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揭开互联网的面纱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揭开互联网的面纱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信息科技》(教科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5-09-07 17:2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揭开互联网的面纱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1课,学生需要明确本单元的项目主题为设计并制作《走进互联网》数字科普手册,确定本节课的内容是手册第一篇章——互联网的诞生及演化。在内容上,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互联网,然后由互联网的概念引申出计算机网络,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接着学习互联网的诞生历史及演化发展中的重大事件,最后将这些内容用数字化的手册作品进行呈现。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为七年级学生。
知识基础:学生经常使用互联网,但是对于互联网的知识概念,没有清晰明确的认知。
生活经验:学生为数字原住民,经常接触可接入网络的电子设备,包括台式机、移动设备(平板电脑、手机),会打开浏览器、输入网址查询资料。
能力水平:学生对网络设备的使用熟练度参差不齐,多是停留于娱乐、社交和查资料等简单功能的使用上,不了解互联网的概念和原理,注意力易转移,但有好奇心、喜欢实践,因此活动设计上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不宜过多。
学习目标确定
(1)通过数字资源学习,能说出互联网的概念,并用数字化作品呈现。
(2)通过数字资源学习,能说出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分类,能用数字化作品呈现。
(3)通过数字资源学习和网络探究,能描述出互联网诞生、发展和演化的重大事件,并用数字化作品呈现。
(4)通过互联网工具或平台获取信息、沟通交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制作并完善数字化作品的过程,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能说出互联网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及分类,互联网诞生、发展和演化的重大事件。
(2)教学难点
能使用数字化作品呈现互联网的诞生及演化的知识内容。
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支撑的资源
环节一 情境导入,提出项目主题,聚焦关键问题
教师活动1 提出单元项目情景: 学校将举办线上科普知识展览活动,请你和同学合作,设计并制作《走进互联网》数字科普手册。手册分为三个篇章,本节课将制作第一篇章——互联网的诞生及演化。 明确单元项目主题及本节课的任务。 教师提出核心问题: 为了更好地向全校师生呈现这一篇章的内容,需要学习并介绍哪些知识内容?使用什么软件制作? 学生活动1 观看教师展示的项目背景和主题,明确本节课的任务要求。 记录并思考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 教科书、数字学习资料
活动意图说明:提出贴合学生校园生活的项目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项目具体要求和本节课要聚焦解决的核心问题,使学生明确项目要求,带着关键问题不断思考,更好地完成后面的课程学习和作品。
环节二 探索问题,学习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的诞生及演化
教师活动2 教师带领学生,探索聚焦提出的核心问题。 第一个聚焦的核心问题:呈现这一篇章的内容,需要学习并介绍哪些知识内容? 本节课是第一篇章——互联网的诞生及演化,需要继续探索,思考要呈现该内容需要获取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教师提出子问题:为了探索这部分的内容,我们试着从“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互联网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三个子问题入手,来初步了解互联网,走进互联网的世界。 写一写 结合问题,请你自主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用思维导图展现数字科普手册第一篇章的关键内容。 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简图,梳理总结需要探索学习的三部分知识内容。 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是指由多个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而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规则(TCP/IP协议)相连,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 提出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有哪些类型?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用教科书或互联网工具,获取并学习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总结梳理。 根据覆盖的地理范围分类,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 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阿帕网(ARPANET)的故事,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总结梳理互联网是如何诞生的。 互联网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用教科书或互联网工具,获取并学习互联网发展中的大事件,并填写表格。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总结梳理互联网发展中的大事件。 学生活动2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记录并思考教师提出的子问题,带着这三个问题,探索并学习相关知识。 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思考,再分小组讨论,写出数字科普手册第一篇章的思维导图,并进行交流展示。 记录并思考,明确本节课的数字科普手册要呈现的知识内容。 自主学习教科书,或借助互联网工具获取相关知识内容。 分享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教师的总结,记忆互联网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整理获取的数字化内容。 自主学习教科书,或借助互联网工具获取相关知识内容,填写完成表格。 分享、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教师的总结,记忆互联网的诞生及发展中的大事件。 教科书、数字学习资料、互联网工具 教科书、数字学习资料、互联网工具 教科书、数字学习资料、互联网工具
活动意图说明:教师根据聚焦的核心问题,指导学生不断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使用教科书或互联网工具,获取并学习互联网的相关知识概念,最终分享交流的过程,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环节三 梳理思路,设计内容并选择工具
教师活动3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聚焦中获取和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出第二个聚焦的核心问题:接下来,制作数字科普手册需要使用文字编辑软件,可以使用什么软件进行手册的设计和制作? 借助互联网探究,并和同学讨论,分享知道的能实现文字编辑的软件,列出软件的优缺点,填写表格。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确定适合自己组的数字化工具。 学生活动3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思考可以使用什么文字编辑软件。 使用互联网工具搜索,并和同学讨论,填写文字编辑软件及优缺点表格。 交流分享,选择确定制作数字科普手册的文字编辑软件。
活动意图说明:教师带领学生再次进行知识梳理,设计、构思、整理手册的内容,并分享交流学生选择和使用的文字编辑软件有哪些优缺点和技术问题,针对技术难点进行演示和交流,为下面的作品实现做好设计基础。
环节四 实践操作,实现数字作品
教师活动4 教师提出实践任务: 通过探索和设计,请你和小组同学动手实践,学习并获取互联网诞生及演化的相关内容,使用恰当的文字编辑软件,制作《走进互联网》数字科普手册第一篇章——互联网诞生及演化作品。 学生活动4 小组合作,动手实践,使用选择的文字编辑软件,制作数字科普手册第一篇章的内容。
活动意图说明:学生通过探索和设计,明确了设计制作数字科普手册所需要的知识内容和数字工具,最终小组合作,动手实践,设计并制作《走进互联网》数字科普手册第一篇章——互联网的诞生及演化的作品,提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环节五 展示评价,总结提升
教师活动5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梳理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最后引出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故事,提出国家网络自主可控的重大意义,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5 展示分享数字科普手册作品,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作品的评价,发现优缺点。 思考并记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感受国家网络自主可控的意义。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作品交流,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在自评、教师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完善改进作品。总结本节课所学,让学生回顾记忆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