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2
学习新知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新课导入
1
导入新课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
争鸣: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老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经典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老子的资料卡。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哲学主张: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处世主张: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阅读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总结老子的思想主张。
——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难——
长——
高——
强——
前——
生——
易
短
矮
弱
后
死
老子“满齿不存,舌头犹在”。
“大道无形,道在口中。”
——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思想的核心是“道”,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哲学思想
政治思想
在处世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互动问题:结合材料,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什么都不做吗?对此你有何认识?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要的税太高,因此人民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统治。
人民之所以轻死,是因为统治者使人民无法生存,因此不怕犯死罪。
认识:无为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不妄为,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
不是什么都不做
老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政治主张
经典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春秋后期楚国人。
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典籍。
①核心是“道”,要顺其自然;
②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③处事上提倡以柔克刚。
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学说集中在《老子》即《道德经》中。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老子的资料卡。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无为并不是不为,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自我能动性。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文化成就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不久便周游列国。
晚年回乡,从事教育,整理编订典籍。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孔子的资料卡。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档案
姓名:名丘,字仲尼
时期:春秋时期
诸侯国:鲁国
相关著作:《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
观看视频《孔子》,识读孔子像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孔子的姓名、生活时期、诸侯国、经典、地位。
地位: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①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思想核心:“仁”。提出仁者爱人。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治主张: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子曰:“自行束脩(xīu)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教育主张: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主张: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观看图片和阅读表格内容,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孔子的教育成就。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温故知新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3)教学方法和原则
教学方法:总结教育规律, 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2)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学生情况 姓名
贵族子弟 孟懿子;司马牛
家境贫寒 颜回;闵子骞 ;子路
家境富裕 子贡;冉有
天资聪颖 颜回;子游;子夏
相对愚钝 曾参;子路
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孔子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整理古籍《诗经》《尚书》等
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
言论记录在《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阅读“祭孔”大典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孔子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祭孔”
孔子死后,鲁哀公令其子孙“岁时奉祀”,表示对孔子的尊崇与怀念。汉朝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推崇孔子思想,用最高祭天大礼祭祀孔子。随着祭孔规格和礼仪不断增加,祭孔大典成为与祭祀天地、社稷并列的国之大典,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象征性仪式。
孔子的思想已沉淀为中国人的一种深层文化心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资料卡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思想主张 核心思想
政治主张
教育主张
文化成就
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没落贵族。从小学习礼乐。
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
中年后曾在鲁国从政,不久便周游列国。
晚年回乡,从事教育,整理编订典籍。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 孔子的资料卡。
“仁”
①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
②反对苛政,提出“为政以德” 。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
“百家”,是虚指,形容学派多。
“争鸣”,指各学派间相互辩论的局面。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指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争论的焦点:如何治理社会,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
思考: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政治因素:当时处于社会动荡与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斗争中取胜,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发展自己的国家。
经济因素:当时社会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一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学术活动。
文化因素:当时私学的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教育范围进一步扩大。
学术自由因素:各学术团体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另一重要因素。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儒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荀子
战国
墨子
庄子
韩非
战国
战国
战国
战国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拥护正义之战
孟子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哪一个学派的主张对战国时期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
法家!
阅读教材内容,列表归纳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时代及其主要思想、代表作。
孙武
春秋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百家争鸣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战争,“仁政”治国,轻徭薄赋,爱护自然资源。
《孟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孟
子
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
儒家学派代表人
百家争鸣
《荀子》书影
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人能认识自然规律,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荀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荀
子
儒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
百家争鸣
《墨子》书影 清光绪湖北崇文书刻本。总计53篇,大多为墨翟弟子及其后世门人对墨翟言行的记述。
墨
子
思想主张
著作
“兼爱”“非攻”
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
《墨子》
生平
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
墨家学派代表人
百家争鸣
《庄子》书影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的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庄子》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庄
子
道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
百家争鸣
《韩非子》书影
战国时期韩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
韩
非
生平
思想主张
著作
法家学派代表人
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
兵家学派代表人
生平
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法家学说的创始人,战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
思想主张
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和“兵者诡道也”,强调运用战略战术取胜。
著作
《孙子兵法》
约公元前545~公元前470年
孙武
百家争鸣
分析史料并结合教材知识,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 郭沫若指出“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的思想学术,无论是南派、北派,都有独创精神。”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如今仍有推广和传承价值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三、百家争鸣
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自由、平等、
公正、法治、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
思想的延续
儒家—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庄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百家争鸣
流派
影响
盛于战国
兴于春秋
老子
经济大发展
政治大变革
孔子
文化大繁荣
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
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课堂小结
随堂练习
1.(2024·江苏)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B
孔子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道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
→法家的集大成者
基础练习
2.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该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以“仁”“礼”为核心
C
A.都认可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都宣扬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C.都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D.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3.(2024·山东)某同学在读书时做了如下摘要。据此可知,这四位思想家( )
→韩非
→并非所有思想家的主张都能被当时统治阶级完全接受
D
老子
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孔子
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
主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韩非
主张: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4.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D
中考真题
5.《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互相排斥
B.相互融合
C.趋于一致
D.独立发展
B
中考真题(共12张PPT)
第7课 百家争鸣
道家
老子
道
以退为进
无为而治
儒家
论语
仁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仁政
礼治
兼爱
节俭
顺应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
孙武
孙子兵法
思想文化
基础达标
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C.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A
2.(2024达州)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其中总结教育规律,提出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3.《论语·乡党》中记载,有一天,孔子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回家后看见马棚被烧,赶紧问家人:“马棚失火伤着人了吗 ”却不问马怎么样了。该故事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的( )
A.以德治国 B.有教无类
C.仁者爱人 D.因材施教
A
C
4.(2024日照)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求,而可供享用物质资料不足,因此需要制定礼仪,明确人们贫、富、贵、贱的分别,使社会有秩序地发展。这表明荀子( )
A.推崇仁政
B.强调礼法并用
C.主张礼治
D.追求精神自由
C
5.德育 (2025广元期末)为响应党中央厉行节约的号召,许多中学加入反对“舌尖上的浪费”的“光盘行动”中。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在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韩非
6.(2024济宁)春秋战国时期,倡导树立君主权威,强调以法治国的学派是
(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C
C
能力提升
7.(2024威海)山东自古被称为“孔孟之乡”。《论语·为政》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孟子·尽心下》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两段材料反映了儒家的共同思想是( )
A.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B.以德治国,以民为本
C.以礼治国,以法为教
D.崇德尚贤,“兼爱”“非攻”
B
8.(2025南京期末)下表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的作用是( )
A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差别等级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对后世的思想文化影响深远
B.不利于儒家思想的持续发展
C.推动了战国时期思想的繁荣
D.各学派思想政治观点的不同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道德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简析其历史作用。(6分)
答案:措施: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4分)历史作用:使秦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分)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著作分别反映的学派名称。选择一个你最欣赏的学派,并简要说明理由。(要点提示:思想主张和现实意义)(6分)
答案:名称:道家、儒家、法家。(3分)我欣赏道家。(1分)理由:道家提倡无为而治,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借鉴价值。(2分)我欣赏儒家。(1分)理由: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对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以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借鉴作用。(2分)我欣赏法家。(1分)理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2分)(任选其一并说明
理由即可)
(3)综合以上探究,请你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4分)
答案:诸侯争霸、大国兼并、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制度变革)、思想活跃(思想学术繁荣)等。(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