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长征胜利万岁》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长征胜利万岁》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20: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征胜利万岁》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回忆录真实、朴素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场面描写、细节刻画,理解叙述视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提升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文本中的革命豪情与壮美意境,提升审美感知与文学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视频:《七律 长征》(毛泽东)朗诵
在2025年9月3日阅兵前夕,学校计划组织“追寻红色记忆,献礼九三阅兵”系列活动,今日红色记忆——“长征”,请同学们依托《长征胜利万岁》这篇回忆录,完成以下任务:
烽火岁月·英雄铭刻——作者背景初探
山河漫漫·铁流奔涌——文章结构梳理
锣鼓欢腾·军民同庆——语言场面赏析
金戈铁马·战略雷霆——长征精神解读
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记忆对接现实
二、任务路径
任务一:烽火岁月·英雄铭刻——作者背景初探
1.作者简介
杨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中共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杨成武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成武,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二、文体介绍
回忆录是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一种文体。
回忆录讲求“真实、广泛、突出”。
真实: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
广泛: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广泛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
突出: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要有个性,事件要有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写作背景
关于长征——
外部因素: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国民党当局却鼓吹“攘外必先安内”,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政策,集中兵力对红军实行围剿政策。
内部因素:内因:中共中央出现左倾错误
临时中央以及完全不懂中国实际的洋顾问(“国际顾问”李德)改变了过去毛泽东等人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造成红军对国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伤亡惨重,根据地缩小,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长征历程: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19日,历尽千辛万苦的红军将士终于到达陕北吴起镇。宁夏二马(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一直尾追红军而来,共有2000多人,对红军形成夹击之势。毛泽东立即电令彭德怀速来一纵队,并找来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商量作战方案。
战斗中,红军占据绝佳的山地地形,东北军骑兵部队根本不是对手。东北骑兵3师和6师中的三个团,一个团被几乎全歼,两个团被重创。
东北军伤亡600多人,被俘700多人,大量马匹丢失,骑兵师师长白凤翔险些被红军活捉。
战斗胜利后,在陕北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议,总结长征经验,部署下面的工作。
任务二:山河漫漫·铁流奔涌——文章结构梳理
活动:理清文本叙事线,勾勒长征征程图
明确:
胜利到达吴起镇(1-8段)
吴起镇战斗(9-22段) 回击二马骑兵战役
消灭反动民团
全军干部会议(23-44段) 路遇小平同志
毛主席的讲话
1.高考链接——线索及作用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
答:线索: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从局部来说,文章也多次点明时间的变化,比如写中央召开会议,分别以“太阳快要出来”“天刚蒙蒙亮“这时太阳在天空露出了笑脸,阳光灿烂”来交代时间的变化。作用: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可使文章脉络清晰,符合回忆录文体的一般要求,也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有利于读者阅读。
2.高考链接——选材及作用
红军在陕北会师后,整编、会师等事件很多,本回忆录为何重点写这三件事?
答:①红四团到达吴起镇,渡尽劫波兄弟在,历尽艰难之后终于到达目的地的欣喜、激动令人终生难忘;
②吴起镇战斗,长征中的最后一仗,这一仗告了蒋介石“追剧”计划的彻底破产,意味着长征终获胜利;
③中央召开全军干部会议,毛主席宣布长征胜利,毛主席总统长征精神,从理论高度总结了长征的价值和意义,永远激励着中国革命者奋勇前进。
这三件事是作者记忆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都很好地体现了“长征胜利”这一核心。
任务三:锣鼓欢腾·军民同庆——语言场面赏析
活动一:赏场面描写之妙
1.在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指战员到达陕北后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答:①场面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着冲着跑了下去”,描写了欢乐热烈的场面。
②动作描写:如第2段红四团到达吴起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的动作描写。第8段“我们互相祝贺,互诉衷肠”。
③心理描写:如第2段“我们都很高兴”。
④侧面描写:如第4段“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灿烂的阳光”侧面烘托出指战员喜悦的心情。
2.本文详细地描写了围歼敌人的场面,请结合相关的段落谈谈这一场面描写有何特点?
答:①现场感强。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骨起一团团尘土,…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直接描写了敌人进入包围圈的场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②细节描写突出。“有的腿还挂在脚登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节描写较为突出,表现了敌人在受到打击时的狼狈。③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既详细地记叙了战斗的场面,又有相关的解说和议论使得描写详尽清晰。
知识补充: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
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活动二:品语言表达之情
从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品味其表达的感情。
示例:
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
运用拟人手法,烘托人物心理,写出了红军战士的喜悦之情;具有象征意义,暗示革命必将胜利;侧面表现苏区的良好的群众基础。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运用排比手法,宣告了国民党围剿计划的破产也宣示了共产党的不可战胜。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广泛宣传革命思想,这种思想如种子一般,会让无数人走上革命的道理。
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
这段写作者到达吴起镇后看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的感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但是红军战士们始终惦念苏维埃,写出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也指明了长征胜利的原因。
你们一一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
这段写作者去参加全军干部会议听到毛主席“同志们,辛苦了!”的问候时的感慨。毛主席等党的领导人为了革命不知疲倦地操劳,这一点全体官兵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这段话写出了以作者为代表的红军官兵对党的领导人的爱戴之情,也说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
知识补充:叙述视角(人称)转换
叙述人称转换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需要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将叙述人称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之间转换。
在叙述中,人称转换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增加亲切感:使用第二人称时,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更具亲和力。
强化情感表达:通过人称转换,可以更强烈地宣泄作者的情感,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避免叙述单调:单一的人称叙述可能会显得单调乏味,人称转换可以增加叙述的多样性。
活动三:悟细节刻画之用
本文还有很多细节描写,尝试找出来并分析有什么作用。
示例: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
通过战士们在战斗前的的细节描写,表现战士们的英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任务四:金戈铁马·战略雷霆——长征精神解读
活动一:析红军群体形象
本文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明确:
①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歼灭敌人的追剿骑兵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骁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形象;
②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消灭反动集团,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为人民服务、热爱人民的形象;
③通过描写红军战士们见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时感到亲切,刻画了红军战士们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④通过对长征过程的描述,刻画了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形象。
活动二:析领袖个体形象
1.毛主席的讲话内容是什么?
明确:
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时间;总结了红军长征途经地;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成就;总结了红军长征的困难;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意义。
2.作者为什么要大篇幅地写毛主席的发言?
明确:
①突出毛主席对长征胜利的重要作用,展现其领袖气质(高瞻远瞩),表现作者对毛主席的钦佩和崇敬之情。
②借毛主席之口,全面高度评价长征的功绩和历史意义。
③照应上文对红军的兴奋、激动心情的描写,并上升到理论意义的层面,使文章内容深入推进,让读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
3.作者是如何刻画邓小平这一形象的?
明确:
①文章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从邓小平同志与“我”的交谈中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
②“小鬼”这一亲昵的称呼,更拉近了邓小平同志与战士们之间的关系,显得他尤为平易近人。
③“小平同志与我们热烈握手”则是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邓小平同志丝毫没有首长架子。
活动三:悟长征精神内涵
长征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能取得胜利?请结合文本回答。
明确:
①怀揣理想,信念坚定:我们现在终于到达了北上抗日的根据地——陕北的吴起镇,怎能不兴奋、不激动呢?
②百姓拥护,军民同心:原来那里有一股反动民团,经常下山来作恶,当地老百姓恨之入骨,这次把他们消灭了之后,附近各县的乡邻全都拍手称快,他们欢天喜地,抬着猪、羊来慰问红军,红军的威信更加高了。
③正确领导,率先垂范: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谁就会陷进机会主义的泥坑里去……
④听从指挥,共克时艰: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命令,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钧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播放视频:《与总书记同行,传承长征精神》——红军长征为何能取得胜利
总结——长征精神:
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任务五:薪火相传·砥砺前行——记忆对接现实
活动:承先烈不朽精神,做今朝有为青年
“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习近平
有同学认为如今社会安定,物质生活富裕,我们不必再忆苦思甜、回顾艰辛的长征历程了。请思考并讨论学习长征精神在当下的意义。
示例:
学习长征精神在当今时代绝非过时,其核心价值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
长征所展现的坚定理想信念、不畏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是我们在面对个人成长、科技攻坚乃至国家发展等“新长征”路上的精神灯塔。它告诫我们,安逸富足之下,更需葆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种精神并非提倡忆苦,而是强调精神上的砥砺与传承,激励我们突破“舒适区”,克服“躺平”心态。
在社会层面,长征中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精神纽带。因此,学习长征精神,是为汲取永不枯竭的前行动力,确保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
任务回归:追寻红色记忆,献礼九三阅兵
请依托《长征胜利万岁》这篇回忆录,写下青春宣言,献礼九三阅兵。
播放视频:我们的长征路,永远在路上
示例:
青春宣言:以长征精神铸就新时代辉煌
八十余年风雨路,两万五千里长征魂。先辈们以血肉之躯书写了“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的壮丽史诗。他们的信念如磐,在雪山草田间铸就了不朽丰碑。
今朝阅兵壮国威,铁甲铿锵如战鼓催征。我辈青年当秉承长征精神,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不畏科研攻关之“雪山”,勇闯技术突破之“草地”,将个人奋斗融入时代洪流。
让我们以长征精神为炬,照亮民族复兴新征程。用青春热血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繁荣,以坚定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乃新时代青年对历史最好的致敬,对未来最庄重的宣言!
三、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献礼”暂告一段落,但精神的接力永无止境。让我们以课堂为引,触摸历史脉搏——长征,不仅是烽火岁月的铁流奔涌,更是和平年代的心灵灯塔。希望同学们都能记住这份震撼,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克服困难、团结协作、坚定理想的那份力量。愿大家都能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让英雄的火炬,永远在青春的行囊中闪耀!下课!
【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90年前,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阐述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信念的胜利。”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仍旧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作为即将踏上新征程的青年,应该如何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请联系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