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学案(含答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01: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僖公三十年》
【关于作者】
左丘明(前502~前422),春秋末期史学家、学者与思想家。姓姜,氏丘,名明,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代为鲁国太史,丘明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深刻理解孔子思想,并据鲁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大量史料,依孔子修订鲁史《春秋》的顺序,著成《左传》。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
【关于作品】
▲《左传》是一部编年体春秋史,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作品之一。《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和秦穆公都想争夺霸权,秦国和晋国都需要向外扩张,于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两国联合围攻郑国。在大兵压境的危机情势下,郑文公自制不是两国对手,便派遣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烛之武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言辞,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作品精读】
晋侯、 秦伯 围 郑, 以 其 无礼 于晋,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以]因为。[其]代指郑国。[无礼于晋]指晋文公早年出亡经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对待他。 且 贰 于楚也。① 晋军 函陵,秦军 并且在依附晋国的同时又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 [贰(èr)于楚]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贰,对……有二心,此指依附于二主。[军]驻扎。[函陵]郑国地名,在现在河南新郑北。 氾南。②③④ 在氾南。 [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 若 使 烛之武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派遣烛之武去 [佚(yì)之狐]郑国大夫。[言于]对……说。[郑伯]郑文公(?-前628),名捷,郑国国君。[使]派遣。 见 秦君, 师 必 退。”⑤ 公 从 之。 见秦穆公,(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佚之 [见]拜见。[必]一定。[师]军队,这里指秦、晋两国军队。 辞 曰:“臣之壮也, 犹 不如 人; 狐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 [辞]推辞。[臣之壮也]我年轻的时候。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壮,壮年。古时男子三十为“壮”。[犹]尚且。 今 老矣,无能为 也已。”⑥公 曰: “吾不能早 用 子, 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有早点重用你, [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也已,语气助词,表示确定。 今 急而 求子,是 寡人之过也。然 郑 亡, 子 现在危机之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 [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是]这。[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之]的。[过]过错。[然]然而。 亦有不利焉!”⑦ 许 之。⑧⑨ 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许]答应。 夜 缒 而 出, 在夜里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放出城,(烛之武)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见 秦伯曰:“秦、晋 围 郑,郑 既 知 亡 矣。 见到秦伯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既]已经。 若 亡 郑 而有益于君, 敢 以 烦 执事。⑩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么敢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 [敢以烦执事]冒昧的用(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敢,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越 国 以鄙远, 君 知 其 难 也, 越过别国把远地当做(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越]越过。[国]指晋国,地处秦、郑之间。[鄙]边邑。这里作动词,把……当做边邑。[远]指郑国。 焉 用 亡 郑 以 陪邻? 邻 之 厚, 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 [焉]何,哪里,句首语气词。[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之]主谓间,不译。 君 之 薄也。若 舍 郑 以为 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 [若]如果。[舍]放弃,舍弃。[以为]把……作为。 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郑在秦东方,因此这样说。[行李]外交使者。 [之]主谓间,不译。 共 其 乏困, 君 亦 无 所害。 (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共]同“供”,供给。[其]他们,代秦国使者。[乏困]行而无资为乏,居而无食为困,此指缺少的东西。 且 君 尝 为 晋君赐矣, 许 君焦、瑕,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晋惠公)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 [为]给予。[赐]恩惠。[焦、瑕]均在今河南三门峡一带。[许]答应。 朝 济 而夕 设版 焉, 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到晋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朝]早晨。[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指版筑的工事。[焉]兼词,在那里。 君之所知 也。夫晋, 何 厌之有? 既 东封郑, 这是您所知道的啊。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 [所知]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夫]发语词,表议论发端,起强调或提示作用。[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厌”,有何满足。厌,满足。何,什么。[既东封郑]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封,疆界,这里做动词。 又欲 肆其西封, 若 不 阙 秦, 成为他的边境。又想往西边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 [肆其西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进攻秦国。肆,延伸、扩张。[阙秦]使秦国土地减少。阙,侵损、削减。 将 焉 取 之? 阙 秦 以利晋, (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减秦国的土地使晋 唯 君 图 之。” 秦伯 说, 与郑人 盟。 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与郑国订立盟约, [唯]表示希望、祈请。[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说]同“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 乃 还。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三人都是秦国大夫。戍,戍守,即守卫郑国。[乃]副词,于是,就。 子犯请 击 之。 公曰: “不可。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 [子犯]晋国大夫狐偃(晋文公的舅舅),字子犯。[之]指秦军。[公]指晋文公。 微 夫人 之力 不 及此。 因 人 之力 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依靠别人的力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晋文公曾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帮助才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微,没有。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因]依靠。 而 敝之, 不仁; 失其 所与, 不知; 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 [敝]损害。[与]结交、同盟。[知]同“智”。 以乱易整, 不 武。 吾 其 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谐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 [以]用。[易]替代。[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其]表祈使。 还 也。” 亦去 之。 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去]离开。[之]代指郑国。 ①对话由齐宣王引出话题。齐宣王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凭借武力称霸诸 侯,于是向孟子询问他们的事情。 ②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秦、晋两个大国的围攻,形势危急,为烛之武出场做铺垫。 ③秦、晋两国军队驻扎在两处,为下文烛之武能够单独见到秦伯而不被晋候发现埋下伏笔。 ④本段点明事情起因:秦、晋围郑。 ⑤佚之狐已经看出秦、晋之间的矛盾,并且深知烛之武的能力可担当重任,因而言之凿凿。 ⑥委婉地抱怨君王没有重用他,流露出委屈、怨愤。 ⑦郑伯善于检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利害。 ⑧烛之武先“辞”后“许”,寥寥几笔,增添情节波澜,也刻画了一个以国为重、深明大义的文臣形象。 ⑨本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 ⑩先承认郑国处于危险境地,示弱。再委婉地指出灭亡郑国对秦国无利。 (下略)
【思维导图】
  
烛之武退秦师 秦晋围郑 起因
临危受命
智退秦师 以退为进
动摇联盟
以利相诱
以史离间
劝秦谨慎
晋军撤退
【写作特色】
伏笔与照应。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体现伏笔与照应。例如,开头说明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郑国没有得罪秦国,秦郑之间并无矛盾,为下文烛之武能够成功说服秦伯埋下伏笔。再如,“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正因为两国军队驻扎的位置不同,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成功避开晋候私见秦伯,并说服秦伯与郑国结盟埋下了伏笔。
波澜起伏,具体生动。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谁料烛之武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使郑国的希望又变得渺茫。最后郑伯进行了自我检讨,烛之武才不计前嫌,深明大义,答应见秦伯以解郑国之危,一波三折,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
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劝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劝退过程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在开头结尾寥寥数笔简单交代,从而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写秦晋围郑,郑国的烛之武劝退秦兵、解除郑国危机的经过,展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心胸和爱国情怀,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知识积累】
1.通假字
(1)共其乏困。 共,同“供”,供给。
(2)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同“悦”,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今有急而求子。 古义:您,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2)越国以鄙远。 古义:边远的地方。今义:粗俗、低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5)微夫人之力。 古义:那个人,这里指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3)既东封郑。 封,名词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唯君图之。 图,名词作动词,计划,考虑。
与郑人盟。 盟,名词作动词,订盟约;建立同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西,名词作动词,在西边。
(7)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当晚。
(8)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夕,名词作状语,在黄昏。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动词作名词,恩惠,好处。 (10)越国以鄙远。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边远的地方。(11)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2)肆其西封。 肆,形容词作动词,扩张、延伸。
(13)阙秦以利晋。 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14)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4. 特殊句式
A .判断句
是寡人之国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B.省略句
(1) 晋军(于)涵陵,秦军(于)氾南。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3)敢以(之)烦执事。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C.宾语前置句(重点)
(1)夫晋,何厌之有?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即“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D.状语后置句
(1)以其无礼于晋。 即“以其于晋无礼”。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即“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即“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链接学习提示】
1.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有辉《古文赏音》),请分析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劝服秦伯退军的。
第一步,以退为进,博得好感。“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面对强大的秦国君主,烛之武阐明秦、晋围攻郑国,坦言郑国知道要灭亡了,以此向秦伯示弱,从而消除对方戒心,把自己置于低处,博得好感。顺势引出亡郑与秦的利害关系。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联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邻之厚,君之薄也。”该部分烛之武进一步阐明郑国灭亡对秦国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对晋国有利,准确抓住秦君重利的心理,秦、晋虽是联盟也是争霸的对手,亡郑等于强晋、弱秦。以此成功动摇秦、晋联盟。
第三步,以利相诱,以史离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之所知也。”该部分烛之武先陈述了若放弃攻打郑国,郑国能够承诺给与秦国的好处,即作为秦国使者往来的物资提供国;接着,烛之武以秦晋两国的过往为例,讲明晋君的背信弃义,朝令夕改,成功挑拨了秦晋两国的关系。
第四步,推测未来,劝秦三思。“夫晋,何厌之有?……唯君图之。”该部分烛之武向秦伯推测了未来晋君可能会进行的扩张举措——如果向东把郑国作为晋国的边邑,那么迟早会向西边削减秦国的土地,实现其扩张野心。由此让秦伯感到威胁,自然会好好考虑是否要拔除郑国给晋国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