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有关知识,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价值的指导意义。
4.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一:导入
1: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2:高校校训。
《大学》一书,2212个字,但对国人的影响,非常深远,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
河南大学: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河南理工大学:明德任责
二:情境任务
学校“读书节”活动之“习经典,耀中华”解读经典活动正在开展。你是其中“《礼记》研究小组”的成员,成员们在学习了《大学之道》之后对里面的内容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决定召开讨论会进行讨论与辨析,请你完成:
任务一:学习经典与常识检测
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任务三:理解经典与分析结构
任务四:探讨经典与思辨提升
1:任务一:学习经典与常识检测
(1)知识回顾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了解《礼记》
《大学之道》出自《礼记》,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三礼”:一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
《诗经》《尚书》《易经》《周礼》《仪礼》
《礼记》《左传》《公羊传》《榖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3)课题释疑——何为大学?
1:“大学”,是指与“小学”相对的“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基本的礼节和文化课。
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注意,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学习“大学”?
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朱熹《大学章句序》
所以大学之道,最后最后落脚点在哪儿?治人,就是之前孙中山的那句评价“中国政治哲学之最。”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任务三:理解经典与分析结构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①“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②“目”是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③二者的关系是纲比目大,目从属于纲。
课文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①明②德,在亲③民,在止④于至善。
①道:根本原则、宗旨②明:动词,彰明 ③明:形容词,美好的
④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⑤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①止②而后有定③,定而后能静④,静而后能安⑤,安而后能虑⑥,虑而后能得⑦。
①知:知道 ②止:达到的“至善”境界
③定:志向坚定不移 ④静:心不妄动
⑤安:性情安和 ⑥虑:思虑精祥 ⑦得:处事合宜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近:动词,接近
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思考1】概括内容及作用。
①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即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②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③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思考2】三纲的内涵
【明明德】彰明美德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新民】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思考3】三纲的关系
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思考4】怎样实现“三纲”?
六个步骤: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如此,就拿我们现阶段来说,今天2024年8月27日,距离高考还有648天,有的人一想时间,慌了,心也定不下来,特别浮躁。《大学》就告诉我们: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需要先“知止”,也就是你想达到的境界,比如你目标是北大,你核算各科之后,发现语文得考到:130,这有了目标,也就定下来了,定下来之后,内心开始平静的去做事情,在语文课堂和写作业的时候,也能坦然自安,怎么着,学就是了,弄懂就成了,记住就好了呀,你内心平静而安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思虑周全,而思虑周详,自然就有收获。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前,最紧急的,第一位的事情,是什么?学习,吃饭睡觉打豆豆,都放在学习之后。】
课文翻译: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①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②其身。
①齐:使……整齐有序 ②修:修养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的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①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②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③其知。
①正:使……端正
②诚:使……真诚 ③致:获得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①。物格而后知至②,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①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②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①,壹是②皆以修身为本③。
①庶人:平民百姓
②壹是:一概,一律
③本:根本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思考1】 “八目”指什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八目”,即(条目,细则)也就是为人生规划出八大阶段。
八目之间是相互联结的关系,它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了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思考2】“八目”中哪一条是核心?
“修身”是根本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4:任务四:探讨经典与思辨提升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
三、主旨
本文介绍了儒家文化的主休“三纲”“八目”,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因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的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四、与生共勉,感悟经典
《大学之道》以其精微的语言告诉我们,播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种子,它便会生出“修身”之根,进而长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枝干,最终结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果实。
希望同学们能一生谨记:修身立德,不忘初心!愿你们的生命之树都能开出绚烂之花,结出大道之果!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