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运用
(一)知识理解与建构
课标学业要求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k的几何意义.
2.会用反比例的增减性、象限特征比较函数值的大小.
3.会用反比例性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自变量范围或函数值范围等不等式问题.
4. 综合运用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性质解决综合问题.
5.能用k的几何意义已知k的值求图形面积或已知求图形面积求k的值等问题.
知识结构框架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学业要求一: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比较函数值大小
例1【教材改编】已知x1,y1和x2,y2是反比例函数的两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
(1) 若x1<0(2) 若x1【解析】根据已知得比例系数k<0,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随x的增大而增大.第(1)小题x1,y1对应的点在第二象限,x2,y2对应的点在第四象限,由此得出y1,y2值的大小.第(2)小题由已知可判断两个点都在第二象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可作出判断.
【解答】解:(1)由<0得图象在二、四象限 ∵x1<00>y2
(2)由<0得该函数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x1y1
【解法】根据比例系数k判断反比例函数象限特点及增减性,然后比较函数值大小.
【解释】本题考查反比例函数象限特点及增减性,能根据比例系数准确判断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从而根据自变量大小比较对应函数值大小.
学业要求二:反比例函数与不等式
例2 对于反比例函数.
(1)若x>1,求y的取值范围. (2)若x≤1,且x≠0, 求y的取值范围.
(3)若y≤2,且y≠0,求x的取值范围.
【解析】(1)结合函数图象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得出0(2)结合函数图象,当x≤1且x≠0时图象分成两部分,当x<0时y<0,当05.
(3) 结合函数图象,当y≤2且y≠0时图象分成两部分,当y<0时x<0,当x<0时x>.
【解答】(1)∵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0(2)∵当x≤1时图象分成两部分,∴当x<0时y<0,当05.∴y<0或y>5
(3)∵当y≤2时图象分成两部分,∴当y<0时x<0,当0【解法】结合图象,运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求函数值的范围,解决不等式相关问题.
【解释】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及增减性,解题过程中一定要运用数学结合思想提高解的正确性,尤其是第(2)(3)小题结合图象不易漏解.
学业要求三: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
例3 如图,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1,n),B(-2,-1)两点,直线BO与双曲线在第一象限交于点C,连接AC.
(1)求b,n的值. (2)求ΔABC的面积. (3)求不等式x+b<的解集.
【解析】(1)根据点B坐标求得两个函数表达式,然后得n的值.
(2)根据反比例函数是中心对称图形得点C坐标,从而求出ΔABC的面积.
(3) 不等式x+b<的解集是函数值比的函数值小的x的解集,结合图象找到满足条件的两部分,写出解集.
【解答】(1)B(-2,-1)代入,,解得b=1,k=2,n=2.
(2)根据反比例函数是中心对称图形得点C坐标(2,1),作AE⊥DE,BD⊥DE,
(3)根据图象,函数值小于的函数值对应图象有两部分,对应0【解法】结合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求函数表达式、求不等式解集,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对称性确定点的坐标,求出三角形面积.
【解释】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及性质,第(2)小题通过反比例函数的中心对称性得到点C的坐标,求出三角形面积,第(3)小题把不等式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结合图象找到不等式的解渗透了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学业要求三: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
例4 如图,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相交于A,B两点,AC⊥y轴,垂足为C,已知ΔABC面积为10.求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解析】过点D作BD⊥y轴,由反比例函数的中心对称性的BD=AC,得ΔAOC和ΔBOC的面积相等为5.根据k的几何意义可得,由象限特征可得k=10
【解答】过点D作BD⊥y轴,由反比例函数的中心对称性得BD=AC,则,.∵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一、三象限 ∴k>0 ∴k=10 ∴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为.
【解法】根据反比例函数中心对称性求得ΔAOC面积,运用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求出k的值.
【解释】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中心对称性、象限特点、比例系数k几何意义.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1.(2022八上·金山期末改编)已知正比例函数(k是常数,k≠0 )中y随x的増大而减小,那么它和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
A. B. C. D.
2. 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三点(a,m),(b,n),(c,t),若aA.m3.(2024八上·长春期末改编)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反比例函数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AB⊥y轴于点B,点P在x轴上,若ΔABP的面积为4,则k的值为( )
A.-4 B.8 C.4 D.-8
4. 若点,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且,则a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或
5. 如图,是反比例函数(k1>k2)和在第一象限的图象,线段AB平行于x轴,并分别交两条曲线于、两点,若,则的值 .
6. 如图,点A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的一点,过点A作AB⊥x轴,垂足为B.点C为y轴上的一点,连接AC,BC.若△ABC的面积为4,则k的值是____________.
7. 如图,过原点的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过点A作AC⊥x轴,与反比例函数图象交于点C,则△ABC的面积为_____.
8.如图,直线:与坐标轴交于两点,以为边在右侧作正方形,过作轴于点.过点的反比例函数与直线交于两点.
(1)求证:△AOD≌△DGC;
(2)求E、F两点坐标;
(3)填空:不等式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9.如图,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与点.
(1)求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及b的值;
(2)求点A坐标;
(3)若是第一象限内双曲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过点作轴的平行线交直线于点,若的面积为,求点的坐标.
10.已知双曲线与直线相交于、两点.第一象限上的点(在点左侧)是双曲线点上的动点,过点B作BD∥y轴交轴于点.过作NC∥x轴交双曲线于点E,交BD于点C.
(1)若点D坐标是,求A、B两点坐标及的值.
(2)若B是CD的中点,四边形OBCE的面积为3,求直线CM的解析式.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1.已知x1,y1和x2,y2是反比例函数的两对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 若x1<0A.y1>0>y2 B.y1>y2>0 C.y2>0>y1 D. y2>y1>0
2. 如图,直线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若A(2,m),则点B的坐标为( )
A.(-1,-2) B.(-2,-1) C.(-2,-2) D.(-1,-4)
3. 反比例函数在第一象限的图象如图所示,则k的值可能是( )
A.12 B.18 C.25 D.36
4.如图,点A、C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任意两点,过点A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B,过点C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记RtΔAOB面积为S1,RtΔCOD 面积为S2 ,则和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5.如图,双曲线与直线交于两点,当y2>y1时,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
6.如图,点A、C是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且关于原点对称.过点A作AB⊥y轴于点B,则Δ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
7.如图,经过原点O的直线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A,B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过点A作AC∥x轴,与反比例函数图象交于点C,则△ABC的面积为____________.
8.已知点A(a,a+1)、B(a-1,a-2)在反比例函数 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序号).
该反比例函数在一、三象限;②当x>0时该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
点在该反比例函数图像上;④当y﹤1时,x的取值范围是x﹥
9.直线 分别交x轴、y轴于点C、点D,与 在第一象限交于点A,过点B作AB⊥x轴,垂足为B,△DOC的面积为8.求△ABO的面积.
10.如图,在RtΔBOC中,∠OBC=90 ,边OC、BC分别与反比例函数第一象限内的图像交于点A(m,n)、点D,连接AB,且AO=AB.
(1)用含m的代数式表示点D的坐标;
(2)求证:CD=3BD.
第3讲 参考答案
【能力训练与拓展】
B 2.C 3.D 4.D 5.6 6.-8 7. 6
8.(1)由题意易得,进而可得,然后问题可求证;
(2);(3)或.
9.(1);(2)A (4,1)
设,则,
,
由,得;
由,得.
点的坐标为,或,或
10.
(1);B ;k=12;根据D点的横坐标为-8,求出点B的横坐标代入中,得y=-2,得出B点的坐标,即可得出A点的坐标,再根据k=xy求出即可;
(2)
根据,即可得出k的值,进而得出B,C点的坐标,再求出解析式即可.
由,B是CD的中点,A、B、M、E四点均在双曲线上,
得,,,.
,,,
∴.
∵在双曲线与直线上,
∴,解得或(舍去)∴,.
设直线CM的解析式是,代入得:,
∴直线CM的解析式是.
【自主检测与评价】
1.C 2.B 3.C 4.S1=S2 5. x<0或19. 点C(-m,0),点D(0,m),由△DOC的面积为8,求得,由象限特征可得m=4.根据k的几何意义得△ABO的面积为2.
10.过点A作AE⊥x轴,垂足点E.由OA=AB得OE=BE.
则CB=得CD=,又 DB=,证得CD=3BD.(共17张PPT)
初中数学 第三讲 《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运用》
反比例函数性质的运用
03
一、知识理解与建构知识
象限特点
对称性
增减性
k的几何意义
反比例函数性质
比较自变量、函数值大小
反比例函数与不等式
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
k的几何意义的运用
数形结合思想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请先按暂停键!
思考完成后
再按回播放键!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例2
1
2
请先按暂停键!
思考完成后
再按回播放键!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例3
例3
E
D
请先按暂停键!
思考完成后
再按回播放键!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例3
例3
E
D
例4
二、方法剖析与提炼
D
请先按暂停键!
思考完成后
再按回播放键!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B
C
D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D
6
-8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6
第7题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三、能力训练与拓展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C
B
C
S1=S2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x<0或110
5
①②③
四、自主检测与评价
第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