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6课 (2)五石之瓠
分值:40分
一、课内基础练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不龟手一也”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一”词义不同。
B.“其坚不能自举也”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词义相同。
C.“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两句中的“贻”词义相同。
D.“吴王使之将”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两句中的“将”词义不同。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
①成不敢敛户口 ②强行者有志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国治而后天下平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3.(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4.(3分)下列句子中,与“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吾属今为之虏矣
5.(4分)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练透一点——重点虚词:以
(一)义项梳理(10分)
6.(10分)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
词性 例句 用法 释义
介词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工具、手段 ①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表示对象 ②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表示时间、处所 ③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表示原因 ④
连词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示并列 ⑤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表示承接 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表示目的、结果 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原因 ⑧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 表示修饰 ⑨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动作、行为 ⑩
语段助记 “秉烛夜游,良有以(名词,原因)也。”若以(动词,认为)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介词,凭借)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介词,把)书卷为伴,弃险以(连词,表并列)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连词,表修饰)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连词,表目的,来)极天地之乐,如此,以(介词,把)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介词,因为)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连词,因为)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介词,在)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介词,跟)权贵交。以(助词,表界限、范围)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之叹。
(二)迁移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秋水》)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纹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7.(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8.(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以”与文中“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客得之,以说吴王
C.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D.衣以纹绣
9.(8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五石之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1.B [B项“词义相同”错。承受/尽。A项一样/统一。C项均为“赠送”。D项动词,率领/名词,将领。]
2.A [①户口:古义,百姓;今义,户籍。②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④天下:古今义都泛指中国或世界。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⑥百金:古今义都是形容钱多。]
3.D [A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大葫芦。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4.B [B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宾语前置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被动句。]
5.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事业,所得不超过数金。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让我们卖给他吧。[得分点:“为”,从事;“过”,超过;“鬻(yù)”,卖;“与”,给。]
6.①拿,用,凭 ②把 ③在 ④因为,由于 ⑤而且,或不译 ⑥而,或不译 ⑦来,用来 ⑧因为 ⑨而,或不译 ⑩认为
7.BDF [“飞于北海”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应分别断开,即在B、D、F三处断开。]
8.B [B项与例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A项是介词,把。C、D两项都是介词,拿、用。]
9.(1)同样是能够使手不冻裂的药物,有人凭借它得到封地,有人拥有它却摆脱不了漂洗丝絮的苦差,就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得分点:“龟”,同“皲”,皮肤冻裂;“或”,有的人;“以”,凭借、用;“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2)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得分点:“虽”,即使;“为”,成为;“豚”,小猪;“亟”,赶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内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那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材料二: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担任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2)五石之瓠
学习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固”“方”“以”等重点词语。
2.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理解寓言中蕴含的哲理。
3.赏析庄子的说理风格。
一、铺垫预学
1.文常识记——《庄子》
《庄子》,又称《南华真经》,是庄周及其后学所撰。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2.作者简识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3.背景提示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资聪明,虽有用世之心,但是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庄子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转而在内心自由的境界里寻求精神的解脱。
二、文本预学
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 )而实( )五石( )。以(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 )瓢,则瓠(huò)落( )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 )之。”庄子曰:“夫子固( )拙于用( )大( )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pínɡ pì)( )(kuànɡ) ( )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 )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 )之。’客得之,以( )说( )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
(1)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固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固若金汤(成语)
②方 请买其方百金
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能不龟手一也
⑤冬,与越人水战
(3)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请买其方百金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③非不呺然大也
④则所用之异也
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
《五石之瓠》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凸显了小大之辩、“无用”之大用。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下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以庄子智慧,解文理选科难题
随着2025年高考录取工作的圆满结束,有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少文科类专业出现名额空缺,而理工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呈现增长态势。这一变化也引发很多高中学生家长的热议。有家长说:“在新学年的起点,务必引导孩子选择物化组合,即便孩子对理科不甚擅长,也愿意通过辅导来弥补不足。”还有家长认为,“文科专业不仅无用,而且就业前景堪忧”。
面对这股汹涌的潮流,作为学生该如何运用庄子智慧引导家长们以更理智和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文理分科的选择呢?
任务主题 探“无用之用”,悟“比式说理”
活动一 汲庄子“无用之用”之“智”,析文科“无用之大用”
《五石之瓠》不仅是一篇寓言,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对文理选择的迷茫与困惑。让我们深入文本,从庄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为破解这一难题找到新的视角。
1.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他们这般行为的结果如何?你由此悟出了什么道理?请结合以上思考完成下表。
事物 人物 对待方式 结果 启示
大瓠 惠子 (1) (2) (5)
庄子 (3) (4)
不龟手之药 宋人 (6) (7) (10)
客 (8) (9)
2.在《五石之瓠》的广阔天地间,庄子以“无用之大用”为笔,勾勒出一幅超越世俗的智慧画卷。那么,针对“理科有用,文科无用”这一问题,我们从庄子的“无用之大用”的思想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借庄子“比式说理”,劝家长理性对待
3.《五石之瓠》具有典型的“比式说理”特点,即借助类比、比喻、对比进行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比式说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将本文“比式说理”的特点运用到劝说家长理性看待文理分科的事情中去?试借助下面的“劝说框架”来完善你的劝说内容。
劝说框架 劝说内容
理解家长的担忧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对于文理分科这件事,你们内心充满了担忧和考量,你们一心想为我做出最正确、最有利于我未来的选择,这份关爱我能深深感受得到。
借类比 来说理 正如庄子所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文理分科不应仅局限于眼前的“实用性”或“热门程度”,而应着眼于孩子的兴趣、潜能和长远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或许在理科方面展现出探索自然的热情,或许在文科领域拥有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因此,我们不能仅凭“有用”或“无用”来评判文理分科的价值,而应像庄子那样,看到事物背后的无限可能。
借对比 来说理 其实,文理分科并非决定未来命运的唯一因素。莫言,一个以文字为武器的文学巨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智慧。因此,面对文理分科问题,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或“有用”的专业,而应考虑到我的兴趣和潜能。
借比喻 来说理 对学生而言,文理选科就像④__________________,每个孩子都是勇敢的探险家,怀揣着兴趣和梦想,踏上寻找内心宝藏的旅程。⑤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家长们盲目地为孩子指定寻宝路线,强迫他们走向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方向,这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寻宝的乐趣,更可能让他们错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因此,作为家长,请尊重我的兴趣和潜能,允许我根据自己的地图,勇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宝藏。
表达合理 的期望 希望你们能放下过度的担忧,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去选择,相信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定能努力奋进,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在说理方式、语言风格方面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前面所学填写下表。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说理方式 语言风格
相同点 都能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老子擅长逆向思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③
不同点 ① ② ④ ⑤
答案精析
任务预学
二、
1.赠送 葫芦 种植 成熟 结的葫芦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用 承受 把它作为 宽大空廓的样子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击破 的确,确实 使用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同“皲”,皮肤冻裂 漂洗 同“纩”,丝绵絮
职业 不超过 卖 给 来 同“悦”,取悦,一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 发难,这里指越人发兵侵吴 统帅军队 划分土地 同一,一样的 有的人 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樽,缚于身,可使人漂浮渡水 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2.(1)①副词,的确、确实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安定 形容词,固执、顽固 形容词,坚固 ②名词,药方
副词,正 名词,方形 名词,旁边 名词,地方
(2)①名词作动词,种植 ②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④龟,使动用法,使……皲裂/一,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 ⑤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3)①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无标志词(“百金”前省略了“以”字,“以百金”为状语) ②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 ③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④判断句。标志词:也
3.①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②讽惠子固陋 ③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任务导学
1.(1)盛水、为瓢、掊之 (2)心窍不通,拘于世见 (3)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4)智慧通达,超越尘世 (5)有用与无用并非绝对,有时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藏有大用,看人看物看事不要太功利;正所谓“无用乃大用”,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人才能不拘于一时一地的有限之用 (6)以技洴澼 (7)不免于洴澼 (8)百金鬻技;以技作战 (9)获裂地封侯之赏 (10)①同一事物,因人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其价值不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②不要被世俗之见蒙蔽了双眼,要敢于越出尘世,以高超的眼光来关照世界、思考问题
2.①挑战传统认知:传统观念常将文科视为“无用”,但庄子告诉我们,许多看似“无用”的文科专业,在特定情境下能展现巨大价值。因此,应挑战这一认知,拓宽视野,认识到文科的独特作用。②重视个人兴趣与潜能:文科“无用”于世,却可能极大丰富个人。选择文科可基于个人兴趣和潜能,激发学习热情,为职业生涯增添色彩。③促进跨学科融合:庄子启示我们,“无用”之物能创造新价值。在学科选择上,应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3.①惠子拙于用大与宋人不免于洴澼相类比: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因为它无法像常规葫芦那样盛水或做瓢;庄子则通过类比宋人卖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指出大葫芦同样有其独特的用途。②惠子与庄子的对比: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因其无法像常规葫芦那样使用,于是将其砸烂;庄子指出大葫芦可以系在身上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发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这一对比展现了两人对于“大用”与“无用”的不同理解,以及庄子对于事物多元价值和灵活使用方式的深刻洞察。③大葫芦作为腰舟的比喻:庄子建议惠子将大葫芦系在身上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这一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大葫芦的“无用之大用”,即看似无用的东西,在特定情境下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一比喻也暗示了人生的哲理,即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综合运用了类比、比喻、对比等多种手法来进行说理,成功地阐述了“无用之大用”的哲理。
4.(示例)①大葫芦因其庞大而无法像常规葫芦那样盛水或做瓢,看似无用,实则蕴含着浮游江湖的广阔可能 ②他选择了文科,用文字记录历史,描绘人性,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③他选择了理科,用科技改变国家命运,书写了民族的骄傲 ④一场寻宝游戏 ⑤他们的兴趣、天赋和梦想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寻宝路径
群文阅读
①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②长于借助寓言,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③都擅长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④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运用排比和对偶修辞,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⑤想象丰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共58张PPT)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第二单元 第6课
(2)五石之瓠
学习 目标
1.梳理归纳文言知识,重点掌握“固”“方”“以”等重点词语。
2.理解庄子的“无用之用”,理解寓言中蕴含的哲理。
3.赏析庄子的说理风格。
任务预学
一、铺垫预学
1.文常识记——《庄子》
《庄子》,又称《南华真经》,是庄周及其后学所撰。约成书于先秦时期。《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全书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行文汪洋恣肆,瑰丽诡谲,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2.作者简识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庄子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顺应自然,追求精神逍遥无待。
3.背景提示
庄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庄子天资聪明,虽有用世之心,但是面对“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腐败社会,庄子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也使他无法施展抱负。于是,他转而在内心自由的境界里寻求精神的解脱。
二、文本预学
1.疏通文意,填空释词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 )我大瓠( )之种,我树( )之成( )而实( )五石( )。以( )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 )也。剖之以为( )瓢,则瓠(huò)落(
)无所容。非不呺(xiāo)然( )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ǒu)( )之。”庄子曰:“夫子固( )拙于用( )大( )矣。宋人有善为不龟( )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pínɡ pì)( ) (kuànɡ) ( )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
赠送
葫芦
种植
成熟
结的葫芦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用
承受
把它作为
宽大空廓的
样子
内中空虚而宽大的样子
击破
的确,确实
使用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同“皲”,皮肤冻裂
漂洗
同“纩”,丝绵絮
职业
不过( )数金。今一朝而鬻( )技百金,请与( )之。’客得之,以( )说( )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也,或( )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以为大樽(
)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 )也夫!”
卖
给
来
不超过
同“悦”,取悦,一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
发难,这里指越人发兵侵吴
统帅军队
划分土地
同一,一样的
有的人
用绳结缀,一说,考虑
盛酒器。这是说大瓠像樽,缚于身,
可使人漂浮渡水
比喻不通达的见识
2.文言基础,重点梳理
(1)一词多义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①固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 移山》)
固若金汤(成语)
副词,的确、确实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稳固、安定
形容词,固执、顽固
形容词,坚固
词语 例句 义项或用法
②方 请买其方百金
如今人方为刀俎(《鸿门宴》)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名词,药方
副词,正
名词,方形
名词,旁边
名词,地方
(2)词类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②其坚不能自举也
③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④能不龟手一也
⑤冬,与越人水战
名词作动词,种植
形容词作名词,硬度
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
龟,使动用法,使……皲裂/一,数词作形容词,
相同、一样
名词作状语,在冬天
(3)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请买其方百金
②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③非不呺然大也
④则所用之异也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无标志词(“百金”前省略了“以”字,“以百金”为状语)
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
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判断句。标志词:也
3.内容结构,导图呈现
《五石之瓠》借一大一小两个故事展开说理,凸显了小大之辩、“无用”之大用。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出右面思维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 ①讽庄子学说大而无用
②讽惠子固陋
③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任务导学
情境任务
以庄子智慧,解文理选科难题
随着2025年高考录取工作的圆满结束,有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明显:不少文科类专业出现名额空缺,而理工科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呈现增长态势。这一变化也引发很多高中学生家长的热议。有家长说:“在新学年的起点,务必引导孩子选择物化组合,即便孩子对理科不甚擅长,也愿意通过辅导来弥补不足。”还有家长认为,“文科专业不仅无用,而且就业前景堪忧”。
面对这股汹涌的潮流,作为学生该如何运用庄子智慧引导家长们以更理智和全面的视角来看待文理分科的选择呢?
探“无用之用”,悟“比式说理”
活动一 汲庄子“无用之用”之“智”,析文科“无用之大用”
《五石之瓠》不仅是一篇寓言,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学生对文理选择的迷茫与困惑。让我们深入文本,从庄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为破解这一难题找到新的视角。
1.惠子和庄子分别是如何对待“大瓠”的?“宋人”和“客”分别是如何对待“不龟手之药”的?他们这般行为的结果如何?你由此悟出了什么道理?请结合以上思考完成下表。
任务主题
事物 人物 对待方式 结果 启示
大瓠 惠子 (1) (2) (5)
庄子 (3) (4) 盛水、为瓢、掊之
心窍不通,拘于世见
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智慧通达,超越尘世
有用与无用并非绝对,有时看似无用的东西或许藏有大用,看人看物看事不要太功利;正所谓“无用乃大用”,眼界开阔、见识通达的人才能不拘于一时一地的有限之用
事物 人物 对待方式 结果 启示
不龟手之药 宋人 (6) (7) (10)
客 (8) (9) 百金鬻技;以技作战
获裂地封侯之赏
①同一事物,因人的眼光和见识不同,其价值不同,要善于转换视角,发现和发挥事物的最大价值。②不要被世俗之见蒙蔽了双眼,要敢于越出尘世,以高超的眼光来关照世界、思考问题
以技洴澼
不免于洴澼
2.在《五石之瓠》的广阔天地间,庄子以“无用之大用”为笔,勾勒出一幅超越世俗的智慧画卷。那么,针对“理科有用,文科无用”这一问题,我们从庄子的“无用之大用”的思想中可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 ①挑战传统认知:传统观念常将文科视为“无用”,但庄子告诉我们,许多看似“无用”的文科专业,在特定情境下能展现巨大价值。因此,应挑战这一认知,拓宽视野,认识到文科的独特作用。
②重视个人兴趣与潜能:文科“无用”于世,却可能极大丰富个人。选择文科可基于个人兴趣和潜能,激发学习热情,为职业生涯增添色彩。
③促进跨学科融合:庄子启示我们,“无用”之物能创造新价值。在学科选择上,应促进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活动二 借庄子“比式说理”,劝家长理性对待
3.《五石之瓠》具有典型的“比式说理”特点,即借助类比、比喻、对比进行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比式说理”。
答案 ①惠子拙于用大与宋人不免于洴澼 相类比: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因为它无法像常规葫芦那样盛水或做瓢;庄子则通过类比宋人卖不龟手之药的故事,指出大葫芦同样有其独特的用途。
②惠子与庄子的对比:惠子认为大葫芦无用,因其无法像常规葫芦那样使用,于是将其砸烂;庄子指出大葫芦可以系在身上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发现了其独特的价值。这一对比展现了两人对于“大用”与“无用”的不同理解,以及庄子对于事物多元价值和灵活使用方式的深刻洞察。
③大葫芦作为腰舟的比喻:庄子建议惠子将大葫芦系在身上作为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这一比喻形象地展示了大葫芦的“无用之大用”,即看似无用的东西,在特定情境下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一比喻也暗示了人生的哲理,即人应该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庄子综合运用了类比、比喻、对比等多种手法来进行说理,成功地阐述了“无用之大用”的哲理。
4.如何将本文“比式说理”的特点运用到劝说家长理性看待文理分科的事情中去?试借助下面的“劝说框架”来完善你的劝说内容。
劝说框架 劝说内容
理解家长的担忧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知道对于文理分科这件事,你们内心充满了担忧和考量,你们一心想为我做出最正确、最有利于我未来的选择,这份关爱我能深深感受得到。
劝说框架 劝说内容
借类比 来说理 正如庄子所言,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样,文理分科不应仅局限于眼前的“实用性”或“热门程度”,而应着眼于孩子的兴趣、潜能和长远发展。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或许在理科方面展现出探索自然的热情,或许在文科领域拥有对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因此,我们不能仅凭“有用”或“无用”来评判文理分科的价值,而应像庄子那样,看到事物背后的无限可能。
(示例)大葫芦因其庞大而无法像常规葫芦那样盛水或做瓢,看似无用,实则蕴含着浮游江湖的广阔可能
劝说框架 劝说内容
借对比 来说理 其实,文理分科并非决定未来命运的唯一因素。莫言,一个以文字为武器的文学巨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展现了非凡的才华与智慧。因此,面对文理分科问题,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或“有用”的专业,而应考虑到我的兴趣和潜能。
他选择了文科,用文字记录历史,描绘人性,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他选择了理科,用科技改变国家命运,书写了民族的骄傲
劝说框架 劝说内容
借比喻 来说理 对学生而言,文理选科就像④_______________,每个孩子都是勇敢的探险家,怀揣着兴趣和梦想,踏上寻找内心宝藏的旅程。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家长们盲目地为孩子指定寻宝路线,强迫他们走向自己并不感兴趣的方向,这不仅会让他们失去寻宝的乐趣,更可能让他们错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因此,作为家长,请尊重我的兴趣和潜能,允许我根据自己的地图,勇敢地探索属于自己的宝藏。
一场寻宝游戏
他们的兴趣、天赋和梦想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寻宝路径
劝说框架 劝说内容
表达合 理的期望 希望你们能放下过度的担忧,让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去选择,相信我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定能努力奋进,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探究两篇课文在说理方式、语言风格方面的特点及其相似之处“无用之用”,悟“比式说理”
《〈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在说理方式、语言风格方面有什么特点?又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前面所学填写下表。
群文阅读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说理方式 语言风格 相同点 都能突破常规性思维的局限。老子擅长逆向思维,总是提醒世人重视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辨性;庄子也善于从常人认为没有价值的事物中发现价值。 ③ 不同点 ① ② ④ ⑤
都擅长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
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
长于借助寓言,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人生境界,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
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运用排比和对偶修辞,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
想象丰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把深奥的哲理形象化。
练 透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1 2 3 4 7 8
答案 B A D B BDF B
对一对
9
1
2
3
4
5
6
7
8
答案
5.
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事业,所得不超过数金。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让我们卖给他吧。
9
6.
①拿,用,凭 ②把 ③在 ④因为,由于 ⑤而且,或不译 ⑥而,或不译 ⑦来,用来 ⑧因为 ⑨而,或不译 ⑩认为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1)同样是能够使手不冻裂的药物,有人凭借它得到封地,有人拥有它却摆脱不了漂洗丝絮的苦差,就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得分点:“龟”,同“皲”,皮肤冻裂;“或”,有的人;“以”,凭借、用;“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2)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得分点:“虽”,即使;“为”,成为;“豚”,小猪;“亟”,赶快)
9
一、课内基础练
1.下列对句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不龟手一也”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一”词
义不同。
B.“其坚不能自举也”与“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两句中的“举”词义
相同。
C.“魏王贻我大瓠之种”与“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
说》)两句中的“贻”词义相同。
D.“吴王使之将”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两句中的“将”
词义不同。
1
2
3
4
5
6
7
8
答案
√
9
1
2
3
4
5
6
7
8
B项“词义相同”错。承受/尽。
A项一样/统一。
C项均为“赠送”。
D项动词,率领/名词,将领。
解析
答案
9
2.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的一组是
①成不敢敛户口 ②强行者有志 ③古之学者必有师 ④国治而后天下平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⑥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1
2
3
4
5
6
7
8
答案
√
9
1
2
3
4
5
6
7
8
①户口:古义,百姓;今义,户籍。
②强行:古义,勤勉而行;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
③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④天下:古今义都泛指中国或世界。
⑤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⑥百金:古今义都是形容钱多。
解析
答案
9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颜色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
自矜者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
凿户牖以为室
客得之,以说吴王
D.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
1
2
3
4
5
6
7
8
A项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大葫芦。
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D项都是连词,表顺承。
解析
答案
9
4.下列句子中,与“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的句式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师不必贤于弟子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吾属今为之虏矣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B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
A项宾语前置句。
C项定语后置句。
D项被动句。
解析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5.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家世世代代从事漂洗丝絮的事业,所得不超过数金。现在一下子卖制药的技术能卖一百金,让我们卖给他吧。
二、练透一点——重点虚词:以
(一)义项梳理
6.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意思。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词性 例句 用法 释义
介词 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工具、手段 ①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表示对象 ②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表示时间、处所 ③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六国论》) 表示原因 ④
拿,用,凭
把
在
因为,由于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词性 例句 用法 释义
连词 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表示并列 ⑤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表示承接 ⑥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表示目的、结果 ⑦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表示原因 ⑧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与妻书》) 表示修饰 ⑨
动词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动作、行为 ⑩
而且,或不译
而,或不译
来,用来
因为
而,或不译
认为
【语段助记】 “秉烛夜游,良有以(名词,原因)也。”若以(动词,认为)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介词,凭借)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介词,把)书卷为伴,弃险以(连词,表并列)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连词,表修饰)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连词,表目的,来)极天地之乐,如此,以(介词,把)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介词,因为)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连词,因为)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介词,在)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介词,跟)权贵交。以(助词,表界限、范围)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之叹。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二)迁移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节选自《庄子·秋水》)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材料二: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纹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7.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打“√”。
1
2
3
4
5
6
7
8
答案
√
√
√
“飞于北海”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开;“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结构一致,单独成句,应分别断开,即在B、D、F三处断开。
解析
9
8.下列句子中加颜色的虚词“以”与文中“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客得之,以说吴王
C.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D.衣以纹绣
1
2
3
4
5
6
7
8
答案
√
9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B项与例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
A项是介词,把。
C、D两项都是介词,拿、用。
解析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五石之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是能够使手不冻裂的药物,有人凭借它得到封地,有人拥有它却摆脱不了漂洗丝絮的苦差,就因为对药方的使用不同。(得分点:“龟”,同“皲”,皮肤冻裂;“或”,有的人;“以”,凭借、用;“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
1
2
3
4
5
6
7
8
答案
9
(2)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得分点:“虽”,即使;“为”,成为;“豚”,小猪;“亟”,赶快)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内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它吗?那鹓雏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1
2
3
4
5
6
7
答案
8
9
材料二:
庄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经担任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说涉猎广泛、无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却归宗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的十多万字的著作,大多类似于寓言。楚威王听说庄周有才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许诺让他出任卿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卿相,确实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去当祭品。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执政者束缚,终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志愉快。”
1
2
3
4
5
6
7
答案
8
9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