君主、贵族、市民上层分子的政治联盟形式。这种结构
A.以等级代表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
B.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缺乏实权
C.影响了后世西欧社会的政治走向
D.促进了封君封臣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干描述的是等级代表会议的设立,体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参与政治,这种政治联盟和协商的形式对后世西欧社会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C项;
等级代表会议并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最高权力仍然集中在国王手中,排除A项;
题干中并未提及君主是否缺乏实权,且从“由国王召集”等描述来看,君主并非象征性元首,排除B项;
“封君封臣制度进一步完善”的说法与题干及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
15.(2025·大连高二月考)恩格斯指出:“在英国,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被继续应用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地保存下来这方面。”但是要“赋予这种形式以资产阶级的内容,甚至直接给封建的名称加上资产阶级的含义”。这说明英国近代政治制度
A.在保留传统基础上创新 B.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
C.在除旧布新中实现突变 D.具有暴力革命的特征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保留了革命以前的部分制度,同时又对革命以前的制度有了创新发展,说明英国近代政治制度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故选A项;
近代英国政治制度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由传统制度发展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经发生实质性改变,排除B项;
材料表明,英国近代政治制度是在传统上创新发展,故“在除旧布新中实现突变”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体现了妥协的政治艺术,“具有暴力革命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
17
18
19
20
16.(2024·温州高二上期中)从美国法律来看,作为政府首脑的总统拥有领导文官系统的权力,但无权干涉许多行政部门行政项目的设计和拨款的使用。相反,各个官僚机构的资金和项目计划是通过国会获得的,且国会每年都要重新审查和监督这些资金和项目的使用与执行情况。这反映了美国
A.国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分权与制衡的机制
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削弱   D.联邦政府权力较小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体现的是国会对以总统为首的行政权的制约,强调的是美国联邦政府的分权与制衡机制,故选B项;
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心,排除A项;
据材料无法看出民主政治遭到严重削弱,排除C项;
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17.(2025·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二阶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
如图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两种变化趋势并分别说明形成的原因。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示例一
趋势:二级制到三级制到多级制。
原因: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国家治理的需要;避免地方割据和分裂的考虑;疆域的扩大。
示例二
趋势:县级制的稳定。
原因:县的设计比较合理;维护中央集权的需要。
示例三
趋势: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继承与改进。
原因:历代王朝面临大体相同的环境与条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客观需要。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2025·深圳高三一模)“历史周期率”特指中国历史上政权治乱兴衰、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重视封建王朝兴衰循环现象,不断寻找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出路。其中,代表性的主张有汉宣帝所言:“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唐太宗所指“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宋代程颐认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等。——摘编自班固《汉书》等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945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时提出:“……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摘编自黄炎培《八十年来:黄炎培自述》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三 邓小平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民主+法制”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思路。邓小平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摘编自陈建兵、郭小铭《从“人民监督”到“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概括材料一中的“代表性”主张。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主张:①“治腐说”:治理官吏腐败;
②“监督说”:监督君主;
③“爱民说”:爱护百姓。
(2)分析指出材料二中“新路”体现的思想,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新路”的实践探索。
答案 思想: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实践探索:建立苏维埃政权;“三三制”;《论联合政府》。
(3)分析材料三中“新思路”的历史背景,概述其现实意义。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历史背景:“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经济体制改革对民主法制提出要求;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建设的需要等。
现实意义: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与发展;推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的民主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完善等。
19.(2025·济南摸底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第一时间,中国知识界就做了相关的报道和研究。从那以后,就一直没有中断,至今已有100多年。这100多年的研究史出现了4个高潮时期。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以民生主义来解读“新经济政策”,弥合了双方的理论差异。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等人借鉴“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要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要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第三次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以杨承训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紧紧抓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这条主线,分析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多种分配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引进外国资本、改善上层建筑等一系列问题。第四次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很多学者从现代化、俄国历史整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角度来研究,视野更加宏大。
——摘编自《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研究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作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新中国成立之初,恢复经济、巩固政权的任务(或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朝鲜战争的爆发);国家领导人主张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不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增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推动思想不断解放,受经济体制改革影响,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主张借鉴新经济政策搞活经济。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世纪90年代,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苏联解体推动人们审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这一时期对新经济政策的研究更加深入。
“新经济政策”研究三次高潮的出现,反映了我国根据国情的变化逐步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2025·张家口高二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雅典的民主政治是一座学校:议会中的投票者聆听雅典最精明机智的人的演说,法院中的陪审员因听取及辨别证词而变得更敏锐,公务员因行政责任的磨炼与经验而更成熟,更具理解与判断力。因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说,“这个城邦,是人之师”。基于这些原因,雅典才能产生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剧院中的观众已在议会及法院中形成……这种贵族式的民主政治体制绝非放任的自由主义,也不仅仅是财产与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它资助希腊的戏剧,建造帕特农神庙;它负责人民的福利与发展,为人民提供“不仅生活,而且要生活得很好”的机会。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诗人兼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宣扬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缺点:一个不负责任的议会,不援先例或修正,可能今天凭一时冲动投下票,第二天又懊悔不已。受惩罚的不是议会本身,而是执行其错误的那些人。立法权仅限于有资格参加议会的人;鼓励煽动并滥用贝壳投票,放逐贤能之士;以拈阄儿与轮流方式决定公职人选,年年换人,造成政府的混乱;党派相互倾轧,永远使政府的领导与治理骚扰不宁——这些都是雅典民主政治上的弊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的利与弊。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利:培养了大量具备参政素质和能力的人,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如文学、艺术、哲学等。
弊:法律缺乏稳定性,影响政策的连续性;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导致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导致政治腐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的共通之处。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共通之处: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即人民有权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都采用了直接或间接民主的方式,通过选举、代表等方式实现人民的政治参与;都重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意识,强调公民应该具备参与政治的能力和意识。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