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红烛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部编版必修上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张力的语言和“三美”特点,体会其节奏美、色彩美和结构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探究,梳理诗人与红烛的对话层次,分析“红烛”意象的多重内涵,培养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背景资料,理解闻一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思考其人格力量与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剖析“红烛”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情感的变化历程。 难点:结合闻一多的人生抉择,深刻领会“诗人—学者—战士”身份转变背后的精神内核及其当代启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深层意蕴把握仍显不足。他们对闻一多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诗人、学者、战士”的标签和《最后一次讲演》,其生平事迹和精神世界的复杂性知之甚少。因此,需要教师提供结构化的辅助材料,搭建 scaffolding(脚手架),帮助学生建立知人论世的背景知识,从而深入文本。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预学材料:精心编选《“红烛”背后的闻一多》阅读材料,包含: 片段一: 《南渡北归》中关于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潜心学术,成为“何妨一下楼主人”的记述。 片段二: 《南渡北归》中闻一多生活困顿却坚守气节,刻印卖钱维持生计的故事。 片段三: 《最后一次讲演》的背景介绍及其牺牲的简要经过。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含AI应用)
展示情境:学校文化节将至,我们将为伟大的校友闻一多先生策划一个名为“烛火人生”的线上微展览,以此向他的精神致敬。 发布核心任务:本次展览计划设立三个核心展厅: 第一展厅:诗人之炬(解读《红烛》,探寻其精神原点) 第二展厅:学者之寂(西南联大时期,埋头耕耘的坚守) 第三展厅:战士之光(拍案而起,以身殉道的壮烈) 任务一:初读·感知“烛形”(为展厅撰写“导语”)(10分钟) 自由诵读:学生自由朗读《红烛》,初步感知诗行排列(建筑美)、韵律节奏(音乐美)和色彩意象(绘画美)。 合作探究: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何显著特点?(对话体:诗人与红烛的四次对话) 撰写导语:请为“第一展厅”撰写一段简短的导语,要求概括这首诗的形式特点和初读感受。 示例:“本展厅呈现的是诗人闻一多的精神宣言。在这里,您将看到诗人与一支红烛的深情对话,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炽热情感和九曲回肠的韵律之美。” 任务二:研读·探究“烛心”(为展厅设计“展板”)(20分钟) 【核心问题】:诗人向红烛追问了哪些问题?红烛(诗人自己)是如何回答的?这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小组合作,完成展板设计: 对话次序 诗人的追问(困惑) 红烛的回答(觉悟) 核心意象与情感 展板标题建议 第一次 为何要燃烧?为何成灰? 燃烧是为了“创造光明” “红”:赤诚、热情 赤子之心 第二次 燃烧为何流泪? “残风”侵扰,牺牲必经痛苦 “泪”:矛盾、痛苦 痛苦的挣扎 第三次 如何报答“脂膏”? “烧得不稳”才着急流泪 “烧”:坚定、执着 不渝的执着 第四次 (不再问)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灰”/“光”:奉献、无悔 无悔的奉献 教师引导: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从困惑、挣扎到坚定、无悔的升华。“红烛”精神就是赤诚、牺牲、奉献的精神。 任务三:联读·感悟“烛魂”(为展览建立“超链接”)(10分钟) 关联预学:请结合下发的阅读材料《“红烛”背后的闻一多》,思考: 诗中哪一句可以作为闻一多西南联大时期(材料一、二)的最好注脚?(“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诗中哪一句预言了他人生最终的结局(材料三)?(“烧蜡成灰”而后“放出光明”) 完成超链接:在我们的“烛火人生”展览中,如何将第一展厅的诗歌与第二、三展厅的事迹建立联系?请用一句话写下你的策展思路。 示例:“点击‘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跳转至【学者之寂】展厅,看先生如何在困顿中潜心耕耘学术沃土。” 本设计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要求,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习任务群为导向。通过创设“为闻一多先生策展”的核心任务,整合“文学阅读与写作”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通过文本细读与史料研习相结合的方式,深挖“红烛”意象,理解闻一多先生由诗人、学者向战士转变的心路历程,实现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的综合提升。 一、 理念创新:从“教课文”到“做任务” 这是最根本的创新。教学设计不再是“讲一首诗”,而是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驱动性任务——为闻一多先生策划一个名为“烛火人生”的线上展览。 传统模式: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 本设计模式:教师是项目总监和策展顾问,学生是积极的策展人。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是为了完成“布展”这一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创新价值:瞬间将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为了策展,他们必须主动去研读文本、筛选信息、建立联系、创造展示方式。这完全契合新课标“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学习的要求。 二、 结构创新:从“单篇线性”到“群文网状” 本设计巧妙地将一首诗(《红烛》) 和一本书(《南渡北归》的节选材料) 以及一个人(闻一多的一生) 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传统模式:《红烛》是孤立的文本,背景知识是点缀。 本设计模式:三个展厅的架构(诗人之炬、学者之寂、战士之光)本身就是对闻一多一生的高度概括。学习过程变成了为这三个展厅填充内容、建立超链接的过程。 第一展厅:通过文本细读完成。 第二、三展厅:通过补充史料(预学材料)完成。 “超链接”环节:这是设计的神来之笔,它要求学生主动在诗歌的意象(“但问耕耘”) 和人生的选择(西南联大的坚守) 之间建立深刻的精神联结。这就形成了“文(文本)-人(生平)-史(时代)”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的网状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 内容创新:从“学知识”到“悟精神” 设计将教学重点从单纯鉴赏诗歌技巧,提升到了感悟并传承“红烛精神” 的文化高度。 传统模式:目标是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三美”主张。 本设计模式:目标是理解一种人格精神。板书中的 “烛形-烛心-烛魂” 逻辑链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升华路径: 烛形(形式技巧,是基础)→ 烛心(情感挣扎与坚定,是过程)→ 烛魂(奉献、担当的理想人格,是归宿)。 创新价值:教学不再是冰冷的文本分析,而是一场有温度的精神对话。学生最终记住的不仅是“红烛”这个意象,更是“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人生态度,并会自然而然地去思考这种精神在当下的价值,完美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目标。 四、 评价创新:从“单一答题”到“成果导向” 学习的成果不再是做完一套练习题,而是产生丰富的、可展示的策展成果。 传统评价:课后作业是回答问题或做练习册。 本设计评价:课后作业是继续完成第二、三展厅的策展大纲,或者创作一首仿写诗歌。这是分层、开放、且与核心任务紧密相连的评价方式。 创新价值:它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同时,策展方案和文学创作都是高阶思维活动的产物,能综合考查学生对文本、人物和精神的理解程度,远比标准答案更有说服力。
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分层设计) 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红烛》全诗。 拓展性作业(二选一): A. 策展人任务:选择【学者之寂】或【战士之光】展厅,为其撰写详细的展陈大纲(包括展览主题、展出内容、设计理由)。 B. 文学创作:模仿《红烛》的对话形式和象征手法,选择一个意象(如“春蚕”、“灯塔”),创作一首短诗,表达你对某种精神的理解。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总结: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就是一首完整的《红烛》。他从写这首诗开始,就为自己的人生定下了基调,并最终用生命完成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升华:这种“红烛”精神,超越了个体,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它不仅是烽火年代的呐喊,也是和平年代我们砥砺前行的精神资源。我们应思考,新时代的青年,如何书写自己的“耕耘”篇章?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策展”为核心任务,试图打破传统诗歌教学的窠臼,将闻一多的诗、人、史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深度感悟“红烛精神”。课后,我对本课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深入反思。 成功之处(优点与亮点) 任务驱动,激发主体性:“为闻一多先生策划线上展览”这一核心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人翁意识。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讲,而是转变为积极的“策展人”,为了完成任务,他们主动品读诗句、筛选信息、讨论展厅布局,学习的内驱力得到显著提升。 知人论世,构建立体认知:通过精心编选的预学材料(“何妨一下楼主人”、“刻印卖钱”、“最后一次讲演”),成功地将《南渡北归》中的史料转化为学生可用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建立超链接”环节,能非常自然地将诗歌中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与闻一多西南联大时期的坚守联系起来,将“烧蜡成灰”与其最终牺牲联系起来,实现了文本与生命的高度共鸣,对人物精神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烛形→烛心→烛魂”的板书设计和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研读路径。学生先感知诗歌形式之美,再剖析意象与情感之挣扎,最后升华到精神传承的高度,思维层次由浅入深,完成了从审美体验到文化认同的跨越。 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学生在语言建构(品味诗歌语言)、思维发展(分析意象、建立联系)、审美鉴赏(感受诗人情感波动)、文化传承(理解并探讨“红烛精神”的当代价值)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的训练和发展,较好地达成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 二、 不足之处与改进设想 时间分配与课堂节奏的挑战:本节课容量大,环节多,在实际授课中,“联读·感悟烛魂”环节的讨论时间稍显仓促。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关于“当代青年如何践行红烛精神”的深度讨论。 改进设想:将“超链接”讨论环节设置为下节课的起始环节,或者将整个“策展”项目扩展为一个小型的单元学习任务(2-3课时),给予学生更充分的研究、讨论和成果制作时间。 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对于部分文学感悟能力较弱的学生,理解“红烛”意象从“泪”到“烧”的情感转变仍存在一定难度。小组讨论中,容易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主导、其他学生倾听的现象。 改进设想:提供更具体的学习支架(Worksheet),比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有梯度的问题提示卡。在小组分工上更加明确,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如记录员、发言人、资料梳理员等)。 预学材料的消化程度:虽然提供了预学材料,但如何确保学生真正有效地阅读并理解,而不只是泛泛浏览,仍需加强引导。 改进设想:设计一个简单的预学检测或思维导图任务,比如“请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材料中闻一多的形象”,迫使学生在课前进行深度阅读,为课堂上的高效讨论奠定基础。 三、 再教设计 如果重新教授本课,我将进行以下调整:课时安排:采用“1+1”模式。第一课时完成“第一展厅:诗人之炬”的布展(重在文本研读);第二课时进行“超链接”深度讨论并完成“第二、三展厅”的策展方案展示与互评(重在拓展升华)。 过程评价:设计一份简单的“策展贡献度评价表”,用于小组内互评,关注每位学生在查找资料、讨论发言、成果制作中的具体贡献,从而关注到每一个个体的成长。 成果多样化:鼓励学生采用更丰富的形式呈现策展成果,如制作PPT、录制一段展厅讲解音频、绘制一幅闻一多肖像配以诗句等,让评价方式更多元。 总之,本次教学是一次富有挑战且有价值的尝试。它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远超我们的想象。未来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更精准地把握课堂节奏、关照学生差异方面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