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联读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联读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5:1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6《芣苢》《插秧歌》联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芣苢》中“芣苢、掇、捋、袺、襭”及《插秧歌》中“兜鍪、蓑、胛、莳、匝”等字词的读音与含义,准确朗读并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重章叠唱”“白描”“比喻”等艺术手法在两首诗中的运用,能分析其对表现劳动场景与情感的作用。
3.通过比较阅读,梳理两首诗的劳动人物、事件、氛围差异,提升文本对比分析能力。
4.体会两首诗中蕴含的劳动喜悦与坚韧,认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孕育诗意”的理念。
5.反驳“劳动无用”“劳动可替代”等错误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传承古今相通的“匠心”与劳动精神。
教学重点
1.比较《芣苢》的“轻快喜悦”与《插秧歌》的“忙碌坚韧”,把握不同劳动场景的情感基调。
2.赏析《芣苢》的动词序列与重章叠唱、《插秧歌》的“抢种”细节与口语化表达,理解艺术手法对主题的服务作用。
教学难点
1.结合诗歌内容与现实语境,构建“古代劳动诗意—现代劳动价值”的关联,理解劳动精神的传承性。
2.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素材,逻辑清晰地劝说“不愿劳动”的同学,将情感认同转化为理性表达。
教学方法
1.朗读涵泳法:通过齐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形式,体会《芣苢》的回环韵律与《插秧歌》的生活气息。
2.合作探究法:围绕核心探究题(如动词顺序、“抢种”细节),组织小组讨论,碰撞思维,深化理解。
3.情境创设法:展示农耕图片、插秧短视频、车前草实物(或图片),还原劳动场景,帮助学生代入文本。
4.比较阅读法:通过表格梳理、对比分析,明确两首诗在时代、人物、手法、情感上的异同,建立联读逻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见“劳”入“诗”,唤醒共鸣
1.展示素材:播放30秒农耕短视频(包含采摘野菜、田间插秧场景),同步呈现《悯农》《乡村四月》的经典诗句(“锄禾日当午”“乡村四月闲人少”)。
2.提问导入:“从‘汗滴禾下土’到‘才了蚕桑又插田’,古人总爱把劳动写进诗里。今天我们要读的两首诗——《芣苢》与《插秧歌》,同样藏着劳动的温度。它们笔下的劳动,是轻快的歌,还是忙碌的画?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寻找答案。”
3.板书课题:诗咏劳作承古韵,情传匠心润心田——《芣苢》《插秧歌》联读
(二)初读感知:梳“劳”辨“境”,夯实基础
1.自由朗读,正音释词
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借助标注的字音(如“芣苢fú yǐ”“兜鍪dōu móu”“莳sh씓匝zā”)纠正读音。
结合资料提问:“《芣苢》中的‘芣苢’是什么植物?古人采它有何用处?”(引导学生回顾PPT中朱熹《诗集传》“治难产”、郝懿行“野人煮啖”及车前草“利水渗湿”的功效,明确劳动的实用性)。
2.表格梳理,把握概况
发放预习表格(对应PPT任务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诗歌内容与PPT提示,梳理核心信息,小组代表展示,教师补充订正:
篇目 主要人物 劳动事件 劳动氛围 时代背景
《芣苢》 成群妇女 采芣苢 轻快喜悦、协作和谐 先秦(《诗经》)
《插秧歌》 农家一家人(夫、妇、大儿、小儿) 插秧(抛秧、接秧、拔秧、插秧) 忙碌紧张、坚韧乐观 南宋
(三)精读探究:品“艺”悟“情”,深析文本
围绕“任务二:聚焦写作技巧,赏析劳动画面”,开展分层探究,每探究题后穿插朗读强化。
探究一:《芣苢》的动词序列——“采”“有”“掇”“捋”“袺”“襭”能换序吗?
1.小组讨论:结合PPT中“动词含义表格”(采:采摘;有:获得;掇:拾取;捋:成把取下;袺:提襟兜物;襭:掖襟兜物),分析动词的逻辑关系。
2.成果展示:引导学生明确“不能换序”——六个动词呈现“从采摘到收集、从少量到多量”的过程:先“采”后“有”(获取动作),再“掇”(小拾)“捋”(大取)(量的递进),最后“袺”“襭”(从临时兜接到固定收纳),完整还原采芣苢的劳动流程,体现“越采越满”的喜悦。
3.朗读强化:全班齐读《芣苢》,强调动词重读,体会动作的连贯性与轻快感。
探究二:《芣苢》的重章叠唱——改写成“采采芣苢,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可行吗?
1.对比朗读:男生读改写版,女生读原版,感受韵律差异。
2.小组辨析:从“韵律节奏”“内容吻合”“情感渲染”三方面分析(结合PPT答案提示):
韵律上:原版“采采芣苢,薄言X之”的重复结构,形成回环往复的音乐美,符合《诗经》民歌的韵律特点;改写版成短句,节奏急促,丢失民歌的悠长感。
内容上:重章叠唱与“反复采摘”的劳动动作相契合,“薄言”(语助词,表急切或轻快)更添劳动的鲜活感。
情感上:重复咏叹中,劳动的喜悦被层层渲染,改写版则弱化了这种“乐在其中”的氛围。
3.教师小结:重章叠唱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形复神升”,让劳动的快乐在韵律中流淌。
探究三:《插秧歌》的“抢”——哪些细节体现“抢收抢种”的紧张感?
1.文本定位:结合PPT中“插秧农时短”“蚂蟥、水蛇的危险”“腰酸腿疼的辛苦”等资料,引导学生寻找诗中“抢”的证据。
2.合作分析:
人物分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家四口齐上阵,无一人空闲,白描出“抢”的协作;
环境对抗:“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斗笠当头盔、蓑衣当铠甲,冒雨劳动,比喻中见“抢”的紧迫;
时间争夺:“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连吃饭都不愿停歇,对话中显“抢”的专注(农时不等人)。
3.情境朗读:分角色读(一人读“唤渠”句,众人读“低头”句),体会农人的忙碌与坚韧。
探究四:《插秧歌》的“生活气息”——如何理解徐中玉“活泼泼的生活气息”的评价?
1.自主思考+分享:结合PPT中“诚斋体”“口语化”提示,从内容、语言、手法三方面分析:
内容真实:写“抛秧、接秧、照管鹅鸭”等日常农活,不避“泥污、蚂蟥”,还原农家真实劳动场景;
语言通俗:“唤渠”“只不答”等口语化表达,像田间对话,无雕琢感;
细节生动:“雨湿到胛”“低头折腰”等动作描写,“鹅儿与雏鸭”的侧面点缀,让画面活起来(农人既要插秧,又要顾家禽,生活气息浓厚)。
2.教师补充:链接PPT中网友“插秧腰酸、溅泥点”的回忆,强化“诗即生活”的认知。
(四)拓展延伸:传“魂”辩“理”,践行精神
聚焦PPT“任务三:重塑耕耘之美,传承劳动精神”,开展“劳动观辩论赛”片段活动:
1.呈现观点:展示学生常见的错误劳动观(“学习忙,劳动占时间”“AI可替代劳动”“花钱请人干,何必自己累”)。
2.任务布置:“请结合《芣苢》的‘劳动之乐’、《插秧歌》的‘劳动之韧’,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劝说词,反驳其中一个观点。要求:有诗句支撑,有逻辑,有温度。”
3.写作+展示:学生动笔写作,选取2-3名学生分享,教师点评(如:“你用‘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说明劳动能放松身心,反驳‘占时间’,很有说服力;你提到《插秧歌》‘秧根未牢莳未匝’的坚持,指出AI难替‘匠心’,角度很好”)。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升华:“从《诗经》里采芣苢的轻快,到南宋田间插秧的坚韧,古人用诗歌告诉我们:劳动不是苦役,而是孕育喜悦、承载希望的过程。今天的我们,或许不用再‘汗滴禾下土’,但‘爱劳动、懂坚韧’的精神,永远是我们的‘精神秧苗’。愿我们都能做‘劳动的诗人’,在耕耘中收获成长。”
2.作业布置:
必做:背诵《芣苢》《插秧歌》,完成课后“两首诗艺术手法对比”表格(PPT拓展版)。
选做:写一篇200字的“我的劳动小记”,记录一次劳动经历(如家务、种植),尝试用1-2个动词展现劳动细节,借鉴诗歌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