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巩固
1.明明给远在外地的爷爷打电话,电话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因变量是( )
A.明明 B.电话费 C.时间 D.爷爷
【答案】 B
【解析】 因为电话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故电话费是因变量.故选B.
2.下列变量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的是( )
A.匀速航行的轮船在2小时内航行的路程
B.某地蔬菜的价格与蔬菜的供应量的关系
C.正方形的面积S与其边长a之间的关系
D.光照时间和苹果的亩产量
【答案】 C
【解析】 A是常量,B是依赖关系,C是函数关系,D是依赖关系.故选C.
3.谚语“瑞雪兆丰年”说明( )
A.下雪与来年的丰收具有依赖关系
B.下雪与来年的丰收具有函数关系
C.下雪是丰收的函数
D.丰收是下雪的函数
【答案】 A
【解析】 “瑞雪兆丰年”的兆是预兆的意思,不是确定的关系,故不是函数关系.故选A.
4.(多选题)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下列关于变量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具有依赖关系
B.汽车的质量和汽车每消耗1 L汽油所行驶的平均路程具有依赖关系
C.实心铁块的大小与质量具有依赖关系但不是函数关系
D.气温与热饮销售量具有函数关系
【答案】 AB
【解析】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在一定年龄段内,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具有依赖关系,所以A正确;汽车的质量和汽车每消耗1 L汽油所行驶的平均路程具有依赖关系,所以B正确;实心铁块的大小与质量具有函数关系,所以C错误;气温与热饮销售量具有依赖关系但不具有函数关系,所以D错误.故选A,B.
5.有一个盛水的容器,由悬在它的上空的一条水管均匀地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时刻t与水面高度y关系图象如图,图中PQ为一线段,与之对应的容器形状是如下四个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开始水面高度变化幅度逐渐变慢,后面高度变化幅度逐渐变快,最后变化幅度不变,因此容器横截面面积是先逐渐变大,然后逐渐变小,后面不变,只有C相符.故选C.
6.(多选题)变量x与变量y,w,z的对应值如下表所示.
x 1 2 3 1 5 6
y -1 -2 -3 -4 -1 -6
w 2 0 1 2 4 8
z 0 0 0 0 0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是x的函数 B.w是x的函数
C.z是x的函数 D.x是z的函数
【答案】 BC
【解析】 观察题中表格可以看出,当x=1时,y=-1,-4,则y不是x的函数;当z=0时,x=1,2,3,5,6,则x不是z的函数.易知w是x的函数,z是x的函数.故选B,C.
7.现实生活中,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的量有 (至少3个).
【答案】 路程;用电量;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答案不唯一)
【解析】 路程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用电量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
8.假定甲、乙两人在一次百米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可以知道:
(1)甲、乙两人中先到达终点的是 ;
(2)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s.
【答案】 (1)甲 (2)8
【解析】 设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1,v2,
则v1==(m/s),
v2==8(m/s),v1>v2.
9.向平静的湖面投一颗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
(2)若圆的面积用S表示,半径用R表示,则S和R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是常量还是变量
(3)若圆的周长用C表示,半径用R表示,则C与R的关系是什么
【解】 (1)形成的一系列同心圆的半径、周长、面积都是变量.
(2)圆的面积S与半径R存在依赖关系,对于半径R的每一个取值,都有唯一的面积S与之对应,所以圆的面积S是半径R的函数,关系是S=πR2.圆的面积S、半径R都是变量.
(3)C=2πR.
10.如图是某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记录,根据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从开始行驶到最后停止共行驶了多少分钟 期间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汽车有几个时间点的时速为20 km
(2)写出汽车出发10 min到18 min之间速度v(单位:km/h)与时间t(单位:min)的关系式,并算出这段时间中,在多少分钟时的速度为20 km/h.
【解】 (1)根据题图,可得该汽车共行驶了24-0-2=22(min),期间的最大速度为80 km/h,有4个时间点车速为20 km/h.
(2)在出发10 min到18 min这段时间中,速度与时间是一次函数关系,
设为v=kt+b,由图中的数据可得当t=10时,v=0,当t=18时,v=80,
代入得解得
所以速度v(单位:km/h)与时间t(单位:min)的关系式v=10t-100(10≤t≤18).
当v=20时,即20=10t-100,解得t=12,即出发12 min时车速为20 km/h.
能力提升
11.(多选题)某打车平台欲对收费标准进行改革,现有甲、乙两种方案供乘客选择,其支付费用y(单位:元)与打车里程x(单位:km)的函数关系大致如图所示,则( )
A.当打车里程为8 km时,乘客选择甲方案更省钱
B.当打车里程为10 km时,乘客选择甲、乙方案均可
C.当打车里程在3 km以上时,每千米增加的费用甲方案比乙方案多
D.甲方案打车里程在3 km内(含3 km)付费5元,大于3 km时每增加1 km费用增加0.7元
【答案】 ABC
【解析】 当3当打车里程为10 km时,甲、乙方案的费用均为12元,故乘客选择甲、乙方案均可,故B正确;
当打车里程在3 km以上时,甲方案每千米增加的费用为=1(元),乙方案每千米增加的费用为=(元),故每千米增加的费用甲方案比乙方案多,故C正确;
由题图可知,甲方案打车里程在3 km内(含3 km)付费5元,由C项分析可知,打车里程大于3 km时,甲方案每千米增加的费用为1元,故D错误.故选A,B,C.
12.已知某种商品的付款金额y(单位:元)与购买数量x(单位:kg)(x>0)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则付款金额为15元时的购买数量为 kg(用小数表示),若某人的购买数量为3.5 kg,则应付款 元.
【答案】 1.5 32
【解析】 依题意,当02时,由y=8x+4可知,8×3.5+4=32(元).
13.经研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y与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x(0≤x≤20)(单位:min)之间有如下关系.
x 2 5 7 10 12 13 14 17 20
y 47.8 53.5 56.3 59 59.8 59.9 59.8 58.3 55
(1)表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 若存在依赖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
(2)当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是10 min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为几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最强
【解】 (1)题表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依赖关系,且是函数关系.
(2)由题中表格,可知当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为10 min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是59.
(3)由题中表格,可知当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为13 min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最强.
应用创新
14.从市场中了解到,饰用K金的含金量如下表:
K数 24 K 22 K 21 K 18 K 14 K
含金量% 99以上 91.7 87.5 75 58.3
K数 12 K 10 K 9 K 8 K 6 K
含金量% 50 41.66 37.5 33.33 25
饰用K金的K数与含金量之间是 关系,K数越大,含金量 .
【答案】 函数 越高
【解析】 饰用K金的K数和含金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是函数关系,且K数越大,含金量越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认识和发现生活中的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提升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2.在用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描述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图象研究变量间的关系,提升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依赖关系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如果其中一个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变量的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称这两个变量具有依赖关系.
知识点二 函数关系
两个变量具有依赖关系,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称这两个变量具有函数关系.
[思考] 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来看,两变量具有依赖关系是具有函数关系的什么条件
提示:由于具有依赖关系不一定具有函数关系,但是具有函数关系一定具有依赖关系,因此两变量之间具有依赖关系是具有函数关系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题型一 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例1] 判断下列两变量之间是否具有依赖关系.
(1)正方体的体积和它的棱长;
(2)某人的体重与其饮食情况;
(3)正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
【解】 (1)正方体的体积V与它的棱长a存在V=a3的关系.
(2)某人的体重与其饮食情况间存在依赖关系,但具有不确定性.
(3)正三角形的面积S与其边长a之间存在S=a2的关系.
综上可知,(1)(2)(3)中两个变量间都存在依赖关系.
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的关键是看对于其中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变量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
[变式训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依赖关系不一定是函数关系
B.函数关系是依赖关系
C.如果变量m是变量n的函数,那么变量n也是变量m的函数
D.如果变量m是变量n的函数,那么变量n不一定是变量m的函数
【答案】 C
【解析】 由依赖关系及函数关系的定义知A,B中说法正确;对于C,D,如m=n2,则m是n的函数,而n=±,n不是m的函数,故C中说法错误,D中说法正确.故选C.
题型二 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例2] (多选题)将某几何图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x=t从左向右扫过,将该几何图形分成两部分,其中位于直线l左侧部分的面积为S,若S与t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该几何图形可以是( )
A B
C D
【答案】 BC
【解析】 由题图可知面积S的增速经历三种变化,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对于A,由圆的性质可知,面积S的增速先越来越快,后越来越慢,不符合题意;对于B,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符合题意;对于C,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符合题意;对于D,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不符合题意.故选B,C.
利用图象描述两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是根据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变化情况,结合图象的上升或下降,以及变化的趋势是逐渐增大还是逐渐减小等方面判断.
[变式训练] 向高为H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与水深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通过题图反映的两个变量h与V的变化情况知,注水量的增长速度随高度的增加是先快后慢,再结合选项中四个容器的形状来判断,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
当堂检测
1.下列两个变量具有依赖关系但不是函数关系的是( )
A.人的身高与视力
B.汽车匀速行驶时的路程与时间
C.举重运动员所能举起的最大质量与他的体重
D.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
【答案】 C
【解析】 人的身高与视力不具备依赖关系,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汽车匀速行驶时的路程与时间是函数关系,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举重运动员所能举起的最大质量与他的体重之间具有依赖关系,但不是函数关系,故选项C符合题意;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是确定的函数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的是( )
A.大气层中的臭氧空洞的面积与时间(单位:年份)
B.圆的周长与半径
C.正n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
D.月份与年份
【答案】 D
【解析】 因为月份对应的年份不确定,不符合函数关系的定义,故月份与年份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故选D.
3.国内某快递公司1 000 g以内的包裹的邮资标准如下表:
运送距离 x/km 0邮资 y/元 10.00 12.00 14.00 …
如果某人在西安要快递800 g的包裹到距西安1 200 km 的某地,那么他应付的邮资是( )
A.10.00元 B.12.00元
C.14.00元 D.16.00元
【答案】 C
【解析】 由邮资标准表可得当x=1 200时,y=14.00.故选C.
4.已知集合A={1,2,3,4,5},集合B={2,4,6,8}.集合A中的元素乘2,若A中的元素为自变量,B中的元素为因变量,则 形成函数(填“能”或“不能”).
【答案】 不能
【解析】 因为A中的元素5的2倍为10,在集合B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所以不能形成
函数.
基础巩固
1.明明给远在外地的爷爷打电话,电话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因变量是( )
A.明明 B.电话费 C.时间 D.爷爷
【答案】 B
【解析】 因为电话费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故电话费是因变量.故选B.
2.下列变量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的是( )
A.匀速航行的轮船在2小时内航行的路程
B.某地蔬菜的价格与蔬菜的供应量的关系
C.正方形的面积S与其边长a之间的关系
D.光照时间和苹果的亩产量
【答案】 C
【解析】 A是常量,B是依赖关系,C是函数关系,D是依赖关系.故选C.
3.谚语“瑞雪兆丰年”说明( )
A.下雪与来年的丰收具有依赖关系
B.下雪与来年的丰收具有函数关系
C.下雪是丰收的函数
D.丰收是下雪的函数
【答案】 A
【解析】 “瑞雪兆丰年”的兆是预兆的意思,不是确定的关系,故不是函数关系.故选A.
4.(多选题)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下列关于变量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具有依赖关系
B.汽车的质量和汽车每消耗1 L汽油所行驶的平均路程具有依赖关系
C.实心铁块的大小与质量具有依赖关系但不是函数关系
D.气温与热饮销售量具有函数关系
【答案】 AB
【解析】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在一定年龄段内,人体的脂肪含量与年龄之间具有依赖关系,所以A正确;汽车的质量和汽车每消耗1 L汽油所行驶的平均路程具有依赖关系,所以B正确;实心铁块的大小与质量具有函数关系,所以C错误;气温与热饮销售量具有依赖关系但不具有函数关系,所以D错误.故选A,B.
5.有一个盛水的容器,由悬在它的上空的一条水管均匀地注水,最后把容器注满.在注水过程中时刻t与水面高度y关系图象如图,图中PQ为一线段,与之对应的容器形状是如下四个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开始水面高度变化幅度逐渐变慢,后面高度变化幅度逐渐变快,最后变化幅度不变,因此容器横截面面积是先逐渐变大,然后逐渐变小,后面不变,只有C相符.故选C.
6.(多选题)变量x与变量y,w,z的对应值如下表所示.
x 1 2 3 1 5 6
y -1 -2 -3 -4 -1 -6
w 2 0 1 2 4 8
z 0 0 0 0 0 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是x的函数 B.w是x的函数
C.z是x的函数 D.x是z的函数
【答案】 BC
【解析】 观察题中表格可以看出,当x=1时,y=-1,-4,则y不是x的函数;当z=0时,x=1,2,3,5,6,则x不是z的函数.易知w是x的函数,z是x的函数.故选B,C.
7.现实生活中,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的量有 (至少3个).
【答案】 路程;用电量;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答案不唯一)
【解析】 路程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用电量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物体自由下落的速度与时间存在函数关系.
8.假定甲、乙两人在一次百米赛跑中,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那么可以知道:
(1)甲、乙两人中先到达终点的是 ;
(2)乙在这次赛跑中的速度为 m/s.
【答案】 (1)甲 (2)8
【解析】 设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1,v2,
则v1==(m/s),
v2==8(m/s),v1>v2.
9.向平静的湖面投一颗石子,便会形成以落水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
(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有哪些变量
(2)若圆的面积用S表示,半径用R表示,则S和R的关系是什么 它们是常量还是变量
(3)若圆的周长用C表示,半径用R表示,则C与R的关系是什么
【解】 (1)形成的一系列同心圆的半径、周长、面积都是变量.
(2)圆的面积S与半径R存在依赖关系,对于半径R的每一个取值,都有唯一的面积S与之对应,所以圆的面积S是半径R的函数,关系是S=πR2.圆的面积S、半径R都是变量.
(3)C=2πR.
10.如图是某辆汽车的行驶情况记录,根据图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汽车从开始行驶到最后停止共行驶了多少分钟 期间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汽车有几个时间点的时速为20 km
(2)写出汽车出发10 min到18 min之间速度v(单位:km/h)与时间t(单位:min)的关系式,并算出这段时间中,在多少分钟时的速度为20 km/h.
【解】 (1)根据题图,可得该汽车共行驶了24-0-2=22(min),期间的最大速度为80 km/h,有4个时间点车速为20 km/h.
(2)在出发10 min到18 min这段时间中,速度与时间是一次函数关系,
设为v=kt+b,由图中的数据可得当t=10时,v=0,当t=18时,v=80,
代入得解得
所以速度v(单位:km/h)与时间t(单位:min)的关系式v=10t-100(10≤t≤18).
当v=20时,即20=10t-100,解得t=12,即出发12 min时车速为20 km/h.
能力提升
11.(多选题)某打车平台欲对收费标准进行改革,现有甲、乙两种方案供乘客选择,其支付费用y(单位:元)与打车里程x(单位:km)的函数关系大致如图所示,则( )
A.当打车里程为8 km时,乘客选择甲方案更省钱
B.当打车里程为10 km时,乘客选择甲、乙方案均可
C.当打车里程在3 km以上时,每千米增加的费用甲方案比乙方案多
D.甲方案打车里程在3 km内(含3 km)付费5元,大于3 km时每增加1 km费用增加0.7元
【答案】 ABC
【解析】 当3当打车里程为10 km时,甲、乙方案的费用均为12元,故乘客选择甲、乙方案均可,故B
正确;
当打车里程在3 km以上时,甲方案每千米增加的费用为=1(元),乙方案每千米增加的费用为=(元),故每千米增加的费用甲方案比乙方案多,故C正确;
由题图可知,甲方案打车里程在3 km内(含3 km)付费5元,由C项分析可知,打车里程大于3 km时,甲方案每千米增加的费用为1元,故D错误.故选A,B,C.
12.已知某种商品的付款金额y(单位:元)与购买数量x(单位:kg)(x>0)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则付款金额为15元时的购买数量为 kg(用小数表示),若某人的购买数量为3.5 kg,则应付款 元.
【答案】 1.5 32
【解析】 依题意,当02时,由y=8x+4可知,8×3.5+4=32(元).
13.经研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y与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x(0≤x≤20)(单位:min)之间有如下关系.
x 2 5 7 10 12 13 14 17 20
y 47.8 53.5 56.3 59 59.8 59.9 59.8 58.3 55
(1)表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 若存在依赖关系,是不是函数关系
(2)当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是10 min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是多少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为几分钟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最强
【解】 (1)题表中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依赖关系,且是函数关系.
(2)由题中表格,可知当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为10 min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是59.
(3)由题中表格,可知当老师讲解概念所用的时间为13 min时,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程度最强.
应用创新
14.从市场中了解到,饰用K金的含金量如下表:
K数 24 K 22 K 21 K 18 K 14 K
含金量% 99以上 91.7 87.5 75 58.3
K数 12 K 10 K 9 K 8 K 6 K
含金量% 50 41.66 37.5 33.33 25
饰用K金的K数与含金量之间是 关系,K数越大,含金量 .
【答案】 函数 越高
【解析】 饰用K金的K数和含金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是函数关系,且K数越大,含金量越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第二章 函 数
§1 生活中的变量关系
1.通过认识和发现生活中的变量间的依赖关系,提升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2.在用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描述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利用图象研究变量间的关系,提升直观想象的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如果其中一个变量的值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变量的值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称这两个变量具有 .
知识点一 依赖关系
依赖关系
两个变量具有依赖关系,如果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称这两个变量具有 .
知识点二 函数关系
函数关系
[思考] 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来看,两变量具有依赖关系是具有函数关系的什么条件
提示:由于具有依赖关系不一定具有函数关系,但是具有函数关系一定具有依赖关系,因此两变量之间具有依赖关系是具有函数关系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例1] 判断下列两变量之间是否具有依赖关系.
(1)正方体的体积和它的棱长;
(2)某人的体重与其饮食情况;
(3)正三角形的面积和它的边长.
题型一 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解题策略·
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依赖关系的关键是看对于其中一个变量发生了变化,另一个变量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
[变式训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依赖关系不一定是函数关系
B.函数关系是依赖关系
C.如果变量m是变量n的函数,那么变量n也是变量m的函数
D.如果变量m是变量n的函数,那么变量n不一定是变量m的函数
C
[例2] (多选题)将某几何图形置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x=t从左向右扫过,将该几何图形分成两部分,其中位于直线l左侧部分的面积为S,若S与t的函数关系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该几何图形可以是( )
题型二 变量间的函数关系
BC
A B C D
【解析】 由题图可知面积S的增速经历三种变化,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对于A,由圆的性质可知,面积S的增速先越来越快,后越来越慢,不符合题意;对于B,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符合题意;对于C,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符合题意;对于D,首先面积S增速越来越慢,之后面积S匀速增加,最后面积S增速越来越快,不符合题意.故选B,C.
·解题策略·
利用图象描述两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主要是根据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变化情况,结合图象的上升或下降,以及变化的趋势是逐渐增大还是逐渐减小等方面判断.
[变式训练] 向高为H的水瓶中注水,注满为止.如果注水量V与水深h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那么水瓶的形状是( )
B
A B C D
【解析】 通过题图反映的两个变量h与V的变化情况知,注水量的增长速度随高度的增加是先快后慢,再结合选项中四个容器的形状来判断,只有B符合要求.故选B.
当堂检测
1.下列两个变量具有依赖关系但不是函数关系的是( )
A.人的身高与视力
B.汽车匀速行驶时的路程与时间
C.举重运动员所能举起的最大质量与他的体重
D.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
C
【解析】 人的身高与视力不具备依赖关系,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汽车匀速行驶时的路程与时间是函数关系,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举重运动员所能举起的最大质量与他的体重之间具有依赖关系,但不是函数关系,故选项C符合题意;出租车费与行驶的里程是确定的函数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下列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的是( )
A.大气层中的臭氧空洞的面积与时间(单位:年份)
B.圆的周长与半径
C.正n边形的内角和与边数
D.月份与年份
D
【解析】 因为月份对应的年份不确定,不符合函数关系的定义,故月份与年份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函数关系.故选D.
3.国内某快递公司1 000 g以内的包裹的邮资标准如下表:
C
如果某人在西安要快递800 g的包裹到距西安1 200 km 的某地,那么他应付的邮资是( )
A.10.00元 B.12.00元 C.14.00元 D.16.00元
运送距离
x/km 0≤500 500≤1 000 1 000≤1 500 …
邮资
y/元 10.00 12.00 14.00 …
【解析】 由邮资标准表可得当x=1 200时,y=14.00.故选C.
4.已知集合A={1,2,3,4,5},集合B={2,4,6,8}.集合A中的元素乘2,若A中的元素为自变量,B中的元素为因变量,则 形成函数(填“能”或“不能”).
不能
【解析】 因为A中的元素5的2倍为10,在集合B中没有元素与之对应,所以不能形成函数.