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2《哦,香雪》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6:0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3.2《哦,香雪》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特别是“一分钟”停靠带来的冲突与变化;分析香雪与凤娇的人物形象,把握其异同。
2.深入解读“香雪夜归”的心理变化过程及“铅笔盒”的多重寓意;理解题目内涵,探究小说主题。
3.感受小说中乡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纯真向往,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性美、人情美,思考文明发展进程中“得”与“失”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香雪的形象;“铅笔盒”的象征意义;小说主题的探讨。
难点:“一分钟”的深层含义;香雪夜归时复杂内心世界的解读;对“现代文明”的辩证思考。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说原文片段摘录、相关图片或音频(如火车鸣笛声、山村夜景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悠远而略带寂寥的火车鸣笛声。
教师设问:“同学们,对于生活在群山环绕的小山村里的少女来说,这声汽笛意味着什么?是一丝打扰,还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铁凝的《哦,香雪》,去台儿沟看看那列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带来了怎样的故事。”
板书课题:《哦,香雪》 铁凝
(二) 作者简介与背景初探
学生分享:请预习过的同学简要介绍作者铁凝。
教师补充总结: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她的作品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题材,善于捕捉人物的心理微澜,风格清新明丽,蕴含着对生活和人性的真挚关怀。
创作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现代文明之风开始吹向封闭的中国乡村。小说描绘的正是这一历史交替时期,文明与质朴、现代与传统的初次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在青年人心中激起的波澜。
(三) 梳理情节,聚焦“一分钟”
提问: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梳理:火车到来前封闭的台儿沟→ 火车带来外界的新鲜事物和姑娘们的“等车”、“看车”→“一分钟”停靠带来的交易与交流→香雪用鸡蛋换铅笔盒→香雪夜归。)
核心探究:为什么“一分钟”的停靠如此重要?
小组讨论后明确:
1.物理时间的短暂vs 心理意义的漫长:一分钟,在物理上是转瞬即逝的,但对于台儿沟的姑娘们来说,这是她们与整个外部世界连接的全部窗口,是她们一天中最盛大、最期待的仪式。这一分钟被无限拉长,充满了细节和情感。
2.冲突的引爆点:所有故事都因这“一分钟”而发生。凤娇与“北京话”的交往、香雪对文具盒的渴望和受辱、最终鼓起勇气上车交易,这些核心情节都压缩在这“一分钟”的框架内,使得冲突高度集中,戏剧性强。
3.象征意义:这“一分钟”象征着现代文明对古老乡村短暂、矜持却又不可抗拒的造访。它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沉睡的山村,也点燃了年轻人心中对外面世界的渴望。
(四) 人物形象分析:香雪vs 凤娇
活动: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香雪和凤娇的语句,完成下面的对比表格。
人物 凤娇 香雪
关注点 发卡、纱巾、手表,“北京话”(物质、情感) 书包、文具、铅笔盒(知识、文化)
性格特点 大胆、直率、泼辣、现实 腼腆、安静、纯真、执着、内心丰富
代表诉求 对物质生活和情感世界的向往 对文化知识和人格尊严的追求
与外界关系 交流、互动、甚至带点调笑 观察、倾听、内心思索
教师点拨:凤娇和香雪是台儿沟姑娘们的两个典型代表,她们共同构成了山村少女群像。她们都向往美好,但追求的层次不同。凤娇的向往更具体、更感性;而香雪的向往则更抽象、更精神性。两者并无高下之分,但香雪的追求因其与“知识”和“尊严”挂钩,而更具时代穿透力和深刻性。
(五) 精读品析:“香雪夜归”的心路历程
提问:香雪换到铅笔盒后,独自走了三十里夜路回家。这途中,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关键词句进行分析。
师生共同梳理其心理变化轨迹:
1.恐惧与害怕(刚下车时):“四周黑黝黝的大山”,让她“心头一紧”。这是本能的反应。
2.坚定与安慰(看着铅笔盒):“它是一个宝盒子”,用手绢包好,怕擦坏。铅笔盒给了她最初的力量,是战胜恐惧的物质寄托。
3.回忆与屈辱:想到女学生的盘问,“笨拙”、“穷”,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是她换铅笔盒的深层动机——为了尊严。
4.憧憬与自豪:想象着用铅笔盒挣回“闪闪发亮”的前程,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由个人的屈辱感升华为对未来的集体憧憬。
5.释然与平静:听到姐妹们的呼唤,内心变得“宁静”,昂首前行。完成了从自卑到自信的心理成长仪式。
小结:这三十里夜路,是香雪的成长之路。她完成了从一个单纯怯懦的乡村女孩,到一个有了明确精神追求和内在自信的少女的蜕变。
(六) 深度探讨:“铅笔盒”的多重寓意
提问:这个自动铅笔盒,在香雪心中,仅仅是一个文具吗?它还有什么更深层的含义?
明确:
1.知识的象征:这是最表层的含义,是开启智慧、了解世界的工具。
2.现代文明的符号:它来自山外的北京,代表着一种台儿沟所没有的、精巧的、高级的生活方式。
3.人格尊严的体现:香雪换铅笔盒,最直接的动力是为了在同学面前挽回自尊,证明台儿沟的人不穷。它关乎个体的价值认同。
4.未来的希望:在香雪看来,这个盒子能帮她和她的小村子创造一个“闪闪发光”的未来。它是一个精神信物,承载着改变命运的梦想。
(七) 探究题目与主题
提问:题目为什么是“哦,香雪”?这个“哦”字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品味:“哦”是一个叹词,包含了惊叹、赞美、怜爱、疼惜等复杂深厚的情感。这是作者对笔下这个纯洁、执着、美好的灵魂发出的最深情的呼唤。
主题探讨: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表达什么?
师生总结:
1.赞美了在封闭环境中人对美好生活、现代文明的本能渴望和纯真追求。
2.歌颂了山村少女的纯洁、善良和昂扬的生命力。
3.表现了现代文明(火车)冲击下,乡村世界的微妙变化和人心灵的觉醒。
4.隐含着一丝淡淡的忧虑:对质朴之美可能逝去的怅惘(如“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引发对文明进程中如何守护精神家园的思考。
(八)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总结:《哦,香雪》是一首清新婉转的抒情诗。它通过一个“一分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符号(铅笔盒)如何照亮一个灵魂,一列火车如何撼动一片群山。香雪们的身影,是中国社会变革初期最动人、最纯真的印记。
作业:
1.(必做)写一段文字,想象香雪十年后的生活。她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她会如何看待当年那个夜晚和那个铅笔盒?
2.选做)对比阅读铁凝的另一篇短篇小说《孕妇和牛》,体会其共同的风格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