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6《声音的高与低》
(教科版)四年级
上
1.6《声音的高与低》
同学们,刚才口琴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聚集
声音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新知
声音的高低由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 决定。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比如弹吉他,细弦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粗弦振动慢,声音低。吹竖笛时,按不同孔改变空气柱长短,空气柱短振动快、声音高,空气柱长振动慢、声音低,这就是声音高低产生的原因。
1.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 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 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声音
高低和簧片有什么关系?
3.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会怎样改变?
要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要按照钢尺伸岀桌面的长度,依次进 行实验。
要重复实验3次。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越快,
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我们可以用柱形图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之间的关系。
1. 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
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2.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 观察图中的物体,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一说理由。
能发现: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说明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频率)有关。
规律:发声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声音越高;振动越慢(频率越低),声音越低。
若图中是长短 / 粗细不同的物体(如不同琴弦),则短 / 细的物体振动快,声音高;长 / 粗的振动慢,声音低,因物体长短、粗细会影响振动快慢。
课堂练习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 )有关。
A. 振动快慢
B. 振动幅度
C. 大小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 )。
A. 越高
B. 越低
C. 不变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 )。
A. 越快
B. 越慢
C. 不变
A
A
B
课堂练习
判断题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没有关系。( )
短的铝片振动快,声音高。( )
口琴中长簧片振动快,声音高。( )
×
√
×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铝片琴、口琴、钢尺的实验知道,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像短的铝片、伸出短的钢尺,振动快,声音就高。生活中很多乐器都是利用这个道理产生高低音的。
声音的高与低
实验探究:
铝片琴:短铝片(振动快,声音高);长铝片(振动慢,声音低)
口琴:短簧片(振动快,声音高);长簧片(振动慢,声音低)
钢尺: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伸出长(振动慢,声音低)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 “声音” 单元的关键课,聚焦声音高低的成因。教材通过铝片琴、口琴、钢尺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的科学概念,为深入理解声音特性及相关应用奠定基础,体现 “实验探究 — 现象分析 — 概念建构” 的科学学习逻辑。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能感知声音有高低之分,但对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缺乏科学认知。他们好奇心强,具备初步实验操作与观察能力,适合通过多类振动实验探究声音高低的成因,不过在准确描述振动快慢和声音高低的对应关系上需引导。
核心素养分析
科学观念 知道物体振动快慢决定声音高低,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与归纳,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能从不同实验中总结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探究实践 能参与铝片琴、口琴、钢尺的振动实验,提升实验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能力。 态度责任 激发对声音高低的探究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教学难点
准确观察并描述物体振动快慢,以及与声音高低的对应关系。
教具准备
铝片琴;口琴;钢尺;课堂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口琴吹奏出高低不同的音符,提问:“同学们,刚才口琴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活动:倾听口琴音,感受声音的高低差异,思考声音高低的成因,交流初步想法(如 “和物体的某种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以口琴吹奏的高低音导入,引发学生对声音高低的探究兴趣,引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聚焦:声音高低的成因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声音有高有低。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分享对声音高低成因的猜想(如 “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设计意图:聚焦核心问题,激活学生已有认知,明确探究方向。 (二)探索:物体振动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铝片琴实验 教师活动:发放铝片琴,组织学生敲击不同长度的铝片,倾听声音高低,观察铝片振动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敲击铝片琴,发现短铝片振动快,声音高;长铝片振动慢,声音低,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铝片琴实验,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 口琴实验 教师活动:发放口琴,指导学生吹奏不同的簧片,倾听声音高低,观察簧片振动情况,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吹奏口琴,发现短簧片振动快,声音高;长簧片振动慢,声音低,记录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口琴实验,进一步验证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丰富实验证据。 钢尺实验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方法:将钢尺伸出桌面不同长度,拨动钢尺,观察钢尺振动快慢,倾听声音高低,重复实验 3 次,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钢尺实验,记录钢尺伸出不同长度时的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发现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设计意图:通过钢尺实验,再次验证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使实验证据更充分,同时培养学生重复实验的严谨态度。 (三)研讨: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的关系 分析钢尺实验记录,发现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交流钢尺实验的记录,结合柱形图,引导学生归纳:钢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动越快,声音越高;伸出越长,振动越慢,声音越低。进而推广到一般,明确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声音的高低用音高描述。 学生活动:小组代表分享实验记录与结论,结合多组实验证据,理解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的科学概念。 总结发声物体声音高低变化的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铝片琴、口琴、钢尺的实验,总结规律:对于类似的发声物体(如长度不同的金属片、簧片、钢尺),物体越短、越细、越紧,振动越快,声音越高;物体越长、越粗、越松,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发声物体声音高低变化的规律,巩固对声音高低与振动快慢关系的认识。 推测图中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展示编钟等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 “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推测其发出声音的高低(如编钟中,小而薄的钟振动快,声音高;大而厚的钟振动慢,声音低)。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推测图中物体发声的高低并说明理由,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研讨,梳理实验结论,构建科学概念,并联系更多物体,提升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四)拓展:声音高低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活动:提问 “生活中,哪些乐器或物品利用了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分享生活中的事例(如钢琴不同琴弦、吉他不同弦等利用振动快慢产生高低音)。 设计意图:拓展声音高低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有关。 A. 振动快慢 B. 振动幅度 C. 大小 答案:A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 A. 越高 B. 越低 C. 不变 答案:A 钢尺伸出桌面越长,振动()。 A. 越快 B. 越慢 C. 不变 答案:B 判断题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没有关系。() 答案:× 短的铝片振动快,声音高。() 答案:√ 口琴中长簧片振动快,声音高。() 答案:×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铝片琴、口琴、钢尺的实验知道,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像短的铝片、伸出短的钢尺,振动快,声音就高。生活中很多乐器都是利用这个道理产生高低音的。
板书设计
声音的高与低 实验探究: 铝片琴:短铝片(振动快,声音高);长铝片(振动慢,声音低) 口琴:短簧片(振动快,声音高);长簧片(振动慢,声音低) 钢尺:伸出短(振动快,声音高);伸出长(振动慢,声音低) 结论: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组实验,学生能清晰观察到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关系,顺利构建 “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的概念;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参与积极,合作与观察能力得到提升。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描述振动快慢时不够准确,对 “快慢” 的概念理解较模糊;钢尺实验中,部分小组对钢尺振动快慢的观察不够细致,影响结论得出。 教学建议 后续教学中,可通过慢动作视频展示物体振动快慢,帮助学生更准确理解 “快慢”;在钢尺实验前,强调观察振动快慢的方法(如看振动的频率、数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确保学生观察准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