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3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1.学生能认识到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现象) 2.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水中铅笔"弯折"、鱼缸观鱼成双) 科学思维 1.能通过对比垂直/倾斜放入水中的铅笔现象,归纳光折射的基本规律 2.能运用光的路线图推理解释观察角度与成像数量之间的关系 探究实践 1.能规范使用激光笔、玻璃杯等器材完成光的折射探究实验 2.能准确绘制光从空气到水中的传播路线图并标注变化点 态度责任 1.在小组实验中养成安全使用激光设备的意识 2.通过折射现象观察培养实证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规律 用光的路线图准确表征折射现象 教学难点 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变化导致方向偏折的原理 解释观察角度变化与成像数量之间的光学关系(鱼缸成双现象)
教具学具 学生材料:玻璃杯、激光笔、铅笔 教师材料:教学课件等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聚焦(5分钟)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那光在水中是怎样传播的? 2.课件图片出示,光在水中也沿着直线传播 3.提问: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也会沿着直线传播吗?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预设:学生猜测:会、不会) 板书课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激发学生探究光的传播方向是否会改变的兴趣,为后续实验探究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探索、研讨(25分钟) (一)光的折射的定义 1.课件出示实验材料,怎样才能完成这个实验呢?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 ①怎样才能看到光在空气中的路径? ②怎样看到光在水中的路径? ③怎样进行实验记录? ④怎样保证实验的安全性? (预设: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方案,即用蚊香的烟观察到光在空气中的路径,用牛奶观察到光在水中的路径,制定法线,观察到光的偏折) 学生实验,并且记录实验现象,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画出光路图 (预设:学生发现光垂直射入水中,光不会发生偏折;光斜射入水中,光会发生偏折) 总结:如果要观察到光改变方向,需要满足哪三个条件? 教师总结: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根据折射的定义,你能推测一下,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光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出示课件 (预设:学生根据定义推断)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观察、记录并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变化,从而总结出光的折射定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光的折射的应用 1.提问: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会出现什么有趣的现象呢?出示实验步骤,完成铅笔在水中的实验,并将结果记录在课堂作业本中。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预设: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铅笔反射的光从水中传播到空气中,然后进入眼睛,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 找一找,铅笔的底端的实际位置在哪里? (预设:学生上台画出铅笔的实际位置) 我们看到的位置和铅笔笔尖的实际位置有什么关系?谁更高?谁更低? 提问:从岸上看鱼,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更高还是更低? 追问:从岸上叉鱼,要成功叉到鱼,需要更深还是更浅? 抓来的鱼放在鱼缸里,观察图片,这个鱼缸里只有一条鱼,调整观察角度之后看起来有两条,这是为什么? (预设: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设计意图:通过铅笔实验和鱼缸观察,引导学生从现象→原因→应用逐步探究。用画图对比"看到的点和实际的点"位置突破难点,结合叉鱼问题强化理解,最后用"双鱼"现象激发深度思考,体现"生活-科学-生活"的学习路径。) 三、拓展(5分钟) 1.激发兴趣:我们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现象来完成一个小魔术。 将一枚硬币放在碗底,眼睛正好看不见硬币时,固定眼睛的位置不动,向碗中慢慢加入清水,过一会儿能观察到什么? 为什么硬币会重现呢? 回家给家人也表演一下这个节目吧! (设计意图:通过“硬币重现”魔术激发探究兴趣,直观感受折射现象。学生观察加水后硬币“出现”的奇妙现象,自然引发思考折射原理,并鼓励家庭互动,将科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四、完成作业 板书设计: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折射: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中,传播的路线会发生改变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通过“铅笔弯折”“硬币重现”等实验,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直观感受光的折射现象,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实验环节学生参与度高,能结合光路图解释现象,但对“折射原理”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部分学生难以将现象与光的偏折规律建立联系。未来可增加更多生活实例(如吸管“错位”),并借助动态课件演示光路变化,进一步降低理解难度。整体上,学生能掌握基础概念,但在科学思维的深度培养上还需加强阶梯式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