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上)期初质量监测
高 二 语 文 参考答案
【命题组织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
1 2 3 6 7 10 11 12 15 18
D B C D B BEH B C D C
4.
机器
A和B哪个是人类
人类评委不能区分A和B哪个是人类,或者说模仿者使人类评委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达到一定比例
测试结果可能受到提问者主观判断的影响,或者模仿者可能通过技巧欺骗提问者等
5. 图灵观点:
①Deepseek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其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这体现了机器的学习能力。
②Deepseek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这表明机器能够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具备一定的智能。
塞尔观点:
①Deepseek虽然能够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但它并不真正理解信息的含义,只是按照预设的算法和程序进行机械的操作。
②Deepseek所谓的“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只是基于大量文本数据的学习和模拟,而不是真正的智能理解
8. ①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塑造出母亲沧桑年老的形象;
②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
9. ①“鼓声”指会所里迎接庆典或者某场欢宴的牛皮大鼓发出的声响;
②“鼓声”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
③“鼓声”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昂扬态度
13.
(1)不要攻打我们,我们把好马全部献出来了,任凭(你们)选取,并且供应贵军粮草。
善马:好马;恣:任凭;给:供应。
(2)无辜的百姓,尸横遍野,却没有人顾念他们,真可以说是轻视百姓而重视牲畜啊
恤:顾念,体恤;贱:轻视;贵:重视。
14. ①诗歌三、四句中,美人和下雨都代指理想、愿望,现实中却得不到实现;②承接第二句中“自己的志趣与他人有别”之意,说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③引出下句在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情况下,坚定自己志向的人生选择。
16.
①“银蟾”“顾影”句想象离别之后,今晚还会像昨晚一样满月对窗,妻子于月光之下悲伤不已。从对方着笔,更体现出词人对妻子的深切牵挂,更显思念之深。
②“凄风”句写词人叮嘱寒风不要于夜深之后吹灭妻子闺房里的残灯,暗含有词人的想象:妻子夜不能寐,彻夜对灯凝思。以对方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眷恋,情感更加深沉悠远
17.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19.
①这两个问号均表示疑问。第一个问号引发读者对“雌黄”具体所指的好奇,第二个问号则进一步追问用“雌黄”形容人胡说八道的原因;
②通过连续设问,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雌黄相关内容的介绍。
20.A雌黄一般出现在阴面;B雌黄就派上大用场了
21.雌黄是矿物质,古人磨成粉加水调和,用来修改错字;西晋王衍总是信口胡说,随意改口,就像用雌黄改字;后用来形容人胡说八道。
22.示例一:各位专家为了探讨文化各抒己见,有些观点难免不同。咱们不妨平和交流,尊重彼此观点,共同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样更有利于研讨的推进,让我们继续精彩分享。
示例二:两位专家,咱们学术研讨贵在多元碰撞,不同视角恰是文化传承的活力所在。若有疑心,会后可进一步查证交流。让我们继续后面的精彩分享。
23.
参照2025年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评分。
注:具体评分变更信息(分值、答案等)请阅卷教师关注阅卷群。秘密★启用前
2025-2026(上)期初质量监测
高 二 语 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命题组织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 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1950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 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B(比如女人),一个模仿者A(比如男人),以及一个人类提问者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A和B提问,比如C问A和B:“你的头发有多长?”模仿者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C做出错误的判断,于是A可能会说:“我长发及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B可能会说:“我是女性,你别听他的!”但A也可以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C要做出正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 A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程。(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及心灵和哲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哥德尔在 1972年,针对图灵1936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组评,称其为“图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过程。(乙)因为人虽然可以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
由此,以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 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杰出人才存在。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 1980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工具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
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候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以创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
“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及语义。(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以及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
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及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
在 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约50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109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70%……”
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 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12年。(丁)到了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ChatGPT风靡全球,它的前身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1011量级,只比图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
(摘编自吴翰清《计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灵从类比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开始,最终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
B. 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的颠覆。
C. 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挑战。
D. 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不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可能具备智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就会形成共识。
B.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领域联合攻关。
C. 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没有说服力。
D. 图炅对未来50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程度就会越高。
3.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论战”的复杂性。
B. 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与机器的不同。
C. 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学性,通俗易懂。
D. 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ChatGPT前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
4.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4分)
参与者 A:模仿者① ______ B:回答者(人类) C:提问者(人类评委)
测试规则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以是任意的;人类评委C可以提出任何问题,但不知道② ______
测试结果 如果③ ______ ,则通过测试
测试局限性 ④ ______
5.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Deepseek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6分)
你是如何工作的呢?已深度思考(用时7秒)ˇ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青春感的打扮暗暗自嘲。“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 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不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还有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C. 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写出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D. 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想到专注吃胡萝卜的母子,心绪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 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我妈!妈!”“我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写出了儿子身体的饥饿与焦急的内心。
C. 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8.小说是如何塑造孩子母亲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文末多次提到“鼓声”这一意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个,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文学简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上使壮士持千金及金马以请之。宛王不肯,汉使怒,椎金马而去。宛贵人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杀之。于是上大怒,诸尝使者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可尽虏矣。”上以为然。 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其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以为号。
汉既亡浞野之兵①,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上以为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赦囚徒,发恶少年及边骑,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佗以万数,贵粮。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婿、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适为兵;及载精给贰师;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
于是贰师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宛贵人共杀王,持头使贰师,曰:“ 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且至。”贰师许之。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三千余匹,立宛贵人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节选自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有删节)
材料二:
或问:“武帝雄材大略,乃以一马之玩,兴伐宛之师,何其小欤?”曰:“心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昔者西旅献獒,召公训于武王曰:“犬马非其土性不畜。”又曰:“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是以孝文却千里马而不受,知疲民黩武以求之乎?
穆以八骏②,虞以屈产,晋以小驷,楚以两肃爽,好马荒乱,覆车相踵。帝不是鉴,而逞雄心,勤远略,所欲得者贰师城之马,劳师四岁,屈力殚货。 无辜之民,肝脑涂原野,莫之恤也,可谓贱民而贵畜矣。帝既获宛马,作为诗歌,荐之郊庙,哆然以为不世之隽功。威棱震于流沙而中国耗,珍怪陈于阙廷而府库虚,龙媒纳于闲厩而卒乘缺,其何功之有?
圣人之兵,不得已而用之,雷霆之威,时雨之泽也。帝之伐宛,其得已而不已者欤?匈奴之伐,谏者犹有人;贰师之役,谏争蔑闻。故天下之治乱,在通塞言路。
(王应麟《通鉴答向:李广利伐宛》,有删节)
[注]①浞野之兵,即浞野侯赵破奴的军队。赵破奴率二万骑攻匈奴左贤王时被俘,公卿们此时都希望撤回伐宛大军,专力攻胡。②八骏、屈产、小驷、肃爽,均为良马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欲侯宠姬A李氏B乃拜其兄广利C为贰师D将军E发属国骑F及郡国恶少年G数万人H以往伐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让……吃,与《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的“忿恚”用法相同。
B.与,结交,亲附,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相同。
C.“乃以一马之玩”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和用法不同。
D.格,到来,与《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的“格”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听说大宛有良马;派壮士携带千金和金马去交换,不料大宛国王不答应,汉朝使者大怒,击碎金马离开,大宛贵族命令守将拦下并杀害了他。
B.行军途中,有些公卿贵族建议停止伐宛,武帝将他们查办,并征发更多士兵,投入更多物力,甚至专门任命两个熟习骑术的人分别担任执马和驱马校尉。
C.历史上,良马的获得常常带来接连不断的翻车事故,因此,召公劝诫武王不蓄外邦之马,孝文帝拒绝接受千里马;武帝却不以为鉴,执意求取大宛马。
D.武帝得到大宛马后,为之创作诗歌,在郊庙进行祭祀,洋洋自得地认为这是世间罕有的大功;王应麟却认为武帝此举劳民伤财、损耗国力,无功可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军食。
(2)无辜之民,肝脑涂原野,莫之恤也,可谓贱民而贵畜矣。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汉武帝始终坚持伐宛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古风次韵答初和甫①二首(其二)
黄庭坚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②。
兰荃盈怀报琼玖③,冠缨自洁非沧浪。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蝴蝶狂。
【注】①初和甫,作者友人,一生布衣。②《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意思是希望下雨却出现灿烂的太阳。③琼玖,泛指美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创作了一首有关美好春光的诗,作者按照原诗之韵写了此诗来酬答。
B.诗中“兰荃盈怀”,与屈原《离骚》中“扈江离”“纫秋兰”作用一致。
C.冠缨本身就洁净而不是靠沧浪之水濯洗的,暗示作者主动保持高洁人格。
D.尾联引用孔子“四十不惑”之语和“庄生梦蝶”的典故,明显褒孔抑庄。
16.诗歌三、四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洵《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而导致灭国;赵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
(2) 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虽没出现“水”字,却专写洞庭之水,写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宽阔及洞庭湖水的力量。
(3) “琴”是古诗文中常见意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两句,以琴表露自身乐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借琴劝谏太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信口雌黄”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说话很随意,①东一下西一下,张口就来,信口开河。那这个“雌黄”到底是什么呢?为啥用它来形容人胡说八道呢?
“雌黄”大家可能很少听到,但对“雄黄”这种矿物质应该很熟悉,它是砷的硫化物——四硫化四砷,端午节喝的雄黄酒就含有雄黄。雌黄和雄黄一样,也是砷的硫化物,只不过是三硫化二砷。古人发现,雄黄大多产于山的阳面,而(A),于是以雌雄来区分。
雌黄质地比较软,跟石墨差不多。以前人们使用竹简书写,要是刚写没多久,可以沾水擦掉,干了也可以用刀子轻轻刮掉。纸张大量使用之后,因其太薄,容易被刮坏,换纸写又太费劲,②而写错字是不可避免的,咋办呢?这时候,(B)。雌黄的颜色和纸张接近,人们就把雌黄研磨成粉末,加水调和,然后用毛笔蘸着,把写错的字盖住,等干了之后再重新写字,雌黄在当时就相当于一种特殊的“涂改液”。除此之外,雌黄与雄黄一样,有解毒杀虫的功效,在古代炼丹时也是常用材料。
而雌黄与胡说八道产生联系,则要追溯到西晋时期的王衍。王衍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③反而经常讲一些不着边际的理论,发现自己说错了,马上就改口,就像用雌黄修改错字一样随意。久而久之,人们就说他是“口中雌黄”,④意思是他说话就像随便涂抹雌黄改字一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慢慢地,“口中雌黄”这个说法就演变成了“信口雌黄”,用来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18.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中,将“信口开河”改为“巧舌如簧”更符合语境。
B. 句子②中,“咋办呢?”不能删去,会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
C. 句子③中,“反而”使用不当,可以换为“而且”。
D. 句子④中,“涂抹”与“抹布”的“抹”读音相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个问号,请简析其作用。(4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成语“信口雌黄”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分)
22.在一次传统文化研讨会上,一位学者用“信口雌黄”批评某位发言者,场面一度尴尬。请你以主持人的身份,用委婉、得体的语言进行化解,不超过80字。(5分)
四、作文。(60分)
生活中,我们总在努力追求拥有,这些拥有真能让我们更自豪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秘密★启用前
2025-2026(上)期初质量监测
高 二 语 文
本试卷满分 150 分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组织单位:辽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
计算,一直追求的是如何让机器具备智能。机器能思考吗?时至今日,我们发现,对于
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智能,依然缺乏精确的定义。
图灵在 1936年完成了奠定计算机理论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将理想的机器计算
过程与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相类比,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普适模型。就图
灵而言,这篇论文成功的起点是类比人类计算员的思维规律,因此他一直在试图解答一个终
极问题:“机器能思考吗?”这促成了他于 1950 年发表了另一篇著名的文章《计算机器与智
能》。
图灵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模仿游戏”:游戏由 3个角色组成,一个人类 B比( 比如
人),一个模仿者 A比( 比如人人),及一一个人类提问者 C。游戏过程中,C不断地向 A和 B
提问,比如 C问 A和 B:“你的头发有多长?”模仿者 A的目标是尽量使提问者 C做出错误
的判断,于是 A可能会说:“我长发一腰。”但这个游戏继续玩下去也可能会很复杂,因为 B
可能会说:“我是 性,你别听他的!”但 A 也可及说出同样的话,因此提问者 C 要做出正
确判断并不容易。
现在图灵问,如果模仿者 A 是一台机器,那么会怎么样?提问者做出错误判断的次数
越多,机器的智能程度就越高。这样图灵就用模仿游戏代替了原本“机器能思考吗?”的问题。
这个游戏最终被称为“图灵测试”,现在其已经成为衡量机器智能程度的重要标准。
图灵认为机器能否具备智能,与学习能力息息相关。而认为机器能具备和人同等的智能,
其实就是图灵观点的加强版,即认为人脑内在活动机制也是一个类似机器的离散状态计算过
程。比甲)在缺乏足够的生物学证据的背景下,这一论断不仅是科学上的,也涉一心灵和哲
学领域,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纪大论战,至今也未见分晓。
哥德尔在 1972 年,针对图灵 1936 年论文中关于机器等价于人类计算员写了组评,称
其为“图灵分析中的一个哲学错误”。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自然更高于机器的计算
过程。比乙)因为人虽然可及判断不可证命题的正确性,但机器在一个逻辑系统中却受制于
不完备性定理,显然不具备这种判断能力。
由此,及图灵和哥德尔为代表,针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一问题的观点被分成了两个阵
营,认为“大脑是一台图灵机”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图灵信念”,而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机
器”的人,我们称其秉持着“哥德尔信念”。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更深层次的物理和哲学渊
源,秉持图灵信念者,可及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而秉持哥德尔信念者,无疑可及追
溯到柏拉图的理想世界。 2000多年过去了,这个哲学问题依然没有答案,两种观点都大有
杰出人才存在。
对图灵信念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挑战来自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他在 1980年发表了一篇
高二语文 第 1 页,共 7 页
{#{QQABIQI0xggw0BTACR4rU0UoCAmQsIOiLSoswRAVOARDSYNABAA=}#}
名为《心灵、大脑与程序》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在这个实验中,
有一个只懂英文而完全不懂中文的人坐在一个封闭的小屋内,他手边有一本英汉字典比工具
书,或类似的翻译程序)能够进行查询,屋子只有一个窗口与外相通。这时屋子外的人将写
有中文的纸片通过窗口递进来,屋子里的人通过查询英汉字典翻译后再将结果传出去。这样
屋子外的人会认为屋子里的人是懂中文的,但实际上这个人并不懂中文。塞尔通过这个思想
实验反驳了关于机器会具备智能的说法,他认为计算机只是处理了接收到的信息,给人一种
智能的印象,而并不理解信息真正的内容。
多数计算机科学家坚定地秉持着图灵信念,其中就有候世达。他撰写了一篇文章来反驳
与塞尔类似的观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了一个理想的机器智能,站在机器的视角,及创
作诗歌为例说明了机器是可能具备人类智能的。文中提到:
“语法”这个术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语法处理过程不会涉一语义。
比丙)当我们从各种结构的变换及一表示概念的可识别半稳定模式开始处理语法、就引发了
从无语义到完全语义之间平滑过渡的关键问题。
自哥德尔之后,形式系统就将语法和语义区分了开来,图灵机这样的形式系统关注的是
语法,然而智能的概念却涉一语义,这正是其中存在混淆的地方。侯世达解释的这段关于如
何完成从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具备智能的可能性。
在 1950年的文章中,图灵大胆预测机器要通过他的模仿游戏,成功欺骗人类,需要大
约 50 年时间:“我认为,在大约 50年时间里,有可能对具有约 109存储容量的计算机进行
编程,使得它们在演示模仿游戏时达到这样出色的程度:经过 5分钟提问,一般提问者做出
正确判断的机会,不会超过 70%……”
图灵的预测相当成功。 2012年,基于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通
过了图灵测试,比图灵预测的时间只晚了 12年。比())到了 2023年,基于深度学习的 ChatGPT
风靡全球,它的前身 GPT-3采用大模型训练了 1750多亿个参数,相当于 1011量级,只比图
灵的预测高出了两个量级,而且还存在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这样,图灵信念者的不懈努力拉开了机器智能的帷幕。
(摘编自吴翰清《计算》)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图灵从类比人类的用纸笔的计算过程开始,最终建立了离散状态下机器计算过程的
普适模型。
B. 哥德尔认为人的心灵高于思维,更高于机器,这一认识可视为对亚里士多德的唯物
论的颠覆。
C. 美国哲学家塞尔教授提出了一个名为“中文屋”的思想实验,对图灵信念构成了最强
有力的挑战。
D. 侯世达认为机器在语法处理过程中不会涉及语义,而语法到语义的过渡说明了机器
可能具备智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能对“思考”这个概念的认知达成一致,人们对“机器能思考吗”这个“终极问题”
就会形成共识。
B. 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涉及计算机领域,还涉及物理、哲学等多个领域,因此需要多
领域联合攻关。
C. 完成中英文翻译是“中文屋”思想实验的关键,如果把中文调换成俄文,实验结论就
没有说服力。
D. 图炅对未来 50 年计算机发展趋势的成功预测,说明了计算机的存储容量越大,智能
程度就会越高。
高二语文 第 2 页,共 7 页
{#{QQABIQI0xggw0BTACR4rU0UoCAmQsIOiLSoswRAVOARDSYNABAA=}#}
3.下列对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句用“不仅”“也”这组关联词语,说明了“论断”所涉及的领域广泛,交待了“世纪大
论战”的复杂性。
B. 乙句直接解释了上句中哥德尔的观点,连用两个“显然”,语气十分肯定,强调了人
与机器的不同。
C. 丙句用“结构的变换”“平滑过渡”等词语,解说机器智能的工作原理,兼具形象性和科
学性,通俗易懂。
D. 丁句多处引用数据,与前文的数据形成对比,直观地呈现了 ChatGPT 前身强大的数
据处理能力,严谨准确。
4.以下表格是对图灵测试的梳理和分析,请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内容。(4 分)
参与者 A:模仿者①(______(((B:回答者比人类)((C:提问者比人类评委)
三个参与者对话,对话内容可及是任意的;人类评委 C 可及提出任何问
测试规则
题,但不知道②(______
测试结果 如果③(______(,则通过测试
测试局限性 ④(______
5.请依据图灵的观点或塞尔的观点,分析下面 Deepseek 对自身工作原理的解答。(6 分)
你是如何工作的呢?已深度思考(用时 7秒)ˇ
您好!我是一个人工智能助手,通过算法处理输入信息并生成回应。我的工作原理基于
深度学习技术,通过分析大量文本数据学习语言规律,从而理解问题并组织回答。每个
对话我会独立处理,不会保留历史记录。如果有其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及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
天黑及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
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 人
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及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
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
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
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一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
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
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
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
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
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
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
“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
高二语文 第 3 页,共 7 页
{#{QQABIQI0xggw0BTACR4rU0UoCAmQsIOiLSoswRAVOARDSYNABAA=}#}
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
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
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
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
一路及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
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
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
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
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
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
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
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
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
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
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
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
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
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
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
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
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
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2015 年荣获首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青春感的打扮暗暗自嘲。“她”
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 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不仅仅是因为老
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还有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C. 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写出
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D. 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
回家,想到专注吃胡萝卜的母子,心绪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
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高二语文 第 4 页,共 7 页
{#{QQABIQI0xggw0BTACR4rU0UoCAmQsIOiLSoswRAVOARDSYNABAA=}#}
B. 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我妈!妈!”“我快点儿!
菜汤都凉了!”,写出了儿子身体的饥饿与焦急的内心。
C. 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
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
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8.小说是如何塑造孩子母亲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 分)
9.文末多次提到“鼓声”这一意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个,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文学简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汉使入西域者言:“宛有善马,在贰师城,匿不肯与汉使。”上使壮士持千金一金马及
请之。宛王不肯,汉使怒,椎金马而去。宛贵人令其东边郁成王遮杀之。于是上大怒,诸尝
使者言:“宛兵弱,诚及汉兵不过三千人,可尽虏矣。”上及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乃拜
其兄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骑一郡国恶少年数万人及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及为号。(
①
汉既亡浞野之兵 ,公卿议者皆愿罢宛军。上及为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而宛善马绝不来。乃案言伐宛尤不便者,赦囚徒,发恶少年一边骑,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
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佗及万数,贵粮。发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一赘婿、
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凡七科,适为兵;一载精给贰师;拜习马者二人为
执、驱马校尉。(
于是贰师行。至宛城,兵到者三万,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宛贵人共杀王,持头使贰
师,曰:“(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军食。即不听我,我尽杀善马,康居之救又
且至。”贰师许之。宛乃出其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汉军。汉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
三千余匹,立宛贵人昧蔡为宛王,与.盟而罢兵。(
(节选自朱熹《资治通鉴纲目》,有删节)
材料二:
或问:“武帝雄材大略,乃.及一马之玩,兴伐宛之师,何其小欤?”曰:“心有所好乐,
则不得其正。”昔者西旅献獒,召公训于武王曰:“犬马非其土性不畜。”又曰:“不宝远
物,则远人格.。”是及孝文却千里马而不受,知疲民黩武及求之乎?(
②
穆及八骏 ,虞及屈产,晋及小驷,楚及两肃爽,好马荒乱,覆车相踵。帝不是鉴,而
逞雄心,勤远略,所欲得者贰师城之马,劳师四岁,屈力殚货。(无辜之民,肝脑涂原野,
莫之恤也,可谓贱民而贵畜矣。帝既获宛马,作为诗歌,荐之郊庙,哆然及为不世之隽功。
威棱震于流沙而中国耗,珍怪陈于阙廷而府库虚,龙媒纳于闲厩而卒乘缺,其何功之有?(
圣人之兵,不得已而用之,雷霆之威,时雨之泽也。帝之伐宛,其得已而不已者欤?匈
奴之伐,谏者犹有人;贰师之役,谏争蔑闻。故天下之治乱,在通塞言路。(
(王应麟《通鉴答向:李广利伐宛》,有删节)
[注]①浞野之兵,即浞野侯赵破奴的军队。赵破奴率二万骑攻匈奴左贤王时被俘,公卿们此
时都希望撤回伐宛大军,专力攻胡。②八骏、屈产、小驷、肃爽,均为良马名。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欲侯宠姬A李氏B乃拜其兄广利C为贰师D将军E发属国骑F及郡国恶少
高二语文 第 5 页,共 7 页
{#{QQABIQI0xggw0BTACR4rU0UoCAmQsIOiLSoswRAVOARDSYNABAA=}#}
年G数万人H以往伐宛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让……吃,与《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的“忿恚”用法相同。
B.与,结交,亲附,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的“与”意思相同。
C.“乃以一马之玩”与《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的“乃”意思和用法不同。
D.格,到来,与《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的“格”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听说大宛有良马;派壮士携带千金和金马去交换,不料大宛国王不答应,汉朝使
者大怒,击碎金马离开,大宛贵族命令守将拦下并杀害了他。
B.行军途中,有些公卿贵族建议停止伐宛,武帝将他们查办,并征发更多士兵,投入更
多物力,甚至专门任命两个熟习骑术的人分别担任执马和驱马校尉。
C.历史上,良马的获得常常带来接连不断的翻车事故,因此,召公劝诫武王不蓄外邦之
马,孝文帝拒绝接受千里马;武帝却不以为鉴,执意求取大宛马。
D.武帝得到大宛马后,为之创作诗歌,在郊庙进行祭祀,洋洋自得地认为这是世间罕有
的大功;王应麟却认为武帝此举劳民伤财、损耗国力,无功可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
(1)无攻我,我尽出善马,恣所取而给军食。
(2)无辜之民,肝脑涂原野,莫之恤也,可谓贱民而贵畜矣。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汉武帝始终坚持伐宛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①
古风次韵答初和甫 二首(其二)
黄庭坚
②
君吟春风花草香,我爱春夜璧月凉。美人美人隔湘水,其雨其雨怨朝阳 。
③
兰荃盈怀报琼玖 ,冠缨自洁非沧浪。道人四十心如水,那得梦为蝴蝶狂。
【注】①初和甫,作者友人,一生布衣。②《 诗 .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意思是希望下雨却出现灿烂的太阳。③琼玖,泛指美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友人创作了一首有关美好春光的诗,作者按照原诗之韵写了此诗来酬答。
B.诗中“兰荃盈怀”,与屈原《离骚》中“扈江离”“纫秋兰”作用一致。
C.冠缨本身就洁净而不是靠沧浪之水濯洗的,暗示作者主动保持高洁人格。
D.尾联引用孔子“四十不惑”之语和“庄生梦蝶”的典故,明显褒孔抑庄。
16.诗歌三、四句在情感表达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洵《六国论》中认为齐、赵二国虽不赂秦,但齐国因为“______”而导致灭国;赵
国不能始终坚持抗秦,也为秦所灭,作者感慨“______”。
(2) 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两句虽没出现“水”字,却专写洞庭之水,写
出了洞庭湖水面的宽阔及洞庭湖水的力量。
(3) “琴”是古诗文中常见意象: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两句,以琴表露自身乐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两句,借琴劝谏太宗。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信口雌黄”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一些人说话很随意,①东一下西一下,张口就来,信
高二语文 第 6 页,共 7 页
{#{QQABIQI0xggw0BTACR4rU0UoCAmQsIOiLSoswRAVOARDSYNABAA=}#}
口开河。那这个“雌黄”到底是什么呢?为啥用它来形容人胡说八道呢?
“雌黄”大家可能很少听到,但对“雄黄”这种矿物质应该很熟悉,它是砷的硫化物—
—四硫化四砷,端午节喝的雄黄酒就含有雄黄。雌黄和雄黄一样,也是砷的硫化物,只不过
是三硫化二砷。古人发现,雄黄大多产于山的阳面,而比A),于是及雌雄来区分。
雌黄质地比较软,跟石墨差不多。及前人们使用竹简书写,要是刚写没多久,可及沾水
擦掉,干了也可及用刀子轻轻刮掉。纸张大量使用之后,因其太薄,容易被刮坏,换纸写又
太费劲,②而写错字是不可避免的,咋办呢?这时候,比B)。雌黄的颜色和纸张接近,人们
就把雌黄研磨成粉末,加水调和,然后用毛笔蘸着,把写错的字盖住,等干了之后再重新写
字,雌黄在当时就相当于一种特殊的“涂改液”。除此之外,雌黄与雄黄一样,有解毒杀虫
的功效,在古代炼丹时也是常用材料。
而雌黄与胡说八道产生联系,则要追溯到西晋时期的王衍。王衍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
说起话来滔滔不绝,③反而经常讲一些不着边际的理论,发现自己说错了,马上就改口,就
像用雌黄修改错字一样随意。久而久之,人们就说他是“口中雌黄”,④意思是他说话就像
随便涂抹雌黄改字一样,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慢慢地,“口中雌黄”这个说法就演变成了
“信口雌黄”,用来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18.对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 句子①中,将“信口开河”改为“巧舌如簧”更符合语境。
B. 句子②中,“咋办呢?”不能删去,会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
C. 句子③中,“反而”使用不当,可以换为“而且”。
D. 句子④中,“涂抹”与“抹布”的“抹”读音相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个问号,请简析其作用。(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21.成语“信口雌黄”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4 分)
22.在一次传统文化研讨会上,一位学者用“信口雌黄”批评某位发言者,场面一度尴尬。请你
以主持人的身份,用委婉、得体的语言进行化解,不超过 80 字。(5 分)
四、作文。(60 分)
生活中,我们总在努力追求拥有,这些拥有真能让我们更自豪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高二语文 第 7 页,共 7 页
{#{QQABIQI0xggw0BTACR4rU0UoCAmQsIOiLSoswRAVOARDSYNAB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