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诗中“太阳”“石砾”“蜘蛛”等意象的内涵,学习“铆钉一样楔入”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理解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坚定信心并对“高度”产生深刻体认的复杂情感。
3.理解小蜘蛛意象所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在平凡生命中发现的“快慰”之美。
【基础积累】
【读准字音】
彷徨(páng huáng) 嚣鸣(xiāo) 揳入(xiē) 锈蚀(xiù shí) 石砾(lì) 铆钉(mǎo) 罅隙(xià xì)
【作者简介】
昌耀(1936年-2000年),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20年的坎坷与磨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代表作有《划呀,划呀,父亲们!》、《慈航》、《意绪》、《哈拉库图》等。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峨日朵”是藏语地名,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诗中“雪峰”“雄鹰”“雪豹”等意象,均来自青藏高原的自然风貌,体现了昌耀诗歌中常见的“西部意象”风格。
【写作背景】
《峨日朵雪峰之侧》创作于1962年8月,作者因被打成右派,正在距峨堡乡不远的青海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时代、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等外在因素刺激诗人,引发起诗人的心理反应而产生了这首具有鲜明整体象征特点的短诗。这首诗最后完成在1983年,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
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记录了诗人一次登山的经历,更折射出他对人生、理想、奋斗的深刻思考。
【文体知识】
本诗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现代自由诗不拘泥于传统格律,强调情感的真实表达和语言的自然流畅。其特点包括:
1.结构自由:不讲究对仗、平仄,句式长短不一,节奏灵活。
2.语言质朴:多用日常语言,贴近生活,富有表现力。
3.意象丰富: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表达抽象的情感和哲理。
4.情感真挚:注重内心感受的直接表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昌耀的这首诗正是现代自由诗的典范之作,既有自然意象的铺陈,也有哲理性的升华,体现了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文题解读】
说说你对诗歌题目的理解。
1表面义:
2.象征义:
3.情感义:
1.表面义:“峨日朵”是藏语地名,“雪峰”指高原上的雪山,标题点明了诗歌发生的地理环境。
2.象意义:“之侧”而非“之巅”,暗示诗人并未登顶,而是站在山的一侧,象征人生奋斗中的一种“中间状态”——既非成功,也非失败,而是努力与坚持的过程。
3.情感义:标题营造出一种孤独、苍凉而壮美的氛围,与诗中“征服高度”“血滴”“蜘蛛”等意象相呼应,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自省。
【疏通文意】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即逐句翻译一下)
【研读课文】
[把握形象特征]
问题1:诗歌开篇“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一句,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攀登者形象?
这句诗塑造了一个对自身能力有清醒认知、并未达到顶峰但已然付出努力的攀登者形象。攀登者此刻身处峨日朵雪峰的侧面一处险峻的高度。
[分析象征意义]
问题1:诗人选择了“太阳”、“山海”、“石砾”、“深渊”、“军旅”等意象,请分析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它们可能象征着什么?
这些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凉、险峻且充满力量与潜在危险的氛围。“太阳”是“彷徨许久”后“决然跃入”山海的落日,辉煌、沉落的悲壮感,象征着理想的某种失落、生命的辉煌与沉潜,或是一种时代的氛围。“山海”“石砾”“深渊”象征着攀登者所面临的严峻的自然挑战、生活中的巨大困境或沉重的命运。“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这一比喻性意象,赋予了石砾滑坡的嚣鸣以历史的纵深感和悲壮感,这些意象共同烘托出攀登者在艰难处境中挣扎的背景。
问题2:请分析“雄鹰”“雪豹”与“蜘蛛”这两类意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有何不同?这种转变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历程?
“雄鹰”和“雪豹”是高原上的勇者和强者,它们象征着一种矫健、勇猛、具有强大力量和崇高地位的理想人格或奋斗目标。而“蜘蛛”则显得“小得可怜”,它没有雄鹰雪豹的威猛,却同样凭借自己的努力登上了高山,它象征着一种平凡、默默坚持、不事张扬却同样拥有生存智慧和生命尊严的存在。这种转变反映了诗人从最初渴望成为强者、追求显赫成就的激昂心态,转向了对平凡生命坚韧力量的发现与认同。
[赏析表达技巧]
问题1:请赏析“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一句中动词“揳入”的精妙之处,并分析“铆钉一样”这一比喻的表达效果。
“揳”字本身有把楔子或钉子等硬东西打进物体里面的意思,这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攀登者为了在险峻的岩壁上稳固身体,将指关节用力地、深深地嵌入巨石缝隙中的动作,突出了攀登的艰难、身体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攀登者意志的坚定。“铆钉一样”这一比喻,将嵌入石缝的指关节比作铆钉,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指关节与岩石的紧密结合,更暗示了攀登者在绝境中顽强支撑、绝不退缩的坚毅品格。
问题2:诗歌在结构上有何显著特点?这种结构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何作用?
第一节着重描绘攀登者所处的险峻环境、攀登的艰辛以及内心可能存在的壮烈感与孤独感,意象宏大、苍凉,充满张力。第二节则由对英雄伙伴的渴望转向对一只渺小蜘蛛的发现,情绪从激昂、期盼转为平和、释然。前半部分的艰难与壮阔为后半部分的顿悟做了充分的铺垫,正是在那样极致的环境和心境下,蜘蛛的出现才更具冲击力,更能引发诗人对生命意义和精神高度的深层思考。
[探究情感主旨]
问题:诗人最终与“小得可怜的蜘蛛”“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这种“快慰”蕴含着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和精神境界?
这种“快慰”蕴含着诗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超然的精神境界。它不再是征服高峰后的狂喜,也不是对英雄身份的自诩,而是一种历经艰辛后的平静与释然,一种对平凡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
【挖掘单元人文主题】
问题:结合单元解读中“领悟青春价值”的核心任务,以及诗中攀登者从渴望“雄鹰雪豹”到与“蜘蛛”默享快慰的转变,谈谈你对“青春的奋斗与价值”的理解。这种理解如何体现在攀登者与蜘蛛的“默享”之中?
青春的奋斗不应仅仅是对世俗意义上“最高峰”或“英雄光环”的盲目追求,更重要的是在奋斗过程中的体验、坚持以及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和接纳。青春的价值在于勇于探索、敢于拼搏的精神,也在于能够在过程中不断反思,认识到平凡中的伟大,接纳不完美,并从中汲取力量与慰藉。
【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峨日朵(é) 雪峰(fēng) 石砾(lì) 锈蚀(shí)
B. 铆钉(mǎo) 揳入(xiē) 罅隙(xià) 褶皱(zhě)
C. 赐予(cì) 绷紧(bēng) 咀嚼(jiáo) 闪烁(shuò)
D. 匍匐(pú) 苍劲(jìn) 深渊(yuān) 抵达(dǐ)
【答案】B
【解析】A 项 “锈蚀” 的 “蚀” 应读 “shí”(原注音正确,修正其他选项);C 项 “咀嚼” 的 “嚼” 应读 “jué”;“闪烁”的“烁”应读“shuò”D 项 “苍劲” 的 “劲” 应读 “jìng”。本题考查课内重点字词的字音识记,注意多音字 “劲”“嚼” 的读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雪峰 石砾 锈色 穿流不息
B. 铆钉 揳入 罅隙 悬崖峭璧
C. 赐予 绷紧 闪烁 五彩斑澜
D. 匍匐 苍劲 深渊 微不足道
【答案】D
【解析】A 项 “穿流不息” 应为 “川流不息”;B 项 “悬崖峭璧” 应为 “悬崖峭壁”;C 项 “五彩斑澜” 应为 “五彩斑斓”。字形考查再次成为今年高考的重点,需充分重视。
3.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凝练,“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B.落日跃入山海,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结合,使落日景象更显壮观。
C.小心地探出前额,指关节揳入巨石罅隙,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血滴,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登山者处境的艰难。
D.岩壁上没有雄鹰或雪豹,只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因而我攀在雪峰之侧,默享着这大自然的赐予,也有些失落。
3.【答案】D
【解析】D项中“有些失落”的说法与诗人要表达的心情与获得的人生感悟不符。
4.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写了雪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B. 通过对登山经历的描写,表达了对征服自然的自豪之情。
C. 借助雪峰、蜘蛛等意象,表达了对生命坚韧与顽强的赞美。
D. 抒发了诗人在高海拔地区的孤独与恐惧之情。
【答案】C
【解析】A 项对主题的理解片面;B 项 “征服自然的自豪” 不符合诗歌主旨;D 项 “孤独与恐惧” 表述错误,诗歌表达的是对生命的赞美。C 项正确把握了诗歌主题。
5.下列是关于诗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诗词的意象内涵丰富,如:“月亮”常代表思念,“鸿雁”可抒发乡愁,“梅花”有高洁之意,而“芳草”常用来比喻顽强的生命力,如唐朝崔颢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B.《沁园春.长沙》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它不仅让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作者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勇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C.《红烛》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中,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
【答案】A
【解析】唐朝崔颢诗中用“芳草”的意象表达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