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7 16:3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狭义:
发生于旧历辛亥年(1911年)的武昌起义。
广义: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9课 辛亥革命
指19世纪90年代到1912年,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满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度”而进行的一系列革命活动。
1.整合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志士的奋斗,培养时空观念,理解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性
2.通过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史实,用史料解读辛亥革命的评价与认知。
3.通过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对于辛亥革命的结果是成败并存,一分为二的分析。由于阶级的局限性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辛亥革命是场意外吗?
观看《辛亥革命》视频
辛亥年,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里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一、辛亥革命的背景
1.背景:
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道路行不通
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也行不通
鸦片战争战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
1840年
1842年
1851年
1901年
1856年
1860年
1864年
1894年
1895年
1898年
1900年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局势
屡战屡败根源何在?
腐朽落后的清政府!
革命
(1)军事上: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2)组织上:同盟会、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政党及团体的涌现。
(3)思想上:“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
(4)导火索:四川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
清政府下令镇压。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1911年荣县独立,荣县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二、辛亥革命的过程
1.武昌起义的背景
10月10日晚,夺取(楚望台)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
10月11日,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2.武昌起义的过程
阅读课本结合地图,归纳武昌起义的概况和过程?
孙中山没有直接参与武昌起义

2.武昌起义的结果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 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历史解释
辛亥革命的概念
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
指1911年武昌起义,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广义:
狭义的辛亥革命
广义的辛亥革命
19世纪末
1912年
1911年
10月10日
合作探究:为何前面起义都失败了,而武昌起义却能取得成功?
  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最后都失败了。但是,每次起义都使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打击。革命党人那种以满腔热血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崇高精神,振奋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意志,激起更多的人投入反清的斗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武昌首义胜利,一方面是因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湖北、武汉地区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为首义成功提供了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湖北武汉地区革命党人长期进行艰苦、扎实的宣传、组织和发动工作,为首义成功准备了主观条件。
——摘编自章开沅、林增平主编《辛亥革命史下》
①革命志士的奋斗促进了民主革命浪潮进一步高涨,推动了全国革命高潮更快到来。
②革命党人深入新军传播革命思想,使新军中的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
③清政府的压榨使得人民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起义成功奠定群众基础。
1.中华民国建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
武昌起义后全国
十几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
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南京召开,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形势发展要求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的建立: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国旗 五色旗
机构
纪元
性质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临时参议院
公历,中华民国纪元(1912)
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大总统誓词》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将中华民国的资料补充完整。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民国纪年法:
年份 民国年份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 ……
公元年=民国年+1911
民国年=公元年-1911
小提醒: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学以致用: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民国11年生人,1950年他牺牲时的实岁年龄是多大呢?
民国11年+1911=公元1922年
1950-1922=28(岁)
4.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现场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主权在民
平等自由
三权分立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试分析以上条文内容体现了哪些原则?
用宪法形式确定下来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原则,
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3.意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辛亥革命的两大重要成果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袁世凯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是大地主,大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在辛亥革命前的十几年中,他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那拉氏的信任,以血腥镇压义和团和出卖主权而博得帝国主义的欢心,一直是清政府和帝国主义所倚重的人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梳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步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第三步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②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宋案”与二次革命
宋教仁组成国民党
(1912年)
国民党成为第一大党,
宋教仁组阁政府,出任总理
为宪法流血第一人
袁世凯专制独裁
结果
  有学者认为:“1912年2月12日,由隆裕太后颁布的这道诏书……终结了秦始皇以来周而复始的王朝轮回,没有流血漂橹、尸横遍野……以最小的代价,和平完成了政权的更迭。”
清帝退位诏书
政治上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终结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注意:辛亥革命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非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的影响\评价
思想文化上
剪辫子 禁止缠足
③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1916年元旦,袁世凯在新华宫受百官朝贺……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窘境中,被迫于3月22日取消帝制,次日废除“洪宪”年号。
改变了落后的社会习俗
辛亥革命的影响\评价
材料: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一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经济上
大生纱厂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的影响\评价
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不过修剪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颗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 ——胡适
辛亥革命的影响\评价
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影响\评价
做笔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chái)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吗?还有什么遗憾?
成功的一面
遗憾
易错误区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封建制度
[误区警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或者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错误观点]辛亥革命推翻了我国的封建制度。
封建帝制: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开始,到公元1912年宣统帝退位止,封建帝制共经历了2000多年。
封建制度: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时间:
主力:
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二次革命
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1年10月10日
时间:
1912年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的序幕
湖北新军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课堂小结
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C
课堂练习
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创举”是指 ( )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辛亥革命的爆发
C.武昌起义的胜利 D.同盟会的成立
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是( )
A.《中华民国约法》 B.《定国是诏》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