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登岳阳楼
提供者: 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让学生深入了解盛唐时期的文化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杜甫的生平、岳阳楼的历史背景,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赏析,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情感表达。学生将学习到如何从语言、情感、意境等多个层面分析一首诗。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还能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敏感度。此外,通过探讨杜甫心系天下的情怀,学生也将受到启发,思考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疏通疑难字词,准确理解诗句含义,提升学生对古典诗歌语言的感知与运用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理解诗人困顿的处境,培养其通过文本解读人物情感与思想的逻辑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写景的句子,感受诗人登楼所见的恢宏气象,提升学生对诗歌意境与艺术手法的审美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胸怀,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理解诗中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所描绘的洞庭湖壮阔景象,体会诗人借助自然景观表达的家国情怀。 (2)分析诗人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的孤独境遇,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杜甫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 (3)通过比较阅读,感受《登岳阳楼》与《望洞庭》在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 杜甫及岳阳楼简介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杜甫和他的创作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政治经历以及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教师可以提问:“大家对杜甫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圣”,他的诗作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岳阳楼简介 數師: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中提到的岳阳楼。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建筑。 (教师简要介绍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和文化意义,包括它的地理位置、建筑特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名人。) 教师可以提问:“岳阳楼为什么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它有什么特别的文化意义?” (学生可能会回答:岳阳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诗文。) 写作背景 教师:《登岳阳楼》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教师介绍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的艰难处境,特别是他晚年的身体状况和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 教师可以提问:“杜甫在创作这首诗时的心情是如何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杜甫当时年老体衰,身体多病,生活困顿,但仍然心系国家和人民。) 二、初读 —— 读懂 朗读全诗 教师:请大家先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发音。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教师领读一遍全诗,强调重点词句的读音。 疏通疑难字词 教师:现在我们逐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请看第一句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洞庭水” 指的是什么? (学生: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 是什么地方? (学生: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 教师:再来看第二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 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分裂。) “乾坤” 指什么? (学生:日月。) “浮” 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教师:第三句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无一字” 是什么意思? (学生:音讯全无。) “老病” 指的是什么? (学生: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 是什么意思? (学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教师:最后一句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戎马” 是什么意思? (学生:战争。) “关山北” 指的是什么? (学生:北方边境。) “凭轩” 是什么意思? (学生:靠着窗户。) “涕泗流” 是什么意思? (学生: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这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学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三、细读 —— 赏析 整首诗风格特色 教师:通过刚才的疏通,我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那么,这首诗的整体风格是什么样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首诗的内容,并总结其风格特点。) 教师可以提问:“这首诗的意境如何?体现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学生可能会回答: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 关键诗句赏析 教师:在这首诗中,最有震撼力的句子是哪两句? (学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教师:这两句诗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回答:“坼” 和 “浮” 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坼” 字显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 字则表现了湖水的动态美。) 教师进一步解释:“坼” 字形象地展现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力量,仿佛连 吴楚两大地域 都被它分开;“浮” 字则生动地表现了湖水的涌动,仿佛 日月星辰都在湖水中起伏。 四、比较阅读 对比刘禹锡的《望洞庭》 教师:下面我们来读一下刘禹锡的《望洞庭》,看看两首诗在描写洞庭湖上有何异同。 (教师朗读《望洞庭》,并带领学生理解其内容。) 分析异同 教师:两首诗在描写洞庭湖时,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可能会回答:相同点:都描写了洞庭湖的辽阔景象;不同点:杜诗中的洞庭湖 气势磅礴 ,意境阔大,而刘诗中的湖面 平和静美,清澈明净。)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从语言风格和修辞手法上看,两首诗有何不同?” (学生可能会回答:杜诗显得 雄浑豪放,运用了 对偶和夸张 的修辞手法;刘诗则 清新优美,通过比喻来表现洞庭湖的秀美。) 心境对比 教师:同样是远眺洞庭,两位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学生可能会回答:杜甫表现了 孤独、悲伤的心境 和 忧国忧民的情怀;刘禹锡则表现了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喜悦赞美之情。) 五、小结 总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登岳阳楼》这首诗的意义,还学会了如何赏析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感受到杜甫的伟大情怀。 教师可以提问:“通过今天的课堂,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回答: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杜甫的 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学会了如何从字词入手赏析古诗。) 布置任务 教师:课后请大家完成《同步练习》中的相关习题,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下课!
课后作业
(1)根据对《登岳阳楼》诗句的理解,任选一首与洞庭湖相关的古诗词进行对比分析,完成一篇 300 字左右的短文,阐述两首诗在景物描写、情感表达方面的异同。 (2)结合《登岳阳楼》的教学难点,以 “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为主题,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