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明确新闻与通讯的概念区别,掌握人物通讯的定义、类型(传记式、特写式、群像式)及“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三大显著特点。
2.精准提取三篇通讯中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典型事迹,概括人物核心精神品质。
3.分析三篇文章的选材角度、选材特点及作者立场,理解“立场对新闻报道效果的影响”。
4.掌握通讯写作的常见方法(典型事例选材、细节描写、人物言行刻画等)。
5.认同“劳动光荣”的单元主题,体会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劳动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三篇通讯的典型事迹与人物品质对应关系;
2. 人物通讯的“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特点;
3. 选材角度(工作、生活、精神)与作者立场的关联。
教学难点
1.理解“文学性(细节描写、抒情议论)”与“新闻性(真实性、及时性)”的平衡;
2. 分析作者立场(如时代背景、社会需求)对报道角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
1.文本细读法:聚焦通讯中的动作、心理、语言细节,挖掘人物精神内涵(如袁隆平“跨、迈、蹲、翻”的动作描写)。
2.合作探究法: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事迹表格”“选材立场表格”,通过讨论碰撞观点。
3.情境教学法:播放袁隆平田间工作、张秉贵服务顾客的纪实片段,创设“走近楷模”的情境。
4.案例对比法:通过“香港回归中英报道对比”,直观理解“立场对新闻效果的影响”。
5.多媒体辅助法:展示PPT中的表格、图片(如试验田、柜台场景),简化复杂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情境导入,聚焦“劳动光荣”
1.播放短视频:《时代楷模一分钟群像》(含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片段),提问:“这些劳动者来自不同领域,却都成为‘时代楷模’,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明确单元主题——“劳动光荣”,引出本课核心:通过三篇人物通讯,读懂“劳动者何以成为楷模”。
环节二:文体梳理,夯实基础
1.回顾“新闻”概念:结合PPT内容,区分“广义新闻(含通讯、特写等)”与“狭义新闻(消息)”,明确“消息简洁概括,通讯详尽生动”的核心区别。
2.聚焦“人物通讯”:
定义:以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事迹展现人物精神,感染读者的通讯类型。
类型:结合PPT列举“英雄模范型(如雷锋)、社会名流型(如科学家)、平凡贡献型(如张秉贵)、反面警示型”。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三篇,正是‘英雄模范型’与‘平凡贡献型’的代表,接下来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环节三:文本初读,梳理“事迹-品质”
1.任务布置:快速阅读三篇通讯(每篇8分钟),结合PPT“任务一”表格,独立填写“典型事迹”与“人物形象”,标注疑问处。
篇目 典型事迹 人物形象
《喜看稻菽千重浪》 1. 2001 年领奖前仍在稻田工作;2. 1961 年发现“天然杂交稻”;3. 1992 年批判错误观点;4. 提出杂交稻育种战略 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坚持真理、心怀天下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 用糖哄哭闹小孩;2. 为赶火车顾客提前称糖指路;3. 包容不讲理女顾客;4. 业余学糖果知识 耐心细致、爱岗敬业、善于自省、乐于奉献
《“探界者” 钟扬》 1. 15 岁考入中科大,转向植物研究;2. 西藏采集种子(惊险与惊喜并存);3. 接转导师学生;4. 超负荷工作 勇于探索、甘于奉献、关爱学生、生活简朴
2.小组交流:4人一组,核对表格内容,解决疑问;每组推选1名代表,分享1个最触动小组的“事迹-品质”对应案例。
3.教师总结:结合PPT中“三位人物共同精神”(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追求理想、不畏艰难),强调“无论科研还是服务岗位,‘全心投入’是核心”。
环节四:课堂小结与过渡
1.小结:本节课我们明确了人物通讯的基本概念,梳理了三位楷模的核心事迹与品质,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不分领域”。
2.过渡:“这些事迹并非随意选取,作者如何通过‘选材’凸显人物精神?下节课我们聚焦‘细节’与‘选材’,深入解读通讯的写作智慧。”
第二课时
环节一:细节品读,感受“文学性”
1.任务布置:同桌合作,从三篇通讯中任选1处“动人细节”(参考PPT“任务二”示例),分析“细节手法”与“人物品质的关联”,完成下表:
篇目 细节原文 手法(动作/ 心理/ 语言/ 对比等)
《喜看稻菽千重浪》 “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与“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 对比描写
《“探界者” 钟扬》 “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语言对比
2.分享展示:邀请3-4组同桌分享,教师点评:“通讯的‘文学性’正体现在这些细节中——用生动描写让人物‘立起来’,但前提是‘真实’,不能虚构。”
3.总结:细节是“人物精神的放大镜”,通讯写作需善用“动作、心理、对比”等手法,让真实人物更具感染力。
环节二:小组探究,解读“选材与立场”
1.案例引入:展示PPT中“香港回归中英报道对比”,提问:“同样是‘港人生活如常’的事实,为何中国报道强调‘平稳过渡、对一国两制有信心’,英国报道暗示‘留恋殖民时代’?”(学生回答:立场不同)
2.任务布置:4人一组,结合PPT“任务三”表格,讨论三篇通讯的“选材角度、选材特点、作者立场”,并补充“立场背景”(参考PPT中三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篇目 选材角度 选材特点 作者立场 立场背景(时代需求)
《喜看稻菽千重浪》 科研工作、学术态度、理想志向 具体典型、角度多样 赞扬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引领“尊重创新” 导向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后,需彰显科研价值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服务细节、心理成长、事迹影响 具体典型、层次分明 赞美平凡劳动者伟大,树立“爱岗敬业” 楷模 十年特殊时期后,需激发民众建设热情
《“探界者” 钟扬》 生活简朴、科研冒险、育人担当 具体典型、角度多样 弘扬钟扬的奉献精神,激励“不懈探索” 钟扬逝世后,需传承“时代楷模” 精神
3.小组汇报:每组选1个篇目汇报,教师补充:“作者的选材角度,始终围绕‘时代需要什么精神’——这就是通讯‘评论性’的体现:通过报道传递立场,引导社会舆论。”
环节三:总结通讯特点与写作方法
1.回顾通讯三大特点(结合课堂内容):
新闻性:三篇均基于真实人物、真实事迹(如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钟扬的种子采集),及时反映时代楷模(如钟扬逝世后追授“时代楷模”时报道)。
文学性:细节描写(如张秉贵的心理)、抒情议论(如对袁隆平“心怀天下”的评价)。
评论性:通过选材与评价,传递“尊重科学、热爱劳动、甘于奉献”的立场。
2.提炼通讯写作方法(参考PPT“任务四”):
选“典型事例”:如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稻”“批判错误观点”,凸显科研精神。
抓“人物细节”:动作、心理、语言,让人物更鲜活。
明“作者立场”:结合时代背景,让报道有“导向性”。
融“多种表达”:叙述(讲事迹)、描写(塑形象)、议论(表立场)。
环节四:课堂总结
1.核心回顾:三篇通讯虽写不同领域劳动者,但共同彰显“劳动光荣”——科研者以创新劳动解民生之忧,服务者以热忱劳动暖社会之心,教育者以奉献劳动传科学之火。
2.情感升华:“同学们,劳动的价值不在岗位高低,而在‘是否全心投入’。希望大家以三位楷模为榜样,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用劳动创造价值。”
作业布置(分层设计)
(一)基础巩固题(必做)
1.完善课堂上“事迹-品质”“选材-立场”两张表格,补充1处自己遗漏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作用(200字左右)。
2.摘抄三篇通讯中最能体现“劳动精神”的句子,每篇1句,并标注“体现的劳动精神类型”(如“科研劳动”“服务劳动”“教育劳动”)。
(二)拓展实践题(选做,鼓励全员参与)
以“身边的劳动者”为对象(如学校保安、环卫工人、父母、老师),完成一次简短采访(采访问题参考:“您日常工作中最累的环节是什么?”“您觉得这份工作的价值是什么?”),并撰写一段200-300字的人物通讯片段。要求:
1.选取1个“典型细节”(如保安凌晨执勤的动作、老师批改作业的神态);
2.体现人物的“劳动精神”(如负责、坚持、热忱);
3.不得虚构事实,符合通讯“新闻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