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16:3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上册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教案
学习提示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代表性作品,它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诗人设想站在地球“边上”全方位俯瞰地球,放声呼喊,纵情高歌,想象着那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狂暴的太平洋,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起奔放的气概。阅读时要注意联系“五四”特定的时代氛围来理解诗的内涵与形式特征。
教学目标
1.了解五四运动、新诗、郭沫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点,领会本诗营造的意境。
3.分析诗歌写作手法,探究抒情主体“我”的形象。
4.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3.分析诗歌写作手法,探究抒情主体“我”的形象。
4.体会作者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预习任务:
1.自读第二课,选择最喜欢的一首诗自由朗读。
2.搜集课文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3.任选一首诗,写读后感或评论,不少于200字。
4.朗读、自学的过程中有无不明白之处,请说明,并具体阐述不明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长沙》是新时代领袖毛主席所写,是新诗吗?不是!它是词,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诗,什么是新诗?你还记得哪些新诗?
“新诗”又称“现代诗”,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一般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1920胡适《尝试集》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主要特点是形式自由、内涵开放、善用意象、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和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二、“一读”感受雄奇之力
1.自由朗读,ppt展示,并指导朗读要点。
2.读完后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充分力量、宏大磅礴、积极奋进、狂飙勇猛……
3.都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狂飙式呼号——回环往复的“啊啊”,不断重复“力”。除此还有什么?意象。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涉及的意象,完成相应表格。并选择一个进行鉴赏。
补充资料: 意象,寄托着诗人情感的客观景物,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叫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意境,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
意象 特点 意境
白云 无数、怒涌(拟人) 宏大 阔远 雄奇 气势磅礴
北冰洋 壮丽
太平洋 无限、推倒地球
地球 被推倒
洪涛 滚滚的
力 气势磅礴
自然之力、宇宙之力、毁灭之力、创造之力,全诗充满了对力的赞美。我们一起朗读,再次感受这雄奇之力。(学生齐读)
二、“二读”理解狂飙精神
(一)这首诗为什么会呈现如此狂飙的力量?力是什么?(学生思考,老师点拨)时代精神的体现
补充资料:
1.时代背景
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提笔写下这首“力的赞歌”。
2.五四运动
狭义上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爱国运动。广义的五四运动,包括了从1915年到1925年,横跨10年左右的爱国运动。
1897年,两名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清朝的散兵杀害。6天后,德国马上就派兵,占领了山东的胶州湾。到1898年,清政府跟德国签订了条约,把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99年。
16年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又冒出来了。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强行占领了山东的胶州湾,并且要求德国把胶州湾移交给日本,但表面上还说最终会还给中国。不过,1915年,日本却向北洋政府提出了侵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虽然没有派兵参战,但也对德国宣战了,并且派了十几万劳工上欧洲战场。所以,当时中国也是战胜国。 当一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时,举国上下都欣喜若狂,都以为德国侵占的胶州湾会归还中国。但是这个错觉马上就随着巴黎和会破灭了。
1919年,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巴黎和会传来的消息说,日本将要接替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而且对中国权益还会进一步侵犯。这背后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英、法、意三国支持日本,还一方面是北洋政府1918年跟日本签订了一些秘密协定。消息传来之后,中国民众从最开始的欢喜,变成了沮丧,然后接着是巨大的愤怒。这股愤怒之火,最终在1919年5月4日点燃。
1919年5月4日,下午1点30分左右,由北京大学的学生领导,北京13所大专院校的3000多名学生,齐聚在紫禁城外。表达他们对北洋军阀的愤怒,和对北洋政府丧权辱国的反抗。他们要求惩治卖国贼,要求收回青岛。他们还放火烧掉了亲日派人士——交通总长曹汝霖的住宅。运动并没有在当天结束,一直在持续。并且,从学生群体,蔓延到了工商界和文化界。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家罢市的活动,文化界人士也参与进来不断发声。
终于,在3年后的1922年,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最终中国和日本在华盛顿签订了《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这,才收回了山东半岛的主权。这,也标志着五四运动取得了一个阶段性成果。
3.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起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初迁到北京)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吴虞猛烈抨击封建宗法制度。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并把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他提出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即:推倒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倒古典文学,建设写实文学;推倒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1]。
(二)在时代背景下,我们再来理解
1.“滚滚的洪涛”
象征“五四”运动所产生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郭沫若。“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象征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也正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日本,冲向中国,并且势将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这是历史前进的不可阻挡之势。
2.“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力的“毁坏”:是毁坏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的糟粕文化;
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新时期的文明;
力的“努力”:呼唤青年要坚持,有理想,有担当与责任,改变弱国愚民的状态。
从毁坏到创造再到努力,是层层递进的。体现了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诗人破坏旧世界、开创新世界的勇猛的革命精神。
3.“力的赞美”
诗人歌颂“力”,歌颂了“力”的形态、“力”的声响、“力”的韵律。诗人歌颂“力”,实际上就是对“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精神的讴歌。
二、“三读”分析主体形象
1.请分析五四新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我”这个抒情主体的形象。(学生思考)
简析: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补充资料:
作者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出版,《女神》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主旨概括
诗人想象自己是一个巨人,立在地球边上看到宏伟壮丽的景象,由此心生对力的赞美、歌颂。以至于对力的倾倒。体现出诗人充实的内心和如沸的激情、气吞山河的胸怀,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豪迈气概。
3.补充诗词,再次感受郭沫若式的狂飙精神

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底光/我是日底光/我是一切星球底光/我是X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Energy①底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
4.总结
闻一多称赞郭沫若为“现代第一诗人”, “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的精神。”闻一多所说的“时代的精神”,就是五四时期的狂飚突进的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当时代带着不可抵挡的风潮卷席着世界,努力向上的我们都将成为弄潮的巨人。我们可以站在地球边上,俯视寰宇内外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大声放号,表达内心情感的奔涌;我们可以努力去创造、改变,把未来打造成自己喜爱的样子!
四、作业
运用意象分析法和知人论世法,解读《俄日朵雪峰之侧》。
1.找出诗词中的意象,并选择一个进行鉴赏。
2.结合写作背景,探究本诗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