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突破中考: 第19讲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Word版+PPT版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全方位突破中考: 第19讲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Word版+PPT版 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09 15:29:40

文档简介

九下第19讲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
(一)知识理解与建构
课标学业要求
1.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并利用其解直角三角形.
2.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探索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应用.
3.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的运用.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学业要求一:仰角、俯角的概念及解直角三角形
例1 小明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二楼,他站在教室的窗台前看操场上的旗杆,发现:望向旗杆顶端和底部的视线会与水平线各产生一个夹角,怎么命名这两个角?
(1)如图1,在测量中叫什么角?
(2)测得仰角为,俯角为,长为6米,求旗杆AB的高度.
【解析】利用仰角、俯角的概念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当中的运用,再代入计算;然后根据边之间的比值关系,从而求得旗杆的高度.
【解答】解:(1)∠AOC为仰角,∠BOC为俯角.(2)由题意得,
,
【解法】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解释】本题考查仰角、俯角概念的正确理解,并将实际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学业要求二:构建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
例2 【2023·新疆】烽燧即烽火台,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新疆境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烽燧.某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无人机测量该烽燧的高度,如图2,无人机飞至距地面高度31.5米的A处,测得烽燧BC的顶部C处的俯角为50°,测得烽燧BC的底部B处的俯角为65°,试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烽燧BC的高度(参考数据:sin 50°≈0.8,cos 50°≈0.6,tan 50°≈1.2,sin 65°≈0.9,cos 65°≈0.4,tan 65°≈2.1).
【解析】添辅助线构造矩形和直角三角形,得到BE=AD=31.5米,再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AE=15米,CE=18米,继而求得BC=13.5米.
【解答】如图3,延长BC,则易知BC⊥AE,∴四边形ADBE是矩形.在Rt△ABE中,BE=AD=31.5米,∠AEB=90°,∠BAE=65°,tan∠BAE=,∴AE≈=15米.在Rt△ACE中,∠CAE=50°,tan∠CAE=,∴CE≈15×1.2=18米,∴BC=BE-CE=31.5-18=13.5(米).答:烽燧BC的高度约为13.5米.
【解法】矩形对边相等,锐角三角函数.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图形直观加以分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考查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综合能力.
学业要求三: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例3 【2023·嘉兴、舟山】图4是某住宅单元楼的人脸识别系统(整个头都需在摄像头视角范围内才能被识别),其示意图如图5,摄像头A的仰角、俯角均为15°,摄像头高度OA=160 cm,识别的最远水平距离OB=150 cm.
(1)身高208 cm的小杜,头部高度为26 cm,他站在离摄像头水平距离130 cm的点C处,请问小杜最少需要下蹲多少厘米才能被识别?
(2)身高120 cm的小若,头部高度为15 cm,踮起脚尖可以增高3 cm,但仍无法被识别.社区及时将摄像头的仰角、俯角都调整为20°(如图6),此时小若能被识别吗?请计算说明.
(精确到0.1 cm,参考数据:sin 15°≈0.26,cos 15°≈0.97,tan 15°≈0.27,sin 20°≈0.34,cos 20°≈0.94,tan 20°≈0.36)
【解析】利用水平线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几何直观分析,通过OC的长,结合锐角三角函数,求出DF,EF,CE,ED的长,最后比较ED和小杜头部的高度,判断出人脸在摄像头识别范围内.最后将小杜身高减去CE的长即可求解.
【解答】解:(1)如答图7,过点C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E,D,交水平线于点F.在Rt△AEF中,tan∠EAF=,∴EF=AF·tan 15°≈130×0.27=35.1(cm).∵AF=AF,∠EAF=∠DAF,∠AFE=∠AFD=90°,∴△ADF≌△AEF(ASA),∴DF=EF=35.1 cm,∴CE=160+35.1=195.1(cm),ED=35.1×2=70.2(cm)>26 cm,∴小杜下蹲的最小距离为208-195.1=12.9(cm).
如答图8,过点B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M,N,交水平线于点P.在Rt△APM中,tan∠MAP=,∴MP=AP·tan 20°≈150×0.36=54.0(cm).∵AP=AP,∠MAP=∠NAP,∠APM=∠APN=90°,∴△AMP≌△ANP(ASA),∴PN=MP=54.0 cm,∴BN=160-54.0=106.0(cm).小若踮起脚尖后头顶的高度为120+3=123(cm),∴小若头顶超出点N的高度=123-106.0=17.0(cm)>15(cm),∴小若踮起脚尖后能被识别.
【解法】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解释】本题综合考察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
的人脸识别系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并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
学业要求四: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
例4 【九下·教材改编】在底面的A点测得塔顶端C的仰角为30°,沿着向塔的方向前进6m到达B点,在B点测得塔的顶端C的仰角为45°。请画出示意图,并求出塔的高度.(精确到0.1m.
【解析】根据题目构造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设塔高CD为x米,法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BD=CD=x,根据勾股定理列式,即可求出答案.法二: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边AD、BD再利用,从而求出塔高.
【解答】解:如图9.解法一:设塔高CD为x米,则,解得.
解法二:设塔高CD为x米,在Rt△ACD中,则同理在Rt△BCD中,.由,得,解得.
答:塔高约为8.2米.
【解法】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自主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勾股定理、锐角三减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考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1.(2023十堰)如图,小明利用一个锐角三角形测操场旗杆的高度,他与旗杆之间的水平距离BC为15m,AB为1.5m(即小明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那么旗杆的高度是( )
2.(2023荆州)如图,无人机在空中A处测得某校旗杆顶部B的仰角为30°,底部C的俯角为60°,无人机与旗杆的水平距离AD为6 m,则该校的旗杆高约为__________m(结果精确到0.1 m,≈1.73).
3.(2023岳阳)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在A处用仪器测得赛场一宣传气球顶部E处的仰角为21.8°,仪器与气球的水平距离BC为20米,且距地面高度AB为1.5米,则气球顶部离地面的高度EC是__________米(结果精确到0.1米,sin 21.8°≈0.37,cos 21.8°≈0.93,tan 21.8°≈0.40).
4.(2022 金华)如图4-1是光伏发电场景,其示意图如图4-2,EF为吸热塔,在地平线EG上的点B,B′处各安装定日镜(介绍见图4-3),绕各中心点(A,A′)旋转镜面,使过中心点的太阳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到达吸热器点F处.已知AB=A′B′=1 m,EB=8 m,EB′=8 m,在点A观测点F的仰角为45°.
(1)点F的高度EF为_________m.
(2)设∠DAB=α,∠D′A′B′=β,则α与β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5.(九下教材改编)如图,小玲家对面新造了一幢图书大厦,小玲在自家窗口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和大厦底部的俯角(如图所示),量得两幢楼之间的距离为32 m,则大厦的高约为__________m,小玲家的高约为__________m(结果精确到1 m,参考数据:tan 46°≈1.04,tan 29°≈0.55).
6.(2023·安徽)如图,,O、R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两点,无人机从O点竖直上升到A点时,测得A到R点的距离为40 m,R点的俯角为24.2°,无人机继续竖直上升到B点,测得R点的俯角为36.9°.求无人机从A点到B点的上升高度AB(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sin 24.2°≈0.41,cos 24.2°≈0.91,tan 24.2°≈0.45,sin 36.9°≈0.60,cos 36.9°≈0.80,tan 36.9°≈0.75).
7.(2023·天津)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要利用测角仪测量塔的高度,如图,塔AB前有一座高为DE的观景台,已知CD=6 m,∠DCE=30°,点E,C,A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某学习小组在观景台C处测得塔顶部B的仰角为45°,在观景台D处测得塔顶部B的仰角为27°.
8.(2023·宁波)某综合实践研究小组为了测量观察目标时的仰角和俯角,利用量角器和铅锤自制了一个简易测角仪,如图8-1所示.
(1)如图8-2,在P点观察所测物体最高点C,当量角器零刻度线上A,B两点均在视线PC上时,测得视线与铅垂线所夹的锐角为α,设仰角为β,请直接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β.
(2)如图8-3,为了测量广场上空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该小组利
用自制简易测角仪在点B,C分别测得气球A的仰角∠ABD为37°,∠ACD为45°,地面上点B,C,D在同一水平直线上,BC=20 m,求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AD(参考数据: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
9.(2023·泸州)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古树DE的高度,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先从与古树底端D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点A出发,沿斜面坡度为i=2∶的斜坡AB前进20 m到达点B,再沿水平方向继续前进一段距离后到达点C.在点C处测得古树DE的顶端E的俯角为37°,底部D的俯角为60°,求古树DE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参考数据:sin 37°≈,cos 37°≈,tan 37°≈).
10.(2023·温州)根据背景素材,探索解决问题.
测算发射塔的高度
背景素材 某兴趣小组在一幢楼房窗口测算远处小山坡上发射塔的高度MN(如图1).他们通过自制的测倾仪(如图2)在A,B,C三个位置观测,测倾仪上的示数如图3所示.
经讨论,只需选择其中两个合适的位置,通过测量、换算就能计算发射塔的高度.
问题解决
任务1 分析规划 选择两个观测位置:点________和点________.
获取数据 写出所选位置观测角的正切值,并量出观测点之间的图上距离.
任务2 推理计算 计算发射塔的图上高度MN.
任务3 换算高度 楼房实际宽度DE为12米,请通过测量、换算发射塔的实际高度.
注:测量精确到1 mm.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1.如图,课外活动小组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1,当太阳光线与地面成30°角时,测得旗杆AB在地面上的影长BC为24米,那么旗杆AB的高度是  (  )
A.12 B. C. D.8
2.如图,小明用一块有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板测量树高,已知小明离树的距离为4米,DE为1.68米,那么这棵树大约高(结果精确到0.1米)(  )
A.3.8m B.4.0m  C.4.4m D.4.6m
3.如图,长4m的楼梯AB的倾斜角∠ABD为60°,为了改善楼梯的安全性能,准备重新建造楼梯,使其倾斜角∠ACD为45°,则调整后的楼梯AC的长为(  )
A. 2m B.2m C.(2-2)m D.(2-2)m
4.如图,两个高度相等的圆柱形水杯,甲杯装满液体,乙杯是空杯.若把甲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乙杯,则乙杯中的液面与图中点P的距离是(  )
A.2cm B.4cm C.6cm D.8cm
5.如图,学校环保社成员想测量斜坡CD旁一棵树AB的高度,他们先在点C处测得树顶B的仰角为60°,然后在坡顶D测得树顶B的仰角为30°,已知斜坡CD的长度为20m,DE的长为10m,则树AB的高度是 m.
6.如图,游客在点A处坐缆车出发,沿A-B-D的路线可至山顶D处,假设AB和BD都是直线段,且AB=BD=600m,α=75°,β=45°,求DE的长.(参考数据:sin75°≈0.97,cos75°≈0.26,≈1.41)
7.如图,泰州园博园中有一条人工河,河的两岸PQ,MN互相平行,河岸PQ上有一排间隔为50米的彩灯柱C,D,E,……,某人在河岸MN的A处测得∠DAN=21°,然后沿河岸走了175米到达B处,测得∠CBN=45°,求这条河出宽度.(参考数据:sin21°≈,tan21°≈)
8.如图,在楼房AB和塔CD之间有一棵树EF,从楼顶A处经过树顶E点恰好看到塔的底部D点,且俯角α为45°,从比楼底B点高1m的P点处经过树顶E点恰好看到塔的顶部C点,且仰角β为30°.已知树高EF=6m,求塔CD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
9.如图,数学兴趣小组到黄河风景名胜区测量炎帝塑像(塑像中高者)的高度.炎帝塑像DE在高55 m的小山EC上,在A处测得塑像底部E的仰角为34°,再沿AC方向前进21 m到达B处,测得塑像顶部D的仰角为60°,求炎帝塑像DE的高度.(精确到1 m.参考数据:sin34°≈0.56,cos34°=0.83,tan34°≈0.67,≈1.73)
10.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为测量一颗古树BH和教学楼CG的高,先在A处用高1.5米的测角仪AF测得古树顶端H的仰角∠HFE为45°,此时教学楼顶端G恰好在视线FH上,再向前走10米到达B处,又测得教学楼顶端G的仰角∠GED为60°,点A,B,C三点在同一水平线上.
(1)求古树BH的高;
(2)求教学楼CG的高.(参考数据:=1.4,=1.7)
第19讲 参考答案
【能力训练与拓展】
D 2.13.8 3 .9.5 4. (1)9 (2)α-β=7.5° 5. 51;18 6. 10.9m 7.(1)DE=3m; (2)①②AB=11m
8. (2)在Rt△ABD中,BD=≈AD.
在Rt△ACD中,CD==AD,∴BC=BD-CD=AD-AD=20,
解得AD=60.
答: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AD为60米.
9.解:如答图,过点B作BF⊥AD于点F,延长BC,DE相交于点H.∵i=2∶,∴可设BF=2k,AF=k.∵AB=20 m,BF2+AF2=AB2,∴(2k)2+(k)2=(20)2,解得k=20(负值舍去),∴BF=2k=40 m.易知DH⊥CH,BF⊥AD,DH⊥BC,∴四边形BFDH是矩形,∴DH=BF=40 m.在Rt△CDH中,∵tan∠DCH=,∴CH===(m).在Rt△CEH中,∵tan∠ECH=,∴EH=CH·tan∠ECH=·tan 37°≈×=10(m),∴DE=DH-EH=(40-10)m.
答:古树DE的高度为(40-10)m.
10.解:有以下两种规划,任选一种作答即可.
规划一:【任务1】选择点A和点B. tan∠1=,tan∠2=,tan∠3=,测得图上AB=4 mm.
【任务2】如答图1,过点A作AF⊥MN于点F,过点B作BG⊥MN于点G,则FG=AB=4 mm.设MF=x(mm),∴tan∠MAF==,tan∠MBG==,∴AF=4x,BG=3x+12.
∵AF=BG,∴4x=3x+12,解得x=12,∴AF=BG=4x=48.∵tan∠FAN==∴FN=6 mm,∴MN=MF+FN=12+6=18(mm).
【任务3】测得图上DE=5 mm,设发射塔的实际高度为h米.由题意,得=,解得h=43.2,∴发射塔的实际高度为43.2米.
规划二:【任务1】选择点A和点C.tan∠1=,tan∠2=,tan∠4=,测得图上AC=12 mm.
【任务2】如图2,过点A作AF⊥MN于点F,过点C作CG⊥MN,交MN的延长线于点G,则FG=AC=12 mm.设MF=x(mm),
∴tan∠MAF==,tan∠MCG==,∴AF=4x,CG=2x+24.∵AF=CG,
∴4x=2x+24,解得x=12,∴AF=CG=4x=48.∵tan∠FAN==,∴FN=6 mm,
∴MN=MF+FN=12+6=18(mm).
【任务3】测得图上DE=5 mm,设发射塔的实际高度为h米.由题意,得,解得h=43.2.∴发射塔的实际高度为43.2米.
【自主检测与评价】
1.B 2.B 3.B 4. C 5. 30
6.解:在Rt△ABC中,∵AB=600m,∠ABC=75°,
∴BC=AB·cos75°≈600×0.26=156(m),在Rt△BDF中
∵∠DBF=45°,∴DF=BD·sin45°=600×≈300×1.41≈423(m),
∵四边形BCEF是矩形,∴EF=BC=156m,
∴DE=DF+EF=423+156=579(m).∴DE的长为579m.
7. 解:如图,作AS⊥PQ,CT⊥MN,垂足分别为点S,T,则四边形ATCS为矩形,∴AS=CT,SC=AT.设这条河的宽度为x米,在Rt△ADS中,∵tan∠ADS=,∴SD==≈x.在Rt△BCT中,∵∠CBT=45°,∴BT=CT=x.∵SD+DC=AB+BT,∴x+50=175+x,解得x=75,∴这条河的宽度为75米.
8.解:如图,由题意可得:∠1=∠α=45°,PB=HF=GD=1m.∵EF=6m,∴EH=5m.在Rt△EPH中,∠β=30°,EH=5m.∴PH===5(m).在Rt△EFD中,∠1=45°,EF=6m,∴FD=FE=6m,∴HG=FD=6m.∴PG=PH+HG=(5+6)m.在Rt△CPG中,CG=PG·tanβ=(5+6)×=(5+2)m.∴CD=CG+GD=(6+2)m.∴塔CD的高度为(6+2)m.
9.解:∵∠ACE=90°,∠CAE=34°,CE=55 m,∴tan∠CAE=,∴AC==≈82.1(m),∵AB=21 m,∴BC=AC-AB=61.1 m,在Rt△BCD中,tan60°==,
∴CD=BC≈1.73×61.1≈105.7 m,∴DE=CD-EC=105.7-55≈51(m),答:炎帝塑像DE的高度约为51 m
10.解: 解:(1)在Rt△EFH中,∠HEF=90°,∠HFE=45°,∴HE=EF=10,∴BH=BE+HE=1.5+10=11.5,∴古树的高为11.5米 
(2)在Rt△EDG中,∠GED=60°,∴DG=DEtan60°=DE,设DE=x米,则DG=x米,在Rt△GFD中,∠GDF=90°,∠GFD=45°,∴GD=DF=EF+DE,∴x=10+x,解得:x=5+5,∴CG=DG+DC=x+1.5=(5+5)+1.5=16.5+5≈25,答:教学楼CG的高约为25米(共22张PPT)
初中数学 第十九讲—《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
仰角、俯角与解直角三角形
01
一、知识理解与建构知识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学业要求一:仰角、俯角的概念及解直角三角形
例1 小明的教室在教学楼的二楼,他站在教室的窗台前看操场上的旗杆,发现:望向旗杆顶端和底部的视线会与水平线各产生一个夹角,怎么命名这两个角?
(1)如图1, 在测量中叫什么角?
(2)测得仰角为 ,俯角为 ,BD长为6米,求旗杆AB的高度.
A
30°
B
C
O
D
45°
图1
6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学业要求二:构建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
例2 【2023·新疆】烽燧即烽火台,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新疆境内时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代烽燧.某数学兴趣小组利用无人机测量该烽燧的高度,如图2,无人机飞至距地面高度31.5米的A处,测得烽燧BC的顶部C处的俯角为50°,测得烽燧BC的底部B处的俯角为65°,试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烽燧BC的高度(参考数据:sin 50°≈0.8,cos 50°≈0.6,tan 50°≈1.2,sin 65°≈0.9,cos 65°≈0.4,tan 65°≈2.1).
A
B
C
D
图2
50°
65°
【解答】如图3,延长BC,则易知BC⊥AE,∴四边形ADBE是矩形.在Rt△ABE中,BE=AD=31.5米,∠AEB=90°,∠BAE=65°,tan∠BAE=BE/AE,∴AE≈31.5/2.1=15米.在Rt△ACE中,∠CAE=50°,tan∠CAE=CE/AE,∴CE≈15×1.2=18米,∴BC=BE-CE=31.5-18=13.5(米).答:烽燧BC的高度约为13.5米.
【解法】矩形对边相等,锐角三角函数.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图形直观加以分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考查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综合能力.
【解析】添辅助线构造矩形和直角三角形,得到BE=AD=31.5米,再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到AE=15米,CE=18米,继而求得BC=13.5米.
A
B
D
C
图3
50°
65°
E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学业要求三: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例3 【2023·嘉兴、舟山】图4是某住宅单元楼的人脸识别系统(整个头都需在摄像头视角范围内才能被识别),其示意图如图5,摄像头A的仰角、俯角均为15°,摄像头高度OA=160 cm,识别的最远水平距离OB=150 cm.
图4
图5
图6
摄像头A
B
O
C
摄像头A
O
B
仰角15°
俯角20°
仰角20°
俯角15°
(1)身高208 cm的小杜,头部高度为26 cm,他站在离摄像头水平距离130 cm的点C处,请问小杜最少需要下蹲多少厘米才能被识别?
(2)身高120 cm的小若,头部高度为15 cm,踮起脚尖可以增高3 cm,但仍无法被识别.社区及时将摄像头的仰角、俯角都调整为20°(如图6),此时小若能被识别吗?请计算说明.
(精确到0.1 cm,参考数据:sin 15°≈0.26,cos 15°≈0.97,tan 15°≈0.27,sin 20°≈0.34,cos 20°≈0.94,tan 20°≈0.36)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解析】利用水平线的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借助几何直观分析,通过OC的长,结合锐角三角函数,求出DF,EF,CE,ED的长,最后比较ED和小杜头部的高度,判断出人脸在摄像头识别范围内.最后将小杜身高减去CE的长即可求解.
【解答】解:(1)如答图7,过点C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E,D,交水平线于点F.在Rt△AEF中,tan∠EAF= ,∴EF=AF·tan 15°≈130×0.27=35.1(cm).∵AF=AF,∠EAF=∠DAF,∠AFE=∠AFD=90°,∴△ADF≌△AEF(ASA),∴DF=EF=35.1 cm,∴CE=160+35.1=195.1(cm),ED=35.1×2=70.2(cm)>26 cm,∴小杜下蹲的最小距离为208-195.1=12.9(cm).
(2)如答图8,过点B作OB的垂线分别交仰角、俯角线于点M,N,交水平线于点P.在Rt△APM中,tan∠MAP= ,∴MP=AP·tan 20°≈150×0.36=54.0(cm).∵AP=AP,∠MAP=∠NAP,∠APM=∠APN=90°,∴△AMP≌△ANP(ASA),∴PN=MP=54.0 cm,∴BN=160-54.0=106.0(cm).小若踮起脚尖后头顶的高度为120+3=123(cm),∴小若头顶超出点N的高度=123-106.0=17.0(cm)>15(cm),∴小若踮起脚尖后能被识别.
摄像头A
B
O
M
P
N
图8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解法】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解释】本题综合考察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
的人脸识别系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并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
图4
图5
图6
摄像头A
B
O
C
摄像头A
O
B
仰角15°
俯角20°
仰角20°
俯角15°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学业要求四: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
例4 【九下·教材改编】在底面的A点测得塔顶端C的仰角为30°,沿着向塔的方向前进6m到达B点,在B点测得塔的顶端C的仰角为45°。请画出示意图,并求出塔的高度.(精确到0.1m.
A
B
C
D
图9
【解析】根据题目构造数学模型——直角三角形,设塔高CD为x米,法一: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BD=CD=x,根据勾股定理列式,即可求出答案.法二: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分别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出边AD、BD再利用AB=AD-BD=6,从而求出塔高.

【解法】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解释】本题考查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自主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综合勾股定理、锐角三减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考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并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世界.
3.(2023岳阳)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在A处用仪器测得赛场一宣传气球顶部E处的仰角为21.8°,仪器与气球的水平距离BC为20米,且距地面高度AB为1.5米,则气球顶部离地面的高度EC是__________米(结果精确到0.1米,sin 21.8°≈0.37,cos 21.8°≈0.93,tan 21.8°≈0.40).
2.(2023荆州)如图,无人机在空中A处测得某校旗杆顶部B的仰角为30°,底部C的俯角为60°,
无人机与旗杆的水平距离AD为6 m,则该校的旗杆高约为__________m(结果精确到0.1 m,≈1.73).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D
13.8
9.5
1.(2023十堰)如图,小明利用一个锐角三角形测操场旗杆的高度,他与旗杆之间的水平距离BC为15m,AB为1.5m(即小明的眼睛与地面的距离),那么旗杆的高度是( )
A
B
C
D
第1题
E
第2题
第3题
4.(2022 金华)如图4-1是光伏发电场景,其示意图如图4-2,EF为吸热塔,在地平线EG上的点B,B′处各安装定日镜(介绍见图4-3),绕各中心点(A,A′)旋转镜面,使过中心点的太阳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到达吸热器点F处.已知AB=A′B′=1 m,EB=8 m,EB′=8 m,在点A观测点F的仰角为45°.
(1)点F的高度EF为_________m.
(2)设∠DAB=α,∠D′A′B′=β,则α与β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9
α-β=7.5o
第4-1题
第4-2题
第4-3题
5.(九下教材改编)如图,小玲家对面新造了一幢图书大厦,小玲在自家窗口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和大厦底部的俯角(如图所示),量得两幢楼之间的距离为32 m,则大厦的高约为__________m,小玲家的高约为__________m(结果精确到1 m,参考数据:tan 46°≈1.04,tan 29°≈0.55).
6.(2023·安徽)如图,,O、R是同一水平线上的两点,无人机从O点竖直上升到A点时,测得A到R点的距离为40 m,R点的俯角为24.2°,无人机继续竖直上升到B点,测得R点的俯角为36.9°.求无人机从A点到B点的上升高度AB(结果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sin 24.2°≈0.41,cos 24.2°≈0.91,tan 24.2°≈0.45,sin 36.9°≈0.60,cos 36.9°≈0.80,tan 36.9°≈0.75).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51
18
第6题答案:10.9m
第7题答案:(1)DE=3m
(2)①
②AB=11m
7.(2023·天津)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要利用测角仪测量塔的高度,如图,塔AB前有一座高为DE的观景台,已知CD=6 m,∠DCE=30°,点E,C,A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某学习小组在观景台C处测得塔顶部B的仰角为45°,在观景台D处测得塔顶部B的仰角为27°.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8.(2023·宁波)某综合实践研究小组为了测量观察目标时的仰角和俯角,利用量角器和铅锤自制了一个简易测角仪,如图8-1所示.
(1)如图8-2,在P点观察所测物体最高点C,当量角器零刻度线上A,B两点均在视线PC上时,测得视线与铅垂线所夹的锐角为α,设仰角为β,请直接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β.
(2)如图8-3,为了测量广场上空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该小组利
用自制简易测角仪在点B,C分别测得气球A的仰角∠ABD为37°,∠ACD为45°,地面上点B,C,D在同一水平直线上,BC=20 m,求气球A离地面的高度AD(参考数据:sin 37°≈0.60,cos 37°≈0.80,tan 37°≈0.75).
第8-1题
第8-2题
第8-3题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9.(2023·泸州)如图,某数学兴趣小组为了测量古树DE的高度,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先从与古树底端D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点A出发,沿斜面坡度为i=2∶ 的斜坡AB前进20 m到达点B,再沿水平方向继续前进一段距离后到达点C.在点C处测得古树DE的顶端E的俯角为37°,底部D的俯角为60°,求古树DE的高度(结果保留根号,参考数据:sin 37°≈ ,cos 37°≈ ,tan 37°≈ ).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B
B
C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C
30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