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单元任务群 课件(共26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单元任务群 课件(共26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8 07:02:58

文档简介

单元任务群(二) 审题:抓核心概念,明逻辑关系
学习任务 掌握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之法。
活动一 抓核心概念,审极简材料作文之题意
近年高考作文呈现出围绕核心概念命题且核心概念逐渐多元化的趋势,这是材料作文的一个命题新动向。对于考生来说,如何精准分析材料,准确提取核心概念,如何辩证分析多元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出恰当的取舍与分析,是摆在作文审题立意之前的一道难关。
抓住核心概念审题立意是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作文的方向和深度。以下是一些具体步骤和方法:
1.仔细阅读题目
完整地阅读题目,不要遗漏任何信息。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短语和限制条件。在阅读过程中,可用铅笔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词汇或句子,这些往往是核心概念或题目的限制条件。
2.识别核心概念
有的题目能从材料中直接找出核心概念,有的题目会明确给出核心概念。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核心概念,你需要通过理解题目的整体意思,归纳概括出核心概念。
3.挖掘概念内涵
写作之前要确保对核心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如2024新高考Ⅰ卷中的“问题”可能是一般性疑问,也可能是“难以解决的情况”,还可能是“麻烦”或“谬误”。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核心概念,包括其内涵、外延、相关因素、影响等。这样有助于全面地理解题目。
4.确定作文立意
首先明确观点:基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明确你的观点或立场。这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你将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然后选择角度:从多个可能的角度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或最有话可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这个角度应该能够紧密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并且具有新颖性和深度。
再如:2023新高考Ⅱ卷作文,审题步骤可具体运用如下:
材料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识别概念 挖掘内涵 立意角度 思辨关系
安静 放松 安静状态下的身心放松,是基础层面 拒绝过大压力,适当放松自己 递进关系或目的关系:放松→沉淀→成长
沉淀 放松,绝不是为放松而放松,放松是为沉淀服务。从放松到沉淀,可以说是质的升华。沉淀,是本次作文立意的核心之一 拒绝轻飘浮躁,内心沉淀澄明
成长 放松后的沉淀,就是成长,是最终目的,也是作文立意的核心之一 拒绝消极逃避,努力拼搏成长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秀乐队指挥总是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让不同的音调创造最美的和谐。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创造最美的和谐,不仅在音乐指挥上,在思想认知和生活等方面它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写出至少三则不同的立意。
立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不同的标题。
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其中一篇作文的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抓多元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审极简材料作文之题意
多元核心概念作文的审题方法:
1.明确核心概念
首先从作文材料中提取出核心概念(关键词),这是审题的第一步。例如,“理性与感性”“德与才”“本手·俗手·妙手”等。然后正确理解每个关键词的内涵,避免在论述过程中产生误解或偏差。
2.厘清概念关系
判断关键词之间是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还是对立关系。这对于确定立意方向至关重要。常见的概念间关系如下:
①并列共存关系:如“理性与感性”,两者在人的思维中并存,共同作用于人的决策和行为。
②对立统一关系:如“成功与失败”,两者看似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共同促进人的成长。
③制约型关系:如“自由与规则”,自由需要在规则的制约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④取舍关系:如“自信与自负”,需要在两者之间作出合理的取舍。
如果是三元核心概念,还要注意做“降次消元”,将复杂的三元关系拆分为多组二元关系进行梳理。例如,可以先梳理前两个概念的关系,再梳理后两个概念的关系,最后从整体或宏观的角度综合考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文章立意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另外,还要注意联系有显明的,也有隐含的。隐含的联系隐藏在所论述的对象之内或之外,往往容易被考生忽视。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考生,却能够发现它们隐含的联系,于无中发现有,于异中发现同。而作文深刻性的体现往往就取决于隐含联系的发掘。
3.确定作文立意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确定作文的立意。例如,可以论述两者之间的平衡、转化或取舍等。在立意时,要避免只谈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4.注重思辨色彩
在论述过程中,要注重辩证分析,避免片面化、绝对化的表述。要善于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彰显文章的思辨色彩和思想深度。
无论是一元还是多元核心概念作文,都需要从明确核心概念、分析关系开始,然后再确定立意。同时,要注重思辨色彩的彰显,确保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六百年的时光积淀了古城的沉厚,羽化出古城人精神的轻盈。其实,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这样的“沉厚”与“轻盈”,人亦如此。
请以“沉厚与轻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现代文阅读Ⅱ阅读材料: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
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1.写出至少三则不同的立意。
立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不同的标题。
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其中一篇作文的开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活动一
练习
1.①学会与“多种声音”相处。②兼收并蓄,在“多种声音”中完善自我。③包容“多种声音”,这样才有活力。
审题指导 材料借助音乐领域中乐队指挥把“多种声音”完美协调为“一首乐曲”的过程,意在引发考生产生关于包容与协调的理解。材料最后指出,这一过程不仅存在于音乐指挥,更可以在更广阔的方面启发我们思考。因此,我们应当思考材料中“多种声音”和“一首乐曲”更为丰富的意义。“多种声音”在思想认知和生活等方面体现为不同的见解、立场、态度。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出自己意见的平台变多,思想认知和生活等方面“多种声音”的现象普遍存在,只要不触犯法律,都应该允许他们把声音发出来,尤其是不同的声音。面对“多种声音”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要学会兼收并蓄,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
2.①汇和众声,奏响和谐乐章 ②多种声音,和谐共鸣——探寻生活与思想的和谐乐章
3.(示例)
汇和众声,奏响和谐乐章
在音乐的殿堂里,乐队指挥总如一位巧夺天工的匠人,以精湛的技艺将“多种声音”巧妙地编织成“一首乐曲”,创造出令人陶醉的和谐。这种将不同音调融合为一的艺术,不仅存在于音乐之中,更在思想认知和生活实践中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故而,我以为我们当汇和众声,奏响和谐乐章。
活动二
练习
1.①不断积淀求沉厚,沉厚出落自轻盈。②因为沉厚,所以轻盈。③深积内在沉厚,羽化精神轻盈。
审题指导 材料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六百年的时光积淀了古城的沉厚”中的“六百年的时光”虽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它实际上代表了漫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城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变迁,这些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沉淀形成了古城独特的“沉厚”。这种“沉厚”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等,更体现在精神文化上,如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等。“羽化出古城人精神的轻盈”指在“沉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古城人并没有为沉重的历史包袱所束缚,反而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轻盈”精神。这种“轻盈”并非指轻浮或浅薄,而是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古城人能够保持一种从容、淡定和自信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第二层讲“沉厚”与“轻盈”的普遍意义,“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这样的‘沉厚’与‘轻盈’”。这里的“沉厚”可以理解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对过去的珍视和怀念;而“轻盈”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只有同时拥有“沉厚”和“轻盈”,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前行,不断发展。
“轻盈”脱胎于“沉厚”,“沉厚”中孕育、升华出精神层面的“轻盈”。“轻盈”在二元关系中可以写作“盈轻”,由“盈(沉厚)”而“轻”,先“盈”后“轻”。这两个核心概念可以构成条件关系或者因果关系。
2.①沉厚为底蕴,轻盈助腾飞 ②先追求沉厚,再获得轻盈
3.(示例)
沉厚为底蕴,轻盈助腾飞
六百年的时光积淀了古城的沉厚,羽化出古城人精神的轻盈。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又会有怎样的“沉厚”与“轻盈”。在躬逢河清海晏、物阜民丰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沉厚为底蕴,令轻盈助腾飞,勇乘风帆,稳居浪头。(共26张PPT)
读孔孟文章,养君子品质,修齐治平以求兼济天下 ;
学老庄智慧,循造化自然,诗意栖居何必独善其身 ?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二单元
审题:抓核心概念,明逻辑关系
单元任务群(二)
学习 任务
掌握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之法。
活动一 抓核心概念,审极简材料作文之题意
近年高考作文呈现出围绕核心概念命题且核心概念逐渐多元化的趋势,这是材料作文的一个命题新动向。对于考生来说,如何精准分析材料,准确提取核心概念,如何辩证分析多元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出恰当的取舍与分析,是摆在作文审题立意之前的一道难关。
抓住核心概念审题立意是写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作文的方向和深度。以下是一些具体步骤和方法:
1.仔细阅读题目
完整地阅读题目,不要遗漏任何信息。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短语和限制条件。在阅读过程中,可用铅笔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词汇或句子,这些往往是核心概念或题目的限制条件。
2.识别核心概念
有的题目能从材料中直接找出核心概念,有的题目会明确给出核心概念。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核心概念,你需要通过理解题目的整体意思,归纳概括出核心概念。
3.挖掘概念内涵
写作之前要确保对核心概念有清晰的理解。如2024新高考Ⅰ卷中的“问题”可能是一般性疑问,也可能是“难以解决的情况”,还可能是“麻烦”或“谬误”。要从多个角度思考核心概念,包括其内涵、外延、相关因素、影响等。这样有助于全面地理解题目。
4.确定作文立意
首先明确观点:基于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明确你的观点或立场。这是文章的灵魂,也是你将要论证的中心观点。
然后选择角度:从多个可能的角度中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有价值或最有话可说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这个角度应该能够紧密围绕核心概念展开,并且具有新颖性和深度。
再如:2023新高考Ⅱ卷作文,审题步骤可具体运用如下:
材料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识别概念 挖掘内涵 立意角度 思辨关系
安静 放松 安静状态下的身心放松,是基础层面 拒绝过大压力,适当放松自己 递进关系或目的关系:放松→沉淀→成长
沉淀 放松,绝不是为放松而放松,放松是为沉淀服务。从放松到沉淀,可以说是质的升华。沉淀,是本次作文立意的核心之一 拒绝轻飘浮躁,内心沉淀澄明
成长 放松后的沉淀,就是成长,是最终目的,也是作文立意的核心之一 拒绝消极逃避,努力拼搏成长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秀乐队指挥总是善于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让不同的音调创造最美的和谐。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创造最美的和谐,不仅在音乐指挥上,在思想认知和生活等方面它都可以给我们以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写出至少三则不同的立意。
立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会与“多种声音”相处。
兼收并蓄,在“多种声音”中完善自我。
包容“多种声音”,这样才有活力。
【审题指导】 材料借助音乐领域中乐队指挥把“多种声音”完美协调为“一首乐曲”的过程,意在引发考生产生关于包容与协调的理解。材料最后指出,这一过程不仅存在于音乐指挥,更可以在更广阔的方面启发我们思考。因此,我们应当思考材料中“多种声音”和“一首乐曲”更为丰富的意义。“多种声音”在思想认知和生活等方面体现为不同的见解、立场、态度。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发出自己意见的平台变多,思想认知和生活等方面“多种声音”的现象普遍存在,只要不触犯法律,都应该允许他们把声音发出来,尤其是不同的声音。面对“多种声音”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要学会兼收并蓄,把“多种声音”协调为“一首乐曲”,创造美好和谐的生活。
2.写出两个不同的标题。
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汇和众声,奏响和谐乐章
多种声音,和谐共鸣——探寻生活与思想的和谐乐章
3.写出其中一篇作文的开头。
答案 (示例)
汇和众声,奏响和谐乐章
在音乐的殿堂里,乐队指挥总如一位巧夺天工的匠人,以精湛的技艺将“多种声音”巧妙地编织成“一首乐曲”,创造出令人陶醉的和谐。这种将不同音调融合为一的艺术,不仅存在于音乐之中,更在思想认知和生活实践中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故而,我以为我们当汇和众声,奏响和谐乐章。
活动二 抓多元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审极简材料作文之题意
多元核心概念作文的审题方法:
1.明确核心概念
首先从作文材料中提取出核心概念(关键词),这是审题的第一步。例如,“理性与感性”“德与才”“本手·俗手·妙手”等。然后正确理解每个关键词的内涵,避免在论述过程中产生误解或偏差。
2.厘清概念关系
判断关键词之间是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还是对立关系。这对于确定立意方向至关重要。常见的概念间关系如下:
①并列共存关系:如“理性与感性”,两者在人的思维中并存,共同作用于人的决策和行为。
②对立统一关系:如“成功与失败”,两者看似对立,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共同促进人的成长。
③制约型关系:如“自由与规则”,自由需要在规则的制约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④取舍关系:如“自信与自负”,需要在两者之间作出合理的取舍。
如果是三元核心概念,还要注意做“降次消元”,将复杂的三元关系拆分为多组二元关系进行梳理。例如,可以先梳理前两个概念的关系,再梳理后两个概念的关系,最后从整体或宏观的角度综合考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文章立意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另外,还要注意联系有显明的,也有隐含的。隐含的联系隐藏在所论述的对象之内或之外,往往容易被考生忽视。视野开阔、思维缜密的考生,却能够发现它们隐含的联系,于无中发现有,于异中发现同。而作文深刻性的体现往往就取决于隐含联系的发掘。
3.确定作文立意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确定作文的立意。例如,可以论述两者之间的平衡、转化或取舍等。在立意时,要避免只谈其中一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要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4.注重思辨色彩
在论述过程中,要注重辩证分析,避免片面化、绝对化的表述。要善于通过合理的推理和论证,彰显文章的思辨色彩和思想深度。
无论是一元还是多元核心概念作文,都需要从明确核心概念、分析关系开始,然后再确定立意。同时,要注重思辨色彩的彰显,确保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提到,六百年的时光积淀了古城的沉厚,羽化出古城人精神的轻盈。其实,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这样的“沉厚”与“轻盈”,人亦如此。
请以“沉厚与轻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附现代文阅读Ⅱ阅读材料:
岁月包浆里的沉厚与轻盈
杨秀廷
……
隆里“迎故事”糅合戏剧、杂技和装饰艺术,以锣、钵、鼓助兴,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演绎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是“活动的舞台、凝固的戏剧”。每一次“迎故事”,隆里人都会舞动“花脸龙”,唱响汉戏来“迎会”与庆贺。一个“迎”字,道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心怀景仰的虔敬心态。每一个来到隆里观看“迎故事”的人,不管身居高位还是一介布衣,都须首先这样引颈仰望,那样的时刻,是隆里古城最美的时光。
隆里古城就是以这样的情怀,放下腰身,轻卷珠帘,透出些许醺醉,又泛出几分欣悦。
时光积淀沉厚的包浆,也羽化灵性与轻盈,文化传承葆育隆里的灵魂,隆里族群就是这样从容,自在,乐观,自信,追赶记忆,培护根脉,且歌且行,六百年一路灿烂……
1.写出至少三则不同的立意。
立意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断积淀求沉厚,沉厚出落自轻盈。
因为沉厚,所以轻盈。
深积内在沉厚,羽化精神轻盈。
【审题指导】 材料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六百年的时光积淀了古城的沉厚”中的“六百年的时光”虽是一个具体的数字,但它实际上代表了漫长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城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变迁,这些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沉淀形成了古城独特的“沉厚”。这种“沉厚”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如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手工艺等,更体现在精神文化上,如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等。“羽化出古城人精神的轻盈”指在“沉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古城人并没有为沉重的历史包袱所束缚,反而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轻盈”精神。这种“轻盈”并非指轻浮或浅薄,而是指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古城人能够保持一种从容、淡定和自信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
第二层讲“沉厚”与“轻盈”的普遍意义,“一座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需要这样的‘沉厚’与‘轻盈’”。这里的“沉厚”可以理解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对过去的珍视和怀念;而“轻盈”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追求,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只有同时拥有“沉厚”和“轻盈”,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才能不断前行,不断发展。
“轻盈”脱胎于“沉厚”,“沉厚”中孕育、升华出精神层面的“轻盈”。“轻盈”在二元关系中可以写作“盈轻”,由“盈(沉厚)”而“轻”,先“盈”后“轻”。这两个核心概念可以构成条件关系或者因果关系。
2.写出两个不同的标题。
标题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题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厚为底蕴,轻盈助腾飞
先追求沉厚,再获得轻盈
3.写出其中一篇作文的开头。
答案 (示例)
沉厚为底蕴,轻盈助腾飞
六百年的时光积淀了古城的沉厚,羽化出古城人精神的轻盈。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又会有怎样的“沉厚”与“轻盈”。在躬逢河清海晏、物阜民丰的今天,我们更应以沉厚为底蕴,令轻盈助腾飞,勇乘风帆,稳居浪头。
本课结束单元任务群(一) 解诸子作品的重要概念,悟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习任务 理解诸子作品的重要概念,思考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活动一 理解重要概念
1.速读课文,结合文本内容,完成下表。
学派 核心概念 例句 内涵
儒家 君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
恕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修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四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④
道家 为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⑤
无为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⑥
用(大用)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⑦
墨家 爱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⑧
2.儒、墨两家都强调“爱人”。筛选两家论述“爱”(或“爱人”)这一核心概念的典型句子,辨析其内涵的不同。
学派 名句 内涵
儒家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①
墨家 (1)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 (2)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3)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②
活动二 思考现实意义
3.诸子之说体现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于今天我们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从下列题目中选择一题谈谈你的看法。
(1)谈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2)《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
(3)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4)老子总是在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试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5)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谈谈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示例)①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拥有完全摆脱功利价值的道德标准,文质兼备的人。
②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③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及认知水平。
④仁、义、礼、智。
⑤空虚,虚空。
⑥顺应自然,不强求作为。
⑦超越日常使用、日常认识层面的功用。
⑧相互平等的关爱,是解决世事纷乱问题的根本。
2.(示例)①儒家主张的仁爱、爱人,是在遵从尊尊卑卑、长长幼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阶级、伦理秩序的基础上的推己及人、关心呵护。
②墨子主张的爱人、兼爱,是超越了阶级、伦理的人人平等的互利互爱。
3.(示例一)第(1)题: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②这句话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宽恕待人。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示例二)第(2)题: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有赖于后天的修养。“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治国”说的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和谐的目的。“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可见“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甚至有些年轻人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出现了心理扭曲的现象。重提此观念,不仅可以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
(示例三)第(3)题: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并以最终的外向行为为终点。正是由于恻隐之心的存在,才为我们向善提供了可能性。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做出善的举动,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安抚,并使内化的仁端真正上升为仁德。
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儒家主张通过修己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仁。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使每个人都重新发现自己内心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终达到儒家理想的成圣成王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理想就会实现。
(示例四)第(4)题:老子洞察天道,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对立中的正面因素过多地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永远是匆匆忙忙地为正面因素的发展而努力奔波,很少有闲暇时间,很少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失败、损失、柔弱等反面因素的深远意义。
老子的辩证思想为当代青年辩证地看待人生、辩证地处理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当代大多青年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教育环境都比较优越,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较大的人生挫折,人生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往往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而忽视了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结果导致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学会辩证地看待人生,在成功时就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和提高,这样才更容易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消极无为。如果学习和了解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在不利和失败的时候就不会灰心丧气,主动分析自己本身和环境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加以利用,从而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示例五)第(5)题: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①变通创新方面。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被社会淘汰。
②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人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③教育方面。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发现其优点,给予其恰当的教育指导。
④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来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缺乏诗意的生活。实际上,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地到达终点,看似无用的停顿可能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共23张PPT)
读孔孟文章,养君子品质,修齐治平以求兼济天下 ;
学老庄智慧,循造化自然,诗意栖居何必独善其身 ?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第二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解诸子作品的重要概念,悟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学习 任务
理解诸子作品的重要概念,思考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活动一 理解重要概念
1.速读课文,结合文本内容,完成下表。
学派 核心概念 例句 内涵
儒家 君子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
恕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②
修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③
四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④
 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拥有完全摆脱功利价值的道德标准,文质兼备的人。
 仁爱宽厚,推己及人。
 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及认知水平。
 仁、义、礼、智。
学派 核心概念 例句 内涵
道家 为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⑤
无为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⑥
用(大用)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⑦
墨家 爱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⑧
 空虚,虚空。
 顺应自然,不强求
作为。
 超越日常使用、日常认识层面的功用。
 相互平等的关爱,是解决世事纷乱问题的根本。
2.儒、墨两家都强调“爱人”。筛选两家论述“爱”(或“爱人”)这一核心概念的典型句子,辨析其内涵的不同。
学派 名句 内涵
儒家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2)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①
  儒家主张的仁爱、爱人,是在遵从尊尊卑卑、长长幼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阶级、伦理秩序的基础上的推己及人、关心呵护。
学派 名句 内涵
墨家 (1)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 (2)兼相爱,交相利。(《墨子》) (3)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 ②
  墨子主张的爱人、兼爱,是超越了阶级、伦理的人人平等的互利互爱。
活动二 思考现实意义
3.诸子之说体现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于今天我们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从下列题目中选择一题谈谈你的看法。
(1)谈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答案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者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②这句话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宽恕待人。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2)《大学》里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
答案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有赖于后天的修养。“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治国”说的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和谐的目的。“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可见“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
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甚至有些年轻人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出现了心理扭曲的现象。重提此观念,不仅可以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
(3)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并以最终的外向行为为终点。正是由于恻隐之心的存在,才为我们向善提供了可能性。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做出善的举动,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安抚,并使内化的仁端真正上升为仁德。
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儒家主张通过修己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仁。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使每个人都重新发现自己内心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终达到儒家理想的成圣成王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理想就会实现。
(4)老子总是在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试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 老子洞察天道,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对立中的正面因素过多地占据了人们的心灵,使得人们永远是匆匆忙忙地为正面因素的发展而努力奔波,很少有闲暇时间,很少能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失败、损失、柔弱等反面因素的深远意义。
老子的辩证思想为当代青年辩证地看待人生、辩证地处理问题提供了借鉴与指导。当代大多青年家庭经济条件和学校教育环境都比较优越,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较大的人生挫折,人生经验较少。因此,他们在取得一些成绩时,往往就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而忽视了自己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结果导致不能承受失败的打击。学会辩证地看待
人生,在成功时就会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和提高,这样才更容易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另外,有相当一部分青年人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消极无为。如果学习和了解了老子的辩证思想,在不利和失败的时候就不会灰心丧气,主动分析自己本身和环境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加以利用,从而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5)结合《五石之瓠》一文,谈谈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答案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①变通创新方面。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被社会淘汰。
②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人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③教育方面。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发现其优点,给予其恰当的教育指导。
④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来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缺乏诗意的生活。实际上,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地到达终点,看似无用的停顿可能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