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0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学科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精炼、优美、富有韵律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技巧,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脉络,培养学生辨析、概括、探究的思维能力,理解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诗意之美,体会作者营造的宁静、朦胧、和谐的意境,提升自然审美和文学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初步感知散文中所蕴含的中国文人寄情于景、寻求心灵超脱的传统审美心态,理解文章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独处”与“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对荷塘与月色的精彩描写,品味其语言美和意境美。
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线索,理解“颇不宁静”到“暂得宁静”再到“回归现实”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等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
2.探究“荷塘月色”之景与作者内心之情的融合关系,体会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导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大师朱自清的世界。在一个“心里颇不宁静”的夏夜,他披衣出门,漫步于清华园的荷塘边,用他那支生花妙笔,为我们记录下了一片独一无二的“荷塘月色”。这片月色,不仅照亮了荷塘,更照亮了他的内心。让我们一同去探寻,这景中究竟藏着怎样的情?
作家作品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卒于1948年。籍贯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新沉郁、语言洗练、文笔秀丽。
①善于融情入景,如《荷塘月色》;
②信手拈来古诗词,使诗词的意境与散文的意境融为一体,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③善用拟人手法,把“静”的景物写活,如《春》;
④善用叠词,使语言具有韵律美,如《荷塘月色》;
⑤大多篇幅短小,于平实中见匠心,如《背影》。
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点明了时间——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朗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1段:披衫出门。
第2-3段:荷塘小路。
第4段:月下荷塘。
第5段:荷塘月色。
第6段:荷塘四面。
第7-9段:江南采莲。
第10段:推门回家。
活动:整体感知,理清“踪”与“情”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作者夜晚出门散步,他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简单的短语概括出来。
明确(答案):出家门 → 沿小路 → 观荷塘 → 赏月色 → 忆江南 → 回家门。
伴随着地点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到关键句,说说他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吗?
明确答案:
起点(不宁静):“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途中(寻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高潮(得宁静):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中。(第4-6段)
回落(失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最终“轻轻地推门进去”,回到现实。
说明:行踪(明线)线索与情感线索(暗线)相对应,明暗线交织,形成圆形的写作结构,突出了作者心中的矛盾和彷徨,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探究颇不宁静的原因: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为全文奠定了抒情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原因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当时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叛变革命,三天之间,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3000多人失踪。一夜之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消息传到北京,朱自清十分震惊,一连几天心绪不宁,充满苦涩、悲愤和彷徨。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 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 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 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挣扎着, 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1927年9月17日《一封信》
近年来为家人的衣食,为自己的职务,日日地忙着,没有坐下闲想的工夫;心里似乎什么都有,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我是要找一条自己好走的路;只想找着“自己”好走的路罢了。但哪里走呢?或者,哪里走呢!我所彷徨的便是这个。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的体力太不成,况且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望我活,也不忍丢下走自己的路。
——1927年9月2日《那里走》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
作为自由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产生的苦闷彷徨;
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父亲、妻子、孩子)。
精读品析,鉴赏美景
任务:探究“言”与“法”
聚焦第四、五、六自然段,这是文章的核心。分组进行品析。
第四段作者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运用了哪些手法让你觉得特别生动?
参考答案:
修辞手法丰富:
叠词:突出叶子的绵远不绝,写出了荷叶广而多的特点,音韵整齐
比喻:①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将静态的荷叶比作动态的舞裙,写出了它舒展、轻盈、修长、柔美的姿态;
②把“白花”比作“一粒粒的明珠”,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白花“点缀”在“层层的叶子中间”,在绿丛中闪闪发光、忽明忽暗,与“碧天”里的“星星”相似,赋有动态美;
③“刚出浴的美人”,写出了荷花在月光下的洁白无瑕,晶莹剔透、风姿柔美、优雅高贵。——博喻(一个本体多个喻体)从光泽(明珠)、分布(星星)、气质(美人)多角度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清新脱俗。
④把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比喻成闪电;突出波痕快速凝碧,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写盛开花的柔美动人,“羞涩”写含苞待放花的娇羞姿态,赋予荷花少女的情态,可爱动人。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脉脉”一词赋予流水人的感情,仿佛它也在含蓄地传递情意,衬托了环境的幽静。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将嗅觉(清香)与听觉(歌声)相通,把飘忽不定、时有时无的香气写得具体可感,意境悠远朦胧。
月色下的荷塘:宁静、优美、朦胧、富有动态美
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用词精准:“泻”、“浮”、“洗”、“笼”等动词,准确地描绘了月光、青雾的动态和质感。“荷塘上的月色”又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么写出这种特点的?
参考答案:
塘上的月色呈现出一种朦胧、静谧、和谐而又略带忧郁的独特意境。
“泻”化静为动: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字,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和倾泻而下的气势。
“浮”字把水汽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飘柔美的特点,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洗”写出了花叶在月下雾中呈现的奶白色有新鲜欲滴的状态,表现了月光的温润柔和,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
“笼”写出了雾气弥漫笼罩的感觉,与梦这一比喻相照应,自然而不着痕迹。表现了月下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给人置身梦境之感。
——虚实结合:“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实写月光的洁白、朦胧,又虚写其如梦似幻的意境。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比喻。“酣眠”指满月,“小睡”指淡云遮月。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追求幽静宁谧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
光影和谐:写“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再次运用通感,将光影的组合转化为优美的旋律,写出了光与影的和谐、错落有致。
教师小结:在这两部分,作者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运用精妙的比喻和独特的通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朦胧、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荷塘月色图。这景致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它的美,更在于它完全契合了作者此刻渴望宁静、超然物外的心境。
(四) 合作探究,体悟深情
如此美景,按理说应让人心旷神怡,但作者为何突然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流露出他怎样的心绪?
参考答案: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片喧闹,但它们属于自然,是“它们的”。
作者虽然沉醉于美景,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自由,但内心深处那份“颇不宁静”的根源(对现实的不满、对前途的迷茫等)并未真正消除。
这句话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失落感和无法真正融入自然的疏离感 。眼前的“热闹”反而衬托出他内心的“寂寥”,美景虽好,却只是暂时的慰藉,无法从根本上排解他的愁绪。这是一种“乐景”与“哀情”的对比。
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热闹嬉游的场景?这与眼前的荷塘月色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 :
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古代诗词中江南采莲的热闹场景,这是一种对比和反衬 。
古时的自由欢快、充满青春气息的生活,与作者当时所处的压抑环境(写作于1927年,白色恐怖时期)以及个人苦闷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
这表现了他对美好、自由、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而这种向往正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最终,“猛一抬头”回到现实,说明这种超脱和向往只能是短暂的。
(五)课堂总结与升华
《荷塘月色》不仅仅是一篇写景的美文,更是一篇抒情的杰作。朱自清先生用他精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幽、宁静的世界,但他真正想带领我们探寻的,是他幽深、复杂的内心世界。他教会我们如何将难以言传的情感,巧妙地寄托于身边的景物之中,达到了景中有情、情融于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这片荷塘,这片月色,也因此超越了清华园的一角,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美丽意象。
(六) 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的黄昏》或《雨中的街景》,要求不仅写出景物的特点,更要能流露出自己某一时刻的特定心情。(例如:考试后的放松、离别前的惆怅、等待时的焦灼等)
板书设计
(力求简洁、清晰、体现逻辑)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心绪缘起:颇不宁静 → 出门寻静
二、荷塘漫步:景与情的融合
月下荷塘:比喻、拟人 → 轻盈、柔美
塘上月色:泻、浮、洗、笼 → 静谧、朦胧
通感:清香如歌、光影如曲 → 和谐
三、心境探微:喜悦中的哀愁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 孤独、失落
忆江南采莲 —— 向往自由、反衬现实
四、心绪回归:终归现实
核心特色:语言美、意境美、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