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短歌行》《归园田居》任务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短歌行》《归园田居》任务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0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联读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7课《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教科书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统编版)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的单元说明、注释及学习提示等学习资源,把握两首诗歌音韵节奏和情感基调,抓关键词、关键句,对比理解思想感情的异同,把握作品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情感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发展辩证思维、批判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诗歌的语言、情感之美,学会欣赏、评价不同时代不同价值取向的作品,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
精读两首诗歌,感受诗人人生态度,辩证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结合新时代新生活,指导自己实践,为我所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通过找关键词(句)、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精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解读诗歌内涵,把握诗歌情感主旨。
教学难点:
通过两位诗人其他作品的阅读体验,立体感知两位诗人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辩证理解不同的价值取向。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任务】
1.课前安排学生结合初中学过的《龟虽寿》《饮酒》等相关作品,课前査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曹操、陶渊明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
2.课前安排学生结合教材注释,精读《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自主解读关键诗句内涵,把握诗歌情感主旨。
【课堂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人论世,初步领会作家作品
学生活动:回顾曹操《龟虽寿》、《饮酒》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了解两位诗人和本课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1.导入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曹操的《龟虽寿》和陶渊明的《饮酒》,两首诗歌,并说明这两首诗的思想情感。
明确:曹操与陶渊明不同表达的不同的精神追求。
这两位诗人,一位是充满野心壮志不已的的政治家,一位是厌弃官场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是两位拥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诗人。
2.诵读诗歌
学生活动:诵读诗歌,明确字词读音和书写,理解重点字词的字义。
明确:
提醒学生易错字。《短歌行》中的“譬”“唯”“衿”“悠悠”“呦呦”“苹”“掇”“阡”“ 讌”,《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暧暧”“颠”
阡陌的含义,厌的意思,尘网,樊笼的意思
3.诵读诗歌,知人论世
我们在阅读鉴赏诗歌时,有一种很重要的鉴赏方法,就是“知人论世”。关于曹操和陶渊明其人,同学们相对比较熟悉,我们不再赘述,我们根据一个表格来了解《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的题材、写作背景等信息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韵律 诗人身份 时代背景
《短歌行》 四言古诗(乐府诗) 抒情诗 短促激越(适合抒发慷慨悲壮之情)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赤壁大战前夕/败于赤壁大战 54岁的年龄
《归园田居》 五言古诗 田园诗 舒缓平和(适合抒发闲适恬淡之情)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几仕几隐 官场黑暗 最终辞官
明确:
(1)《短歌行》是一首四言古诗,题材属于政治抒情诗,节奏短促激越,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写作背景有的人说是赤壁大战前夕,有的人说是赤壁之战战败后写的,大概是曹操54岁时所写。
(2)《归园田居》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属于田园诗,节奏舒缓平和,苏轼称其为“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曾经几仕几隐,因为厌恶官场黑暗,最终辞官。
这两位诗人,一位是充满野心壮志不已的的政治家,一位是厌弃官场向往田园风光的隐逸之士,是两位拥有不同价值取向的诗人。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其一)》两首诗歌中又分别是怎样体现的呢?
任务二 抓关键句,深入领悟诗歌情感志趣
学生活动:读文本,找诗眼,抓关键句,逐句解读诗歌情感主旨,领悟诗人人生志趣。问题探究:
1.各用诗中的一个字(诗眼)来概括诗人情感。
2.思考《短歌行》之中,作者的“忧”的内容有哪些?(what),又是如何描写忧的?(how)
3.《归园田居(其一)》中,诗人为何而归?(why)归向何处?(what)是如何描写归处的?
明确:
1.《短歌行》中是“忧”,《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是“归”。
2.《短歌行》中的诗眼是“忧”,有三“忧”。
第一个忧“人生几何”,人生苦短,时光易逝,功业难成。第二个忧“何以解忧”,如何解忧,唯有饮酒。第三个忧缺少人才之忧,渴望广纳贤才。
忧人生苦短,忧贤才难得,诗人渴望大把时光、渴求广纳贤才,究竟是为什么呢?根本的落脚点还是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忧的根本是为建功立业而忧。
3.为何而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原本就是一个天性热爱自然,不喜欢束缚,向往自由的人。但他落入世俗官场中三十年之久,他厌恶官场,本性也不喜欢官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世俗的种种束缚比作尘网。
所以归向何处?——守拙归园田。他厌恶官场,想要回归田园。陶渊明天性喜欢山林。
“守拙”:持守愚拙,就是坚守“爱丘山”的本性。其实是因为自己不喜欢官场逢迎,守正不阿。陶渊明把世俗生活比作“尘网”“樊笼”,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可见仕宦生活让他倍受束缚,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极其痛苦。他不想迷失本性,所以只能“守拙归园田”。
归处如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运用白描、远近结合、以动衬静的方法对他归处的景物进行描写,可以看出诗人归去的田园是相对清贫的。
任务三 概括诗人形象,辩证评价不同人生取向
学生活动:根据之前的诗歌赏析,感受诗人的人物形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读完《短歌行》,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2.读完《归园田居·其一》,你感受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
3.对比两种不同的人生取向,曹操追求的“天下归心”和陶渊明“守拙归园田”,什么样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出世和入世,你更欣赏哪种态度?
明确:
1. 曹操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虚怀若谷。他想要统一大业,建功立业,不论是他在赤壁之战还是赤壁之战战败后写下这首《短歌行》,我们都能肯定他的态度是积极入世的。
2.陶渊明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他喜欢纯真朴质的自然,不喜欢虚伪黑暗的官场,不追求世间的一些名利,只为追求自己内心的世界的精神净土,这是他所追求真实的自我的人生取向,是出世的人生态度。
据此,我们可以梳理出两首诗歌情感之不同:
《短歌行》这首诗通过酒后的歌唱,发出人生苦短、贤才难觅的慨叹,反映了曹操为实现统一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表现出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归园田居(其一)》通过对自己崇尚自然的个性的介绍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仕宦官场的厌弃,抒发了重返田园的喜悦之情,表现出超脱出世的价值取向。
3.不管是积极入世,还是在积极入世寻求不到一个正确的方式之后,出世尝试寻求精神的解脱,出世和入世向来是人生的两种,或者说向来是中国文人的两种不同的处事方式。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颗入世的心,走进尘世才能懂得自己是否能够承担这入世的责任,还未入世就想着出世,那是一种精神逃避,不是出世;入世的道路并不轻松,当我们无法排解自己内心的忧虑时,可以给自己按下暂停键,出世寻求精神的安慰和放松,用出世的心去做入世的事。
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分析诗歌的基础上,再次跟随视频吟唱诵读诗歌,感受经典之美,并尝试背诵。
板书设计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知人论世 抓关键句 人物形象
曹操 建功立业 积极入世
陶渊明 恬淡闲适 超然出世
学会辨析评价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