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课件(18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课件(18张PPT)+教案+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13:32:27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科版)四年级

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同学们,大家是怎么听到这段音乐的?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让我们感知到的呢?
聚集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探究新知
声音先以声波形式通过空气传到耳朵,先进入外耳道,撞击鼓膜,使鼓膜随声波振动;鼓膜振动带动中耳里的听小骨,听小骨把振动放大后传给内耳的耳蜗;耳蜗里的听觉细胞将振动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听觉神经传给脑;脑接收信号并识别,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
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人的外耳、中耳和内耳主要有什么作用?把预测记录下来。
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模拟鼓膜的振动。在“鼓膜”的上面放少量细沙或碎纸屑,用音叉等能发声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鼓膜”是否发生振动,并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骨可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1. 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2. 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新认识:人耳由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等组成,各部分协同工作才能听到声音。鼓膜的作用是接收外耳道传来的声波,随声波振动,再将振动传递给听小骨,为后续信号转化打基础。
相似之处:都能聚集声音,让声音更集中地传递到内部(耳郭聚声到外耳道,纸喇叭聚声到出口)。听诊器通过胶管聚集人体内部声音,减少声音分散,再传到医生耳朵,帮助清晰听到内脏声音。
课堂练习
耳的结构中,能收集声音的是( )。
A. 耳郭
B. 鼓膜
C. 耳蜗
鼓膜的作用是( )。
A. 收集声音
B. 传递振动
C. 产生听觉
声音最终是通过( )传递信号给大脑,产生听觉的。
A. 听小骨
B. 耳蜗
C. 听觉神经
A
B
C
课堂练习
判断题
耳郭没有什么作用,去掉也没关系。( )
鼓膜能接收声音的振动,并传递给听小骨。( )
我们听到声音,只需要外耳就可以了。( )
×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耳有外耳、中耳、内耳这些结构。耳郭收集声音,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传给听小骨,再到内耳的耳蜗,最后听觉神经把信号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啦。大家还要记得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哦。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各部分作用:
耳郭:收集声音
外耳道:传递声音
鼓膜:接收振动并传递
听小骨:传递振动
耳蜗、听觉神经:将振动信号传给大脑
听觉过程: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 “声音” 单元的重要内容,承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聚焦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教材通过观察耳朵结构、纸喇叭实验、模拟鼓膜振动实验等,结合研讨与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分作用,理解声音通过耳的结构传递并产生听觉的过程,体现 “从结构到功能” 的科学认知逻辑,为学生形成人体听觉系统的科学观念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知道耳朵能听声音,但对耳的内部结构及听觉形成过程缺乏科学认识。他们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观察与实验能力,适合通过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探究耳的听觉原理,不过对耳各部分协同工作的过程理解有难度。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及各部分作用,理解声音通过耳的结构振动传递,最终产生听觉的过程。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分析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推理与归纳总结能力,能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认识耳的听觉机制。 探究实践 能参与纸喇叭实验、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提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人体听觉系统的探究兴趣,培养保护听力的意识与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耳的结构及各部分作用,理解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声音在耳内的传递与听觉形成的具体过程。
教具准备
耳朵结构示意图;纸喇叭制作材料(纸、剪刀、胶带);模拟鼓膜振动的材料(塑料杯、气球皮、细沙、音叉、鼓槌);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提问:“同学们,大家是怎么听到这段音乐的?声音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耳朵,让我们感知到的呢?” 学生活动:倾听音乐,思考声音进入耳朵的过程,交流初步想法(如 “声音传到耳朵里,耳朵就听到了”)。 设计意图:以听音乐的生活现象导入,引发学生对人耳听觉的探究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耳的听觉作用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对耳听到声音的猜想(如 “耳朵能收集声音,然后传到里面去”)。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耳的结构与听觉实验 观察耳朵的结构 教师活动:展示耳朵结构示意图,讲解耳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的组成,引导学生预测各部分的作用,记录预测结果。 学生活动:观察耳朵结构示意图,分组讨论并记录对耳各部分作用的预测(如耳郭收集声音、外耳道传递声音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预测,让学生初步认识耳的结构,为后续学习各部分功能做铺垫。 纸喇叭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纸喇叭的制作方法,发放材料,组织学生制作纸喇叭;然后让学生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再拿掉纸喇叭听,对比两次听到声音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纸喇叭与耳郭的作用。 学生活动:分组制作纸喇叭,进行听声实验,记录并交流两次听声的差异(用纸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晰、更响亮),理解纸喇叭和耳郭都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纸喇叭实验,让学生体验收集声音的效果,类比理解耳郭收集声音的功能。 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模拟鼓膜振动实验的方法:将气球皮套在塑料杯口(模拟鼓膜),在气球皮上放少量细沙;敲击音叉,在 “鼓膜” 上方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细沙的振动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模拟鼓膜振动实验,观察并记录音叉发声时细沙的振动情况(声音越强、越近,细沙振动越明显),理解鼓膜的振动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鼓膜的振动,理解声音引起鼓膜振动的过程。 (三)研讨:耳的结构与听觉过程 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现象与对耳结构的认识,结合资料,讲解耳各部分的作用:耳郭收集声音,外耳道传递声音到鼓膜,鼓膜振动传递给听小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耳蜗,耳蜗刺激听觉神经,最终大脑产生听觉。强调鼓膜的振动传递作用。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现象与对耳结构功能的新认识,理解鼓膜能接收声音振动并传递的作用。 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纸喇叭实验,分析耳郭和纸喇叭都能收集声音,使声音更集中;进而讲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通过探头收集人体内部的声音,通过胶管传递,利用类似耳郭收集声音的原理,使医生能更清晰地听到体内声音。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对比耳郭与纸喇叭的相似性,理解听诊器的工作机制,加深对耳郭收集声音功能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耳的结构与功能,构建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同时联系生活中的听诊器,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四)拓展:保护听力的方法 教师活动:提问 “我们了解了耳的结构和听觉过程,那在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听力呢?”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分享保护听力的方法(如避免长时间听 loud 音乐、不用尖锐物品掏耳朵等)。 设计意图:拓展保护听力的知识,培养学生保护听力的意识与责任感。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耳的结构中,能收集声音的是()。 A. 耳郭 B. 鼓膜 C. 耳蜗 答案:A 鼓膜的作用是()。 A. 收集声音 B. 传递振动 C. 产生听觉 答案:B 声音最终是通过()传递信号给大脑,产生听觉的。 A. 听小骨 B. 耳蜗 C. 听觉神经 答案:C 判断题 耳郭没有什么作用,去掉也没关系。() 答案:× 鼓膜能接收声音的振动,并传递给听小骨。() 答案:√ 我们听到声音,只需要外耳就可以了。()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耳有外耳、中耳、内耳这些结构。耳郭收集声音,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振动传给听小骨,再到内耳的耳蜗,最后听觉神经把信号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啦。大家还要记得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哦。
板书设计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各部分作用: 耳郭:收集声音 外耳道:传递声音 鼓膜:接收振动并传递 听小骨:传递振动 耳蜗、听觉神经:将振动信号传给大脑 听觉过程:声音→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开展纸喇叭和模拟鼓膜振动实验,学生能较好地认识耳的结构与各部分作用,对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有了直观理解;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观察与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声音在耳内传递的具体过程(如听小骨如何传递振动、耳蜗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模拟鼓膜振动实验中,部分小组音叉敲击的力度和距离控制不好,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教学建议 后续教学中,可通过动画演示声音在耳内的传递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提前示范模拟鼓膜振动实验的操作要点,确保学生规范操作,提高实验效果,加深对鼓膜振动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