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科版)四年级
上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同学们,鼓声是怎么传到大家耳朵里的?声音是怎样从鼓的位置传播到各个地方的呢?
聚集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探究新知
鼓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各处。鼓面振动时,会带动周围的空气粒子一起振动,这些振动的空气粒子又会推动相邻的空气粒子,像 “接力” 一样把振动传递出去,形成声波。声波向四面八方扩散,无论在教室哪个位置,只要声波传到耳朵里,引起耳内鼓膜振动,我们就能听到鼓声。
1.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有关系吗?
2.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有什么不同?
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叉浸入水中,我们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吗?水是怎样传播声音的?
1.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2.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做个“土电话”,试一试声音能否通过线绳传播。
课堂练习
声音传播需要( )。
A. 介质
B. 真空
C. 不需要任何物质
下列物质中,( )不能传播声音。
A. 空气
B. 水
C. 真空
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声音,比在空气中听( )。
A. 更清晰
B. 更模糊
C. 一样
A
C
A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
抽气实验中,空气越少,闹钟声音越弱。( )
宇航员在太空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 )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水、桌子这些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而且空气越少,声音越难传播,真空里声音不能传,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实验探究:
空气:抽气实验(空气越少,声音越弱)
固体:桌面试听(固体传声清晰)
液体:音叉触水(液体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太空需电子设备沟通)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 “声音” 单元的关键课,承接 “声音的产生”,探索声音的传播方式。教材通过抽气实验、桌面试听、音叉触水等实验,结合研讨与拓展 “土电话” 制作,引导学生认识声音可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且传播依赖介质,为后续学习声音传播的应用等知识奠定基础,体现 “实验探究 + 知识构建” 的科学学习逻辑。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知道声音能传播,但对传播需要介质及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缺乏科学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具备初步实验操作与观察能力,适合通过多类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不过对 “真空不能传声” 的抽象概念理解有难度。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了解真空不能传声。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与归纳,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不同实验中总结声音传播的规律。 探究实践 能参与抽气、桌面试听、音叉触水等实验,提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声音传播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理解 “真空不能传声”,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教具准备
抽气盘(含闹钟、玻璃罩、抽气泵);课桌;音叉、鼓槌、水槽(装水);“土电话” 材料(纸杯、棉线);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敲击大鼓,提问:“同学们,鼓声是怎么传到大家耳朵里的?声音是怎样从鼓的位置传播到各个地方的呢?” 学生活动:倾听鼓声,思考声音传播的路径,交流初步想法(如 “通过空气传过来的”)。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敲鼓传声的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的探究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声音的传播路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对声音传播路径的猜想(如通过空气传播)。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声音在气体(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抽气实验) 教师活动:展示抽气盘(玻璃罩内放闹钟),讲解实验步骤:先观察玻璃罩内有空气时闹钟的声音;再用抽气泵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观察闹钟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声音的变化情况。 学生活动:分组观察抽气实验,记录玻璃罩内有空气和空气逐渐被抽出时闹钟声音的变化,发现空气越少,声音越弱,直至几乎听不到。 设计意图:通过抽气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且空气减少时传播效果减弱,为理解 “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做铺垫。 声音在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桌面试听实验:一名学生把耳朵贴在桌子一端,另一名学生在桌子另一端轻抓挠桌面,然后对比耳朵贴桌面和不贴桌面时听到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桌面试听实验,感受并描述两种情况下听到声音的差异,发现耳朵贴桌面时听到的声音更清晰、更响亮。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体验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且固体传声效果较好。 声音在液体(水)中传播的实验 教师活动:演示音叉触水实验:敲击音叉,先将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变化;再将音叉浸入水中,倾听是否能听到音叉的声音。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看到音叉触及水面时水花溅起,浸入水中时能听到声音,认识到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丰富对声音传播介质的认识。 (三)研讨:声音传播的介质与特点 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借助了什么物质?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三个实验的现象,引导学生归纳:声音传播需要借助介质,能在气体(空气)、固体(桌子)、液体(水)中传播。结合资料,讲解声音传播是物体振动引起周围物质振动,进而将声音传播出去。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现象与结论,结合资料,理解声音传播依赖介质,通过物质振动传递。 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 “真空不能传声” 的知识,思考太空中(真空环境)声音无法直接传播,所以宇航员需借助电子通信设备(利用电磁波传播,不依赖空气)。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宇航员太空沟通的方式,加深对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构建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气、液、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拓展:“土电话” 实验 教师活动:发放 “土电话” 材料(纸杯、棉线),讲解制作与使用方法:将两个纸杯底部打孔,用棉线穿过并固定,拉紧棉线,一人对纸杯说话,另一人通过纸杯倾听。引导学生实验并观察棉线松紧对传声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组制作并使用 “土电话”,观察棉线拉紧和松弛时的传声效果,发现棉线拉紧时传声更清晰,进一步体会声音在固体(棉线)中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 “土电话” 实验,拓展学生对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认识,同时提升动手与探究能力。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声音传播需要()。 A. 介质 B. 真空 C. 不需要任何物质 答案:A 下列物质中,()不能传播声音。 A. 空气 B. 水 C. 真空 答案:C 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声音,比在空气中听()。 A. 更清晰 B. 更模糊 C. 一样 答案:A 判断题 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答案:× 抽气实验中,空气越少,闹钟声音越弱。() 答案:√ 宇航员在太空能直接听到对方说话。()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水、桌子这些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而且空气越少,声音越难传播,真空里声音不能传,所以宇航员在太空得用电子设备沟通。我们还做了 “土电话”,知道固体也能传声。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实验探究: 空气:抽气实验(空气越少,声音越弱) 固体:桌面试听(固体传声清晰) 液体:音叉触水(液体能传声) 真空不能传声(宇航员太空需电子设备沟通)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组实验,学生能清晰观察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现象,顺利构建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的概念;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合作与观察能力得到提升,对 “真空不能传声” 也有了初步理解。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 “声音通过物质振动传播” 的微观过程理解较抽象;“土电话” 实验中,棉线的松紧程度对传声效果的影响,部分小组操作不够规范,导致现象不明显。 教学建议 后续教学中,可通过动画演示声音传播的振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机制;提前示范 “土电话” 制作与操作的规范步骤,确保学生实验效果,加深对固体传声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