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中外史纲要》下
新教材探究
第七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
世界格局的演变
人口迁移
殖民扩张
物种交换
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
其一,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指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横向发展指人类历史从原始的、相对孤立与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相辅相成,前者推动后者发展,后者的发展对前者也具有反作用。
其二,新航路的开辟在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即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是一个重要节点。新航路的开辟以及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发展,越来越使整个世界连成一体,人们越来越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以某个地区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历史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世界历史因此,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存在的,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结果。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多方面影响。
2.难点:新航路开辟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并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框架
新航路开辟
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世界格局变化
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
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早期殖民扩张
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人种、 物种的迁徙与交流,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动与交换,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联系;随着这些联系的日益紧密,人类在经济、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也发生了全方位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演变并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合作探究一
根据图示指出移民方向
16—20世纪世界人口大迁移
1、2、3欧洲人向北美、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4 非洲人被迫移民美洲;5 印度人向非洲、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移民;6 中国人向东南亚和美国西部移民;7 美国人向北美中西部移民;8 俄罗斯人向亚洲北都移民;9 中国人向中国东北部移民
图二
问题
根据图一、图二分析分析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概况。
1、人口迁移概况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并由此引起了美洲及其他大洲原有族群的变化。
①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
②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
③贩卖黑奴到美洲
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2、物种交流概况
积极影响:从长远来看,新物种的传播与交流, 促进了欧洲和亚洲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玉米和甘薯的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
欧洲人
家畜类:马、牛、猪、羊、鸡
农作物类:小麦、燕麦、大麦、裸麦
水果类:橄榄、葡萄
美洲
美洲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
世界各地
消极影响
(1)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2)人口和动物的迁移也导致了传染病大流行,这些传染病给美洲和大洋洲的原住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3)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
三角航程
“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1)“三角贸易”何时兴起?“三角贸易”中的“三角”是指哪些地方?
(2)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什么角色?
(3)在探讨“三角贸易”时,有人认为“三角贸易”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这种侵略活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是什么?
(1)时间:16世纪。三角:欧洲一一非洲一一美洲。(2)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等。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另一方面,三角贸易客观上开发了美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原始资本积累,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材料解读
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
粮食产量增加;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合作探究二:
图三
根据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图并结合教材,分析全球贸易网络有什么变化?
(1)从空间范围上呈现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
(2)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全球航路的开辟,促进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图四
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美洲
欧洲
日本
中国
16世纪1.7万吨;17世纪2.7万吨
3000吨至2.5万吨
(经马尼拉)
17世纪18世纪
16世纪2000吨;17世纪7000吨
16-18世纪世界范围内白银流动示意图
一、葡萄牙人入居中国澳门后,很快便形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获取大量白银。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
二、随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增长,葡萄牙人便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
三、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的贸易
西班牙经营的海上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
总结:通过全球航路的开辟,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使得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提问: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
(一)经济上:
1、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围绕白银输入中国形成一个贸易网络.
2.美洲的马铃薯、烟草、玉米、花生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二)外交上
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设置了广州行,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
(三)文化上
“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如《坤舆万国全国》.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
合作探究三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材料二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德]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思考: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是怎样进行殖民扩张的?这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起到怎样的作用?
(1)直接掠夺财富、种族灭绝政策、贩卖黑奴
(2)依靠殖民掠夺,欧洲殖民者获取巨额财富,这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世界格局的演变
(1)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①印第安人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②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
③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2)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3)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关键词:
旧格局被打破;灾难;
整体观;
欧洲崛起;大变革时代
知识补充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 。
1、商业革命:是16世纪随着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业和世界市场的一系列新变化。其中,主要的变化是: 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2、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16-17世纪由于美洲廉价金银流入欧洲而引起的欧洲金银贬值,但是各项物资并未增加,加上人口增加,以致商品农产品产量不足,物价急剧上涨,尤其是粮食价格。16世纪30年代始于西班牙,后来延及英、法、德等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成长。
课堂检测
1.美国学者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在《哥伦布大交换》中指出:“(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由此可见,哥伦布大交换
A.欧洲具有主导性 B.范围具有区域性
C.结果有利于欧洲 D.内容仅限于物种
【解析】答案A。题干“(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表明欧洲具有主导性;B项“区域性”错误,应为世界性,故排除B;结果是双向的,故排除C;内容不仅仅是物种。故正确答案A。
课堂检测
2.三角航程持续了数百年,虽然其间充斥着血腥与罪恶,但对世界市场形成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表现为
A.连通欧、亚、非三大洲的贸易
B.刺激了欧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畸形发展
C.欧洲的剩余资本得以大量输出
D.促进三大洲商品流通和国际分工体系形成
答案D。 解析:所谓三角航程是指欧洲—非洲—美洲—欧洲这条航线。注意本题强调的是血腥奴隶贸易的客观积极影响,它表现为促进三大洲商品流通和国际分工体系形成。19世纪,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罪恶的奴隶贸易宣告结束。
课堂训练
3.仔细观察下图,从中得出新航路开辟后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A.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
C.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D.亚欧非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系
C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21年,一位葡萄牙商人在一篇关于白银的论文中指出,它“在全世界到处流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D.葡萄牙人垄断了美洲白银航线
【解析】答案B。中国在新航路开辟时是个农业大国,落后封闭,不是世界金融中心,排除A;由于中国是自然经济,很少买外国的商品,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在当时却畅销,所以白银大量流入,说明白银成为世界市场运转的媒介,故选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至少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排除C;D项表述严重错误,葡萄牙殖民方向在亚洲,西班牙重点在美洲,故排除D;正确答案B。
课堂检测
5.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这反映了
A. 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B. 国家经济政策发生改变
C. 全球化已经影响中国 D. 重农抑商观念依然强大
【解析】答案C。高产作物的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带动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故选C。中国的社会结构、国家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观念都未变化,故排除ABD。
课堂检测
6.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不断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的形成过程 B.西欧对外扩张的血腥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