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导体的电阻》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2《 导体的电阻》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年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7 21:0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2《 导体的电阻》课时教案
学科 物理 年级册别 高二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十一章第二节,是电学部分的核心基础。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的关系,引出电阻定律,并定义电阻率这一重要物理量。内容逻辑清晰,从现象到规律,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物理学科“实验—建模—应用”的研究路径。本节为后续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知识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等基本电学概念,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但对电阻的本质理解仍停留在“阻碍电流”这一表层认知,缺乏从微观电子运动角度的深入理解。学生在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上已有经验,但在实验设计与误差分析方面仍显薄弱。此外,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对电阻率这一描述材料属性的物理量理解存在困难。因此,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实验、微观模型与生活实例相结合,帮助学生突破认知障碍。
课时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 理解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掌握电阻定律的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能用公式 R = ρL/S 进行简单计算。
2. 理解电阻率是描述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知道其单位与常见材料的电阻率大小关系。
科学思维
1. 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升逻辑推理与模型建构能力。
2. 能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并能用微观电子运动模型解释宏观电阻现象。
科学探究
1. 能独立或合作完成“探究导体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关系”的实验,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
2. 能通过实验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图像斜率含义,验证电阻定律的正确性。
科学态度与责任
1. 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尊重实验数据,勇于修正错误。
2. 认识电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电热器、保险丝、超导材料),体会物理知识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电阻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条件。
2. 电阻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难点
1. 从微观电子运动角度理解电阻的成因及电阻定律的物理本质。
2. 实验中系统误差的分析与控制,如接触电阻、温度变化对电阻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学生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不同长度与横截面积的金属丝(镍铬合金)、开关、导线、游标卡尺、米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5分钟】 一、生活情境引入,激发探究兴趣 (1)、展示生活实例,引发认知冲突
教师手持两根外观相同但长度不同的电炉丝,接入电路演示发热现象。引导学生观察:“为什么两根看起来差不多的电炉丝,通电后发热程度不同?”随后更换为相同长度但粗细不同的电炉丝重复实验,再次提问:“粗的和细的,哪个更热?为什么?”通过直观的视觉与热感体验,让学生意识到导体的“阻碍作用”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与导体自身的某些属性有关。
(2)、提出核心问题,明确探究方向
教师总结学生的观察与猜想:“大家的直觉很敏锐!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也就是电阻,可能与导体的长度、粗细(横截面积)有关,甚至可能还与材料本身有关。那么,这些因素究竟是如何影响电阻大小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定量关系?”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探究任务:探究导体电阻的决定因素。
(3)、回顾已有知识,搭建认知桥梁
教师提问:“我们之前学过欧姆定律 I = U/R,它告诉我们如何测量一个导体的电阻。那么,测量电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与电路图。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示意图,强调电压表并联、电流表串联的接法,并提醒学生注意滑动变阻器的限流作用,为后续实验做好方法铺垫。 1. 观察实验现象,描述不同导体通电后的发热差异。
2. 基于生活经验,猜想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可能因素。
3. 回忆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与电路连接方式。
4.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究电阻的决定因素。
评价任务 现象描述:☆☆☆
猜想合理:☆☆☆
方法回忆:☆☆☆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实验,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是什么”过渡到“为什么”,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同时,通过回顾伏安法,激活学生已有知识,为后续实验探究提供方法支持,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
实验探究,建构规律
【20分钟】 一、设计实验方案,明确探究路径 (1)、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思路
教师提问:“我们要研究电阻R与长度L、横截面积S、材料ρ的关系,但影响因素不止一个,该怎么研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物理中“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策略:先保持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改变长度,测量电阻,探究R与L的关系;再保持材料和长度不变,改变横截面积,测量电阻,探究R与S的关系;最后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电阻率来体现材料的影响。
(2)、细化实验步骤,规范操作要求
教师展示实验装置图,介绍实验所用镍铬合金丝的固定支架、接线柱位置。强调实验中需测量的物理量:长度L(用米尺测量)、横截面积S(用游标卡尺测量直径d,计算S = πd /4)、电压U(电压表读数)、电流I(电流表读数),进而计算R = U/I。提醒学生每次更换导体后需断开开关,接线要牢固,避免接触电阻过大;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适中,避免导体过热导致电阻变化。
二、分组实验操作,收集实验数据 (1)、组织学生分组实验
将学生分为若干实验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包(含不同长度的同种镍铬丝3根、不同直径的同种镍铬丝3根、米尺、游标卡尺、电学仪表等)。教师巡视各组,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检查接线是否正确,提醒读数时视线要与表盘垂直,记录数据要及时准确。特别关注学生在测量直径时是否正确使用游标卡尺,避免读数错误。
(2)、引导学生记录与处理数据
教师提供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要求学生分别填写“探究R与L关系”和“探究R与S关系”两组数据。鼓励学生在测量一组数据后,立即计算出对应的电阻值,并初步判断趋势。对于“R与S关系”实验,提醒学生横截面积变化时,若导体长度不变,则S增大意味着导体变粗,应预测电阻减小。
三、分析数据图像,归纳物理规律 (1)、指导学生绘制图像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坐标纸,引导学生以长度L为横坐标、电阻R为纵坐标,绘制R-L图像;再以横截面积的倒数1/S为横坐标、电阻R为纵坐标,绘制R-1/S图像。强调坐标轴的标度要合理,数据点要准确描出。
(2)、引导学生分析图像特征
待多数小组完成图像绘制后,教师选取典型图像投影展示。提问:“R-L图像大致呈什么形状?说明R与L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得出“R ∝ L”的结论。继续提问:“为什么我们要画R-1/S图像而不是R-S图像?R-1/S图像呈直线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反比关系的图像特征,得出“R ∝ 1/S”的结论。
(3)、综合归纳电阻定律
教师总结:“实验表明,在材料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R与长度L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成反比。我们将这一规律称为电阻定律,其表达式为 R = ρL/S。其中比例系数ρ就是电阻率,它反映了材料本身的导电性能。” 1. 小组讨论,确定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2. 动手连接电路,测量不同导体的电压与电流值。
3. 正确使用米尺和游标卡尺测量长度与直径,计算横截面积。
4. 记录数据,计算电阻,绘制R-L和R-1/S图像,分析规律。
评价任务 方案设计:☆☆☆
操作规范:☆☆☆
数据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归纳结论”的完整探究链条,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实验提升了实践能力;图像法处理数据强化了数理结合的意识。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真正实现“做中学”。
微观解释,深化理解
【10分钟】 一、引入微观模型,解释宏观现象 (1)、展示金属导体微观结构模型
教师播放动画或展示示意图:金属晶体中,原子规则排列,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做无规则热运动。当导体两端加上电压后,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获得一个定向移动的速度,形成电流。但自由电子在定向移动过程中会不断与晶格中的原子离子发生碰撞,这种碰撞阻碍了电子的定向运动,宏观上就表现为电阻。
(2)、从微观角度解释电阻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导体越长,电阻越大?”解释道:“电子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路径越长,遇到的‘障碍’(原子离子)就越多,碰撞次数越多,受到的阻碍就越大,电阻也就越大。”接着提问:“为什么导体越粗(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引导学生想象:“横截面积大,相当于道路变宽,可以同时通过的电子数量增多,电流更畅通,阻碍作用减小,电阻就小。”
(3)、定义电阻率,突出材料属性
教师强调:“不同材料的原子排列密度、自由电子浓度不同,导致电子在其中运动时受到的平均阻碍不同。因此,即使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不同材料的电阻也不同。电阻率ρ正是用来量化这种材料本身导电能力的物理量。ρ越小,导电性越好,如银、铜;ρ越大,导电性越差,如橡胶、陶瓷。某些材料在极低温下电阻突降为零,这就是超导现象,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1. 观看微观模型动画,理解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 结合微观碰撞模型,解释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
3. 理解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与导体形状无关。
4. 了解超导现象及其意义。
评价任务 模型理解:☆☆☆
解释合理:☆☆☆
概念清晰:☆☆☆
设计意图 从宏观实验现象深入到微观机制解释,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联系的物理思维。通过生动的比喻(如“道路宽窄”)降低理解难度,使抽象概念具象化。介绍电阻率与超导,拓宽学生视野,体现物理的前沿性与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典例分析,巩固应用
【7分钟】 一、讲解典型例题,示范解题规范 (1)、例题1:基础计算
题目:一根长为2.0 m、横截面积为1.0×10 m 的铜导线,已知铜的电阻率为1.7×10 Ω·m,求其电阻。教师板书解题过程:先写出电阻定律公式 R = ρL/S,再代入数据:R = (1.7×10 ) × 2.0 / (1.0×10 ) = 3.4×10 Ω。强调单位统一与科学计数法的使用。
(2)、例题2:比例关系
题目:将一根均匀的金属丝拉长为原来的2倍,体积不变,求其电阻变为原来的几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拉长后L' = 2L,因体积V = LS不变,故S' = V/L' = V/(2L) = S/2。代入公式得 R' = ρ(2L)/(S/2) = 4ρL/S = 4R。因此电阻变为原来的4倍。通过此题强化学生对L与S同时变化时电阻变化的理解。
(3)、例题3:生活应用
题目:家庭电路中的导线为什么通常用铜而不用铁?保险丝为什么用铅锑合金而不用铜?引导学生从电阻率角度分析:铜的ρ小,导电性好,输电损耗小;铅锑合金ρ较大,熔点低,当电流过大时能迅速熔断,起到保护作用。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 听讲并记录例题解题过程。
2. 参与例题2的分析,理解体积不变条件下的比例关系。
3. 思考并回答生活应用问题,理解材料选择的科学依据。
4. 完成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评价任务 公式应用:☆☆☆
比例分析:☆☆☆
生活联系:☆☆☆
设计意图 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电阻定律的计算方法与思维路径,规范解题步骤。比例题强化对公式内涵的理解,生活应用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应用意识。
课堂总结,升华主题
【3分钟】 一、结构化回顾,系统梳理知识 (1)、总结核心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电阻定律 R = ρL/S,明确了导体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共同决定。电阻率ρ是材料的固有属性,决定了材料的导电性能。”
(2)、升华科学精神
教师深情总结:“物理之美,不仅在于公式之简洁,更在于它揭示了世界运行的深层规律。从一根导线的电阻,到整个电网的能量传输;从日常用电的安全,到超导技术的未来突破,都离不开今天所学的这一定律。希望同学们不仅能记住公式,更能像科学家一样,保持好奇,勇于探究,用理性的光芒照亮未知的领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1. 跟随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 理解电阻定律的物理意义与应用价值。
3. 感受科学探究的魅力与物理的广泛应用。
4. 树立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评价任务 知识回顾:☆☆☆
情感共鸣:☆☆☆
价值认同:☆☆☆
设计意图 通过结构化总结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引用爱因斯坦名言进行情感升华,将知识学习上升到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层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使命感,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
作业设计
一、基础巩固
1. 关于导体的电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 R = U/I 可知,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B. 由 R = ρL/S 可知,电阻与长度成正比,与横截面积成反比
C. 将一根导线对折后使用,其电阻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D. 电阻率大的导体,电阻一定大
2. 一根镍铬合金丝,长度为1.5 m,横截面积为0.5 mm ,已知其电阻率为1.1×10 Ω·m,求它的电阻。
二、能力提升
3. 有一根粗细均匀的导体,将其均匀拉长为原长的3倍,求其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倍?(假设体积不变)
4. 某家庭装修,需铺设100 m长的电线。现有两种选择:A种为铜线(ρ = 1.7×10 Ω·m),B种为铝线(ρ = 2.9×10 Ω·m)。若要求两种电线电阻相等,问A种电线的横截面积应为B种的多少倍?
三、拓展探究
5. 查阅资料,了解超导材料的发展历史与当前应用(如磁悬浮列车、核磁共振成像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谈谈你对超导技术未来的展望。
【答案解析】
一、基础巩固
1. B(解析:A错,R由导体本身决定,与U、I无关;C错,对折后L减半,S加倍,R变为1/4;D错,R还与L、S有关)
2. 解:S = 0.5 mm = 0.5×10 m ,R = ρL/S = (1.1×10 ) × 1.5 / (0.5×10 ) = 3.3 Ω
二、能力提升
3. 解:L' = 3L,V不变 S' = V/L' = V/(3L) = S/3,R' = ρ(3L)/(S/3) = 9ρL/S = 9R,故为9倍。
4. 解:R = R ρ L/S = ρ L/S S /S = ρ /ρ = (1.7×10 )/(2.9×10 ) ≈ 0.586,故A种面积约为B种的0.586倍。
板书设计
11.2 导体的电阻
【左侧】实验探究:
控制变量法 → R∝L(S、ρ不变)
      → R∝1/S(L、ρ不变)
【中间】电阻定律:
R = ρL/S
R:电阻(Ω)
ρ:电阻率(Ω·m)→ 材料属性
L:长度(m)
S:横截面积(m )
【右侧】微观解释:
自由电子 + 电场力 → 定向移动
碰撞晶格离子 → 阻碍 → 电阻
L↑ → 路径长 → 碰撞多 → R↑
S↑ → 通道宽 → 阻力小 → R↓
【底部】应用:铜导线(ρ小)、保险丝(ρ大、熔点低)、超导(ρ=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以生活实验导入,有效激发了学生兴趣,实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自然过渡。
2. 学生全程参与实验探究,动手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切实锻炼,科学探究素养得以提升。
3. 微观模型的引入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了宏观与微观的联系,突破了理解难点。
不足之处
1. 实验时间较紧,部分小组未能完成全部数据测量,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
2. 对于游标卡尺的使用,个别学生仍不熟练,导致横截面积测量存在误差。
3. 课堂容量较大,部分学生在例题2的比例分析中反应较慢,需加强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