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你们知道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的记事方法是怎样的吗
思 考
问题一:
数据的记录方式有哪些?
问题二:
请你猜一猜数据的发展历程。
本课问题
《第1课 奇妙纷呈的数据》
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
珠珠老师
信息科技 课件
2022新版课标内容
-第1单元 无处不在的数据-
1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2
数据记录载体的 “进化史”
3
数字记录方式
《目录》
信息科技
01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活动1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结绳记事
在文字发明以前,古人会用不同材质、不同粗细的绳子,通过打结的方式记录信息,结的大小、颜色、各个结之间的距离分别表示不同的信息,如图 所示。结绳记事,再加上语言,就形成了一套记录、管理及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体系,这套体系其实就是编码,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结绳记事
结绳除记录数字外,通常还被赋予各种含义。例如,黄色的绳可表示水稻或黄金;在一根表示人口的结绳上,第一个结表示男人,第二个结表示女人,第三个结表示小孩。结绳所代表的含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所以结绳记事由专人负责,并代代相传。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结绳记事 微视频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个小骨片上,发现了经红赭石涂染的7条平行刻划直线。
不同的划痕记录的是不同的事件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刻痕记事和结绳记事都是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的时期用来记录信息的方法。
刻痕记事是人们使用尖锐的工具在木头、骨头或石头上刻下记号来计数或记事。
结绳记事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录数据和信息的方法。
知 识 拓 展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这是早期数据记录的重要方式!!!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每组发放彩色绳子、小木棍、彩笔(模拟刻痕工具)、“任务卡”(写有 2 个原始事件)
每组选择 1 种记录方式(结绳或刻痕),完成 “任务卡” 上的事件记录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 “猜谜题”(根据结绳 / 刻痕猜事件),展示者说明设计思路
原始数据记录模仿秀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01
读一下什么是“刻痕记事与结绳记事”,然后讨论一下,在上面那个距今11万年左右的小骨片上的7道划痕,可能是我们的祖先记录的什么数据呢?
思考与探索
02
数据记录载体
的 “进化史”
活动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需要记录的信息越来越多,于是逐渐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数据记录载体的 “进化史”
02
绳子、骨头、石头
只能记录
简单数据
纸张
记录的信息
增多
计算机
海量信息
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是一部由900多支医简组成的珍贵的古代医书。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记录载体比竹简轻,更利于知识的传播。
数据记录载体的 “进化史”
02
现在,人们发明了计算机,计算机具有海量数据发现、存储和加工能力,成为了目前主流的数据存储载体。
数据记录载体的 “进化史”
02
03
数字记录方式
活动3
数字记录方式
03
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也就是我们的24节气。
数字记录方式
03
在北半球正午时分,哪一天竹竿的影子最短?哪一天竹竿的影子最长?请使用网络检索,再填写下表。
思考与探索
数字记录方式
03
在北半球正午时分,竹竿的影子 日期 节气
影子最短
影子最长
探究一下,说一说春节在哪 个节气里?
从下面的文字你能联想到什么?
练 一 练
数字记录方式
03
说一说下图中的“正”字后面为什么有阿拉伯数字。
练 一 练
数字记录方式
03
《总结》
信息科技
1
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2
数据记录载体的 “进化史”
3
数字记录方式
《感谢观看》
- Thank for Viewing -
珠珠老师
2025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四年级上册《第1课奇妙纷呈的数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选自2024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上册信息科技教材,是“无处不在的数据”单元的第1课。教材以数据记录的发展为主线,从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痕记事,到数据记录载体的进化(绳子、骨头、石头→纸张→计算机),再到数字记录方式(如24节气、不同数字符号、“正”字计数),构建了清晰的知识脉络。 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原始数据记录模仿秀”等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数据记录的演变逻辑;同时融入考古发现(如河南“许昌人”遗址骨片、成都《天回医简》)和传统文化(24节气、汉字计数),让学生感受数据与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此外,教材还引入VR技术等拓展内容,为后续学习数字化数据奠定基础,符合2022版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数字化素养”的要求。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处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具备以下特点,对教学既有优势也有挑战: 知识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简单的数据记录(如班级考勤、考试分数统计),对“数字”“记录”有直观认知,但未系统了解数据记录的发展历史,对“结绳记事”“刻痕记事”等原始方式较为陌生。 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喜欢动手操作和互动游戏,对“考古发现”“模拟活动”等形式的内容兴趣较高,但对“数据载体进化的原因(生产力发展需求)”等抽象逻辑的理解需要引导。 能力水平:具备基本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参与课堂讨论和展示,但使用网络检索工具(如查询“北半球正午影子最短/最长的日期”)的经验较少,需要教师明确指导操作步骤。
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指向
1.能感知“数据记录”在生活和历史中的存在(如原始记事、现代考勤),理解数据是信息的载体;通过网络检索获取“影子与节气”的信息,提升信息获取与判断能力。(信息意识) 2.分析“结绳/刻痕如何对应具体事件”(如“解结对应还兔子”),初步建立“符号与数据对应”的逻辑;梳理数据载体进化的“因果关系”(生产力发展→信息需求增加→载体升级),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计算思维) 3.利用网络工具检索信息,完成“影子与节气”的探究任务;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原始数据记录方案”,尝试用创新方式解决模拟问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了解《天回医简》等文化遗产中的数据价值,树立保护文化资源的意识;正确使用网络检索工具,遵守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规范。(信息社会责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原始社会数据记录方式(结绳、刻痕记事);数据记录载体的进化过程及特点对比 教学难点: 理解数据记录载体进化的“因果逻辑”;解释“正”字计数后标注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重难点设计原因: 原始社会数据记录方式(结绳、刻痕记事)、数据记录载体的进化过程这两部分是理解“数据记录发展脉络”的基础,后续学习数字记录方式和现代数据载体需以此为铺垫。教材通过考古案例、文献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和实践活动重点呈现这两部分内容,符合四年级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掌握这两部分内容,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据记录与社会需求”的关联,为培养信息意识奠定基础。 “因果逻辑”涉及抽象的社会发展规律,四年级学生缺乏相关生活经验,难以直接理解“为什么载体需要进化”,需通过案例对比(如“结绳只能记简单数据,纸张能记更多信息”)逐步引导。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法:创设“博士爷爷提问(无文字时代是否有‘作业’)”“原始部落记录事件”等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数据记录的必要性。 实践操作法:设计“原始数据记录模仿秀”活动,让学生动手用结绳或刻痕记录任务卡事件,将抽象的“原始记事”转化为具体操作,加深理解。 小组合作法:围绕“骨片划痕用途”“载体进化原因”等问题开展小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启发,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 数字化工具辅助法:指导学生使用网络检索工具(如浏览器搜索“北半球正午影子最短的日期”),体验数字化学习方式,突破“24节气与影子”的探究难点。
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情景描述: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在没有文字之前,古人的记事方法是怎样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问题设计: 问题一:数据的记录方式有哪些? 问题二:请你猜一猜数据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 用趣味提问打破“无文字=无记录”的认知误区,激发探究兴趣。以考古案例为切入点,自然引出“原始数据记录”主题,为后续学习铺垫。
活动1: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知识建构: 在文字发明以前,古人会用不同材质、不同粗细的绳子,通过打结的方式记录信息,结的大小、颜色、各个结之间的距离分别表示不同的信息,如图 所示。结绳记事,再加上语言,就形成了一套记录、管理及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体系,这套体系其实就是编码, 结绳除记录数字外,通常还被赋予各种含义。例如,黄色的绳可表示水稻或黄金;在一根表示人口的结绳上,第一个结表示男人,第二个结表示女人,第三个结表示小孩。结绳所代表的含义,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懂的,所以结绳记事由专人负责,并代代相传。 教师活动: 播放【微视频】结绳记事。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加深对结绳记事的理解。 教师活动: 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许昌人”遗址出土的一个小骨片上,发现了经红赭石涂染的7条平行刻划直线。不同的划痕记录的是不同的事件 知识拓展: 刻痕记事和结绳记事都是原始人类在没有文字的时期用来记录信息的方法。刻痕记事是人们使用尖锐的工具在木头、骨头或石头上刻下记号来计数或记事。结绳记事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用绳子打结的方法来记录数据和信息的方法。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小活动: 每组发放彩色绳子、小木棍、彩笔(模拟刻痕工具)、“任务卡”(写有2个原始事件);每组选择1种记录方式(结绳或刻痕),完成“任务卡”上的事件记录;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猜谜题”(根据结绳/刻痕猜事件),展示者说明设计思路 思考与探索: 读一下什么是“刻痕记事与结绳记事”,然后讨论一下,在上面那个距今11万年左右的小骨片上的7道划痕,可能是我们的祖先记录的什么数据呢?
设计意图: 结合图片和文献,让学生直观理解原始记事方式,感受历史真实性。实践活动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动手操作,符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培养合作与表达能力。总结提炼核心逻辑,为后续“数字记录方式”的学习埋下伏笔。
活动2:数据记录载体的“进化史”
知识讲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需要记录的信息越来越多,于是逐渐产生了原始的文字。 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是一部由900多支医简组成的珍贵的古代医书。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记录载体比竹简轻,更利于知识的传播。现在,人们发明了计算机,计算机具有海量数据发现、存储和加工能力,成为了目前主流的数据存储载体。
设计意图: 以问题驱动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究“载体进化的本质”,培养逻辑思维。图片+案例结合,让抽象的“进化史”更具体,同时融入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讨论“绳子记录课堂内容”,通过反例强化“载体与信息需求匹配”的认知,突破难点。
活动3:数字记录方式
知识建构: 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也就是我们的24节气。 思考与探索: 在北半球正午时分,哪一天竹竿的影子最短?哪一天竹竿的影子最长?请使用网络检索,再填写下表。探究一下,说一说春节在哪个节气里? 练一练: 从下面的文字你能联想到什么?说一说下图中的“正”字后面为什么有阿拉伯数字。
设计意图: 24节气的学习结合自然现象,让学生感受“数据记录与自然规律”的联系;网络检索实践培养数字化学习能力,突破“影子与节气”的探究难点。数字符号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记录方式的特点”,提升信息判断能力。“正”字计数的解读,结合生活中的考勤场景,让学生体会“数据记录的实用性”,突破“标注数字原因”的难点。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思维导图梳理:展示课堂知识思维导图(原始社会记录方式→载体进化→数字记录方式),引导学生一起回顾核心知识点 情感升华: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数据记录重要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记录历史、方便生活、推动发展”等。 学生活动: 回顾并总结自己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设计意图: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避免知识点零散。情感升华让学生从“知识学习”转向“价值认同”,激发对数据和信息科技的兴趣。家庭观察作业将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感知生活中的数据记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情境导入和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博士爷爷提问”和“原始数据记录模仿秀”让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尤其是小组展示时的“猜谜题”环节,能直观反映学生对“符号与数据对应”的理解。数字化工具的使用贴合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网络检索“影子与节气”,既完成了探究任务,又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数字化学习方法,落实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核心素养。文化元素的融入增强了课程厚度:通过《天回医简》《24节气》等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据记录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提升了文化自信,符合信息科技课程的育人价值。 不足与改进方向:对“载体进化因果逻辑”的引导仍需加强:部分学生在讨论“为什么载体要进化”时,只能说出“计算机更好用”,无法关联“生产力发展和信息需求”,后续可增加“原始部落vs现代社会的信息需求对比”视频或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因果关系。网络检索的指导可更细致:少数学生在搜索时不知道如何输入关键词(如误搜“竹竿影子最长的时间”而非“日期”),下次课可提前准备搜索关键词示例,或分组时安排能力较强的学生协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检索任务。作业分享的形式可更丰富:下次课分享“家庭数据记录行为”时,可让学生拍摄照片或画下来,结合图片分享,增强展示的直观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字化表达能力”。(共2张PPT)
学习单
1
活动1:原始社会的数据记录
班级:4年__班
组别:______
原始数据记录模仿秀
每组发放彩色绳子、小木棍、彩笔(模拟刻痕工具)、“任务卡”(写有 2 个原始事件)
每组选择 1 种记录方式(结绳或刻痕),完成 “任务卡” 上的事件记录
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其他小组 “猜谜题”(根据结绳 / 刻痕猜事件),展示者说明设计思路
读一下什么是“刻痕记事与结绳记事”,然后讨论一下,在上面那个距今11万年左右的小骨片上的7道划痕,可能是我们的祖先记录的什么数据呢?
思索与探索
2
活动2:数据记录载体的 “进化史”
请你说一说数据记录载体的发展历程。
实践与探究
学习单
班级:4年__班
组别:______
在北半球正午时分,哪一天竹竿的影子最短?哪一天竹竿的影子最长?请使用网络检索,再填写下表。
探究一下,说一说春节在哪 个节气里?
实践与探究
从下面的文字你能联想到什么?
说一说下图中的“正”字后面为什么有阿拉伯数字。
挑战与探究
3
活动3:数字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