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3课《空城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13课《空城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1 10:43: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罗贯中《空城计》备课全方案
诵读积累
1.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唐·杜甫《八阵图》)
[赏析]“三分国”指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八阵图”指八卦阵图。这两句诗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唐·杜甫《蜀相》)
[赏析]这两句诗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英雄”,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目标导航
1.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借助注释读懂课文。(重点)
2.学习掌握对比映衬的手法,体会生动的细节描写。(难点)
3.通过课文学习,激发阅读小说的兴趣,培养想象力。(重点)
写作背景
1.题目解说
“空城计”,三十六计之一,其战略是“虚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城的状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自己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的形象推向巅峰。
2.作者名片
罗贯中(约1330一约1400),元末明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主要作品有《粉妆楼》《隋唐两朝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和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代表作品为《三国演义》。
3.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人民文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版社1990年版)。诸葛亮误用马谡,失了街亭、列柳城,形势急转直下,变得十分被动,又失了内应,已无胜算,急忙准备退回汉中。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此时诸葛亮率两千五百军兵居西城,形势万分危急。课文描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设下计谋,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故事。
总结探究
1.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诸葛亮面对强敌处变不惊,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赞颂了诸葛亮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大智大勇、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2.板书设计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写作特色
(1)情节扣人心弦,人物生动形象。
故事开端就给人紧急万分之感
( http: / / www.21cnjy.com ):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压境,而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军,而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军力对比悬殊至极,情况危在旦夕,因而“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为下面突出诸葛亮的过人机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然后描写诸葛亮施计,“焚香操琴”“笑容可掬”,表现了诸葛亮的胆识和自信,真可谓“艺高人胆大”。接着通过司马懿的眼光和话语侧面突出刻画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最后用众官对话和对比的写法深入刻画诸葛亮的料事如神、神机妙算,使得“众皆惊服”。这样安排情节既惊险离奇,又合乎情理。
(2)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
如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
( http: / / www.21cnjy.com )城之险;用众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的临危不惊。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第四部分魏军尽去,众官“无不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诸葛亮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4.问题探究
分析“空城计”施展成功的原因。
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葛亮深深地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
( http: / / www.21cnjy.com )对自己的了解并不全面,他只知道诸葛亮平生不曾弄险,但却不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另外,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诸葛亮才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读后感悟
感悟1:所谓“艺高人胆大”,“艺高”是根本,若非孔明“知己知彼”,足智多谋,光有胆大岂不误事
感悟2:文章对比映衬用得好。军力之比突出西城之险,众官之乱衬出诸葛亮之稳,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与多疑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