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1.5《声音的强与弱》
(教科版)四年级
上
1.5《声音的强与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聚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探究新知
声音先以声波形式通过空气传到耳朵,先进入外耳道,撞击鼓膜,使鼓膜随声波振动;鼓膜振动带动中耳里的听小骨,听小骨把振动放大后传给内耳的耳蜗;耳蜗里的听觉细胞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给脑;脑接收信号并识别,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1.像图中那样,将一把钢尺(或塑料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20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先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2.同样,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当橡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3.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鼓面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变化?
1.分析你的记录,你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吗?
2.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能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呈正相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比如敲同一面鼓,用力敲时鼓面振动幅度大,鼓声强;轻敲时振动幅度小,鼓声弱。
事例有:弹橡皮筋,拉得越开、弹得越用力,橡皮筋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弹则振动幅度小,声音弱。还有弹吉他,用力拨弦时弦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拨则声音弱。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课堂练习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 )有关。
A. 振动幅度
B. 振动快慢
C. 大小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
A. 越强
B. 越弱
C. 不变
用不同力量敲击鼓面,( )会发生变化。
A. 鼓面振动幅度
B. 鼓的大小
C. 鼓的颜色
A
A
A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声音的强弱和物体振动没有关系。( )
轻轻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
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钢尺、橡皮筋、鼓面的实验知道,声音的强弱和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生活中很多声音的强弱都能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大家要多观察哦。
音的强与弱
实验探究:
钢尺:轻拨(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重拨(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橡皮筋:轻拨(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重拨(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鼓面:轻敲(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重敲(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 “声音” 单元的内容,聚焦声音强弱的形成原因。教材通过钢尺、橡皮筋、鼓面的振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的科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声音的其他特性(如高低)奠定基础,体现 “实验探究 + 概念建构” 的科学学习逻辑。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感知声音有强弱之分,但对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的关系缺乏科学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具备初步的实验操作与观察能力,适合通过多类振动实验探究声音强弱的成因,不过在准确描述振动幅度和声音强弱的对应关系上需引导。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与归纳,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不同实验中总结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参与钢尺、橡皮筋、鼓面的振动实验,提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声音强弱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观察并描述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以及与声音强弱的对应关系。
教具准备
钢尺;橡皮筋、支架;鼓、鼓槌;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不同力度敲击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鼓声有什么不同?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倾听鼓声,感受声音的强弱差异,思考声音强弱的成因,交流初步想法(如 “用力敲就响,轻敲就弱”)。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敲鼓的强弱声音导入,引发学生对声音强弱的探究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声音强弱的成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不同。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对声音强弱成因的猜想(如 “和物体振动的情况有关”)。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物体振动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钢尺振动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方法:将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 20 厘米,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一只手先轻轻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幅度;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声音并观察振动幅度,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钢尺振动实验,记录轻拨和重拨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发现重拨时钢尺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拨时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设计意图:通过钢尺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为后续实验做铺垫。 橡皮筋振动实验 教师活动:发放橡皮筋和支架,指导学生实验:将橡皮筋固定在支架上,用不同的力量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幅度的变化,倾听声音强弱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橡皮筋振动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力量拨动时橡皮筋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得出力量大(振动幅度大)时声音强,力量小(振动幅度小)时声音弱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橡皮筋实验,进一步验证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丰富实验证据。 鼓面振动实验 教师活动:发放鼓和鼓槌,组织学生实验: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观察鼓面振动幅度的变化(可在鼓面放纸屑,观察纸屑跳动高度),倾听声音强弱的变化,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鼓面振动实验,观察纸屑跳动高度(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发现用力敲击时,鼓面振动幅度大,纸屑跳动高,声音强;轻轻敲击时,振动幅度小,纸屑跳动低,声音弱。 设计意图:通过鼓面实验,再次验证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使实验证据更充分。 (三)研讨: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的关系 分析记录,发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三个实验的记录,引导学生归纳:钢尺、橡皮筋、鼓面在振动时,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结合资料,明确声音的强弱可用音量描述,物体振动幅度决定音量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记录与结论,结合多组实验证据,理解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的科学概念。 举例证明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的事例,如 “弹吉他时,用力拨弦,弦振动幅度大,声音强;轻轻拨弦,振动幅度小,声音弱”“敲锣时,用力敲锣面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的事例,进一步巩固对声音强弱与振动幅度关系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构建科学概念,并联系生活实际,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四)拓展:音量的应用 教师活动:提问 “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强一些的声音,有时需要弱一些的声音,大家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分享音量应用的事例(如上课回答问题声音要适中,看电影时音响音量根据情况调整等)。 设计意图:拓展音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有关。 A. 振动幅度 B. 振动快慢 C. 大小 答案:A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A. 越强 B. 越弱 C. 不变 答案:A 用不同力量敲击鼓面,()会发生变化。 A. 鼓面振动幅度 B. 鼓的大小 C. 鼓的颜色 答案:A 判断题 声音的强弱和物体振动没有关系。() 答案:× 轻轻拨动钢尺,钢尺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答案:√ 敲鼓时,用力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钢尺、橡皮筋、鼓面的实验知道,声音的强弱和物体振动幅度有关。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生活中很多声音的强弱都能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大家要多观察哦。
板书设计
声音的强与弱 实验探究: 钢尺:轻拨(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重拨(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橡皮筋:轻拨(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重拨(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鼓面:轻敲(振动幅度小,声音弱);重敲(振动幅度大,声音强) 结论: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组实验,学生能清晰观察到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顺利构建 “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的概念;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合作与观察能力得到提升。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描述振动幅度时不够准确,对 “幅度” 的概念理解较模糊;鼓面实验中,纸屑跳动高度的观察受鼓面平整度等因素影响,部分小组现象不够明显。 教学建议 后续教学中,可通过慢动作视频展示物体振动幅度,帮助学生更准确理解 “幅度”;提前检查鼓面平整度,或改用更明显的振动显示方式(如用激光笔照射鼓面,观察光斑晃动幅度),确保实验现象清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