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20:51:04

文档简介

安徽2025年9月高二秋季检测
语文·答案
(1~3题,6~7题,11~12题,15题,19~20题,每小题3分)
1.A
2.B
3.A
4.①材料一侧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分析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的关联,如“遮掩”手法的文化背景。(或:
论述建筑为文学服务的功能,如室内布置刻画人物、建筑布局推动情节。)②材料二侧重建筑的艺术风格:聚焦
明清园林“写意”风格的审美特征,如通过布局营造意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
酌情给分)
5.①建筑是时代与社会的缩影,可增强作品的历史真实感。材料一指出,大观园和宁荣两府是清代建筑文化、社
会意识形态和生产力水平的反映。②建筑可服务于人物塑造,使角色性格具象化。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萧湘
馆为例,说明建筑如何体现人物性格。③建筑可推动情节发展,成为叙事的重要元素。材料一提到,大观园的
奢华描写为贾府衰败埋下伏笔。④“写意”手法可提升文学意境,激发读者想象。材料二强调,中国园林的“写
意”风格通过有限的景观(如翠竹、泉水)营造无限意境,使审美突破物理限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
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6.C
7.D
8.①文章围绕观赏红叶展开,标题统领全文。②指出文章的描写对象及其特点,莫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③引用
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④点明文章主旨,表达出对霜叶及其精神的赞美。(每点2分,答出
任意两点即可。若答“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与后文引用杜牧的诗形成呼应”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
给分)
9.①色彩之美:红叶斑斓的颜色互相映衬,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秋日画卷,具有视觉上的艳丽之美。②生命之美:红
叶在经历光照、温度变化以及水分流失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释放出最耀眼的光华,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③精神之美:红叶披着重霜迎西风,凝聚着激情,升腾者自信,其有凌寒做霜的精神,还拥有无私奉献的高尚品
德与深厚哲理。④文化之美:红叶成为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如杜牧、白居易的诗句赋予其艺术美感。它不仅
是自然现象,更被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为文学创作注人新主题。(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若有其他答
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10.CDG(每处1分,多涂不给分)
11.D
12.B
13.(1)匈奴被攻克平定,远方的外族前来进贡,吉祥的征兆天天都有,粮食连年丰收。(关键词“克平”“登”的翻
译各1分,大意2分)】
(2)如今却退朝后在背后议论,上朝时却不在朝廷上劝谏,如果把这当作明智之举,不也是荒谬的吗?(关键
词“乃”“廷”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
14.①会让西域各国误解大唐册封可汗的诚意。②可能导致可汗不感恩或生怨恨。③可能致使其他藩国轻视大
唐。④使藩国安宁、臣服,不求而好马自来。(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的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六年,匈奴被攻克平定,远方的外族前来进页,吉祥的征兆天天都有,粮食连年丰收。地方长官们多
次请求举行封禅大典,群臣们也纷纷称赞陈述太宗的功德,认为“时机不可错失,天意不可违背”。只有魏征
认为不可以举行封种大典。唐太宗说:“我希望你能直言相告,不要有所隐瞒。我的功绩不高吗?”魏征回签
说:“陛下功劳很高了,但百姓还没有惑受到陛下的思患:陛下的德泽很深厚了,但德泽还没有广泛地传布到各
一1安徽2025年9月高二秋季检测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语文答题卡
8.(4分》
17.(6分)
班级
姓名
考场号
(1)(2分》
座位号
考生号 □□
(2)(2分)

(3)(2分)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
无误后将本人班级、姓名、老生号、老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2.答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
意铅笔按一图示规范填涂。

9.(6分》
事3.必须在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
18.(4分)
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在答题卡上作任何标记,严禁使

用涂改液和修正带。
此栏考生禁填禁能 肤考考生由监考员贴条形码,并用2B铅笔填涂左边的缺考标记。
选择题(每小题3分,第10题为多项选择题)
21.(3分)
1【A]B]C1[D】7【A]【B]【C1[D]
19【A]【B]【C】[D]
2【A]IB]【C】[D]
1I【A】IB】IC】[D
20[A】[B]【C】[D]
3【A]【B][C][D]
12【A】[B】[C][D]
13.(8分)
6【A]【B][C][D】15[A][B][C][DJ
(1)(4分)
1o【A】[B】[c】[D]【E1[FJ【G】
22.(5分】
(2)(4分)
4.(4分)
14.(5分)
5.(6分)
16.(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语文第1页共5页
语文第2页共5页
语文第3页共5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23.(60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边框的答案无效
语文第4页共5页
语文第5页共5页绝密★启用前
安徽2025年9月高二秋季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 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在建筑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 真、自然。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以及宁荣两府,必是他见过的,经历过的,是清朝建筑文化的 写照,是清朝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社会审美与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中国古代的人日常家居较现代人隐蔽。就是普通四合院计有两进、三进之说,大宅子更 是仪门、垂花门重重。古代的建筑不会进门便是起居之所。总是讲究个遮掩、过渡。如四合 院大门前的影壁。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说:“除佛塔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 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影壁作为庭院建筑的一部分,除遮蔽视线外,还有挡风、 避邪和装饰的作用。贾政游大观园,开园门便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且看贾政对此山的评 价:“非有此一山,一进来园中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 ”此言虽出贾政之口,实为曹雪芹的造 园观点。贾政继续前行,“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围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 有房屋悉皆遮住”。遮掩手法在古代建筑中大到院落,小到一厅一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与 人们的日常起居习惯、伦理道德、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
建筑与文学作为不同种类范畴,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 中描写建筑,建筑中产生文学。《红楼梦》中一个活脱脱的荣国府和大观园呈现在人们面前。 而大观园中厅台楼阁亦有很诗意的名字— “潇湘馆”“怡红院”,建筑上亦有题额对匾。“大 观园试题对额”一回就是为整个大观园中的建筑起名字,题对联。当然,文学中的建筑虽取自 现实生活,但作为小说中人物的虚拟生活环境,与现实中的建筑又有所区别。作者为了故事 情节发展的需要去布置空间格局,为了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去刻画特定的室内布置。这都是有
可能的。室内布置的特点还离不开人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由以上可知,曹雪芹在从室内布置
语文试题 第 1 页 ( 共 8 页 )
上刻画人物性格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从《红楼梦》中也不难看出建筑为文学服务的痕迹。曹 雪芹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刻意地去安排建筑。
清文人李渔曾说过:“土木之事,最忌奢靡。”而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从东边一带,借着 东府里花园起,至北边,一共丈量三里半大”。大观园中的大观楼亦是“崇阁巍峨,层楼高起, 面面琳宫合抱,迢迢复道萦纡,青松拂檐,玉栏绕砌,金辉兽面,彩焕螭头”。如此雍容华贵,连 皇宫来的元妃也“极加奖赞”。仅一回书中就三次写到元春叹息太“奢华糜费了”。当然这是 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为小说末节贾府被抄埋下了伏笔。
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善于总结和学习,古为今用,温故而知新,才能求得今日建筑 新发展。当然,费尽心思地从《红楼梦》中去分析曹雪芹的建筑观,目的是为当今建筑所利用。
(摘编自卢成咏《<红楼梦〉中的建筑文化》)
材料二: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北方诸苑囿,在布置取材方面,多以明末清初江南诸园为 蓝本”,大观园无疑也深受南方园林的影响。那么明清园林建筑的总体风格是什么 笔者以 为“写意”二字便可扼其大要。所谓写意,与绘画之“写意”相通,是以审美性为主导,表现为 “纳须弥于芥子”(须弥,印度神话中的宇宙中心巨山,高广难测,代表“至大”之物。芥子,芥 菜的种子,微小如尘,代表“至小”之物),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要有审美性之含蓄表达,目的 是塑造一个特定的富有审美性的意境。
建筑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主题部分,亦是“写意”方法不可缺少的部分。《红楼梦》中这 部分的描写主要体现在第四十、四十一两回中,由于这两回涉及的建筑太多,姑且仅举潇湘馆 一例:“先到了潇湘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土地下苍苔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的 路……刘姥姥因见窗下案上设着笔砚,又见书架上垒着满满的书,刘姥姥道:‘这必定是那位 哥儿的书房了。’贾母笑指黛玉道:‘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留神打量了黛玉一 番,方笑道:‘这那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结合十七回中之外部描写“忽 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 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 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 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 开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通过潇湘馆内部 的陈设和外部的布局,已经能清晰地刻画出林黛玉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本身的 性格又反哺林黛玉的性格,致使建筑和人物塑造相得益彰。
在大观园中,“写意”的实例触目皆是,它们的具体表现虽千差万别,但作用却都是通过激 发审美者的心理活动,包括艺术想象而突破园林景观在时空等方面受到的限制,从而把园林 审美引入更深广的境界。
园林建筑既然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中,肯定是和文学有某种相合的气质。如果抛开人物 独立研究建筑也无不可,但是终归是隔靴搔痒,建筑的性格立不起来。大观园作为一个文学 作品虚构的园林建筑,却能代表明清园林建筑的典范。与其说人们喜欢推崇作为园林建筑群 的大观园,还不如说,他们喜欢那个充满青春活力和理想主义的大观园。
(摘编自杨少伟《浅谈〈红楼梦>中的园林建筑艺术》) 语文试题 第2页(共8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大观园和宁荣两府的建筑虽然是曹雪芹根据想象凭空虚构的,但反映了清 代建筑文化与社会意识形态。
B.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壁具有遮蔽视线、挡风、避邪、装饰等作用,这与当时的伦理道德和 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
C. 潇湘馆“千百竿翠竹遮映”的外部布局与“案设笔砚”“书架满满”的室内陈设,展现了独 特的文人审美意趣。
D. 文学作品中明清园林建筑的“写意”风格既体现在建筑的审美性上,也能与人物形象的 塑造相得益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贾政评价大观园“非有此一山,园中之景悉入目中,则有何趣”,体现了古代建筑“遮掩” 的美学追求。
B. 李渔主张“土木之事,最忌奢靡”,而大观园的奢华描写与这一观点相悖,说明曹雪芹反 对李渔的理念。
C. 潇湘馆的“曲折游廊”“石子甬路”等布局,既符合南方园林的“写意”风格,也服务于人物 性格刻画。
D. 大观园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园林却成为明清园林建筑的典范,这与其融合了建筑艺术与文 学理想,富有审美意境有很大关系。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二第一段“写意”风格核心特征的一项是(3分)
A. 计成《园冶》:“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B.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木斫而已,不加丹;墙圬而已,不加白。”
C. 周公旦《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D. 文震亨《长物志》:“石令人古,水令人远,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围绕《红楼梦》中的建筑展开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 析。(4分)
答:
5.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红楼梦》中建筑描写对文学创作的启示。(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赵克红
红叶经霜更娇媚,霜降后的一个周日,我随老马来到花果山观赏红叶。漫山遍野的枫树、 黄栌、柿树,与层层叠叠的灌木红黄绿相间,是花果山最美、最诱人的风景。
花果山位于宜阳城西40公里处,素有“雄峻赛五岳,奇秀冠中原”之誉,古时和江西庐山、 湖北武当山、河南少室山等并称“七十二福地”。
我曾多次在春天来过花果山,看到的多是姹紫嫣红的春色。而在秋天的花果山,随着花
朵的凋谢,树叶由绿变红,摆脱了春天里配角的形象,看惯了春花夏果的人们也对红叶有了更 多的期待。
伴着霜降节气的到来,花果山上的枫树、黄栌等树木,由于光照和温度,叶片中的水分逐 渐流失,叶子中的酸性物质渐渐变浓,花青素遇酸变红,叶子也就变成了黄色、红色,像被秋霜 染红了一样。漫山红遍,宛如燃烧的晚霞,照亮了花果山的秋天。站在山脚仰望,从山顶倾泻 而下的红色,蔚为壮观。
花果山景区有大小山峰80多座,自然景点200余处。走在山路中,环顾四周山峦,红叶 这里一片,那里一簇,像跳动的音符,又像红霞织就的彩绸。山上的红叶深浅不一,红色、橙 红、金黄的树冠格外醒目,间或掺杂着青色、紫色叶子,互相映衬着,变幻出斑斓多姿的颜色, 着实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随老马从水帘洞出发继续前行,一路上,鸟儿叽叽喳喳个不停,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 来。沿途姿态各异的树木,激发着我向上攀登的热情。行至一棵枫树下,抬头仰望,红叶挂满 枝条,似锦花垂帘,令人惊艳。
越往前走,山势愈来愈高、愈来愈险,特别是到了一线天、登天梯等景点,我的后背早已被 汗水浸湿。这里山石突兀,奇峰并峙,手扶栏杆往下看,是深不可测的悬崖深涧,让人头晕目 眩,双腿也有些颤抖。老马让大家就地小憩,我坐在山路边的一块岩石上,恰好一片枫叶落在 我的身边。拾起打量,是枚五角枫,五个大小不一的叶瓣组合在一起,一条条红色的长长的细 茎镶在叶子里,像一根根毛细血管。枫叶的色泽从底部由浅红过渡到深红,间或还有些淡黄。 它虽然告别了枝头,却依然美丽。
继续前行,石壁上有棵伸向空中的枫树映入我的眼帘。它枝叶婆娑,恰如红衣少女,随风 翩然起舞,宛若熊熊燃烧的火焰一般。
终于到达北斗阁,凭栏眺望,群山连绵起伏,真有些“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山的北面 碧水如练,潺潺流淌,几片浮在水面上的红叶悠然自得,在溪水的映衬下更显婀娜多姿。溪水 的声音如同悠扬的琴声,洗涤着心灵的尘埃。山的南面红艳似火,流霞遍地,那片片红叶铆足 劲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释放着最耀眼的光华。
五彩斑斓的花果山与蓝天白云一起,构成了一幅唯美的秋日画卷。在赤橙黄绿青蓝紫等 众多色彩中,属红色最为艳丽。此情此景,让人不由惊叹大自然的杰作。面对这醉人的红叶, 老马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诵起他的诗作来:“那是怎样一种红啊!像胭脂 像夏日的晚霞 像 新娘脸上那缕羞怯的红晕 像少女靥上那朵灿烂的微笑……”老马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山谷 间,惊飞了林间的鸟雀。
大自然这位丹青高手,让秋天的红叶为传统的“悲秋”基调,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诗人 发现并赞美着红叶,久而久之,红叶也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主题。
在众多赞美红叶的诗词中,我最喜爱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 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 对红叶的赞美。诗人为了停下来领略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的疲惫。夕晖晚照下, 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 从这一片片红色中,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顽强生命力,看到了红叶使秋天的山林呈现出
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歌颂大自然的秋色,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朵还要美丽, 让人对秋天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一位诗人白居易也在《和杜录事题红叶》 一诗里抒发了对红叶的情感:“寒山十月旦, 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在他看来,火红的霜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像春 天的花朵。诗人对秋叶的赞美,不仅是出于对秋叶外观美丽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对它历经秋 霜后成熟之美的欣赏。如果说,群山如黛、峰峦叠翠是一幅工笔画,那么,倚红偎翠、叠翠流金 的红叶无疑是工笔画中最吸睛的一笔。红叶耀眼夺目的主色调,让人不得不慨叹造化的 神奇。
其实,中国人对红叶的钟爱,是与生俱来的。在百花凋零的时节,红叶披着重霜,迎着西 风,不屈不挠,凝聚着激情,升腾着自信,把自身的香与色,无私地奉献给大自然,奉献给人们。 观赏红叶,不仅能领略它的美,也常常为它凌寒傲霜的精神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 护花”的高尚品德所折服。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将花果山与庐山、武当山等并提,既点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突出其雄峻奇秀 的自然特质。
B.秋天花果山的树叶摆脱了在姹紫嫣红的春色里当配角的形象,让人们对秋天的红叶有了 更多的期待。
C. 老马面对山上的红叶情不自禁地放声朗诵,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是因为红色在众多色彩 中最为艳丽。
D. 杜牧的《山行》与白居易的《和杜录事题红叶》所写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表达出诗人对 红叶的喜爱和赞美。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所写景物各具特色。
B. 文章用大量笔墨描写秋天花果山的自然之景,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哲思。
C.行文中多处采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呈现出一幅唯美的秋日画卷。
D. 文本最后一段以景结情,写出了红叶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品质,表现出对它的赞美。 8.本文以“霜叶红于二月花”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 :
9.文中说“大自然这位丹青高手,让秋天的红叶为传统的‘悲秋’基调,增添了一抹亮丽色 彩”,请结合文本分析红叶“亮丽色彩”的多重内涵。(6分)
答 :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贞观六年, 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岳牧等屡请封禅,群臣等又称述功 德,以为“时不可失,天不可违”。惟魏征以为不可。太宗曰:“朕欲得卿直言之,勿有所隐。
朕功不高耶 ”对曰:“陛下功高矣,民未怀惠;德厚矣,泽未旁流;华夏安矣,未足以供事;远夷 慕矣,无以供其求。符瑞虽臻,而爵罗①犹密;积岁丰稔,而仓廪尚虚。此臣所以窃谓未可。” 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 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 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 至。昔汉文帝有献千里马者,曰:‘吾吉行日三十,凶行日五十,鸾舆在前,属车在后,吾独乘千 里马,将安之乎 ’乃偿其道里所费而返之。又光武有献千里马及宝剑者,马以驾鼓车,剑以赐 骑士。今陛下凡所施为,皆邈过三王之上,奈何至此欲为孝文、光武之下乎 又魏文帝求市西 域大珠,苏则曰:‘若陛下惠及四海,则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也。’陛下纵不能慕汉文之 高行,可不畏苏则之正言耶 ”太宗遽令止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朕闻晋武帝自平吴以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 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也,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 乱。”及孙何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 夫为人臣,当进思竭诚,退思补过,将顺其美,规救其恶,所以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当直词正 谏。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谏,以为明智,不亦谬乎 颠而不扶,安用彼相
(节选自《太宗答魏征手诏》)
【注】①尉罗:捕鸟的网,喻法网。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遣使A 诣西域立 B 叶护可汗C 未还 D 又令 E 人 F 多赍金帛G 历诸国市马。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封禅,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古代帝王在盛世或天降祥瑞时举行的大型祭祀典礼。
B. 而,连词,表转折,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
C.厥,文中的意思是“他的”,与《六国论》“思厥先祖父”的“厥”意思相同。
D.恶,形容词作名词,与《鸿门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魏征从多个角度分析,指出此时尚未具备封禅的条件,太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B. 魏征以苏则劝谏魏文帝为例,意在说明太宗应效仿先贤,不要贪图物质享受。
C.何曾私下预言晋朝危机,被太宗视为“不忠”,因其未尽匡正君主的义务。
D. 两则材料分别从臣子进谏与君主评判的角度展现了唐太宗对臣子谏言的重视。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频登。
译文:
(2)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谏,以为明智,不亦谬乎
译文:
14.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魏征劝阻太宗派人去西域买马的原因。(5分)
答: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论语绝句(其十五)
张九成
贫即无聊富即骄,回心独尔乐箪瓢。
个中得趣无人会,惆怅遗风久寂寥。
论语绝句(其二十三)
张九成
算来此亦是寻常,不比其他味较长。
孔子弦歌颜子乐,大家相见没商量。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贫即无聊富即骄”写世人易受贫富困扰,“回心”指颜回的心境。
B. “回心独尔乐箪瓢”描写颜回饮食的场景,体现其自得其乐的状态。
C.“算来此亦是寻常”意为孔颜之乐是平常之态,“味较长”指蕴含的趣味更深远。
D. “大家相见没商量”写孔子与颜回心意相通,无需多言便可彼此理解契合。
16.请结合张九成的两首《论语绝句》,分析诗人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孔颜之乐”的。 ( 6 分 )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所写的景致与张孝祥《念奴
(
____
)娇 ·过洞庭》中 “ ”两句非常相似。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保守派的谬论一一进行驳斥的立足点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红楼梦》中的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①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②《红楼梦》中的女性美是散落在多数女子甚至是少女、 少妇身上的。③年轻的每个女子都拥有某种单项优势,④并非全能冠军。⑤这是一种各美其 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 )。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 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具有古往 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梦》中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 ,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 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 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行为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 格钢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 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祥,待人谦和,且品性艰韧,是古已有 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抗”的人文精神的自觉传承与清醒高扬。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 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19.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绝伦超群 B. 出类拔萃 C. 独树一帜 D. 卓尔不群
20.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仅就才学而论,可谓各有千秋
B.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
C.仅就真性情而论,可谓洒脱随性
D. 单以才学而论,可谓广博深厚
21.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答:
22.班级开展《红楼梦》人物美学研讨会,请参考示例,从黛玉、晴雯、袭人中任选一人,结合其 具体言行,分析其“任情之美”或“中和之美”。(不超过60个字)(5分)
示 例:薛宝钗主动为囊中羞涩的湘云筹办螃蟹宴,她待人温柔敦厚、体贴周全,体现出了中 和之美。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某种传统文化塑造的结果,比如中国的孔孟、老庄,其思想影 响和塑造着后来人。这些文化基因不仅沉淀为民族的精神底色,更为每个现代人提供了 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