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关于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他在政治上宣扬“仁政”“王道”,但始终不受重用。汉武帝时,孔孟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唐代,孔孟并称;元明时孟子被尊称为“亚圣”,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
【关于作品】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齐桓公,姜姓,吕氏 ,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 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晋文公,姬姓晋氏,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胜利。战国时期,列强纷争,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时,扩置稷下学宫,招揽学士,组建议政智囊,图谋称霸。孟子这时也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一次齐宣王询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时,孟子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作品精读】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 之事 可得闻乎?”①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能够讲给我听吗? [齐宣王]?-前301,名辟疆,战国时齐国国君。[可得]可以,能够。 孟子 对 曰:“仲尼 之徒, 无 道 桓、 文 之事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事迹 [道]说,谈论。 者, 是 以后世 无传焉, 臣未 之闻也。 的人,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如果 [是以]因此,所以。 无 以, 则 王 乎?” 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②” [无以,则王(wàng)乎] 如果一定要说一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无以,不得已。王,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齐宣王)说:“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曰:“ 保民 而 王, 莫之能御也。”③ (孟子)说:“安养民众就能称王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 [保民]安民,养民。 曰:“ 若寡人者, 可以 保民 乎 哉?”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使民众生活安定吗?” 曰 :“可。” (孟子)说:“可以。” 曰:“何由 知 吾可 也?” (齐宣王)说:“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 有 牵 牛而过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 [胡龁(hé)]齐宣王的近臣。 堂下者, 王见之, 曰:“ 牛何之?” 对曰:‘将 堂下走过,大王看见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 [何之]到哪里去?之,往。 以衅钟。’ 王 曰:‘舍之! 吾不忍 其 回答说:‘将要用它来祭钟。’大王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 [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衅,血祭。杀牲后,以牲血涂于所祭器物之上。[舍之]放了它。舍,释放。 觳 觫, 若 无 罪而就 死地。’ 对曰:‘ 然 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 [觳觫(hú sù)]形容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走向。 则 废 衅钟与?’ 曰:‘ 何 可 废也, 道:‘那么这样能废除祭钟吗?’王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 以羊 易之。’不 识 有诸?” 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以羊易之]用羊来替换它(指牛)。古人地位低于牛。易,交换。 曰: “有之” (齐宣王)说:“有这事。” 曰: “ 是 心 足以 王 矣。 百姓皆以 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 为 爱也, 臣固 知王之 不忍也。” ④ 是舍不得,(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爱]吝惜,舍不得。[固]本来。 王曰:“ 然, 诚 有 百姓者。齐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 [然]正确,对。 国虽 褊小, 吾何 爱 一牛? 即 不忍 其 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 觳 觫, 若 无罪 而就 死 地,故 以 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所以用 [褊(biǎn)小]狭小。 羊易之也。” 羊去换它。” 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以小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 [异]对……感到奇怪。 易 大 , 彼 恶 知 之? 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 [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王 若 隐其 无罪 而就 死地,则 牛羊 何 择 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 [隐]痛惜,哀怜。 [择]区别。 焉?” 呢?” 王笑曰:“ 是诚 何 心 哉? 我 非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 爱其财而易之 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谓我 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啊。宜,应当。 爱 也。” 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曰:“ 无伤也, 是乃 仁术也,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 [无伤]没有妨害。[是]这,指以羊易牛。 [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 见 牛未见 羊也。 君子 之于 禽兽也: 见 其 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生, 不忍见 其死; 闻其 声, 不忍 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 食 其肉。 是以 君子远庖厨也。” 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远庖厨]远离厨房。庖厨,厨房。 【本部分指出齐桓、晋文之事不足道并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肯定齐宣王的“不忍”并指出这是施行王道的基础】 王 说 曰:“《诗》 云:‘他人 有 心, 予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 [说]同“悦”,高兴。 忖度之。’ 夫子 之 谓 也。 夫我乃行之,反 而 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语出《诗经·小雅·巧言》。意思是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忖度,揣测、估量。[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 求 之, 不得 吾心。 夫子 言之, 于 我心 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 有 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 合于王者, 何 也?” 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曰:“ 有复于 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 [复]禀报。 举 百钧,而 不足以举 一羽; 明足 以 察 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 [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明]视力。 秋毫 之末,而 不见舆 薪。’ 则 王 许 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 [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生的细毛的尖端。[舆薪]整车的柴火。 之乎?⑤” 信吗?” [王许之乎]大王认可这话吗?许:认可。之。指上述说法。 曰:“ 否。 ” (齐宣王)说:“不相信。” ①对话由齐宣王引出话题。齐宣王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凭借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向孟子询问他们的事情。 ②孟子主张“王道”,认为君主应实行王道,故而以“无道”“无传”为由,巧妙转换话题,将齐宣王引入王道之论。 ③孟子认为,实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行仁政,施惠于民,所以首先明确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④百姓认为齐宣王以小见大是吝惜财物。孟子则借此点明齐宣王有“不忍之心”,从而肯定齐宣王具备“保民”的基本条件和施行王道的基础,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施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伏笔。 ⑤设喻论证,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思维导图】
齐桓晋文之事 提出论点 保民而王
肯定基础 表现 功不至百姓 力举百钧,不举一羽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王道不行 原因 不能与不为 挟泰山超北海——不能
为长者折枝——不为
武力称霸必败(反面) 缘木求鱼
邹楚之战
王道措施 养民——制民之产
教民——谨庠序之教
【写作特色】
层层深入,跌宕生姿,逻辑严密。孟子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活动,从而逐步启发对方的认识,这就形成了本文组织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文章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由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出他有行王道的基础,进而论述不行王道是因其心存霸欲,所以又力论霸道的不可行及其危害。至此,孟子才陈说仁政效果,令齐宣王提出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可谓逻辑严密,一气呵成。
巧用比喻和排比。本文使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如:“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常用的成语。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如:“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在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驭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孟子游说齐宣王放弃武力争霸而应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和社会理想。孟子认为,施行王道的基础是有“不忍之心”。其次,君主要将这种“不忍之心”外推,即“推恩”于民,并结合“养民”“教民”的具体措施,实现“保民而王”。
【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以,同“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 与,同“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 说,同“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 枝,同“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5)刑于寡妻。 刑,同“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已,同“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盖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同“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同“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 罔,同“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2.古今异义
(1)吾何爱一牛。 古义:吝啬。今义:喜欢。
(2)至于兄弟。 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女俩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国家名。
3.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动,使……听到。
(2)危士臣。 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3)朝秦楚。 朝,使动,使……来朝见。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5)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6)轻暖不足于体与。 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7)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8)寡固不可以敌众。 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9)弱固不可以敌强。 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0)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11)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 ①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②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12)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 ①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②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13)刑于寡妻。 刑,同“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14)然后从而刑之。 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5)是罔民也。 罔,同“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4. 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B.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 见,表示被动。
C.省略句
(1)臣闻之(于)胡龁曰。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D.宾语前置句(重点)
(1)臣未之闻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未之有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4)何由知吾可也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5)牛何之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
(6)何以异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7)夫子之谓也 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8)然则一羽之不举 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9)舆薪之不见 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E.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 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 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 即“以桑树之”。
F.主谓倒置句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2)若是其甚与 即“其甚若是与”。
【链接学习提示】
1.课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在谈话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孟子极力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阐述了他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政治主张。
2.试分析本文“迂回曲折”的论辩艺术。
第一个波折:
概述:孟子想向齐宣王道出自己的仁政理想蓝图,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齐宣王的怕难心理。
分析:针对齐宣王怕难心理,孟子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巧妙地分析了“以羊易牛”的事,别具眼光地指出齐宣王不是吝啬,而是有不忍之心,而这不忍之心正是保民而王的思想基础。
第二个波折:
概述:齐宣王虽然在思想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他又怀疑自己的能力。
分析:孟子针对这种思想上的疑难,采用了一组形象而生动的比喻进行说理。这就是“百钧”“舆薪”“挟太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等比喻,指出齐宣王完全有能力保民而王,只是没有认真去做罢了。这就进一步从思想上为自己陈述仁政理想学说铺平了道路。
第三个波折:
概述: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倒是对心中“大欲”念念不忘。
分析:孟子善于察言观色,他从两人一开始的谈话中就始终没有敢忘记齐宣王想霸天下的企图,于是,他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後快於心与?”一激,再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地衬托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彻底击碎了齐宣王的迷梦。
总括:文章中的这三个波折,呈现出迂回曲折的特点,千回百折,摇曳生姿,有时故意避开话题,有时故作顿挫,这都是由齐宣王认识上的曲折决定的,课文的这种准确的记录,正好反映了文章高度的艺术水平,这是理解上的难点,更是理解上的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