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探究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探究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8 20:1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中外史纲要》下册第六课
新教材探究
动因和条件
经 过
其他航路的开辟
里斯本航海纪念碑
全球航路的开辟
该纪念碑为纪念航海家亨利王子(1394-1460)逝世500周年而建。其外形如同一艘展开巨帆的船只,碑上刻有亨利及其它80位水手的雕像,船头站立者即为亨利王子,其后为其助手加玛,两旁是一些随同出发的航海家,以及葡国历史上有名的将军、传教士和科学家,颇具气势,以纪念葡萄牙300年来开拓海洋的光辉历史。
看图中雕塑人物,猜猜早期的开拓者都有哪些类别的人?
十五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地理大发现爆发的前夕,而牵引葡萄牙迈向海洋强国的正是葡萄牙著名的航海家亨利王子(开创了欧洲航海探险伟大时代的一个人)。亨利是葡萄牙国王若奥一世的三王子,他才华横溢,博览群书。当时的欧洲,骑士的时代正在消逝,但这位年轻的王子,却是骑士精神坚定的拥护者,年轻王子对荣誉的渴望成为了他日后对海洋开拓欲望的火种,伟大的航海时代就要到来了!
(亨利王子主要是沿非洲西海岸进行航行探索,航行到塞拉利昂。)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教学重点】
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经过
【教学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早期的探索:
(1)传统: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诸岛屿获取木材、粮食和食糖等资源。他们不断取得成功,迈向海洋的步伐随之加快。
(2)王子的努力:葡萄牙亨利王子于1418年派出船队首次出航,并在当年发现了马德群岛的桑托斯港岛,继而于次年发现了马德拉岛。其后,他派出的船队又相继发现了亚速尔群岛各岛屿……
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
材料一:“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的生产、交换与出售,是社会分工的产物。14 世纪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西欧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具有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不断出现,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用货币缴纳地租,手工工场主、租地农场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货币以便扩大经营。在所有交换手段中,黄金是最贵重的货币,有了它就有了一切,因此人人都望黄金。欧洲对金银财富以及开拓新市场的需求日益迫切。”
合作探究一:分析以下五则史料,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材料一:“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的生产、交换与出售,是社会分工的产物。14 世纪以来,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西欧封建庄园制度逐渐解体,具有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性质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不断出现,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用货币缴纳地租,手工工场主、租地农场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货币以便扩大经营。在所有交换手段中,黄金是最贵重的货币,有了它就有了一切,因此人人都望黄金。欧洲对金银财富以及开拓新市场的需求日益迫切。”
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欧洲对金银财富和海外市场的需求扩大,反映了西欧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
《马可﹒波罗行记》与“寻金热”
材料二:
“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大宫,屋顶皆用黄金为之…… 宫廷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栏皆用精金”。
---意大利《马可·波罗行记》
当时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庶民富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 、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资本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供了社会前提,这决定了西方航海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摘端自李隆庆《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原因初探》
《马可﹒波罗行记》更激起西欧人对东方的向往和黄金的狂热追求;欧洲社会各阶层渴望到东方和未知的海外发财致富,使航海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马可·波罗来华路线图
马可·波罗17岁跟随父亲和叔叔前往中国,历时三年多,于1275年到达元朝的首都,与大汗忽必烈建立了友谊。他在中国游历了多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1295年回到意大利。没有多久,威尼斯和另外一个城邦热那亚打起了仗。马可·波罗自己花钱买了一条船,亲自驾驶参加威尼斯的舰队。结果威尼斯打了败仗,他做了俘虏,被热那亚人关进了监狱。热那亚人听说他到过东方,常常到监狱里听他讲东方和中国的见闻。牢里关着一个作家,把马可讲的事都记了下来,编成了一本书,叫《马可·波罗行纪》。
材料三:传统商路与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帝国对传统商路产生极大威胁,促使西欧人开辟新的商路。
材料四
基督教与欧亚其他广泛传播的宗教相比,更多地渗透着普救主义。它从一开始就以博爱人类为教旨,并以全人类的宗教自命,因而有一种强烈的使人人都接受基督教的要求。他们甚至相信,为了普及基督教, 即便使用武力也在所不惜。新航路的开辟者迪亚士曾说,要“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
精神动力:传播天主教
材料五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它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它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结论:人文精神的鼓励冒险精神。
小结
1、经济动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使欧洲对金银财富和海外市场的需求扩大
2、社会基础:欧洲社会各阶层渴望到东方和未知的海外发财致富。
3、直接因素: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方传统商路
4、精神动因:传播天主教成为新航路开辟的精神动力
5、思想根源: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
合作探究二
“(1500前后的世界)敢于从事性命相关的航海探险的不是中国人、印度人或阿拉伯人,而是西欧人;是他们,驾着前程远大的浪潮---最终将吞没整个世界的浪潮---前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为什么西欧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走在了新航路开辟的前列?
葡萄牙与西班牙
1、地理位置优越:两国处于大西洋沿岸,便于展开航海活动。
2、葡萄牙和西班牙逐渐加强王权,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国家实力得到增强,最先支持海外探险。
3、两国为加强王权对外积极推行扩张主义。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交织在一起。传播天主教也成为他们海外扩张的精神动力。
4、航海家的梦想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西班牙
葡萄牙
合作探究三
西欧具备了哪些远洋航行的条件?
主观条件: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中央集权政府为远洋航行提供物力和财力保障。
客观条件:航海技术、地理知识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1、航海技术的进步:中国人发明的罗盘针在12世纪末13世纪初传入欧洲;还有从阿拉伯传入欧洲的用于计算纬度的星盘,这些先进的航海仪器为欧洲航海家在大洋航行中定位方向提供了重要帮助。
2、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说日益被人们接受。不少人认为,如果驶入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同样能到达亚洲的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
3、造船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欧洲已经能够建造多桅大帆船,桅杆上可挂多面帆,包括横帆和三角帆,尤其是三角帆,可以使船逆水航行,这也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与此同时,船的体积在增大,可以储备大量物资用于远洋航行;船上还配备了重炮,使其自卫和攻击能力都大为增强。
指南针
星盘
三角帆
星盘是古代天文学家、占星师和航海家用来进行天文测量的一项重要的天文仪器。用途非常广泛,包括定位和预测太阳、月亮、金星、火星相关天体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本地时间和经纬度,三角测距等。
二、新航路开辟经过
航海家 时间 路线 支持王室
迪亚士 1487年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葡萄牙王室
哥伦布 1492年 向西到达西印度群岛 西班牙王室
达伽马 1497-1498年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葡萄牙王室
麦哲伦 1519-1522年 环球航行 西班牙王室
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航海强国,经常为了争夺航海利益和殖民地发生冲突,后来罗马教皇为解决两国间的争端于1493年在没有任何地理根据的情况下在大西洋上划了一条线,把世界分为两部分,这条线以西为西班牙的探险范围,以东全部由葡萄牙进行探险活动,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接受了教皇的建议,约定从此以后西班牙向西,葡萄牙向东,两国从此大陆朝天各走一边,互不相扰
开辟新航路时,为何葡萄牙向东,西班牙向西
合作探究:学生描画全球航路
展示全球航路
十五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观察左图,指出地图中明显的问题在哪里?
图中没有美洲。新大陆尚未被发现。后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了欧洲到达美洲的航线。
三、其他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占据了欧洲至亚洲和美洲最有利的通商航路。
1、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
2、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3、西欧人还不断探寻 南半球的新世界。
时间 人物 国家 所到之处 开辟航线
1497年 英国人卡伯特父子 英国 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
16世纪 法国人卡蒂埃 法国 拉布拉多半岛
荷兰航海家巴伦支 荷兰 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17世纪初 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 荷兰 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俄罗斯人 俄罗斯 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 开辟了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
1578年 英国人德雷克 英国 合恩角
1642—1643年 荷兰人塔斯曼 荷兰 环航澳大利亚,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其他航路的开辟图示
影响: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合作探究四
最大的约长148米,宽约60米;宝船共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郑和出使时所率领的船队,拥有大海船60多艘,大小船只200多艘,载有各种技术人员、水手、士兵、医生和翻译共27000多人
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新航路开辟时的三角帆
1497年夏天,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着由4艘船只、170名水手组成的远征队,从里 斯本南部的海港出发,开始了前往印度的航行。哥伦布远航时也只带了17艘船的船队。
纵向悬挂的三角帆,顺风时较横帆稍差,但可以逆风航行
船队 船只数量 船体大小 船队人数 所带物品
郑和船队 大小船只200艘 最大船只长150米,宽61米 27800 丝绸、瓷器、茶叶等
哥伦布船队 3-17艘 船体长24.5米;宽6米 最多1000人左右 农具、种子、粮食
探究问题
通过以上图片、表格可知,郑和下西洋规模大、人数多、船只数目和船体大小远远超过新航路开辟者们,但是航海活动的结果明显不同,请同学探讨一下郑和下西洋与欧洲人的航海活动的动机有何不同?
从中国明朝社会的相对稳定和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 寻找建文帝下落等方面考虑,郑和航海并无长远目的;
欧洲人的航海则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引起的对金银财富、市场、土地、传教等的不断追求考虑,使其航海探险具有持久性。
郑和航海开辟的一些航线,对后来欧洲人从非洲东海岸航行到中国是有帮助的。
两者都有贸易行为,但又有所不同
郑和相当于首席外交官,代表着明朝政府,其商业本质是朝贡贸易。天朝上国的思想掣肘了正常的商贸活动,甚至有时候,政治意义超过商业意义。因此,整体上属于赔本赚吆喝,很快就停止了大规模的出海活动。中国此后转为内敛、封闭型国家。
新航路开辟,许多欧洲的航海家多是以个人名义探索,皇室只是支持,政府甚至于探险者签订合同,抽取今后利润的百分比。所以,从一开始,新航路开辟就是商业为目的的活动。商品,市场,利润,这些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动机。欧洲此后逐渐开放、扩张。
知识框架
全球航路的开辟
动因和条件
条件
经济
社会
商业
宗教
思想
政治
主观
客观
迪亚士
哥伦布
达伽马
麦哲伦
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
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
南半球
原因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不能制海、必为海制。”这是历史给予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教训。请结合中国史论证该观点。
课后思考
课堂检测1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远洋航行,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其所产生的影响是
A.重新联结传统商路
B.国际劳动分工格局形成
C.世界市场快速形成
D.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根据题中信息“甩开了横亘东西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辟了欧洲与亚洲贸易交通的新孔道,终结了欧洲与东方陆路隔绝的状态”,可知题中主要描述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截断原有商路后,引发了新航路的开辟,进而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了整体,故D项正确;A项中新航路不是传统商路,故错误;B项应该为工业革命后的影响,材料中无法体现,故错误;C项快速一词表述有误。
课堂检测2.1494年6月7日,在罗马教皇的主持下,葡萄牙和西班牙在里斯本郊外的这个小镇签署条约:在地球上划一条线,然后像切西瓜一样把地球一分两半。葡萄牙拿走了东方,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与下列哪位航海家有关
A.麦哲伦 B.迪亚士 C.达·伽马 D.哥伦布
答案D。根据题干“西班牙把美洲抱在了怀里”,可知题中主要考查的是西班牙通过新航路,到达发现美洲,对美洲进行殖民扩张,故此相关的航海家为D项哥伦布。
课堂检测 3 .2008年当西方庆祝“哥伦布日”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野蛮的殖民活动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灾难
B.世界联系随着殖民活动日渐加强
C.工业文明的成果随着哥伦布扩展到美洲
D.美洲的传统社会随哥伦布的到来遭到灭顶之灾
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对哥伦布航海影响的认识,根据题中材料信息“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吁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可知哥伦布的航海对于美洲地区,是一种冲击和灾难,故C项属于哥伦布航海带来的积极作用,符合题意,其它选项均为哥伦布航海对美洲的灾难。
再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