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20:5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别了,“不列颠尼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 学习 目标
1.准确解读文本,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学习新闻的基本知识,鉴赏文章场景、历史材料及情感,体会本文的新闻特点与新闻价值。
2.仔细揣摩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融于叙事之中及借景寓意的写法。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特点。
3.品味本文的情感态度,并在结合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的爱国心和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珍惜领土的思想品质,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 预习巩固
1.读准字音
颠( ) 瞩( )
凝( ) 督( )
荆( ) 舰( )
答案:diān zhǔ níng dū jīng jiàn
2.解释词语
(1)凝重:端庄;庄重。
(2)掩映:彼此遮掩而相互衬托。
(3)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到一点上。
(4)子夜:半夜。
(5)易帜:变换旗帜,文中指降英国国旗,升中国国旗。
(6)陈迹:过去的事情。
(7)交接:移交和接替。
三资料链接
1.识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2.探背景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实录性新闻佳作,它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那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
3.解题目
“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倒装句式,新颖别致,意味深长。从标题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茫茫的海面上,这是现实的场景。而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中国的这段屈辱终被洗雪。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
四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英国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地描绘了香港回归的难忘时刻,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提示:
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第二次降旗是当天港岛上每天一次的降旗,这一次降旗如果在平时就很平常,但在当天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第三次降旗是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本文选取的角度与其他报道香港回归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提示:
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庆祝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事件进行政治性的分析,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显得比较新颖。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其写成英军撤离大事记的形式,而是在简略介绍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对英国人占领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的回顾,两相对照,将现实的事件放在了一个历史的背景中,这就更加突出了事件的历史意义。
3.《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提示:
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0多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升起英国国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4.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你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并进行分析?
提示:
细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5.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提示: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五技法点拨
借景寓意
1.将背景资料和现实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新闻报道有时并非就事论事,还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背景资料,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的意义,使之能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
本文作者在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将通过观察分析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展示给读者,并适当地加入了一些背景资料,如对历史性事件的回顾、港督府的修建等。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但有很大的历史跨度,信息容量非常大,使读者在丰富的知识中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蕴,从而进一步表明了我们收复香港的自豪和骄傲。
2.语言庄重含蓄,借景寓意。
新闻语言更讲究用语,不同类型的新闻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诙谐,有的庄重,有的含蓄。借景寓意,能够起到意味深长的作用和效果。如“蒙蒙细雨”“雨越下越大”“灯光渐暗”等,都很好地衬托了新闻事件,表达了意味深长的内心情感。因为是写香港回归的新闻,所以既要表现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不能对英国有讽刺和揶揄的意味,所以很多语言较为含蓄,意味深长。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以及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
2.用心感受焦裕禄的性格特征与主要品质,赏析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写作手法。
3.结合时代背景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预习巩固
1.读准字音
盐碱(jiǎn) 涝(lào)洼窝
瘟(wēn)神 窟(kū)窿
麦穗(suì) 脱坯(pī)
汹涌澎湃(paì) 屹立(yì)
噙(qín)着泪 闭塞(sè)
堌(gù)阳 淤塞(sè)
渍(zì)死 欺侮(wǔ)
泡(pāo)桐
2.解释词语
(1)滔滔不绝:意思是像流水一般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2)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
(3)印把(bà)子:指行政机关的印信的把儿,借指政权。
(4)神情自若: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自若:自然,不变常态。
(5)巍(wēi)然:形容山或建筑物雄伟的样子。
(6)不辞劳苦:不逃避劳累辛苦,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7)白帐子猛雨:雨下得又密又猛,好像天地间挂了白色的帐子。
(8)泣不成声:哭得噎住了,出不来声音。形容非常伤心。
三资料链接
1.识作者
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等。穆青所写的作品有:《管得宽》《一厘钱精神》《驯水记》等。
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有《冯健通讯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周原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2.探背景
1962年冬,焦裕禄来到兰考。这时兰考正遭遇严重的灾荒,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同志亲自率领干部、群众进行了小面积翻淤压沙、翻淤压碱、封闭沙丘试验。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于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这篇通讯稿,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3.解题目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写作主旨,“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
四文本研读
(一)整体感知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通过讲述焦裕禄到兰考县任县委书记以来,不顾身体健康,与自然灾害顽强抗争,与百姓同甘共苦、舍身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迎难而上以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二)文脉梳理
(三)文本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几个小节之间的关系?
提示:
文章开头写焦裕禄受到党的委派,到兰考县上任,意在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战胜困难的组织保障。第一、二两节写焦裕禄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其中第二节还涉及了焦裕禄战胜困难的群众基础。第三、四节写焦裕禄忍受病痛折磨、舍身忘我、爱民亲民的工作态度,这是战胜困难的主观因素。最后一节写焦裕禄病逝后的工作成效以及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文章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
2.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提示:
本文在写焦裕禄时,主要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二是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了焦裕禄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3.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焦裕禄为什么不及时进行治疗,来更好地服务人民,治理兰考?
提示: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开会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
从全文内容看,焦裕禄对革命事业投入了无限的热情。当时兰考的“三害”治理行动达到高潮,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结合当时工作的紧迫性和现实条件,他不放心也不舍得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病这么严重,依靠顽强的意志来战胜病痛的折磨。只有这样,他才能将自己的时间精力最大化地投入到兰考的治理工作中。
4.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时代,我们可以从本文中学习到焦裕禄的哪些可贵精神?
提示:
①学习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②学习焦裕禄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③学习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④学习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道德情操。
5.从本文的写作背景出发,谈谈本文深刻的思想性。
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于国家建设和生产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典型人物的报道具有引导群众学先进,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复苏期。该怎样将蕴含于人民之中的那种打不垮、压不倒的英雄精神,通过报道播撒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在实地调研后,穆青等人决定以焦裕禄为典型人物进行报道,因为焦裕禄的事迹契合了豫东地区抗灾背景下“备战、备荒、为人民”的“骨头精神”,顺应了国家恢复经济建设的思想。文章以典型人物揭示时代背景,以小见大,立意深远。
五技法点拨
用散文笔法写新闻
中国新闻文本写作是不断发展、完善、变化的。从最早的古文体例到后来形成的新华体,都是应时而起,为时而作,与时俱进的。1963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开始提倡“用散文笔法写新闻”。在新闻文本写作中,穆青的“用散文笔法写新闻”的尝试、成功和倡导,在中国新闻界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1.形散神聚。
①“形散”。从叙事结构来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的时间、空间叙事交错结合。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季到1965年春季,线性呈现了焦裕禄被派到兰考县上任、工作、病重、逝世到兰考人民祭奠他的全过程;空间布局则从兰考县城到地委、公社等,再到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还原了焦裕禄工作、生活、治病的位置场景。②“神聚”。《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篇共分为六个部分,虽然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主题,但整篇文章始终围绕和贯串着“塑造焦裕禄的典型形象,赞扬焦裕禄的公仆精神”这一主旨,使文章的“神”紧紧凝聚。
2.表现手法多样。
该文主要是运用记叙的行文方式,但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生动,适时恰当地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用数字来记叙兰考的受灾程度,并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灾区面貌,用抒情的笔触来表达对文中主人公的深情。又如在最后一个标题下的文中:“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文中抒情的地方都是发乎自然。
文章还在适当的地方通过议论点明焦裕禄的精神和意义。比如全文倒数第二段中:“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力地表达了主题,使文章气势浩大,撼人心魄。我们在写人物通讯时,特别要注意综合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富有波澜和感染力。
3.时间跨度大、空间转换广、所叙事情多
全文时间跨度从1962年冬直到1965年春季,从焦裕到兰考上任、工作、生病、逝世到次年春季兰考老百姓的祭奠等。空间则从兰考县城、兰考火车站,包括阳、韩村、秦寨、赵朵楼、双杨树等公社和所走到的兰考的120 多个大队,到开封医院、郑州医院、北京医院等地方。所叙的事情更多,诸如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解灾情,和县委副书记交流,风雪夜召开别开生面的会议,亲自带领“三害”调查队在风沙下雨最厉害的时候去探源头搞调查,冬夜到许楼问寒,与有分歧的同事、犯错误的下级和家人的相处等等,这些事情多而不杂,每件事都有不同的代表性、典型性,都是焦裕禄感人形象的一个侧面表现。这些也是散文和人物通讯可以共同采用的表达方式。
4.全文所记叙的事情有根有据,实事求是
据《穆青传》介绍:“第七稿改完好,穆青再拿给吴冷西(时任新华社社长)看。吴冷西通过,穆青让人把稿子打出清样,寄给周原,让他带着稿子到兰考核对。一再嘱咐:‘必须保证全部事实绝对无误。’”
周原带着稿子到兰考,正赶上县委召开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大会。张钦礼(时任兰考县县长)拿着稿子在大会上念……在场两千多名干部哭成一片。最后除订正了几个人名地点大家都认为事实全部准确,一致举手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