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致云雀》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4《致云雀》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7 22:1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致云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雪莱的生平履历,以及《致云雀》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帮助学生梳理诗歌中的重点字词,积累古诗文基础知识,扫清阅读障碍。
采用自读感知、品读赏析与朗读体悟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逐步培养思辨分析能力。
带领学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入理解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核心意象,感悟云雀所象征的勇敢、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准确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特征,体会云雀的精神内涵,并学习其勇敢、快乐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珀西 比希 雪莱(1792—1822),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诗人之一。他出身于一个历史悠久且思想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期曾就读于英国著名的皇家伊顿公学。1810 年,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造,正是在此期间,他开始逐步确立并践行追求民主与自由的理想。
1811 年,因撰写哲学论文论证 “上帝不存在”,公开宣传无神论思想,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其进步思想也由此受到广泛关注。1818 年,他迁居意大利,并与同为浪漫主义文学巨匠的拜伦结为挚友。雪莱的诗歌创作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色彩,代表作包括广为流传的《西风颂》《致云雀》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写作背景
雪莱创作《致云雀》时,英国正被一层沉重的黑暗与恐怖笼罩。彼时,大规模的 “圈地运动” 席卷全国,无数百姓被迫离开家园、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沦为街头流浪者,社会中弱肉强食的景象随处可见;与此同时,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国内物价急剧飞涨,工人工资却大幅骤降,底层人民深陷贫困的泥潭,生活苦不堪言。
面对这般绝境,愤怒的工人纷纷奋起反抗 —— 他们组织罢工、捣毁机器,走上街头游行请愿,渴望为自己争取基本的生存权利。然而,这些正义的抗争均遭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血腥镇压。在这种黑暗暴政的压迫下,人们几乎喘不过气,对光明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盼愈发迫切。雪莱的《致云雀》便诞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精准地反映了当时英国民众这一强烈而迫切的愿望。
三、检查基础知识
字音
飞禽(qín)酣(hān)畅淋漓雕琢(zhuó)衷(zhōng)心蔚(wèi)蓝
沐(mù)浴犀(xī)利婉(wǎn)转洋溢(yì)甘霖(lín)
闺(guī)阁(gé)萤(yíng)火虫晶莹(yíng)摧(cuī)残花蕾(lěi)
醇(chún)酒迸(bèng)涌(yǒng)倦怠(dài)自扰(rǎo)真挚(zhì)
摈(bìn)弃憎(zēng)恨富饶(ráo)炽(chì)热
释义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用来描述情绪表达充分、活动进行得尽兴或文章、书法等气势流畅、毫无阻滞。
霞蔚云蒸:指云霞弥漫,云雾升腾,形容景色绚丽灿烂、气势恢宏,多用来描绘清晨或雨后山间、天空等壮丽的自然景象。
甘霖:指久旱之后降下的及时雨,比喻急需的、能缓解困境的帮助或资源。
消融:指冰雪、霜等固体因温度升高而融化,也可引申为抽象事物(如矛盾、疑虑、隔阂等)逐渐消失、化解。
闺阁:①内室小门,借指内室。②特指女子卧室。
荫蔽:①(枝叶)遮蔽;②隐蔽。
凯旋:指战胜归来,特指军队、团体或个人完成任务后胜利返回。
贫乏:贫穷;缺少;不丰富。
绝缘:跟外界或某一事物隔绝,不发生接触;隔绝电流,使不能通过。具有极高电阻的物质可以用来绝缘。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
四、内容解读
1.内容结构安排:全诗共21节
(1)第 1 小节:诗人对云雀及歌声的总体评价 。
诗人首先将云雀定义为 “欢乐的精灵”,并以 “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 这一表述,暗示其歌声的神圣特质,近乎传递出 “此曲只应天上有” 的赞叹。然后展开描绘它外在的形态;又写了云雀欢乐明朗优美的歌声,探讨了神圣、欢快、欢愉的原因,最后进行人鸟的对比,表达愿望——渴望传递云雀的快乐与爱。
(2)第 2-4 小节:云雀的飞翔姿态与歌声呼应
第2小节是全诗最富美感的段落,也是后续所有想象的核心依据。诗人精准捕捉到云雀从地面 “一跃而起” 的典型动态,以及它 “边飞边唱” 的习性特点,画面感极强。第 3、4 小节则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四节承上启下,描写云雀飞上晴空迎接朝阳,以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也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
(3)5—12小节,云雀的歌声。
第5-7小节,诗人用星光利箭、明月清辉、霓虹美雨等视觉形象,描绘云雀歌声带来的优美听觉感受。
第8小节,将云雀比作诗人,借 “即兴” 强调艺术品需流露真情实感,以 “思想的明辉” 突出思想对创作的重要性;同时点明诗人 “唤醒世人未留意的希望与忧虑” 的使命,体现诗人敏感、肩负揭示真理的责任。
第9小节,把云雀鸣声比作怀春少女排遣情愫的甜歌,暗含诗人自况。随后又以飞萤流光、玫瑰芳香喻歌声,如深闺少女不露形影,契合雪莱 “诗人写诗非为求闻达” 的理念。
第12 小节,借晶莹草地、春霖声息、雨后花蕾三个形象,提炼 “明朗、清新、欢悦” 三个词,在更高层次总结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
(4)第13-17小节,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
第 13 节承上启下,以 “飞禽或是精灵” 呼应第一节 “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并以设问作答。13-15 节探讨美的根源:雪莱认为无高尚思想、情操难创美,“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 必定贫乏,因他视传统婚姻为压迫秩序、战争暴力为 “罪恶根源”。
第 15 节提及艺术与生活、自然的关系:雪莱认为艺术是生活的 “维妙惟肖的再现”,他推崇的想象虽为诗歌核心,却也源于现实,其诗歌形象便取材于自然风光、人间暴政等现实源泉。
第16-17 节指出,云雀歌声甜美欢快,因它 “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第 17 节谈死亡:雪莱认为参透生死者能坦荡无畏,有理性者应造福人类以实现生命价值,高尚灵魂永生,会回归本源与 “宇宙精神” 合一,“死去的将是死亡”—— 这也是他预感死亡却乐观豁达的原因。
(5)第18-21小节,人鸟对比,表达愿望。
在诗歌的最后四个小节中,诗人运用了对比,将凡人和云雀也可以说是现实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做了对比,凡人总是执着于虚无缥缈的事物,被现实的枷锁牢牢束缚;而云雀早已挣脱这一切桎梏,达到了超脱的境界。也正因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凡人始终被外物牵绊,终究无法抵达云雀所处的精神高度。
第二十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进一步概括,更揭示了一个深层道理:艺术作品之所以美妙而富饶,是因为作者具有不凡的品质,高超的艺术技巧只能为“鄙弃尘土”的艺术大师所用。这里的 “鄙弃尘土” 具有双重含义,既对应着云雀 “从地面一跃而上” 的物理姿态,也象征着摆脱陈腐、庸俗的思想情感束缚。雪莱曾言 “诗人的言语总是隐喻的”,全诗在以大量明喻与暗喻描绘云雀及其歌声的过程中,实则塑造了一个象征 —— 理想艺术大师的形象。此处的隐喻以双关形式,再次呼应了第一节中 “此曲只应天上有” 的潜在暗示。
最后一节,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内心的愿望:云雀所通晓的欢欣,并非空洞的喜悦,而是与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以及对同类真挚而强烈的爱紧密相连的。诗人恳切地希望,自己能获得云雀所熟知的一半欢欣,更渴望能挣脱现实的局限,活出理想中的模样。
小结:全诗二十一节。从赞美开始,以感叹告终。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环环相扣,前后呼应,在结构安排上,独有匠心。
2.云雀形象:
在雪莱的诗作里,云雀这一形象绝非仅指代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云雀,更承载着诗人理想中的自我模样,是其理想信念的具象化载体。①云雀展翅翱翔,冲向天际,体现了诗人渴望冲破世俗重重阻碍、追寻自由与美好未来的深切愿景;②云雀隐身在云中歌唱,体现了诗人不愿追逐功名利禄与高官厚爵,只愿以笔为器,唤醒世人心中的爱与同情,尽显高洁风骨;③云雀所熟知的欢心,体现了诗人对公正、和谐的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
诗人与云雀之间,存在诸多精神共鸣:二者同样追寻光明,同样蔑视地面的庸常与晦暗,也同样心向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即便雪莱因理想的遥远而深陷痛苦,仍以一种不断向上、奋力飞升的积极姿态,努力超越内心的感伤。诗人通过云雀这一鲜活形象,表达了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对理想世界满怀向往的真挚情感。
五、课文主题
《致云雀》一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细腻的笔触之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执着追寻,对黑暗的坚决蔑视,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无限向往。
六、写作特点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承载着诗人的理想追求。
②诗人妙运用了比喻、类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
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与震撼力。
七、布置作业:
模仿本诗的写法,以“青春”为题,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
一、第1小节,诗人总体评价云雀及其歌声。
二、2-4小节,云雀飞翔。
三、5—12小节,云雀的歌声。
四、13-17歌声神圣、欢快的原因,
五、18-21,人鸟对比,表达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