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 “声音” 单元的核心课,聚焦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通过橡皮筋、钢尺、鼓、音叉等物体发声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建立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声音的传播等知识奠定基础,体现了 “基于现象,探究本质” 的科学探究思路。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声音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对声音产生的原因缺乏科学认识,普遍认为 “物体运动就会发声”,而非 “振动发声”。他们好奇心强,动手能力较好,适合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归纳来构建科学概念。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能识别发声物体的振动现象。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现象,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原因,培养归纳推理能力。 探究实践 能设计并开展物体发声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提升实验探究与观察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声音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理解 “振动” 的概念,区分 “振动” 与 “普通运动”,并能解释发声物体的振动现象。
教具准备
橡皮筋、钢尺、鼓、鼓槌、音叉、乒乓球(系细线)、水槽(装水);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吉他弹奏一段简单旋律,提问:“同学们,老师的吉他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大家自己说话、敲桌子时,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学生活动:倾听吉他声,思考声音产生的原因,交流初步想法(如 “吉他弦动了”“说话时嗓子动了” 等)。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熟悉的发声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猜想,激发探究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对声音产生原因的猜想(如物体动了、物体碰撞了等)。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探究物体发声的秘密 橡皮筋发声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方法:将橡皮筋两端固定,尝试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观察是否发声;再轻轻弹拨、横向拉动橡皮筋,观察是否发声及发声时橡皮筋的状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发声时橡皮筋的变化。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橡皮筋实验,记录不同操作下橡皮筋是否发声及发声时的状态,发现弹拨、横向拉动时橡皮筋发声且在快速振动。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 “振动” 与发声的关联,为理解 “振动发声” 做铺垫。 其他物体发声实验 教师活动:发放钢尺、鼓、鼓槌、音叉、乒乓球等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实验:①拨动钢尺,观察发声时钢尺的状态;②敲击鼓面,观察发声时鼓面的状态(可在鼓面放纸屑,观察纸屑跳动);③敲击音叉,观察发声时音叉的状态(可将音叉放入水槽,观察水花溅起;或用系线的乒乓球靠近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强调用手触摸发声物体,感受振动。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钢尺、鼓、音叉发声时的现象,感受物体振动,如钢尺发声时在快速颤动,鼓面发声时纸屑跳动,音叉发声时水花溅起、乒乓球被弹开。 设计意图:通过多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丰富感性认识,为归纳 “振动发声” 提供充分证据。 (三)研讨:声音产生的原因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支持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归纳:橡皮筋、钢尺、鼓、音叉发声时都在振动,不振动时(如橡皮筋静止、钢尺不动)不发声,从而得出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结论。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现象与结论,结合证据(如音叉振动溅起水花、乒乓球被弹开等),阐述对 “声音由振动产生” 的理解。 吹竖笛时,什么在振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 “振动发声” 的结论,猜想吹竖笛时的振动部位(空气柱),并可现场演示(用手感受笛孔附近空气的振动,或观察笛膜振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猜想并交流吹竖笛时的振动源,理解空气振动也能发声。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证据,构建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的科学概念,并拓展对 “气体振动发声” 的认识。 (四)拓展:认识声带振动 教师活动:展示声带结构示意图,讲解:“我们的喉咙里有声带,发声时声带振动,就像橡皮筋振动一样。大家可以把手放在喉结处,说话时感受声带的振动。” 学生活动:用手感受说话时声带的振动,结合知识理解人体发声的原因。 设计意图:将 “振动发声” 的知识与人体自身发声器官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A. 运动 B. 振动 C. 静止 答案:B 敲击鼓面时,鼓发声是因为()。 A. 鼓面运动 B. 鼓面振动 C. 空气振动 答案:B 下列物体发声时,能明显看到振动的是()。 A. 鼓 B. 音叉 C. 以上都能 答案:C 判断题 只要物体动了,就会发出声音。() 答案:× 音叉发声时,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答案:√ 我们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像橡皮筋弹拨、钢尺拨动、鼓面敲击、音叉敲击时,它们都在振动,所以能发声。我们说话时,声带也在振动。以后大家可以观察更多发声物体,看看是不是都在振动。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橡皮筋、钢尺、鼓、音叉发声时都在振动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声带振动发声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组直观实验,学生能清晰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顺利构建 “声音由振动产生” 的概念;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合作与观察能力得到提升。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 “振动” 与 “普通运动” 的区分仍有困难,在解释一些复杂发声现象(如空气柱振动)时不够清晰;实验操作中,个别小组对音叉放入水槽的操作不够规范,影响现象观察。 教学建议 后续教学中,可增加更多 “振动” 与 “非振动运动” 的对比实验,强化概念理解;提前示范实验操作要点,确保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实验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16张PPT)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科版)四年级
上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同学们,老师的吉他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大家自己说话、敲桌子时,声音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聚集
我们不时地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新知
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比如说话时,喉咙里的声带会振动,从而发出声音;敲桌子时,桌子振动产生 “咚咚” 声;小鸟叫是因为它的鸣膜振动;风吹树叶发出 “沙沙” 声,是树叶被吹动后相互碰撞、振动形成的。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我们听到的各种声音,本质都是不同物体振动的结果。
1.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并用它来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拉伸皮筋、按压皮筋、用手揉搓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皮筋发声时,你看到了什么?你认为橡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继续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轻轻击鼓,让鼓发出声音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出声音用手轻轻触摸这些还在发声的物体,你有什么感觉?
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证据有:说话时摸喉咙能感觉到声带振动,停止说话振动消失;敲鼓时鼓面振动,用手按住鼓面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弹吉他时琴弦振动发声,按住琴弦振动停,声音就停。
吹竖笛时,是竖笛内部的空气柱在振动。不同指法会改变空气柱的长短,振动快慢不同,从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就像往瓶子里吹气,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声一样。
1. 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2. 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我们的发声器官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
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就像一根橡皮带。当我们发声时,声带
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发声时,我们把手轻轻地放在喉结处,就能感觉到声带的振动。
课堂练习
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A. 运动
B. 振动
C. 静止
敲击鼓面时,鼓发声是因为( )。
A. 鼓面运动
B. 鼓面振动
C. 空气振动
下列物体发声时,能明显看到振动的是( )。
A. 鼓
B. 音叉
C. 以上都能
B
C
B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只要物体动了,就会发出声音。( )
音叉发声时,放入水中会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 )
我们说话时,声带没有振动。( )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像橡皮筋弹拨、钢尺拨动、鼓面敲击、音叉敲击时,它们都在振动,所以能发声。我们说话时,声带也在振动。以后大家可以观察更多发声物体,看看是不是都在振动。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探究:橡皮筋、钢尺、鼓、音叉发声时都在振动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声带振动发声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