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重要课文,属于新闻特写体裁。该作品记录了1997年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独特的视角、精巧的结构和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展现了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重要时刻。作为一篇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它不仅具有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特征,还融入了文学性的表达手法,是新闻与文学结合的典范之作。
从学生学情来看,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新闻阅读能力,但对新闻特写这一体裁的特点和手法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他们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和民族情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对新闻背景的理解、对象征手法的把握以及对文中含蓄情感的感受。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特别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素养。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掌握新闻阅读的方法,提升媒介素养,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设定
了解新闻特写的基本特点,掌握新闻的六要素(5W1H)和基本结构
理解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特点,分析现实场景与历史背景交融的写法
品味文中含蓄深沉、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体会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掌握新闻阅读的基本方法
分析本文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
品味文中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含蓄情感的表达方式,体会“言外之意”
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等语句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新闻识读与结构分析
(一)情境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的历史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重要的一刻,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洗刷,五星红旗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作为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新华社记者用他们独特的视角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时刻。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感受历史氛围,自由发言表达观后感。
设计意图:通过影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闻基础知识回顾与建构
教师引导:在我们深入阅读这篇新闻特写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新闻的基本知识。新闻最重要的是什么?新闻的要素有哪些?新闻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师生共同梳理: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新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如何(5W1H)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新闻特写的特点:截取横断面,描写典型片段,富有现场感
学生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单上的新闻知识梳理表。
设计意图:系统梳理新闻知识,为文本分析打下理论基础。
(三)文本初读与整体感知
教师提出阅读任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2.梳理文中的时间线索和主要事件;3.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课文,完成阅读任务,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注意:
【解析】
结构部分 具体内容 核心作用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以拟人化的 “别了” 奠定基调,既指英国 “不列颠尼亚” 号游轮离开香港,也象征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简洁有力且富含情感。
导语 新华社香港 1997 年 7 月 1 日电 英国国旗最后一次在香港升起之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 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 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浓缩核心事实:时间(1997 年 7 月 1 日)、地点(香港维多利亚港湾)、事件(英国国旗降下,“不列颠尼亚” 号驶离,英国撤离香港),总领全文。
主体 按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了从 1997 年 6 月 30 日下午到 7 月 1 日凌晨的关键场景:
1. 6 月 30 日下午 4 点 30 分,末代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港督旗帜降下;
2. 6 月 30 日晚 6 点 15 分,英国在添马舰军营旁举行 “告别仪式”,英军军旗降下;
3. 6 月 30 日晚 11 点 40 分,彭定康在 “不列颠尼亚” 号上发表告别讲话;
4. 6 月 30 日晚 11 点 59 分,香港会展中心,英国国旗缓缓降下;
5. 7 月 1 日零点整,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奏响;
6. 7 月 1 日零点 40 分,“不列颠尼亚” 号驶离香港维多利亚港湾。 通过具体场景和细节描写,展现 “撤离” 与 “回归” 的过程,用事实支撑导语,让读者直观感受历史时刻的每一个瞬间。
背景 文中穿插两处关键背景信息:
1. 提及 “港督府于 1885 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暗示英国殖民统治的漫长;
2. 明确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与 1997 年的撤离形成时间上的呼应,凸显历史的闭环。 补充历史,让 “撤离” 事件更具厚重感,对比中凸显 “回归” 的历史必然性。
结语 从 1841 年 1 月 26 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香港岛,至 1997 年 7 月 1 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 156 年 5 个月零 4 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以精确的时间计算和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的凝练表述收尾,既总结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完整历程,又以客观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升华主题,留下余味。
小组代表分享阅读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构和情感基调。
(四)重点场景分析与时间线梳理
教师引导:这篇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一系列场景,让我们一起来梳理这些场景及其意义。
师生共同完成时间线梳理:
4时30分:港督府降旗仪式 - 标志着英国统治的结束
4时40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 末任港督的离去
6时15分:添马舰告别仪式 - 英国管治的正式结束
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 -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子夜时分:中英交接仪式 - 主权交接的时刻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 英国撤离的最终时刻
教师点拨:作者为什么要把时间写得如此精确?这有什么表达效果?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精确性的作用:增强真实性、体现历史感、突出庄严性。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线梳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知识,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和内容,重点分析了文中按时间顺序描写的场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分析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收集一则近期感兴趣的新闻,分析其结构和特点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课时:语言品味与情感探究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结构和场景,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聚焦文章的语言,品味那些富有深意的语句,感受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自然过渡到新课学习。
(二)标题解读与创新活动
教师引导: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先来看这个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有什么特点?包含哪些深意?
师生共同分析:
句式特点:主谓倒装,突出“别了”
修辞手法:借代(“不列颠尼亚”号代指英国)、双关(既指轮船离开,也象征统治结束)
情感色彩:委婉中带着自豪,含蓄中蕴含深意
以拟人化的 “别了” 奠定基调,既指英国 “不列颠尼亚” 号游轮离开香港,也象征英国对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简洁有力且富含情感。
创新活动:【标题创写工坊】
假设你是编辑,请为同一事件拟写三个不同风格的标题(庄重型、抒情型、评论型),并说明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创作,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标题分析和新标题创作,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语言细节品味
教师引导:文中许多语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
提供语言品味卡模板,指导学生分组品味重点语句: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解析】1.“不列颠尼亚” 号:作为英国皇家游轮,它不仅是接载查尔斯王子、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交通工具,更象征着英国在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势力。其 “停泊” 的状态,暗示着这种统治即将 “落幕”。巨幅紫荆花图案:紫荆花是香港的区花,1997 年后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的核心元素,是香港回归祖国后 “港人治港”、身份归属的象征。“悬挂” 的姿态,代表着新的时代符号已然确立。
“日落仪式” 本身并非官方名称,而是作者对英国撤离相关仪式的隐喻。“日落” 象征着 “日不落帝国” 的霸权衰落,也暗示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迎来 “黄昏”,走向终结。“恰好构成” 中的 “恰好”,看似是场景的偶然巧合,实则暗含历史的必然:当殖民势力的象征(不列颠尼亚号)与回归后的香港象征(紫荆花)出现在同一 “背景” 中时,历史的接力棒已然完成交接,旧时代的落幕与新时代的开启,在此刻形成无声的对照。
表达效果: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仅通过两个意象的并置,便让 “殖民终结、香港回归” 的核心主题可视化,既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又赋予场景丰富的文学张力。
2.时间维度:“156 年前”(1841 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侵占香港岛)与 “今天”(1997 年,香港回归)形成跨越百年的时间轴,将 “占领” 与 “撤离” 两个关键节点直接对接,凸显历史的沧桑与轮回。动作维度:“带领士兵占领”“升起英国国旗”(侵略、扩张的开端,是民族屈辱的记忆)与 “降下米字旗”(殖民、统治的终结,是国家主权的恢复)形成强烈反差。一 “升” 一 “降”,不仅是旗帜的动作变化,更是历史正义的回归 —— 曾经的侵略符号,最终以 “降旗” 的方式宣告退场。
句中对人物的表述极为克制:156 年前的 “爱德华 贝尔彻” 虽有名有姓,却仅作为 “英国占领” 的符号存在;“今天” 的士兵则直接 “匿名”,仅以 “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 代称。这种处理弱化了个人色彩,强调了事件的 “历史性”—— 无论是 “占领” 还是 “撤离”,都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 “开始” 与 “结束” 的标志性事件。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渺小,而 “收回主权” 的历史大势不可逆转。
表达效果:通过 “时间 + 动作 + 场景” 的三重对照,让读者在短短一句话中感受到 “百年殖民终落幕” 的厚重感,无需抒情,历史本身的对比已足以引发民族情感的共鸣,既客观又极具冲击力。
3.“从海上来”:回溯历史,19 世纪的英国凭借海上霸权,通过鸦片战争等一系列侵略战争,从海上登上香港,开启殖民统治 ——“海” 是其扩张、侵略的通道,暗含对殖民历史的冷峻回顾。
“又从海上去”:聚焦当下,1997 年,英国王室成员、末代港督乘坐 “不列颠尼亚” 号游轮,从香港的海面驶离,彻底结束对香港的统治 ——“海” 成为其撤离、退场的路径,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这句话没有使用 “侵略”“结束” 等直白词汇,而是以 “来”“去” 两个中性动词,赋予历史一种 “轮回” 般的宿命感。“大英帝国” 的称谓,与 “从海上去” 的结局形成对照,暗含对 “日不落帝国” 衰落的客观审视。作为全文结尾,它既收束了 “不列颠尼亚号驶离” 的具体事件,又跳出具体场景,上升到对整个殖民历史的概括。看似平淡的叙述,却留下无尽余味:百年沧桑,从海上开启的屈辱,最终以从海上落幕的方式画上句号,其中既有对历史的释然,更有对国家主权收回的深沉自豪。
表达效果:以最凝练的语言承载最厚重的历史,实现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效果。既符合新闻结语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的功能,又以文学性的留白,让文章的情感基调(冷静中的自豪、客观中的厚重)得到最终升华。
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分享品味成果,教师点拨提升。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品味,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背景材料的作用分析
教师提问:文中穿插了哪些历史背景材料?这些背景材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背景材料:
港督府的历史和建筑情况
英国占领香港的历史
英国在香港统治的时间计算
分析背景材料的作用:
补充说明,使新闻更完整
今昔对比,突出历史意义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暗示观点,表达情感态度
设计意图:理解背景材料在新闻中的作用,掌握新闻阅读的方法。
(五)情感升华与写作拓展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文中蕴含的深沉情感。这种情感不是直接宣泄的,而是通过客观叙述和巧妙描写自然流露的。现在让我们也来尝试用文字表达情感。
写作任务:以“香港回归那一刻”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新闻特写片段,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和背景穿插的手法。
【示例】1997 年 7 月 1 日零点,香港会展中心的空气仿佛凝固。巨幅红色幕布下,英国米字旗伴着微弱的机械声缓缓滑落,旗杆顶端的留白不过三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便循着国歌的节拍,稳稳升至杆顶,五星在聚光灯下泛着暖光。
观礼席上,一位白发老者抬手拭去眼角,他胸前别着的旧徽章,是 1948 年香港华人商会的纪念章 —— 那时,他父亲曾在维多利亚港边,看着英国军舰卸下炮械。此刻,身旁的年轻人举起相机,镜头里,国旗与不远处大厦上的紫荆花图案交相辉映,快门声与全场的掌声一同融入夜色。
甲板上,“不列颠尼亚” 号的锚链开始晃动,而会展中心内,《义勇军进行曲》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时,有人高喊 “回家了”,回声在大厅里久久不散。
学生写作,小组内交流互评,推荐优秀作品全班分享。
设计意图: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能力,实现读写结合。
(六)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总结: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和形式,感受了民族自豪感,还掌握了新闻阅读的方法,提升了媒介素养。新闻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历史的记录和情感的载体。
布置作业:
选择一则近期国际新闻,分析其报道角度和立场
预习下一课《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设计意图:巩固延伸学习内容,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五、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立足于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以下特点:
注重文本细读与语言品味。通过设计语言品味卡等工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新闻语言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强调比较阅读与思维训练。通过中外媒体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媒介素养。体现读写结合与迁移运用。通过新闻写作任务,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能力,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关注情感体验与价值引导。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升华环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蕴含的民族情感,增强了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重点环节有充分的时间展开。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提供差异化指导。要注重课堂生成,灵活调整教学策略。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实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