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2022年历史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新课导入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冉耕,字伯牛
从春秋时期人物姓名以及出土文物中中能看出什么状况?那么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司马耕,字子牛
牺 (xī ) 尊
(春秋时期文物)
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战国时期
公元前221年
“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记载了公元前722年—前481年的史事,起止时间大致相同。
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标志着:
灭亡
建立
进入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中国古代王朝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周平王东迁洛邑
秦统一六国
春秋
公元前475年
战国
东周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476年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一书而得名。
因与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年代相当而得名。
时空观念
西周·分封制
春秋·分封制瓦解
层层分封土地、人口
天下土地都是周王的
诸侯定期向周王缴纳贡
天下人都是周王的臣民
诸侯不再分封土地,设郡、县,委派官员
诸侯不听王命,各自为政
周王直接管辖仅洛邑一带
诸侯不再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任务一:结合教材,用“不再、仅、不听”完成填空,并尝试归纳王室衰微的表现。
没臣!
没钱!
没权!
没地!
表现:
①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②周王权威削弱,逐渐失去了对各地诸侯的控制,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周本纪》
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分析:春秋时期政治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礼崩乐坏!
诸侯争霸
背景:
(1)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
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
根据图例,你发现了什么?
历史解释
诸侯国大规模装备军队的春秋青铜胄和青铜戈
(2)诸侯国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
(2)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霸。
(1)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
经过:
(3)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
尊重周王排斥少数民族,打着周王的旗号扩张自己的实力
读图,说出诸侯国的分布并找出曾经称霸的诸侯国。
时空观念
诸侯国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和东南一带。
晋文公
齐桓公
秦穆公
吴国
楚庄王
越国
诸侯争霸过程:
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桓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史事
(1)地理位置优越:齐国近海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
(2)唯才是举,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实力增强;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诸侯争霸
春秋首霸——齐桓公
公元前632年,晋军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
文
公
称
霸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楚
庄王称
霸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4.吴越争霸: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3.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晋楚争霸: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小组合作:根据下面材料,讨论诸侯争霸有什么的影响(提示:一分为二,积极+消极)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统编版《中国历史》
积极影响1: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积极影响2: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消极影响: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统编2024年新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弭兵大会
春秋时期诸候之间的争霸战争长期延续,使得各诸侯国耗费巨大,难以为继,因此都有了暂时休战、恢复元气的愿望。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集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等14国代表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召开规模盛大的弭兵大会。会议作出决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宣布停止战争。晋、楚两国互相妥协,分享霸权,成为诸侯列国的共同盟主。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铁器时代
青铜时代
石器时代(旧、新)
夏朝建立
西周灭亡
双镰铁范
铁犁铧
铁锄
春秋战国
农业上:铁制农具出现
农业上:牛耕出现
牺尊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的作用
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人口不断增多。
铁犁
牛耕
私田
出现
分封
瓦解
生产力水平提高
开垦荒田
诸侯势力壮大
周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社会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讨论: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会对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手工业
规模扩大、分工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阅读图文,分析归纳春秋时期的经济变化?
官府手工业设材料库称五库,储有铜、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等原料。
——《吕氏春秋.三月纪》
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
历史解释
图中的剑和矛分别镌刻有“鸠浅”(勾践)和“夫差”等字样,上面布满精美的菱形花纹,反映出高超的铸造工艺。
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金属货币的使用,体现了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史料实证
布币最早主要流行于春秋时期北方的黄河流域,早期的布币有装柄的銎,即空首,因此也称之为空首布。
春秋时期流行于齐国的刀币
课时总结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经济发展
表现
结果
背景、主要霸主
影响
农业
手工业、商业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出现了局部统一的趋势,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背景
制度破坏 分封制瓦解
天子实力削弱,财政困难
诸侯控制政治,竞相角逐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直击中考
(2024·新疆中考·2)春秋时期,郑庄公任周平王卿士,两人互不信任,交换儿子作为人质,史称“周郑交质”。这说明( )
A.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B.诸侯国间征伐兴起
C.天子权威得到维护 D.周王室统治力大减
2. (2024·四川泸州·1)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 )
A.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B.百家争鸣繁荣局面出现
C.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消除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D
A
直击中考
1.(2024·常州)按照西周的规定,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竟问“鼎之小大轻重”,挑战周王权威。该事件反映了( )A.王室衰微 B.尊王攘夷 C.分封建国 D.诸侯争霸
A
1.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C
3.(2024·潍坊)《史记·周本纪》记载:“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周天子),襄王会之河阳,践土(地名),诸侯毕朝(朝觐)”这反映了( )
A.王室衰微 B.诸侯争霸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4. (2024·北京)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A
B
直击中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